登陆注册
6485100000010

第10章 农业增长的困境(2)

2.2 农业经济超常增长后的滑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农业在超常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却决不容忽视:

——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对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是造成农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其中,农业直接投资机制衰退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过去,农村社队集体组织行使积累和投资职能,农村中相当大资金和劳动积累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政社分开以后,乡村两级经济实力薄弱,行政管理职能普遍减弱,集体向农业进行投资能力也相应减弱。同时,在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地区,对农业投入也在下降。国家从农业投资中抽身出来,集体投资能力减弱以后,但又没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投资机制和积累机制,缺乏相应政策鼓励农村民间投资去填补机制转换后留下的大量投资空白。相反,目前,政策还形成了投资上的抑制机制:第一,土地承包制由于承包年限的制约,未能调动农民长期投资于土地的动力;第二,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不愿投资于农业。农民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短期行为相当普遍和严重,尤其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对土地重用轻养。近几年来,许多农民只顾当年夺高产,热衷于使用速效化肥,有机化肥剧减。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绿肥种植以及稻杆运用基本被放弃,土地肥力减退。许多地区农民为盖房或赚钱,不惜毁田烧砖,许多耕地变成荒地、水坑。

农民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增加消费和投向利益较多的非农产业。多数地区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的连温饱尚未完全解决,当农业积累职能转到农户后,消费性支出增长很快,生产性投入增长相应放慢。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消费倾向主要表现为建房热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人情往来等方面。不少人借钱造房,欠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农民对农业投入减少,当然还有农民收入提高不快和现行体制限制原因。1985年以后,农民收入每年增加甚少,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许多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同时,目前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狭小且不成片,一家一户无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

——改革举措与政策上的罅漏,特别反映在1984年农村形势及领导者对农村形势的乐观估计,至1985年,农村进入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内容的第二步改革。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10项政策》规定。规定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统派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在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同时,国家还采取了一些其他鼓励政策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国家决定拿出一定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拿出一批粮食按原统购价格销售给农村养殖业、国营养殖业、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鼓励农民发展采矿和其他开发性事业,等等。然而,1985年,农业突然出现滑坡,尤其是粮棉大幅度减产,农业增长率远低于1984年以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第二步改革举措及目标上的罅漏重作估价。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长远目标。但是,1985年的步子迈得这么大,则是建立在对粮食形势过于乐观估计基础之上的。1984年3月,对于买难卖难现象还认为主要是流通环节问题。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指出:“为什么出现买难卖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流通渠道不畅,商品交换不发达。”1984年,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增长出人意料,多少使人们头脑发热,认为出现了“粮食过剩危机”。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粮棉紧缺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中国粮食问题似乎已不是促进粮食生产增长,而是推动粮食转化,从直接消费转到间接消费,即把粮食转化为牛、羊、猪、禽、奶、肉、蛋。1985年政策的基点是对粮食限购、限价以达到限产目的。这年计划收购粮食从上年实际收购的2000亿斤减少到1500亿斤。然而,中国粮食生产基础仍十分脆弱,更何况经过1984年增长极限后,诸种不利于粮食以至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正在显露。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看,1985年改革的意图是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要求。问题在于,这种调整幅度是否有其客观基础,是否合理。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只能建立在农作物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之上。1985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绝非在中国决策者预料之中。粮食减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粮食播种面积主动减少的直接结果。播种面积减少700万亩,仅此一项就减少粮食200多亿斤。决策者哪里估计到,调减粮食面积还包括农民自发减少种粮,改种其他作物。

——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兴趣明显下降:

行政上不断发出限产信号。1984年卖粮难”已经向农民发出限产信号。1985年,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配套经济政策是采取压价和限购。某省向下传话,增产100斤粮食就是给国家增加一份负担。因此,利用“封顶”手段来抑制粮食生产的增长势头,加大了卖粮难,从而成为直接导致全国粮食大面积减产的重要原因。

粮棉价格相对下跌,种粮不合算。1979年以来,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是国家几次较大幅度地调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使农业收益率提高。然而,1985年,全国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仅分别比上年提高1.8%和1.5%,涨幅甚微,但农村工业品零售价却比上年提高了3.2%,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实际上,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任意涨价加价,农民到手的农药、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这个指数。

农村各业收益差别较大,构成了对粮食生产的冲击。许多农副产品价格已经放开,而商品粮价格还由国家制订。非粮食农产品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收益差别尤其存在于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据统计,一个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净收入只有861元,而从事二三产业净收益则高达1977元,为第一产业的2.3倍。在沿海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迅速地区差距还要大。农村产业间收益悬殊,引导着农村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非粮种植业和非农产业转移。这一方面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粮食生产的冲击。

1985年粮棉大减产以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危机”的问题就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它表明农村第二步改革远未如愿以偿。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农业的衰退难道只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吗?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然还有在全面经济过热及对工业和城市倾斜政策中农业再度被冷落,农民利益再次受损的问题。1979年到1984年,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比例为1.4:1,这是纠正了前28年农业落后于工业倾向的结果。然而,从1985年开始,工业增长与农业增长比例再次拉大,达到4:1,比前28年比例差(2.8:1)还大得多。到1997年,进一步扩大到6.7:1。工业发展远远超过了农业的承受能力。1979年初,在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的措施中,有逐年增加对农业投资一项。然而,事实是,农业投资无论是绝对还是在国家投资中的相对比重都逐年下降。1979年至1986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由523亿元增加到1176亿元,增长125%;而对农业基建投资却由57.9亿元减少到36.6亿元,下降了37%。这期间,轻工业投资年递增率8.3%,重工业投资年递增率12.2%,而农业则年递增率减5.7%。

——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九五”(1996-2000)期间,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急剧下降。江苏省财政支农资金“九五”比“八五”下降了26.2%,山东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建投资比重由1978年的11.1%降到2000年的1.97%。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方面,不能或很少直接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加之现行价格体系使农业比较利益低,极大地削弱了农业投入对地方财政的吸引力。从信贷倾斜中可以看出,农业贷款增加额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85年和1987年两次紧缩银根,农业贷款成为首当其冲的排挤对象就可见一斑。1988年,国家信贷计划安排固定资产贷款增长31·9%,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计划增长15.9%,而农业贷款计划只增长1.6%。不仅如此,农业信用社吸收农民存款也被国家拿走近40%,这笔资金流入城市。农业信贷减少,其原因一是工商业挤压,二是农业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缺乏积极性。由于工业增长过热和投资膨胀,地方政府和企业逼迫各专业银行扩大贷款,各银行逼中央银行,导致增加发行货币和挤占农业贷款。在农业内部,农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了盈利,要求加速资金周转,而粮食等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还贷能力低,致使农业银行信贷偏重于投向农村工商业,偏重于专业户和重点户。如1985年,农村贷款余额1693亿元,其中,农村工业占15%,商业占68%,而农业仅占13%。

——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1952-1980年,农用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4.2%,1980-2000年降到仅占1.3%,其中,农业机械工业投资,“八五”期间占全部投资的1%,“九五”期间降到0.1%。农用工业萎缩的基本原因是效益低。具体说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的:生产农用工业品只能保本微利,甚至亏本,企业生存难;国家用于生产支农产品的计划内原材料一年比一年减少,企业生产难;企业人员素质下降。由于农用工业品比较利益低,对农用工业投资难以给财政带来高收益,财政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后,地方不愿对农业工业投资。

——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1994-1996年,物价上涨指数分别为8%、6%、7.5%。通货膨胀反过来危害整个经济,农业则是受到危害最深的产业。农业资料价格迅速上涨,使经济环境恶化,业已缩小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重又拉开,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再次跌入低谷。1980年,江西省每50公斤稻谷可换回26公斤钢材、225公斤水泥,或40公斤柴油,到19%年,只能换回16.3公斤钢材、136公斤水泥,或20.4公斤柴油。据广东省调查,水稻每产800公斤,扣除种子、公粮、饲料、口粮以后,因提价农民每亩增加收入49元,但物资费用每亩增加83元,费用增加超过收入增加的66%以上。农民因1979年以后农产品提价获得的好处被抵冲。在工业和城市发展一片看涨的热潮中,农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利益激励,农业的衰退也就势在必然。

同类推荐
  •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科学。 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和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一样,是研究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的经济学科。旅游经济学区别于旅游饭店管理学、旅游市场学、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是以旅游业中某一具体业务做为研究对象,而旅游经济学是从整个旅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有诸多该学科教材及论著。
  •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面向中小企业人才培养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立足于中小企业,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详细阐述了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和要求。全书分为五个模块:第一模块通过会计制度设计概述,介绍了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意义、对象、原则、程序和方法;第二模块详细阐述了会计组织系统的设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设计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的设计等。
  • 北大经济管理课

    北大经济管理课

    经济学和管理学本身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是世间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学科。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人们通过它观察现实、分析现实并生产出现实中所必须的种种观点、策略。管理学是典型的智慧积聚地,教人怎样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个人永远只能望洋兴叹的丰功伟业。学了经济学,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而学了管理学,你应该再也不会对现实有所恐惧了。否则你就是还没学到家或者说根本就学错了。北大经济课、管理课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两个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对现实有所恐惧”。
  •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2009年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我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
  • 突围集

    突围集

    当下经济下行,未来的改革着力点在哪里,哪些领域有可能闯出新的改革路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对当下的改革和未来的经济有何影响?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2》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当下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做了逻辑清晰的梳理,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和当下的问题所在,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热门推荐
  • 昆虫记:石蜂的苦难(第3卷)

    昆虫记:石蜂的苦难(第3卷)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全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顾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手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个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昆虫记》第三卷中法布尔以细心独到的观察,探究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等寄生性蜂的生活习性、寄生行为以及各种昆虫的进食方式、产卵方式等,语言平实优美、生动有趣,如涓涓细流一样娓娓道来。
  • 犯罪侧写师2

    犯罪侧写师2

    郑岩在失去挚爱后,远走美国避世,慕雪不离不弃,一直追随,努力指引他走出抑郁症,但与此同时,Z小组也失去主心骨,濒临解散。然而半年后,一系列匪夷所思罪案再度爆发,提线木偶杀人、烂尾楼藏尸、名为狩猎之鹰的凶手设下迷局挑战警方底线……危急时刻,郑岩毅然回国,重组Z小组,他凭借强大的推理天赋和犯罪侧写的专业知识,再度踏入黑暗,于凶险叵测中触摸罪犯的心理和真凶的踪迹,捍卫法律尊严。而这一次,郑岩又将面对怎样的对手和挑战?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 望门庶女之谋嫁太子妃

    望门庶女之谋嫁太子妃

    她虽为庶女,但自小受父亲恩宠。一朝家中惊变,大房二房轮番欺压,逼死了她母亲还不够,甚至将她卖到了青楼。反抗无果,她苟延残喘多年,一日却见曾经恋人与妹妹相携走过,门里门外,已是两个天地。侮辱、折磨,她不堪此生,愤而自焚,却意外得以重生。前世欠她的,她要他们一一偿还的;辱她的,她必加倍奉还。避开危机,平了阴谋,她成为上京女子从商第一人。家族生意蒸蒸日上,她为寻求依傍而与他相识。说好的互相利用,谁又先动了真心。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
  • 两次别离

    两次别离

    在这个世界上,灾难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两次别离》写的是人与灾难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灾难不会结束,它发生后就会与活着的人一起生存下去,用繁复的触须拖住灾难的经历者,寄生在他们身上,寄生于经历者的话语逻辑与心理逻辑之上。反映灾难的文学作品可说多如牛毛,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似乎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著名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所说,“我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终于明白,最基本的一点是,我们得有大诗人这种悲悯的态度与情怀。
  • 名门闪婚,首席男神玩心跳

    名门闪婚,首席男神玩心跳

    当她满心欢喜嫁的男人,毁了她的家族企业,逼死了她的父母,断了她的右腿,她才终于明白:自己倾了一颗心爱的男人当真如罂粟,越是好看,越是狠毒!妹妹挑起她的下巴,笑得美艳:“姐姐,我怀了姐夫的孩子,三个月了呢!”三个月前,是他送给她盛世婚礼的日子。她自饮一杯烈酒,拖着残破的右腿,转身离去。“晏夙锦,我的爱当如这一杯烈酒,泼掉就没有了!此后再相见,当是仇人!”......自此以后,海城再无名媛萧念,也无尊贵的晏夫人,她如空气一般消失。四年后,她如涅槃一般归来,身边伴随着香港某珠宝大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假面君王(明代宫廷第一疑案)

    假面君王(明代宫廷第一疑案)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破“四旧”,贵州安顺地区一座千年古刹遭到疯狂破坏。一个因被“陪斗”而去该寺的“弼马温”级的“走资派”,偶然在一尊地藏王菩萨身首异处的佛像胸腔内,发现了一卷黄缎包扎、保存完好的陈年手稿。它记述了中国明代历史上一件十分传奇的宫廷疑案和一场极为聪慧的政治“骗局”。遂行这一“骗局”的孪生兄弟,既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刀剑搏杀,也曾有啼笑皆非的难逃艳福,最终双双获得成功。
  • 唐门盛宴

    唐门盛宴

    法则魂师,奥义武者,当被人为分开的两种力量机缘巧合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将会爆发出怎样的光芒?十岁孤儿,眼见唯一的亲人被杀,他那瘦弱的肩膀,能否在仇火焚烧中扛起一派宗门的重担?一轮明月,无数星辰,意外开启的神识海,蕴含着怎样的奥秘?蛮、古、圣,三大远古霸主,缘何消失于世间?千年之约,浩世之劫,神灵壁障之后,什么才是真相?
  • 游戏人间一孤鸿

    游戏人间一孤鸿

    本书收录的是庐隐创作的经典散文和小说。这些作品有的反映青年人不甘醉生梦死的苦闷,有的反映知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徘徊、感伤,有的反映黑暗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惑。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寻到庐隐“游戏人间”的踪迹,可以看到她是怎样“玩火”的,同时也可以听出一个挣扎在时代车轮碾压下的女性的怨诉与哀吟。阅读全书,我们的心灵会不自知地升到一种脱俗的诗境里去,并最终会和她一样努力向上,努力朝伟大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