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松鼠不睡觉的时候,98%的时间都用于寻找食物。在专一的用心面前,智慧的大脑、优势的体格也会节节败退!
要做到更好,并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明的手段。所需要只是为了目标心无旁骛、投入所有的时间、发挥所有的才干。如果你比对手更专注,你就能将他们抛在身后。
对自己擅长的事情锲而不舍,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像放大镜一样,将所有的能量集中到一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为什么要将力量聚集到一点呢?做好一件事,比做好多件事更加容易,也更可能成功。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自己的精力分散开来,就会使成功的机会大大降低。
日本有一家只有7个人的企业,其产品是在某些人眼里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哨子。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小玩意儿,他们一年创造的利润竟然是7000万元的利润。
究其原因,就在这家企业能够将自己的能量聚集在一点———只生产哨子。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好的哨子,他们集中了300多名专家专门研究哨子,他们想要把自己的哨子做得最好,做得最为完美。所以,他们生产的哨子,最贵的能够卖到2万美元一个。专心生产小小的哨子,心无旁骛,使他们哨子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所有裁判用的哨子都是他们生产的。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哨子种类达上千种,甚至有给美国警察生产的专用哨子,可以说,哨子让他们给做绝了。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将能量聚集到一个地方,才能够产生出巨大的能量,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一个专注的普通人比一个精力分散的聪明人更容易成功。
有时候,一个人自诩拥有多种技能,但由于只是蜻蜓点水,钻研不透,反而不如拥有一项专长的人受青睐。如果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尽力把它做到无可挑剔,那你可能比技能虽多但无专长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一生只做一件事,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也就是说,每次只专注于一个目标,直至成功,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
中国现代的许多画家专注的特点就非常明显:齐白石专注于画虾,画出的虾栩栩如生;黄胄专注于画驴,画出的驴活灵活现;徐悲鸿专注于画马,画出的马呼之欲出;李苦禅专注于画鹰,画出的鹰形神兼备。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物,都把某一个明确的目标当成他们努力奋斗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麦当劳,大家应当都不陌生吧,现在的小孩子早上一睁开眼睛就要让家人带他吃麦当劳,可见麦当劳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了。但大家是否知道,麦当劳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它能够坚持将自己的能量聚积到一点,终于在快餐这块领域里燃起了熊熊大火。
麦当劳在创业之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店而已。它能够有今天的规模,其创始人克罗克功不可没。他以非凡的管理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经营的小餐馆变成了世界快餐的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
其实,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经营权的除了克罗克之外,还有一个荷兰人。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之路,也就有了不同的结局。
在外人看来,克罗克看起来有点死脑筋,他只开麦当劳店,加工牛肉、养牛的钱都任由别人赚去了。
而这个荷兰人则显得比较聪明,脑筋很灵活。他不仅开麦当劳店,而且所有赚钱机会都不放过。他看到加工牛肉有很大的利润,便投资开办了牛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的钱也流入自己的腰包。加工牛肉需要购买肉牛,他想:自己干嘛买别人的牛,让别人赚走养牛的钱呢?于是又办了一个养牛场。
最后,克罗克把麦当劳开遍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呢?人们找啊找,终于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找到了他,他什么也没有,就养了200头牛。
一个当初什么钱都想赚的人,最后什么都没赚着,而哪个当初看起来很傻的人,却成就了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这就是将能量聚积到一点的力量。
所以,要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放大镜,将日光聚集到一点,切不可做一个凹透镜,使自己的目标分散。
7.专心,才能按住成功的“跳蚤”
有一个青蛙看到一只蜈蚣在行走,它心想着,我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在走路的呢?它是如何知道应该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
于是青蛙叫住了蜈蚣,并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他,请他回答。
蜈蚣迟疑了一下,说:“我走了一辈子的路,可是从来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儿琢磨了好几分钟,试着比划着自己究竟是怎么样走路的。可是,它竟然发现自己一步也走不了了,它竟然不会走路了!它告诉青蛙:请你不要再去问其他蜈蚣同样的问题,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脚了!
由于在走路时想得过多,竟然连自己最熟悉的走路都不会了,可见,只有“专心”才能够获得成功。
把专心作为一种成功的指针,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一种定力的连续性。另外,专心也不是顽固不化,不是死不改悔,不是守株待兔,它有时也表现为一种弹性。与其说专心是一种方法,还不如说是艺术,但其本质还是做事专心。
一个人一生有许多的选择,但是只有瞄准一个方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都用到这个上面,做到专心,才能将事情做好,才能够讲事情做到极致。
贵州医学院有一位李贵真教授,42年如一日地对跳蚤进行观察、描图、分类,为建立中国蚤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跳蚤专家”。李贵珍教授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她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事业。正是由于专业、专心、业精于一,使李贵真教授按住了成功的“跳蚤”。
李贵真是中国著名的跳蚤研究专家,被人们称为“跳蚤专家”。1911年,她生于山东农村。从小,她就喜爱各种各样的小昆虫。中学毕业后,她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生物科学,考上了山东齐鲁大学生物系。
在学校里,李贵真是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常客。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个知音。他叫金大雄,是天津人,比她小一岁,也是生物系的学生。共同的爱好——研究昆虫学,把他们连在一起。他们互相敬慕的是对方的人品,他们议论最多的是生物学,真是一对书呆子、昆虫迷。
1937年,他俩双双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又双双远离家乡,奔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助教。从此,这两位执著的昆虫迷,竟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贵州山区生活了一辈子。并为中国的昆虫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那么,世界上动物如此之多,在这一百多万种大小动物之中,为什么李贵真选中了蚤,把它做为自己毕业研究的对象呢。
原来,李贵真来贵州时,云南鼠疫大流行,死尸成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贵真和金大雄。
提起鼠疫,现在许多年青人都会感到很陌生。可是几十年前,却是人类的大敌。在伦敦,一次鼠疫流行,使城市居民死去一半。在我国东北辽宁一带,仅1914年就有50多万人死于鼠疫。鼠疫主要由跳蚤等昆虫传染。跳蚤喜欢吸鼠血,又喜欢吸人血,结果,就会把鼠疫传给了人类。跳蚤不仅传染鼠疫,还传染斑疹伤寒、绦虫病等。可谓个子极小,危害极大的害虫。在中国解放前,它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虽然当时人们几乎天天见它、天天挨它咬、天天捉它,却几乎无人研究它,只有几个美国人曾在中国作过一点研究。要消灭跳蚤,必须先研究跳蚤,李贵真决心建立中国自己的蚤类学。
李贵真为捉跳蚤付出了多少艰辛,恐怕谁也说不清。为了捉跳蚤,她不知冒过多少次险,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底,不知剐破了多少件衣服,不知被跳蚤咬过多少次?
可这一切,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仅仅是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更复杂,更细致、更艰难的工作还在后边。
研究跳蚤很难很难。首先是跳蚤的种类太多。有多少种呢?你猜有一百多种,少了!你说有上千种,还少!我告诉你,原来,我们的世界上有两千多种跳蚤,简直是个跳蚤大世界。你看那小小的跳蚤,它们其实属于不同的家族呢!
其次是跳蚤太小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许多青少年朋友可能没见过跳蚤,一只跳蚤可能只有一粒小米那么大,观察、鉴别跳蚤只能借助于显微镜。要观察跳蚤,首先必须制作标本。制造一个小小的跳蚤的标本,竟然需要10多道工序,诸如浸泡、冲洗、消蚀组织、再冲洗、再用醋酸与酒精浸泡、再脱水、封存等手续。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必须慎之又慎,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
鉴别一只跳蚤,则是更为复杂、细致的工作。必须整天用显微镜观察,然后在纸上画出跳蚤的形态图,画出跳蚤的眼、触角、气孔、臀板、爪、腿骨、触须、梳齿……然后进行比较、鉴别,而这每每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用同样的时间,有的画家也许能画出一幅山水长卷。看来,跳蚤虽小,画起来确实比大动物还难得多。
平凡、单调、枯燥、精密度高……这是李贵真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在这样的工作中,需要高度负责的精神与非凡的耐心,这大概也是一切科学工作所共同具备的特点。就是在这些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没有多少诗意的琐细的工作中,科学家们探索出宇宙间的一个个奥秘,大至宏观世界的日月星辰,小至微观世界的细胞、分子、原子,都留下他们探索的足迹。李贵真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
李贵真靠着非凡的认真、细致与毅力,发现了一种又一种新跳蚤,为中国蚤类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每当通过鉴别发现一种新跳蚤,她都激动不已。而李贵真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她的肩上担负着教学、科研、家务三副重担,仍然不断有新的发现,这真是了不起!
后来,在金大雄的帮助下,李贵真完成了10万字的《蚤类概论》,在国际上被誉为“关于中国蚤类学的权威性著作”。
李贵真原来是个兴趣广泛的青年,她对文艺、绘画、弹钢琴、地理课都有浓厚的兴趣;但为了研究跳蚤,她舍弃了许多,包括舒适的生活,也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蚤类学研究,并成为这方面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