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来晓庄视察事先全无风声,等到石俊回过神来,小汽车早就没了影子,恨得石俊他们几个牙痒痒。
不妨设想一下,蒋介石去了犁宫,会发生什么事情?
大概也发生不了什么事情。
此时刘季平已经离开晓庄,去中共南京市委从事地下工作,担任市委宣传部长,晓庄地下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由石俊接任。石俊担任联村自卫团副团长,团长陶行知不配枪,副团长石俊配有手枪。自卫团有规定,枪弹分开保管,不经团长陶行知批准,谁的枪里都没有子弹。没有子弹的枪械只能唬人,常被剧团借了登台演出做道具。那日在犁宫听陶校长做报告,知道蒋介石来了,石俊的胸中起了多大波澜!蒋介石搞“清党”,杀害了几十万共产党人,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然而,“打倒蒋介石”和“打死蒋介石”毕竟有不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兹事体大,不可造次。
如皋人石俊是我的乡亲,我引以为自豪的乡贤前辈。如皋属于苏中地区,民俗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苏中地区民风淳厚,多百折不回,少慷慨悲歌;多志士仁人,少金戈铁马。
石俊是不是一个典范?一个特例?
1907年7月,石俊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搬经乡夏蒲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和一般农家不同,石家开有染坊。从前如皋乡下出产土布,交由染坊染色,多以当地的兰草沤作靛青,染成蓝印花布。如果评“成分”,石俊的祖辈有一点复杂,农民?小业主?手工业工人?石俊的父亲积劳成疾,早早谢世。母亲颇有见地,不惜变卖家产,先后把两个儿子送到县城读书。1923年,石俊考进如皋师范初等师范部。如皋师范是全国最早的公立师范之一,学生免缴学杂费和书籍簿本费,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基本生活费。石俊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门成绩都很优秀。
1925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皋受上海影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此时,石俊的哥哥石勋光已经是如皋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经常向弟弟灌输革命思想,带给弟弟许多进步书籍。1927年初,北伐军挺进江苏地区,升入高等师范部的石俊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迎接北伐军进军如皋的各项群众活动中表现积极。
“这时,如皋师范暂时停课,石俊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回到家乡协助组织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他办起了农民夜校,一边教识字,教唱革命歌曲,一边宣传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道理,一讲就是大半天。他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讲者忘我,听者入迷。有几次,他的侄儿石鹏来催他回去吃饭,石俊嫌他打断话头,说了他几句。家里没法,给石俊送饭来,他却先让大家吃,自己仍滔滔不绝地往下讲……石俊以他火热的爱国之心唤醒了农民大众,家乡的反封建打土豪斗争终于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晓庄风采》)
引文中提到的石鹏是石俊的侄儿,数年后即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随军南下。
如皋师范也是笔者的母校。坦率地说,地处一隅的这所中等师范中规中矩,格局庸常。谁能知道,早在1927年,这里竟也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学运学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如皋“清党”和反“清党”斗争十分激烈。6月里的一天夜晚,国民党如皋党部一个叫季云的党棍带人突击搜查如皋师范学生宿舍,大呼小叫,气势汹汹,要搜共产党的“秘密文件”。如皋师范的共产党地下组织早有防范,季云等人折腾了一夜,一无所获。第二天,学生党员王汝舟、石俊和汤藻带领同学到党部要“说法”,季云不敢露面,学生破门而入,抓住季云,痛揍一顿,大煞了县党部的威风。
事后,国民党政府更换了如皋师范管理层,委派国家主义分子朱定钧任校长,少校军官蒋建白任训育主任。两人走马上任后立下许多规矩,全面禁止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多方限制学生人生自由,甚至连校门都不准随便进出。某日,高师一班一个叫马鹤松的同学出校购买日用品,校方杀一儆百,贴出告示,开除马鹤松。告示一贴,全校哗然。中共地下党支部发动全校师生支持高师一班开展“驱朱驱蒋”斗争,争取学生的正当民主权利。石俊与几个党员以及马鹤松同学一起,贴标语,发传单,搞演讲,争取校内外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事情一下就闹大了。校长和训育主任恼羞成怒,下令高师一班停课反省。校方禁止教师到高师一班上课,学生就自己给自己上课,推举出七名优秀生担任老师,刘焕宗(刘季平)教化学,石俊教数学,一点不落在平行班级的后面。校方使出杀手锏,统考,不及格的统统留级。谁知道考试成绩一公布,高师一班不比平行班级差,尤其国文课考试,前十名有一半在高师一班。这场“驱朱驱蒋”运动坚持了半学期之久,影响很大,如皋当地的报纸跟踪采访,上海和南京的媒体也有报道。最后,朱定钧蒋建白下台,刘焕宗、石俊、汤藻、马名驹和马鹤远等七名同学被学校除名。
时任如皋县教育局长深感几个学生都是人才,失学甚是可惜。亲自修书一封,推荐他们到晓庄师范陶行知那里继续学业。
2
什么叫做“放虎归山”?什么叫做“蛟龙入海”?看看石俊他们的晓庄生活你就知道了。
在如皋师范,石俊是“造反派”,到了晓庄师范,石俊成了“保皇派”,这颇为耐人寻味。
到了晓庄,石俊的潜能得以充分施展。石俊学习刻苦,参加过农民运动,搞过学潮,当过“小先生”,晓庄最欢迎的就是这种学生。
晓庄的学生入学考试,每人发一双草鞋,开荒。草鞋由稻草编织而成,刚上脚时戳脚疼,穿它个两天,感觉软和一点它就已经烂了。草鞋便宜,燕子矶旁边的集市上有的是,几分钱就能买一双。在穷学生眼里,几分钱也是钱,能不能自己学着打呢?
石俊不是晓庄学生中间第一个学会打草鞋的人,石俊是晓庄学生中间第一个“改良”草鞋的人。草鞋最不耐穿的是鞋筋,人的脚劲大,草做的鞋筋经不住来去。石俊爱琢磨,也许还有一点与生俱来的心灵手巧,琢磨出用布筋代替草筋,打出耐穿耐磨的“改良”草鞋。他是从家乡背着包袱来的学校,包袱布是家中染坊生产的蓝印花土布。石俊把土布扯成布条,搓成细绳,又结实又耐磨。
石俊的这一“发明创造”,很快在同学中间推开,改良草鞋成了乡村试验师范师生的“标配”。
不只是打草鞋。挑水、劈柴、做饭、种菜乃至修路、砌房,石俊样样拿得出,样样都带头。石俊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学习认真,堪为表率。与同学议论时事,言论精辟,见解独到,同学们都很敬重他,推选他当学生会主席,亲切地称呼他“石哥哥”。石俊关心农民,热心为农民服务。晓庄师范创办中心茶园,石俊以学生会的名义组织故事队和歌咏队,大家轮流到茶园去讲历史故事,宣传卫生常识,教农民学文化,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和农民交朋友。石俊还在晓庄医院学习了很多医药常识,备了一个小药箱,下乡时就背着,随时随地为农民治病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