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请求数据,请稍候!
同类推荐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热门推荐
为圆华夏宪治梦:李步云教书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八十年诞志庆
李步云先生是法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1957年9月,先生脱下戎装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自此,就毕其一生投身中国法学事业,并将其视为终身的奋斗目标。50余年来先生一直致力于法治、民主、人权、宪法,孜孜探索,执着追求,奔走呐喊。在中国法学界,他被公认为是敢为中国法治开第一腔的人;在国外专家的评论中,他被视为是中国人权领域的两大旗手之一。李步云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法理学、宪法学、法哲学和行政法学等多个法学分支学科,对法治、民主、人权、宪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均具有原创性的贡献。2013年8月23日是先生八十华诞,其学生以志贺的形式,组织编写本书,以学术综述、主题研讨、为人为学、专题研究等多个视角,试图全面、系统、动态、立体地反映李先生步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书剑人生。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莫愁当年不顾家庭反对嫁给大学同学宁川,婚后一直尽心尽力,还是被婆婆折磨嫌弃,最后被小三登堂入室赶出家门,她擦干眼泪从头开始,一心一意过生活不怨不恨,没想到宁川不顾多年夫妻情分,联合婆婆要榨干她所有积蓄,她走投无路从他们最初幸福的山顶跳了下去。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放,大学时候活泼爽朗的自己,打抱不平的自己被岁月磨成了一个忍气吞声的包子。宁川的小心眼,自私,都寻到了蛛丝马迹,那时的自己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好在一切都结束了。莫愁再睁开眼的时候简直无法相信,为什么她还活着,几番确认才知道自己穿越了,来到一个刚死了丈夫的寡妇身上,起早贪黑忙活里外,累得腰酸背痛赚钱养家糊口。谁想,婆婆觉得理所当然,公公对她颐指气使,二叔安然享乐,三叔挑三拣四。农田被抢,村长大放厥词,女人不得分田产。宗族聚会,族长高声喝叱,女人不得进祠堂。还没搞定家里的窝里横,外面又来几个搅屎棍,莫愁忍气吞声韬光养晦,势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给他们好看。万年受气包莫愁悲苦一世幸得上天垂帘,得到新生,却是在一个极度轻视女子的乡村,这一次她将不会退缩不会忍耐,我已经不再是前世打落牙齿混血吞的受气包了,要叫那帮迂腐看看,女人当自强。感情?男人?有,当然有。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对中国大学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既包括大学的本质、使命、特色、发展方向这类探讨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理念问题,也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这些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办学实践问题。本书融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于一体,综合应用于作者所任职大学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知与行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本书对各类学校管理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领导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