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1600000001

第1章 回来

他说即将又要远行,日子就定在10月28日,孤身进入深山拍摄,又是无音无讯的几个月。于是,我吵着闹着要去为他送行。他说,好吧,27日中午等你午餐。

买了26日晚上的火车票,12个小时的行程,1643公里,去赴一顿送行的午餐。这是他的城市和我的城市之间的距离。

他居住的北京,我无数次去过,都是公事出差,从飞机到酒店,不及看见风景,倒是每次都酩酊而归。有一次酒精中毒,是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和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几位同道喝的。东航的小姐们可能至今还记得,我翌日返程半死不活的样子。

我居住的上海,他也来过,也是工作,猫在晚会现场导演着,不分昼夜。记得他在衡山路的一家饭店,赞鲍汁花椰菜十分美味。临上机前,家人电话他带一瓶醉蟹回去,我却只能为他在机场超市找到一罐黄泥螺。

我们匆匆忙忙,工作似乎是往来彼此城市的唯一理由。一夜的车程并不遥远,我们却已经有半年未见。

晨曦中的北京站,干燥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灰蒙蒙的天空很高,风从远处而来。穿过凌乱的人群,我直奔后海,因他说一早会在那里拍摄。

经过鼓楼和雍和宫,经过方正的高楼大厦和铺着燕瓦的老屋旧垣,出租车一路在北京清晨的空气中飞驰,还没到堵车的时候。

等在后海的银锭桥边,他扛着摄像机和三角架,从古老的胡同里出现,一脸络腮胡子,有些消瘦,眼睛很明亮。他没有向我问候,而是呵呵笑着,问身边正和我搭话的人力车夫,今天生意怎样。

风来,桥下明净的水面泛起金色的晨光,耀眼地向远方伸展。水边,垂柳正轻舞。

他带着我走在窄而曲折的胡同里。他和许多路过的人打招呼,说笑几句,熟悉而自然,这部关于后海的纪录片已经拍了一年多了吧,这里的每一家人,他都认得。他跟孩子们打趣,逗着小狗玩。他在这里或那里拍摄。

拍摄时,他是静默的,一遍又一遍,不想停下来的样子。

秋,胡同转弯处,老树的树叶已大半黄了,秋日下迷人的金黄。只是风来时,叶落得让人心惊,扑簌簌,转眼之间,枯叶已铺了满地。

他爬上屋檐,凝神地拍摄一群鸽子。这些生于这里的生灵,羽毛黑白相间,充满了生命的活跃,忽而振翅飞起,在这后海的胡同上空盘旋不止,一阵阵清扬的鸽哨徘徊在愈高的天空中。天空,不知何时,透出了蓝色。

拍摄时,世界是他的。

屋檐下,被他称作“四哥”的一家人,正在张罗着换一扇新的门框,锯子下木屑飞扬,锤子敲击得叮当响,门槛前栓着的小狗有些惊惶。忽而,四哥说,啊呀,要做午饭了。

这就是他选择拍摄的世界,后海这片还有百姓们居住着的胡同。其它的地方,沿着什刹海,都已经被改建成了酒吧街,和反映城市面貌的展示景点。很快的,这些过往也会渐渐消失,伴随着这些亲切的居民,和日复一日平静琐碎的生活。

他的这部纪录片叫做《海那边》,是记录后海这片老北京们的生活卷轴。

记得他还有一部《墙那边》,记录的是原本生活在明城墙下的百姓们的生活,百多年的岁月,浓重的回忆。一夜之间,明城墙遗址改建了,他们离开了,小小的世界和无数熟悉的面孔,消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城市现代化的脚步,正在吞噬他热爱的世界的宁静。城市要求人们按游戏规则去生活,这种规则就是效率和目的。

他曾说,他就象一颗野麦子的种子,却种在了月季园里。他总有着深深的寂寞。

他拍摄的许多作品,都是他自己的愿望,不为了任何单位,任何金钱。就我知道的,他的《墙那边》入选了德国青年短片影展,《海那边》是入选了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影展,还有不少。这些,他从不愿跟人提起。

饶是这样,还总是有很多人以为,他这样埋头于无功无利的拍摄,一定是在酝酿着什么大的目的。他当笑话说给我听的,却掩不住他的困扰。

北京,这样雍容而自由的城市,因着越来越盛的功利的浮躁,令他感到如此孤单和不容。

拍摄间隙,稍歇,他说因为明天要走,准备了些钱,给广化寺门口的乞丐送去。他匆匆离开,留下我和一堆摄像设备在原地。

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次远行,他可能是不会再回来了。

四面都是窄而长的胡同,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站在交叉路口,我忽而满心的迷惘。

近些年,他常常去到深山里拍摄,记录那边的山歌、民俗、人和故事。一开始,也许只为记录,渐渐的,离开城市,似乎让他有一种逃避和释放。

纯净的蓝天和高山,天堂般美丽的村庄,还有如水的时光无声无息地滑过,让人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老去。我真的理解。

他这次要远行的地方,叫做木里,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地方的一个藏族自治县,没有公路交通,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详细的地图。据说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天堂,却是路途凶险。他一直念叨着要去,现今终于要去了。

记得6月间,他曾短信我说,木里是个好归宿,就在泸沽湖对面,但你不知,我们的命运就在知与不知之间。

真的不记得我们午餐吃了什么了,这顿走了1643公里,特地来吃的午餐。

他说,他有两个拍摄记录片的亲密战友,在广西拍摄时,先后去了,都是他,去把他们的遗骸带回来。他说,马革裹尸,就是纪录片人的宿命。

我很气,说,你是不是也想不回来了。

他答,不能说没有这样的心里暗示给自己。这个人真是诚实得可以。

下午和晚上,还是拍摄。他象一个热忱的孩子,走在后海的每个角落,寻找着每一个动人的细节。他又象一个从此远离的游子,依恋着这方世界,拍了又拍,似乎一天内,要拍尽所有的镜头。

气温骤降,天寒地冻,夜的黑落了下来,时间推移得让人心痛。

记得那天夜里的月亮很圆,他说,明天更圆,因为是十五。明天,就是他启程的日子。

他曾劝我别来北京送他,何苦相聚只为分离。我答,所有相聚之后,都有分离,只要相遇过,就有意义。但是,分离的迫近,真的很痛,说的最多的两个字是,回来。

后海沿岸的灯火点起来了,一片片的水上楼阁,在水中投下流光飞舞。他如此凝神地摄着这些水中的光影,屏息静气,忽而哪个调皮的孩子扔了一个石子,那片流光倏然如烟花般碎了,散了。

他走了,北京这个城市空了。

独自留在我们曾经相遇的这个城市里,宽阔的大街上,车来车往,楼很高,天空明亮。站在大路中央,一时间,觉得很陌生,失了方向。

故宫的朱墙金瓦,翠色画栋,玉色栏杆。长安街的暮色夕阳,车成长龙。成贤街的柏浓书香,午后,胡同深处闲闲的阳光。

他曾站在雍和宫桥头,听见屋宇间第一声燕子的叫声,告诉我何谓呢喃。他曾跟我说起胡同里的老北京饭馆,吵吵嚷嚷,很江湖的感觉。

夜了,不觉中又走回后海。

总觉得灯火间,应还有他时走时停,爬高蹲低地在不懈拍摄。

记得看着他拍摄的那一天,依稀中忆起了我的年轻时。

曾经有整整6年的时间,我也是这样狂热地每天拍摄,剪辑,为着自己理想的影像。我曾经那么渴望用影像描摹自己眼中的世界,讲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但是,很多作品最终变成了内参,存在哪一个阴冷的档案室里,从来没有播出过。剩下的,被每一级领导都改过一遍,五六遍的修改后,我不再认识自己用身心分娩的这些孩子。

我曾经努力地去讲述百姓们的甘苦,忙着忙那地为一些受伤害的人,做一些拍摄份外的事。天真,是身边所有人对我的评价,永远做不到的世故。

曾经挣扎在上海的实际精神的包围中,不愿走入所谓商业的主流中。

有一度,打算着去到北京生活,因为向往着中央电视台评论节目的大胆淋漓,还有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梦想。总觉得,北京的空气中充满了理想的气息。后来才明白,理想是在我们心里的。

那时候,我还没认识他,这个理想主义的北京人。

为什么想要拍摄?为什么想要讲述?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在陪着他拍摄的那一天,我似乎感受到了答案。那是因为,爱。

我们爱着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爱着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爱着,并且感动着,为着空气中颤动的四季的气息,为着清晨公交车的第一声鸣笛,为着公园里孩子的璀璨笑容,为着傍晚母亲唤着全家吃饭的熟悉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琐碎生活的点点滴滴,安然的美丽。

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根源。

后海的那一岸,群楼如簇,花灯似龙,江风徐来,泡吧的人们笑语嫣然,酒意正欢。而他日间曾拍摄的这一岸,夜色已遮掩了古旧的胡同,无始无终的平静生活,正在酣梦中。

黑暗中,再次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胡同中,温习我们曾一起走过的脚印。

月当空,淡淡的光晕。路过的窗户里,有或明或暗的温暖,有着一张张他所熟识的亲切面孔。

想起他在《墙那边》中的一段话,如果把城墙比作大树,那么那些熟悉的面孔就是一片片树叶,而我,就是优游在树荫里的那个孩子。

我想,他是终于会回来的,不会就此遁世而走。

因为,他终究是北京这个城市的孩子。

游荡在他的城市里,感受着他和这个城市牵扯不断的传承和联系,感受着他的城市和我的城市的不同,我所在的上海,那个精致实际,优雅而稍欠从容的城市。

微笑地回想我和他的相识相知,内心如此相象的两个人,也有着许多彼此的不解,想来正是因为城市的不同,就如复旦之于交大,北大之于清华,毕业生总有很多思维和观念的派系差异。想来,我们都是我们各自城市的孩子呢。

也许,城市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象父亲之于儿子。儿子可能会因为父亲的强大而感到压力,可能会因为父亲的不闻不问而感到冷落,可能会因为父亲的管束而烦躁不安,可能,父亲身上确实有些儿子看在眼里,却不能改变的问题。但是,儿子最终是爱着他的父亲的,他正是因着爱而拍摄着,他的周身还流着父亲的血液,他怎会不回来?

得失荣辱,都会转瞬而逝,但还有永恒的存在,那是爱。

只要爱还存在,只要他还在拍摄,只要理想,还在炽热地烧着,虽然伴随着现实痛着,却还没到熄灭的一天。

夜晚的北京火车站,雾霭中正红的站名,钟声在空中回荡。

一夜之间,又是上海站的清晨,这个忙碌的城市,一天的熙熙攘攘正在醒来。

城市永远在那里等候着,人们来来往往,寻找着相遇的美丽,承受着离别的思念。

此刻的他,也许已经放足山青花艳的山野。而我,回到1643公里之外我的城市里,在上海这个弥漫着布尔乔亚空气的城市一角,继续用文字讲述我的热爱,并且安静地等待。

等待这个北京的孩子,终于有一天,从容地带着他的理想,回来。

同类推荐
  • 呼喊的村庄

    呼喊的村庄

    傍晚,钟声响了,发出摄人心魄的嗡嗡声,在村子里、在沟涧里荡漾、回旋,整个塬上都听得见。这钟声快一年没响了,今个咋就响了?古塬人听了都觉得倍感亲切。老人们更是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因为,他们的人生大半岁月,几乎是伴着钟声度过的。因而,他们怀念响钟的日月。可自去年开春老村长打工走了,这钟就失声了。村民们便三三两两地直奔响钟的地方。村子在塬上,有个好听的名字:古塬。村子不小,占地也不少,几乎是铺满了一条沟。说是沟,其实是两面土塬中间的一条塬坳。
  • 回忆一个陌生的城市

    回忆一个陌生的城市

    那个面貌忧伤的邮差,就像是从天边而来。我一直在雨后的阳台,想看透楼下两排梧桐夹道的路。开始落叶的梧桐树,因为刚停歇的雨,湿拉拉的微亮而清新。每一年,我都要等到树叶全部落尽,才能在这个阳台,从路的这一头,看到路的拐弯的另一头。这个时候,我就有松一口气的感觉。我就是喜欢透过那些交错的、满身痂壳起皮的树干,一眼就看到那条拐弯的路。可是,来年,随着树叶生发,那灰黑色的路再度消失在枝繁叶茂里,我就再度茫然失措,直到又一个深秋扫过,我才能在重新归来的恍然大悟中,获得透彻感带来的一些踏实。
  • 生命线

    生命线

    高考是孩子的生命线,更是父母的生命线,考不上万念俱灰,考上考不好也心存痛苦。小说《生命线》写一家人围绕孩子高考前后家庭内外发生的故事,作为父亲的秦二创,背负种种压力,为给低分的女儿找到一个好学校,求奶奶告爷爷,北京、河南,心惊胆颤,艰难求人,几乎命绝河南。女儿在父亲的艰难中涉险过关,但高考几乎成了父亲的鬼门关。秦二创和郭小瑶两口子最大的心愿,是让女儿小葩考上大学,这里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两口子谁也没上过大学。
  • 刀马旦

    刀马旦

    周海亮,《读者》、《思维与智慧》等杂志汁签约作家,《新锐作家》、《小小说火山屏》、《月明中》等文学刊物顾问,最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之一。周海亮的文笔很细腻,很温馨,文章虽短,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 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

    这年头,谁不信迷信谁头疼。李云朋到海平市上任的头一天,在海平市街道上碰着一个算命的,说他这个人十天后有艳遇,艳遇之后就跟着一场人生挫折,即使不翻身落马也得脱一层皮。这个年轻的副市长从不信命,可是到了十天后的上午,他竟然在海平境内的龙化县与司欣颖邂逅,事情的前前后后几乎跟算命先生说的一模一样。这是春天,春天是人和大海都不怎么安分的季节。
热门推荐
  • 白银术士

    白银术士

    咆哮世间的恐怖凶兽,主宰大地,撕裂天空的骑士,高高在上,将脚踩在巨蛇头上,冷漠俯瞰世间的圣者,无尽诡异神秘、阴狠毒辣的术士,以及传说中窃取了神灵力量的白银术士……安列尔:“我穿越到的这个世界,还真是奇特啊。”于是他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向永恒。
  • 孽世之妖:女媚天下

    孽世之妖:女媚天下

    乱入异世,她杀戮危机,奇遇错身。白衣男子绝世美颜让天地失色,“丫头,世间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你忘记我,而我还在深爱着你。”神兽幻化的他有着能将世间都燃烬的黑暗,“我们才是一家人。”善变的宿敌狼王阴鹜的眼,“..我发誓我会用毕生的时间用来追杀你,海角天涯。”推荐新文——《腹黑小白兔》
  • 打狼要打死(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打狼要打死(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打狼要打死》一书共有十六篇作品,分别是《打狼要打死》《狐狸的尾巴》《不劳动的没得吃》《小螺丝钉的故事》《农夫、山羊和狐狸》《马和狼》《风和太阳》《驴子和马》《兔子和刺猬》《两个同伴》《地主和长工》《乌鸦和大虾》《狐狸和刺猬》《一只小公鸡》《梅花鹿》《聪明的小花猫》。
  • 水北天南

    水北天南

    初入职场的叶安之与青梅竹马的师兄关旗陆重逢,年少时朦胧的爱恋逐渐苏醒。浓烈的牵挂萦绕在两人之间,可这一切并不是那么顺利。几次误解争吵让安之不再信任关旗陆,而关旗陆也一次次在放弃的边缘挣扎。是洒脱放手还是不甘忘记,他与她,又会怎样抉择?
  • 走近那一千多年

    走近那一千多年

    本书是根据《资治通鉴》里战国部分的内容,延展整理而成。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书。 司马光,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没错,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他长大了以后,带着几名助手,用了19年时间,编成了这部巨著。书中从周朝写起,前后包含了1362年,既记史实,也多评论,它是中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这是宋神宗取的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历史中得到鉴诫,协助增强当今的统治。 那么,这本书里究竟说了些什么呢?一千多年里,兴亡几度,途路多折…… 我的想法,是希望可以将远古的文字,改变一个模样,聊聊那些人,那些事儿……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赖在你心上

    赖在你心上

    苏凉秋爱厉严爵,爱的失去了自己,丧失了理智,用爱恨织就一张大网,将两人捆束。厉严爵明明不爱苏凉秋,却以恨的名义将她逼疯,圈禁在自己身边。渐渐的,生出了想要一辈子圈禁的念头。“既然你不把孩子还回来,那就给我生一个。”穷途末路之时,她笑着说老娘累了,不陪你玩你追我赶的感情游戏了。说完,义无反顾的冲进了熊熊燃烧的大火里,尸骨都没留下一根。
  •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本书从“隔代亲”入手,以案例的方式讲述了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祖辈隔代带孙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以及特殊家庭的隔代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 林暗草惊风

    林暗草惊风

    明正德十三年四月,通远镖局被迫押运神秘镖物,押运至古瓜州渡口旁的江心岛临江客栈中。期间屡造黑白两道袭扰,六扇门,锦衣卫,东厂,甚至江湖流寇都被牵扯进来,彼此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不同的动作,也同时将整件事搅乱……通远镖局不知不觉卷入多方势力博弈的漩涡中间……押运的货物是什么?博弈的各方又在试图掩盖什么真相?漩涡中间的通远镖局和他们的朋友们只能背靠着背,在那个扑朔迷离的夜,再次为了尊严和国家而战……
  • 碧夜磬

    碧夜磬

    (重写简介)简单的说,一个骄傲的帝王一个倔强的女吸血鬼灵魂的有生之年狭路相逢。彼岸花间,我可曾见过你,可曾忘记你,我曾发誓永不坠入黑暗,却还是轻易沦陷。我为你入了魔,就罚你倾这一世来渡我。。。。。。不过是穷尽一生,也要博得你周全,她伏在他的胸前,鼻尖还有淡淡的血腥味,他失魂落魄,可她却已淡然,凉凉笑道:你若是心里没有我,是最好的。结局已定,欢迎入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