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3800000009

第9章 《吴虞文录》序

胡适

凡是到过北京的人,总忘不了北京街道上的清道夫。那望不尽头的大街上,迷漫扑人的尘土里,他们抬着一桶水,慢慢的歇下来,一勺一勺的洒到地上去,洒的又远又均匀。水洒着的地方,尘土果然不起了。但那酷烈可怕的太阳光,偏偏不肯帮忙,他只管火也似的晒在那望不尽头的大街上。那水洒过的地方,一会儿便晒干了;一会儿风吹过来或汽车走过来,那迷漫扑人的尘土又飞扬起来了!洒的尽管洒,晒的尽管晒。但那些蓝袄蓝裤露着胸脯的清道夫,并不因为太阳和他们作对就不洒水了。他们依旧一勺一勺的洒将去,洒的又远又均匀,直到日落了,天黑了,他们才抬着空桶,慢慢的走回去,心里都想道,“今天的事做完了!”

吴又陵先生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站在那望不尽头的长路上,眼睛里,嘴里,鼻子里,头颈里,都是那迷漫扑人的孔渣孔滓的尘土,他自己受不住了,又不忍见那无数行人在那孔渣孔滓的尘雾里撞来撞去,撞的破头折脚。因此,他发愤做一个清道夫,常常挑着一担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一勺一勺的洒向那孔尘迷漫的大街上。他洒他的水,不但拿不着工钱,还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尘的老头子们跳着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怪他不认得这种孔渣孔滓的美味,怪他挑着水拿着勺子在大路上妨碍行人!他们常常用石头掷他,他们哭求那些吃孔尘羹饭的大人老爷们,禁止他挑水,禁止他清道。但他毫不在意,他仍旧做他清道的事。有时候,他洒的疲乏了,失望了,忽然远远的觑见那望不尽头的大路的那一头,好象也有几个人在那里洒水清道,他的心里又高兴起来了,他的精神又鼓舞起来了。于是他仍旧挑了水来,一勺一勺的洒向那旋洒旋干的长街上去。

这是吴先生的精神。吴先生和我的朋友陈独秀是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他们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成都,相隔那么远,但精神上很有相同之点。独秀攻击孔丘的许多文章(多载在《新青年》第二卷)专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观念。当那个时候,吴先生在四川也做了许多非孔的文章,他的主要观念也只是“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一个观念。吴先生是学过法政的人,故他的方法与独秀稍不同。吴先生自己说他的方法道:

不佞丙午游东京,曾有数诗,注中多非儒之说。归蜀后,常以六经、《五礼通考》、《唐律疏义》、《满清律例》及诸史中议礼议狱之文,与老庄、孟德斯鸠、甄克思、穆勒·约翰、斯宾塞尔、远藤隆吉、久保天随诸家之著作,及欧美各国宪法、民法、刑法、比较对勘。十年以来,粗有所见。

吴先生用这个方法的结果,他的非孔文章大体都注重那些根据孔道的种种礼教,法律,制度,风俗。他先证明这些礼法制度都是根据于儒家的基本教条的,然后证明这种种礼法制度都是一些吃人的礼教和一些坑陷人的法律制度。他又从思想史的方面,指出自老子以来也有许多古人不满意于这些欺人、吃人的礼制,使我们知道儒教所极力拥护的礼制,在千百年前早已受思想家的批评与攻击了,何况在现今这种大变而特变的社会生活之中呢?

吴先生的方法,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我们对于一种学说或一种宗教,应该研究他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影响:“他产生了什么样子的礼法制度?他所产生的礼法制度发生了什么效果?增长了或是损害了人生多少幸福?造成了什么样子的国民性?助长了进步吗?阻碍了进步吗?”这些问题都是批评一种学说或一种宗教的标准。用这种实际的效果去批评学说与宗教,是最严厉又最平允的方法。吴先生虽不曾明说他用的是这种实际主义的标准,但我想他一定很赞成我这个解释。

那些“卫道”的老先生们也知道这种实际标准的厉害,所以他们想出一个躲避的法子来。他们说:“这种种实际的流弊都不是孔老先生的本旨,都是叔孙通、董仲舒、刘歆、程颢、朱熹……等人误解孔道的结果。你们骂来骂去,只骂着叔孙通、董仲舒、刘歆、程颢、朱熹一班人,却骂不着孔老先生。”于是有人说《礼运》大同说是真孔教(康有为先生);又有人说四教、四绝、三慎、是真孔教(顾实先生)。关于这种遁辞,独秀说的最痛快:

足下分汉、宋儒者以及今之孔道孔教诸会之孔教,与真正孔子之教为二,且谓孔教为后人所坏。愚今所欲问者,汉唐以来诸儒,何以不依傍道、法、杨、墨,而人亦不以道法杨墨称之?何以独与孔子为缘而复败坏之也?足下可深思其故矣。(《新青年》二卷四号)

这个道理最明显:何以那种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

同类推荐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本书收录了阿兰重要的随笔短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拥抱我们想要的幸福。人生的烦恼,杂乱的事情,繁芜的情绪……是什么,让我们辜负了那些岁月?你可以喝杯茶,细细品味。
  • 我的天空你的城

    我的天空你的城

    和风乍起,吹皱一纸桃花笺,梵音如水,看不尽草长莺飞。在时光签上写下有你的凡尘,从夏云冬雪到秋之斑斓,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终将沉淀,凝固成一幅斑驳的画。滚滚红尘中寻找岁月的痕迹,青春的稚拙翻出词牌中久违的感动,一个梦让烟花不落,理智的剑挑不断牵肠挂肚的情结,一城终老的愿几世流转,年华是辗转的落寞,醉了相逢的泪眼。云淡风轻,鱼书凭寄,空等的轮回开出寂寞的莲花。水过无痕,青丝暮雪,弹不断相思的五月。躲在繁华背后看笙歌散去的黄昏,跋涉的足迹散落在彼岸,寂静的夜,刻画一个有你的细节……行走在季节深处,寻找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1938年生人。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诗词丶收藏丶书法丶艺术刻字丶民间工艺。柳公葫芦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诗集出版。
热门推荐
  • 体育法学与法理基础

    体育法学与法理基础

    本书介绍了体育法学概述、体育法学体系、体育法学方法、体育法基本理论概述、体育法律规范与相关体育规范、体育法律关系等内容。
  • 千面好男生

    千面好男生

    他们家有家庭分工。范东的妈妈主要负责范东的上学和生活。范东只知道妈妈没事了就去美容,美容就像做作业,少写一个字都不行。
  • 阎皇霸天道

    阎皇霸天道

    本源聚,阎皇现!人仙神界本源为王,十二本源凝聚为皇。混沌乃是最为神秘的力量,如果是混沌的精华呢?看少年如果获取本源,凝聚阎皇,傲视环宇!
  • 桐山老农集

    桐山老农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
  • 龙族Ⅲ:黑月之潮(下)

    龙族Ⅲ:黑月之潮(下)

    卡塞尔三人组从源氏重工撤出后,再次陷入东京暗流。路明非与绘梨衣为躲避蛇岐八家的追捕,躲进了情人旅馆。绘梨衣是开启白王宝藏的钥匙之一,恺撒与楚子航希望路明非能将绘梨衣带离日本。与此同时,酒德麻衣和薯片妞执行老板的“东京爱情故事”计划,要促成路明非与绘梨衣之间的世纪婚礼,然而路明非却背叛了计划,将绘梨衣送回了蛇岐八家……
  • 美丽生活要则(人生高起点)

    美丽生活要则(人生高起点)

    具有不同心态的人从窗口同时向天空望去,结果迥异:有人看到的是暗夜和天空中的乌云,而有人看到的却是暗夜里朦朦的月色和云缝里点点的星光。
  • 续城之半生浮图

    续城之半生浮图

    不曾想,有一个人会以横冲直撞之势破入生命。与他争锋相对横眉怒骂,与他一同经历险难,他轻抱着我说:你是个好女孩。但转身他就指着我的鼻子冷扬了语调骂:“小九,你没有心。”如果无心,我不会觉得痛;如果无心,我不会停留原地。嘴角是苦涩的笑,但我只是深深凝看着他,没有说一句话。许久之后,才知陆续爱我。人生的两岸,一个抚我入眠,一个将我唤醒。光阴的两岸,却终究无法以一苇渡杭,我知你心意。曾想与你相忘于江湖,以沧桑为饮,年华果腹,岁月做衣锦华服,于百转千回后,悄然转身,然后,离去。但到底没敌过那强大的命运,把我与你绑在了一起。只是,当多年以后,陆续,你是否还会如最初那般待我?
  • 假面骑士exaid后传

    假面骑士exaid后传

    新手上路,本人喜欢假面骑士exaid,本书是以假面骑士exaid原作为基础重写的一部exaid剧情,因经验不足,一万字成为了写作的终点。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谢谢
  •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甲集》,发表于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作者的短篇创作趋向成熟,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刻画,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周遭环境的烘托,无不体现出沈从文满腔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