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0400000007

第7章 地文志(1)

【《被遗忘的六日战争》香港“新界”的一段抗英历史】

夏思义(Patrick H. Hase),剑桥大学博士,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前会长。居住香港逾四十年,长期研究香港“新界”及其居民的历史和传统生活。

英国在1898年与清政府签约租下“新界”,一年后的1899年,“新界”发生了一场持续六天的战争,但是这段历史一直被埋没,不为人知。

所谓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块地区组成。“新界”地方很大[25],相当于香港岛与九龙半岛面积总和的九倍。

历史上,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曾经被英国人占有,那是被割让出去的。但“新界”不同,“新界”是租借给英国的。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香港前途的时候,一开始英国人主要想谈“新界”,声称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按条约永远属于英国,中国只能收回“新界”。对此中国当然不可能同意,我们要全部收回来。

英国是在1898年与清政府签约租下“新界”的[26],一年后的1899年,“新界”发生了一场持续六天的战争。但是这段历史一直被埋没,不为人知,大概到了最近十几年才开始有人慢慢把它挖掘出来。《被遗忘的六日战争》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英国人,叫夏思义。他以前在香港“新界”沙田区港英政府下设的岗位任职,是个当官的;但他同时也是剑桥大学博士,是一名学者,对“新界”历史做过很多研究。他写这本书时参考了诸多重要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英国政府的档案,还有第十二任港督卜力[27]和当时香港第二把手骆克[28]之间的很多通信,然后很详细地讲了这六天战争的来龙去脉。

1899年4月,在前一年取得了“新界”租借权的英国准备在“新界”升起英国国旗。当时“新界”大概有9万多人,其中大埔区有9千多人,元朗区有2万多人,主要是这两个地区的民众在升旗仪式三天前的4月14日发起了抗争,不准英国人进入我们的土地。

据夏思义查证,参与抗争的人里面有穷人也有富人,他们不希望土地被英国人占去的理由,第一个当然是出于民族情感。但其实这个理由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有其他一些理由,例如谣传英国人会把土地廉价收走,当地人不愿意自己的土地被抢走;还说英国人进来之后,会像在香港和九龙一样,增加很多清洁费之类的赋税;以及英国人会盖很多新式建筑,破坏风水。当时有很多这类关于英国人的飞短流长与猜测,弄得人心惶惶。

抗争发起之后,英国人当然派军队来镇压。一开始“新界”人还能击退英军,虽然他们严重缺乏现代武器,只有效果不佳的十几门火炮,余下都是老式的火绳枪,以及长矛、战刀之类的有刃兵器。但很快,“新界”人便敌不过英军,结果打到1899年4月19日,没办法就投降了。结果在六天的战争里,“新界”的抗英民众大约死亡500人。

这本书里还记录了一些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做的很坏的事。比如他们把一个围村的村口铁门抢走了[29],还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

战争结束之后,港督卜力很懂得玩政治,不让提这件事,好像六天的战争根本没发生一样。所以后来几十年的官方档案里几乎没有半个字提到这场战争。“新界”人因为打输了,还死了人,也不提。而且后来他们发现收抢土地和增加赋税都是谣言,于是很快就和港英政府合作了。据这本书考证,有一些“新界”的耆老还跑去港督府,跪在港督卜力面前求他宽恕。卜力很老辣,就请这些“新界”领袖加入政府委员会,一起来管理“新界”。反而骆克是个强硬派,他主张惩罚这些领袖。不过1902年骆克被调走了,离开香港,去了威海卫。

这一段“新界”英勇的抗争历史,我们应该记住。

(主讲 马家辉)

【《彩色香港:1940s—1960s》彩色老照片里的香港】

高添强,香港历史及历史照片研究者,另著有(包括合编)《香港今昔》《香港走过的道路》《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九巴同行八十年》等。

黎健强,香港艺术学院高级讲师及摄影科目统筹,香港大学艺术学系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香港及中国摄影历史。另著有《形彩风流:香港视觉文化史话》《香港最早期照片》等。

它在照片里显得那么妥帖、那么安宁,于是你会想,那会不会就是传说中已经逝去的田园牧歌?

大家都喜欢看老照片,尤其是那些关于自己经历过的时代、见过的景物的老照片,又或者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对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留下的老照片。看到这些老照片的时候,就算我们没经历过照片里出现的场景,都会被挑起一种奇特的怀旧感。这该如何解释呢?

解释起来当然比较复杂,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总是对自己文化上和生活上的根源感兴趣。虽然照片里的世界也许比我们今天的世界更失序、更脏乱、更可怕、更危险,但由于它在照片里显得那么妥帖、那么安宁,于是你会想,那会不会就是传说中已经逝去的田园牧歌?你会觉得它大概比我们现在的时代要好。

《彩色香港:1940s—1960s》就是一本关于老照片的书,作者高添强和黎健强都是香港本地相当重要的学者和评论家。高添强专门做香港的历史研究,黎健强则从事艺术和摄影研究。这本书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书里的一批老照片都是彩色照片。彩色照片有什么了不起?说来话长。

1839年8月摄影术在法国巴黎正式问世[30],此后传播非常迅速,短短几年便蔓延全球。1842年8月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被割让,摄影术也几乎同步进入香港,有几位来自欧美的摄影师在香港建立了照相馆,只不过刚开始主要是拍人像,没有人去拍景物。一直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香港的景物照片才慢慢出现。之后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香港的照片和其他地方一样,几乎都是黑白的,就算有彩色的也是人工着色,色彩其实非常失真。所以我们就知道这本《彩色香港》里的照片有多么珍贵了。

书里的140多幅香港彩色摄影,记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十多年间的香港生活景象。它们是最早一批关于香港的高度存真的彩色摄影,从中能够看到一个很接近当时真实情况的香港。

比如有一张照片拍的是1955年的中区[31]海旁,也就是香港最知名的地区中环。可是从这张照片上,我已经不太认得出这里是中环,因为照片里沿海的那一排房子如今几乎都不存在了,其中就包括香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邮政总局大厦。这座大厦在我小时候还有,我是看着它被拆的。很多人说香港不太珍惜自己的历史遗迹,首先不知珍惜的就是当年殖民地时代的政府,因为对他们来讲无所谓,反正房子是他们盖的,他们想拆就拆了。

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1953年启德机场[32]旁边的楼房和巴士总站,这个地方是今天很多人听说过或者去过的香港九龙城一带。照片里的房子都很矮,有意思的是,其中很多房子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这是因为飞机起降对周围楼房有高度上的限制,所以只能盖矮房子,启德机场用了几十年,这些房子也得以几十年保留下来没有拆。不过现在情况变了,因为机场搬了,这里也慢慢起了新楼。

还有一个观光客都很熟悉的香港地标是非常有名的半岛酒店[33]。来到香港的游客可能不会去住半岛酒店,也不会进去吃饭、喝下午茶,但是他们会站在酒店外的马路边拍照留念。书里有一张照片是从半岛酒店的窗口望出去,拍到的恰好是今天人们拍纪念照时会选取的酒店喷水池的位置。但是在这张照片上没有我们熟悉的那条海岸线,也没有难看的香港文化中心,有的是一排更难看的货舱。内地曾是香港最主要的“转口贸易”市场,然而在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通过所谓对中国的禁运令[34]之后,香港的“转口贸易”急速下滑,照片里的这些货舱就都被拆掉了。

还有一张照片也是内地游客很熟悉的地方,但我敢说你从照片上认不出来。它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九龙仓[35]前面的商店,这个商店到后来演变为有名的星光行[36],即今天全香港最大的商场海港城最接近码头的那一块。大家常常以为它也是海港城的一部分,其实它们只是连在一起而已。在当时的照片上,商店上半部分是用铁皮搭的房子,下半部分却探出一排中国式飞檐,有一种很古怪的混搭风格。其实这个旧貌并不怎么好看,但如果能保留下来的话,也是很有意思的。

另一张照片则真的令人扼腕,这是一个应该被完全保留下来的地方,即20世纪50年代末的尖沙嘴火车站[37]和钟楼。现在只有钟楼被保存下来,火车站拆了。可是没有了旁边的整栋建筑物,剩下孤零零的一座钟楼有什么意思呢?尖沙嘴火车站在我小时候还存在,曾是全球最重要的铁路的终站,从这里开出的列车不只到得了北京,还能到欧洲,甚至莫斯科。如今却已是沧海桑田了。

还有一张照片是1960年的旺角弥敦道[38]。与油麻地[39]相比,20世纪60年代以前旺角的商业活动并不频繁,楼都很矮,也看不出街上有多热闹。但这时候的旺角已经开始接近今天的旺角了,若再早十年二十年呢,这些房子后面恐怕都是田地,大片的西洋菜田。

(主讲 梁文道)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文学里的香港地标】

陈智德,笔名陈灭,1969年出生于香港,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另著有诗集《市场,去死吧》,评论集《解体我城:香港文学1950—2005》《愔斋读书录》《愔斋书话》,散文集《抗世诗话》等。

我们有时也向往遥远的地方、愿意承接更古老的传统、参与更宏大的整体世界,但知每一个出发点,不都由当下脚踏的土地开始。

我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一次我去北京,专门拜访了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里面的香港文学研究所。和那里的一些研究员谈着谈着我发现,这个专门研究香港文学的研究所,身为一个国家级机构,竟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素叶文学》杂志[40],那可被认为是香港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后来我又发现,其中一些年纪大一点的研究员甚至不知道这份杂志,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回香港之后,我就辗转找到一些还在办《素叶文学》的前辈,问能不能想办法弄一套杂志,甚至我可以自己出钱买,然后免费寄给北京的这个研究所。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一个专门研究香港文学的机构不应该没有。

结果一位《素叶文学》的前辈和我说,这份杂志他们自己那儿都不齐全了,所以就算了吧。我那时候年轻,听了这话有点气愤、不理解,我想怎么可以算了,怎么这么不在意自己做过的事情?况且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关系到香港文学和整个文学研究。但后来这件事也就作罢了。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再遇到类似的事,就能够体会当年那位前辈说的“算了”,因为这句话也越来越常出现在我的口中。特别是当有人问我香港有什么作家?香港是不是文化沙漠?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通常也不搭腔了,心里想到的就是那句“算了”。

但有些人是不肯就这么算了的,例如香港非常有名的诗人兼学者陈智德,他写下了这本著作《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我不知道香港以外的读者对这本书会怎么看,但像我这样的香港人,特别是热爱文学的香港人,读这本书是非常有感触的。

书先从近年香港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本土”讲起。今天因为这个词带有政治上的歧义,所以往往一谈“本土”,就很容易引起狭隘的联想或很偏执的政见。但是看看作者陈智德怎么讲,他说:

本土经验本就是我们的成长以至更大范围下的共同体社会经验,我们生活其中,也愈发认清我与非我的真幻;是以书写本土绝不等同歌颂本土,本土也有许多负面事物,教我们疾首,我们有时也向往遥远的地方、愿意承接更古老的传统、参与更宏大的整体世界,但知每一个出发点,不都由当下脚踏的土地开始。

这样一个既要追怀又要批判、还要承接更古老传统和更宏大世界的香港本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会不会太小了,没什么东西好讲呢?陈智德说:“我不想在这里申辩,只想说,香港一地,无论感觉多狭窄,从文学的角度,与地球每寸土地、每个城市都是平等的。我时常自警于本土之可能褊狭和自我封闭,然而‘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如果本书最终也沦入‘狭窄’之议,责任在我力有不逮,与香港无干。”

同类推荐
  • 闲情漫寄

    闲情漫寄

    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的300多首诗词,都是古体诗。有古风,有近体;或展现社会生活,或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思,包罗万象,感情丰沛。
  • 风过的快乐

    风过的快乐

    我们所享用的快乐常常赁于忧愁,快乐地振翅飞升,却又必须负载痛苦的铠甲。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以快乐慰藉自己,让快乐成为人生的一个亮点,哪怕它即时、简单,稍纵即逝,无论它涉及爱情、艺术,还是涉及财富、地位。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本书包括:习书练剑、辞亲远游、安陆十载、三诏进京、长安岁月、赐金放还、梁园情深、东行南游、虎穴历险、战乱前后、从军获罪、救月升天。作品讲述了一个绝对的诗歌天才;纵横瓷肆,想像瑰丽,如仙人所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后人称之诗仙。我辈凯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绝对是人中豪杰。
  • 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本书收录了《争先恐后》、《三个镜头》、《难》、《人生问题》、《爱好文学》、《一九三八》、《新生》、《国际一周》等文章。
热门推荐
  •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片玉山房词话

    片玉山房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方寸山1:神已到来的秘密

    方寸山1:神已到来的秘密

    叶凡的双眼能够看见鬼魂,他被街上的孩子欺负好多年了。不过今天,他不必为此难过了。方寸山仙术学院的正式邀请叶凡去学校,怎么去这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地方?一辆漂浮在大海上的巴士会带着叶凡前往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会遁地的人参娃娃,肮脏的黄土怪,喜欢胡说八道的鬼魂,悬浮在空中的灯笼妖怪,画什么变什么的神笔,贪吃的凤凰,会动的大树,甚至要注意图书馆的桌子是不是哪位学生变的,小心!你脑袋上飞过一位正在御剑飞行的小男孩,因为我们的冒险已经开始了。
  • 农家逆袭小日子

    农家逆袭小日子

    舒暖以为闭上眼睛就是结束,哪知当她再次睁开眼,居然回到了一九九零年的冬天,那个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拥有一眼灵泉,承包几座大山,谁说山坳坳里长不出金疙瘩。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穿越大明最辉煌的年代,穿越大明最顺的继承人,但是我的目光穿透六百年的历史,现在的辉煌不是辉煌,跟我来重新建立一个真正辉煌的王朝。
  • 看不懂报表,就当不好经理

    看不懂报表,就当不好经理

    业务越发展,报表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业务活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复杂。这对企业的掌舵人—经理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客观形势要求经理们从纷繁芜杂的众多信息中准确把握住嘴游泳、最关键的信息,而报表就是现在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所以聪明的经理人一定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他们都会在报表这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终端用足功夫。
  •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身居僻壤山乡村古井村教师李宝库已经时日无多,社会的磨难,生活的阻力,无穷无尽的且无法颠覆的绝望将他重重压在下面。然而从自己恩师那里继承的承诺与信念。让他始终心系村里4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与生命。
  • 浮尘鬼书记

    浮尘鬼书记

    一直在尘世漂泊着,。。。。。。。。。。。。
  • 俏妃迟暮

    俏妃迟暮

    为了爱他,她甘心成为和亲的工具,表面上是和亲,但是其实是刺探敌国军情,成就他统一天下的野心。落花终究随流水,漂到天涯终不回。
  • 日知录之馀

    日知录之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