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3300000003

第3章 记忆里,那一丛丛的绿(2)

早先看过《临晋县志》,知我们韩家,大约是明代成化年间,从城内的钟楼巷,搬到城外自家的“麦场”建起新居的,因此村名便叫韩家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写《李健吾传》前,曾去过李先生的老家,运城北相镇西曲马村,见村墙高耸如城墙,墙头豁豁牙牙,墙基朝里凹陷,问村里老人,这村墙何以如此古老,老人言道,这是清朝的村墙啊。我心里默算,三百多年了,这村子并没有扩大啊。

在我们那儿,就是大财主也谨守着不轻易扩大宅院的古代风俗。

道理明摆着,土地耕种着,就有出产;盖成院子,若不住人,只是摆阔。

唯一能显出富家与贫家差异的,是富家多有园子。

我们村两户富家。一户是前巷盐店韩家;一户是后巷韩聘卿家,就是我家。明清,乃至民国,盐是专卖的,盐店韩家的家财,可想而知。论房子,也不过是一连三座砖院子,地就不知多少了。最为显赫的,是他家有个大园子。我记事时,那园子已很是败落了,但是,走进之后,仍有蓊蓊郁郁如同树林的感觉。我家的园子,在后巷东头,背靠胡家院,我记事时也已老旧了。园子中间,东西一连三棵杏树,中间一棵还不算老,两边两棵树身中空,虬枝横逸,每当杏熟时节,我和哥哥进了园子,爬在树上,颤颤巍巍,总怕一不小心枝丫折断掉了下来。

忽然有一年,杏子熟了,我和哥哥要去园里,爷爷说,今天去了,往后就甭去了。

我没有问为什么。

平日从家人的谈话里早已知晓,前两年就场园归公,园外的麦场、麦场旁边的园子,早就不是我家的了。麦场用来打麦子,地收走了,麦场理应归公。园子虽说归了公,却没有专人管理,只能是荒着,杏子不管这些,该熟的时候还要熟,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摘,原主人家的孩子自然也可以摘。村里人在这点上,还是很厚道的。爷爷的顾虑,是怕人说闲话。奶奶在园门上挂一把破锁,爷爷都深不以为然。

对这个园子,记忆里最特别的,是墙外麦场边那棵高大的楸树。多高?没量过,给我的感觉,可说高极了,上面的老鸹窝不是一个两个,大大小小竟有四五个,且是一层一层垒了上去。长大后去过多少地方,曾留心过别处的楸树,从没见过比我家园墙外那棵更高的。

我如果还有一点灵性,内里不知道,外形上最像的还是父亲。

但我跟父亲并没有多少感情。主要是因为,自从那次他将我们母子三人送回老家之后,三十年间,他独自一人在两千里之外的德州,每年只有十几天的探亲假,常是年根上回来,一过十五就走了。要见,须得等到下一年。一个不多见面的父亲,心里不管多么明白,感情上总是隔了一层。

从小到大,最为亲近的,是我的母亲,那个没有文化,缠过的脚又放大了的农村女人。年轻的时候,是小媳妇;中年以后,仍是小媳妇;直到老年,头发花白了,还是小媳妇。没了小媳妇的模样,不变的是小媳妇的心态。一遇上个事儿,总是问跟前的儿子:

“这可咋办?”

纵然明知儿子说错了,也不会反驳,只会怯怯地再问一句:

“是不是这么办?”

儿子一听,还是母亲说得对,往往会不耐烦地反问一句:

“你知道咋又问我?”

每当此时,母亲几乎是惶恐地说:

“问了心里才踏实嘛。”

这样说,一定会有人说,又在瞎编了。你一上高中就离了家,莫非你妈跟上你去了学校?

没有撒谎。全是真的。只是这里的儿子,不一定全是我。我妈有六个孩子,也就是说我弟兄有六个,而且这六个分作三组,我跟我哥是一组,差两岁;老三跟老四是一组,差两岁。有意思的是,老大与老三差十二岁,我(老二)与老四也差十二岁。老五和老六,差的年龄没有我们这么多,我跟老六相差二十三岁。这样你就知道,我妈跟前,什么时候都不缺个儿子问问的。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跟了母亲去姥姥家。

父亲在外,有两三年不通音讯,后来通了音讯,又很少回家。一个形同守活寡的小妇人,领着两个憨不知事的孩子回娘家,那个凄怆,外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又什么都不懂,只晓得到了姥姥家,准有姥姥藏在柜子里的好吃食。二舅在西安工作,时不时地会捎回些点心什么的,姥姥会藏起一部分,等她的这个苦命的大女儿来了,给小外孙们解解馋。

从我们家到姥姥家的南连村,走法有两个,一个是走东关,一个是走后街村外的大车道。不管走哪儿,到了离南门不远的地方,往南一拐,照直走下去,过了北连村,过了中连村,就是南连村了。

夏天和秋天走这条路,还没有什么,两边都是庄稼地,该绿的时候绿茸茸的,该黄的时候黄澄澄的,不用害怕,也没有什么景致可供观赏。

春天跟冬天,可就不同了。

过了城南的汽车路,拐到朝南的大车路上,四周是旷野,春天是轻轻的春风,冬天是飕飕的北风,地里什么都没有,有的只会是枯枝败叶——枝是棉花的残枝,叶是玉茭的枯叶。再有什么活物,那就是飞起又落下,四处觅食的寒雀了。

人是这样的人,景是这样的景,多少年后回忆,仍让我情难自抑。如果有人拍下这样一张相片,该是怎样的动人心魄。

可惜的是,这样的景象,只能在我到了暮年时,才越来越真切地呈现在脑际。

记忆里还有一个景象,是一想就呈现出来的,那就是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一路上我最爱看的,不是左侧的村舍,而是右侧的陵园。我们那时候,不会有陵园这样文雅的说辞,就那么直通通地说——坟地。

那坟地不是一个,三个还是四个,现在已记不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北连村和中连村中间的那一个。离大车路有百十米吧,坟地里,大大小小的坟头错落有致,稍大点的坟前必有碑楼。我们老家,碑楼是很讲究的,青砖做上去,顶部有兽脊,下面有基座,中间嵌着镌字的石碑。

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敬畏的,是园子里的柏树,不多,也就几十棵,只是那个姿势,那个颜色,让人不敢近前。姿势,一律的如苍龙偃卧,又要倏忽腾起的样子;颜色,一律的苍绿到了近似乌黑的样子。

坟地上的草一蓬一蓬的,难说里面藏着什么野物。有次走过,哥哥一眼就看到一只狐狸,一颠一颠地过去了。

“快看!”哥哥指着。

我怎么使劲睁了眼,还是什么都没有看到,但我相信肯定是有的。

“尾巴是白的,成精啦。”

哥哥说得更仔细了。

此后去姥姥家,每当路过那片坟地,我都会眯了眼张望,巴望能看到白了尾巴的狐狸。

后来的结果,不说也知道,肯定没有看到。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只要每次都留心,总有一次会看到。然而,我还是一次也没有看到。

因为,没过几年,平田整地运动一波又一波,先是零散的坟头平了,接下来是这些祖祖辈辈谁也不敢动的坟地——陵园,也平了。

我是学历史的,虽说从事了写作,平日仍留心史学上的文章,某年曾看到一篇研究陵寝文化的文章,说古代帝王陵寝的树木为何都永久性地保存下来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历代无分朝野,对前朝的陵寝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这话真是说对了。古人敬畏的,不光是帝王的陵寝,就是大户人家的陵园,寻常人家的坟地,也格外地敬重。在我们老家,盗伐树木的事时有所闻,然而,在过去的年代,极少听说谁家陵园的柏树被盗伐了。

只有盗贼与圣贤都遵守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圣贤敢破坏的,怎么能责怪盗贼?

在我此生,随母亲去姥姥家的路上,大车路右侧,那一丛丛的绿,是永远不会忘了。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二日

同类推荐
  • 自己的园地

    自己的园地

    《自己的园地》是周作人学术性散文集,主要阐述周作人自己是对文艺的解读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部文学批评文集,也是周作人极少展现的犀利尖锐的一面。《自己的园地》中收录的多为山水小品和随笔,有些散文对艺术的见解也十分独到,不仅讨论了国外优秀文学的创作理念,还对比研究了国内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态度鲜明,言辞恳切,而在表达形式上则延续了他一贯散淡平和的文风。
  •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人生最美,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拾捡前人散落在草丛里的思想瑰宝,观一颗从暗夜里醒来的露珠,赏一株在悬崖边绽放的花朵,装一襟从时光隧道里吹来的轻风,然后染一身智慧的芬芳。篇篇美文,段段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润泽心田,激励人生。
  •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许多人不想重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是因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极端的脆弱与痛苦、无助与悲恸。但这是历史,这是客观。不记述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讲吃讲穿的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这对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是无益和有害的。
  • 博尔赫斯谈话录

    博尔赫斯谈话录

    博尔赫斯的谈话与他的作品一样深邃智慧,历久不衰。美洲西语文学的最重要开创者、现代文学最具感染力的经典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收编的34个故事中,有的是在当地曾经发生过的一段真实历史,而绝大部分是在史志记载之外,长期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采取正史、野史、奇闻、逸事结合,汇集而成的情节有趣、内容新颖。其中,有的故事虽然发生近代,但它在当时却是关系到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危的特大历史事件。有过亲身经历的当地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现代人,对于这一段历史,都很陌生,只是偶尔在闲谈中,像听故事一样,听人传说,印象淡薄,相距遥远,今天已融入到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了解了人性,你就能读懂他人,而读懂了他人,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工作、生活,掌控周围的人和事,掌控一切。纵观古今中外,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一般都有自己独到的控人之策,制人之道。《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就是一本了解人性、洞悉人性,从而掌控人性的必备手册。在书中,我们首先带您认识真实的人性,分析人性中的美好与弱点;接下来讲述每个人都应该掌控的人性透视术,帮助您洞悉人性,趋利避害;然后告诉大家人性丛林中必知的生存规则,只有按规则行事才能游刃有余,自在行走;最后通过实战指导,告诉大家如何在求人办事、人脉、职场、生活中了解对手,掌控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护肤小窍门

    护肤小窍门

    三类肌肤的粗大毛孔应对方案毛孔粗大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原本光洁的肌肤因为显眼的毛孔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 永世倾心:凰落天下

    永世倾心:凰落天下

    “女人,你再敢在外面拈花惹草,本君就……”某女仰头看他,一脸傲娇:“就怎样?”“……辣手摧花!或者把他们变成太监也不错。”某女翻翻白眼。她曾为丞相府嫡女千金,一国皇后,却遭奸人迫害,家破人亡,直到遇见他……他助她展露锋芒,步步强大。他与她生生相随,世世相伴。回头,他在,便是心安。
  • 捣蛋仙子之古代奇缘

    捣蛋仙子之古代奇缘

    女猪,生的古灵精怪绝美动人,因为王母的一句想女儿了,被无良的玉帝一脚踢到不知名的古代,还让她早日得道成仙,什么?让我修仙?好处是美男随我挑??切,美男还不如零食好!不去!!什么??我一定要修仙??不然玉帝都要来监督我??我……我招谁惹谁了?不就是长得漂亮点,脑袋聪明了点,粉丝多了点吗?碍着你们什么了?让我修仙,想都别想!偶闪!没事到处捣蛋,有事直接就闪,只是为什么?为什么跑到哪都是桃花朵朵?呜呜,偶家那位生气了啦!
  • 静学文集

    静学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爱腹黑贤妻

    御爱腹黑贤妻

    【这是一部嫡女奋斗史,也是一个把傲娇冷爷打造成绝世好男人的故事。】楚芊芊病了,痊愈之后因祸得福,会下厨,也会给人看病了。曾因八字不好,被渣爹抛弃,后又因八字太好,被渣爹请了回去。但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懦弱无能的“她”。要她嫁人?可以呀。先把她娘亲的嫁妆吐出来,再把那个恶心的嫡母赶下台,还有那些企图抢她亲事的小白花——“你让一下,我来。”不知何时,他站到了她身后,搂紧她腰身,宣告天下,谁欺她、辱她、害她,他就灭了他。看着这个连天子都惹不起的男人,心中淌过一阵暖流,但她后退一步,坚定地说——“要我嫁你不是不行,不过先说好了,我不在乎你是不是处,但婚后我绝不跟别的女人共享一个丈夫。你答应,我就嫁;不答应,我就逃!”逃?他掐住她下颚,“臭丫头你给爷逃一个试试?”(本文主打女主的幸福生活,一对一,宠文无虐,求收藏,求留言,求带走!)推荐自己的完结文:重生复仇爽文:《宠妻无度之腹黑世子妃》微推理甜文:《侯门春色之千金嫡妃》
  •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左右逢源好人缘

    左右逢源好人缘

    不用左右为难成为矛盾焦点,巧用心思让自己彻底左右逢源,只有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职场达人才具备了“人和”这个最重要的因素,职场之道可走得远、走得畅。其实生活中也一样,无论对亲情,朋友,爱人乃至家人,都要巧妙的运用左右逢源有个好人缘,这样的生活才够轻松,精彩!
  •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青奥会是当今世界的新型体育运动赛事,它是国际奥委会为贯彻“奥林匹克宪章”而增设的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专门为全世界青少年而开设的一个集体育比赛、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青少年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