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6000000003

第3章 善于倾听,搞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

1.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虽然做父母的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越来越多的父母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抱怨:孩子怎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每天在想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和父母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跟父母说再多也没用。”在孩子刚要开始说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科玉律“小孩子有耳没嘴”来搪塞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灵就会被封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怎么能够听懂孩子话里的弦外之音呢?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的哪些话里有弦外之音,就先看看下面的孩子是怎么说的吧!

情景一:

看见邻居家的小朋友手中拿着一个冰激凌,儿子抬起头,天真地对爸爸说:“爸爸,天气好热啊。”

爸爸说:“怎么会热?”

情景二:

妈妈对女儿说:“不要再看漫画书了!”

女儿回答说:“妈妈不是说让人快乐的书就是好书吗?漫画书能让我快乐,不也是好书吗?”

母亲愕然,只好回答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再看吧。”

情景三:

君君说:“爸爸,老师今天表扬明明了。”

爸爸说:“是吗?那你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啊。”

说完了这句,父亲发现儿子的眼神竟有些黯淡。

……

很多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学会使用“话外音”。明明是想吃冰激凌,却不说想吃,而说天气热;本来是想看漫画书,却不说自己想看,而反问父母“妈妈不是说让人快乐的书就是好书吗”;本来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扬,却不明说,而是告诉爸爸“老师今天表扬了明明”……面对闪现在孩子身上的这些微小细致的智慧,有时候,真是不得不叫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佩服”。

为了听懂孩子说的话,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陈先生的女儿很有个性,特别有主见。

一个星期天,陈先生带着女儿到街心公园放风筝。在公园门口,陈先生对女儿说:“你去放风筝吧,玩得开心点,不过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到那边去看看。”

顺着陈先生手指的方向,女儿笑了笑。她知道,爸爸想去看别人下象棋。

女儿诡秘地笑笑:“好的,爸爸,不过我该怎么做?是玩得开心点,还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陈先生听出了女儿的“话外音”:如果你允许我开心,那我就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我必须关注自己的安全,那我就可能玩得不开心。于是,陈先生笑了笑,说:“小心点吧,安全第一,其次才是开心。”

家长千万不要小瞧自己的孩子,他们其实是很灵巧的。当你和这样的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直白地理解他的话,否则,很容易误解孩子的意思。

最近一段时间,健健总是在“唱反调”:明明是他喜欢喝的果汁,可是等妈妈将果汁倒进杯里的时候,他却不肯喝。

外婆很疼健健,健健也很爱外婆,可是,当妈妈带他到商场去为外婆选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却很不高兴地说:“我不愿意让妈妈给外婆送礼物。”

爸爸出差回来,问健健:“这几天,想爸爸没有?”他明明很想,却回答说:“不想!”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晚上,健健还因为想爸爸哭了一场。

如果遇到上面的这些情况,家长就要仔细解析一下孩子的“话外音”了。

所谓学会听懂孩子的“话外音”,就是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只要就事件本身与孩子进行探讨,还要分析孩子的“话外音”。比如,当孩子对你说“不喝”的时候,其实,他是想喝的;当孩子说“不喜欢妈妈送礼物给外婆”的时候,其实是想自己买个礼物送给外婆;当孩子说“不想爸爸”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很想你。”聪明的父母一定是可以觉察出这一点。

童童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星期五下午,童童的妈妈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会后,老师向童童的妈妈反映:在幼儿园,童童不怎么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很少看到他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时候,老师要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散步,他都不愿意去。

童童的妈妈听了老师的话,想了想:每天去幼儿园的时候,童童总会哭;可是,下午奶奶去接又说孩子的情绪很好。妈妈有点担心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便问儿子怎么回事。

儿子回答说:“妈妈,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

妈妈听了之后,说:“他们不与你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呀。”

但孩子却说:“我就不找他们玩,谁让他们不找我玩的。”

……

遇到童童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听不懂“话外音”的父母,大多会像童童妈妈那样,说出“他们不跟你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呀”之类的话,但这时候,孩子往往也会像童童那样进行反驳:“我就不跟他们玩,谁让他们不跟我玩的。”所以,父母这样说,不但不会消除孩子的烦恼,还会引起了孩子的不快。

如果能够体会到孩子“话外音”所表达的心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大人所理解,想必他会十分欣慰。这时,父母可以说:“哦,他们不跟你玩,你很生气?”

为了和孩子实现畅通的交流,当发现孩子的表达不再直白而是有些拐弯抹角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深深的理解,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就学会这样说话了呢?这都是从哪里学的呀?其实,孩子能够通过一些非正面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就是孩子学坏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这样的举动,只能说明孩子的思考能力加强了,思维活跃程度提高了。

当孩子学会“话外音”这一表达方式的时候,父母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积极应对,争取搞明白孩子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样,才不会给孩子造成不适感和挫败感,实现和孩子的畅通交流。

2.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被别人接受,其中也包括他们的负面感受。

每次看到孩子出现负面感受时,很多父母就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说等于是在否认孩子的不良感受。这样做,不但无法使孩子的负面感受消失,还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从而否认自己,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负面感受,其实只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把它想象得多么严重。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家长要冷静。

那么,该如何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呢?

凯凯正在读小学三年级,是班上的劳动委员,由于工作过于认真,得罪了很多同学。新学期开学了,班里要选班长,凯凯信心十足地为竞选做着努力,但最后却落选了。

凯凯的情绪十分低落,回到家,他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得知儿子落选的事之后,凯凯的妈妈心想: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宣泄!于是,便任由孩子尽情地哭。

等到凯凯的哭声停止的时候,妈妈说:“儿子,妈妈理解你,你的努力妈妈都看到了。”

凯凯擦擦眼泪,说:“可是,你看到有什么用呢?你又没有投票权!”

妈妈摸摸儿子的头,说:“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感受!自己做得很辛苦、很努力,可最后却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委屈的事情。”

“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他们只知道选那些马屁精!”凯凯愤愤地说。

妈妈问:“你为什么认为那些被选上的人都是马屁精呢?”

“就是!他们在私底下拉拢了很多同学,据说还有人用钱交易,他们的能力根本不如我!”儿子回答说。

“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比他们强?”

“我在数学、英语方面都比他们强!”

“在这些方面,妈妈知道你确实很有能力,但是选班干部并不一定要选最强的呀。”

……

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的言谈举止一定要谨慎小心,要努力接受他们的感受。这时候,如果父母的脸色很难看,或者生气、教训、批评、训斥孩子,只会使气氛变得更僵硬、尴尬,不仅会让孩子哭得更凶,情绪变得更坏,父母也会更沮丧。最严重的是,孩子或许会因为这件事情形成一些不良的个性,比如阴沉、暴躁等。

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海边玩耍。女儿高高兴兴地在沙滩上跑来跑去,一会儿弯下腰捧起一捧沙子,一会儿又去拾起几个美丽的贝壳。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回家的时间。可是,女儿似乎还没有玩够,不愿意离开。

妈妈警告她,说:“时间到了,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得离开。”十分钟后,妈妈过来拉女儿回家,女儿说:“我不回去!我要玩。”

妈妈回答:“我知道你玩得很高兴,可时间到了。”“不,我不走!”女儿挣脱掉妈妈的手,向后退了几步。

妈妈迎上来,一把抓住她的胳膊,说:“现在我们必须走了,天晚了!”女儿没办法,只好跟妈妈离开。

可回到家之后,女儿一个星期都没有和妈妈说话。

情感是需要发泄出来的,一味地压抑,只会让孩子感到更难受,更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的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家长最好冷处理一下,先让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孩子才会心平气和地与你沟通,这样的沟通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

每个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感受,一旦有了喜、怒、哀、乐等情绪,就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表达出来,孩子们更是如此。可生活中,有些孩子却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克制自己,即使受了委屈,也会将自己的怒气和不满在父母面前隐藏起来。殊不知,这是有害的。

一天,罗杰从幼儿园回家后,心情很低落。他走到妈妈跟前,一脸委屈地说:“妈妈,今天我想玩什么,李铭偏偏不玩什么。”

“所以你今天很不开心,是吗?”妈妈问。

“对,我以后再也不跟他玩了。”听到妈妈的询问,罗杰觉得有人可以理解他,听他诉说,他的心情也就没那么糟了。

“可是,罗杰,你只是为了李铭不玩你想玩的游戏而生他的气吗?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吧。”妈妈说。

“可能是的。”罗杰忽然觉得李铭并没有那么可恨。

“你很珍惜和李铭的友情,是吗?”妈妈关切地说,希望罗杰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是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还是有些讨厌他。”罗杰的心情很复杂。

“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但你还是有些讨厌他?”妈妈的表情也开始变得复杂。

过了一会儿,罗杰开始分析原因:“过去我们很好,他总会听从我的话,但现在不同了。”

“哦,你是说,李铭现在不再听从你了,他在学着自己思考,是吗?”妈妈开始了解事情的原因。

“不过,李铭比以前更可爱了。”罗杰说。

“所以说,你并不是特别讨厌李铭,你觉得他现在很好。”妈妈发现,罗杰对李铭的变化并不反感。

“是的,妈妈。他是我的朋友,但我希望他能听我的,一直以来不都是这样吗?如果有时我也可以听他的指挥,可能我们就不会吵架了,对吗,妈妈?李铭并没有错。”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是自己最贴心、最信任的人,因此,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负面感受告诉父母。作为父母,这时应该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来安静、专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接受孩子的负面感受。

3.你的感受不等于孩子的感受

为了孩子,父母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因此,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家长们便开始了有意无意的“包办”,不管在哪种场合,都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家长将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将自己的想法当成了孩子的想法,同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感受也是孩子的感受。

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孩子有孩子的感受,大人有大人的感受,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将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势必会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沟通。

韩女士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她觉得孩子就是她的一切。每天一大早,韩女士都要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为儿子做好早点,直到儿子吃完了,她才去上班。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她每个周末都要去一趟书店,看看近期有没有出版什么新的学习资料,只要有,她就会统统买下来……韩女士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辛苦,因为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是,对于王女士的付出,儿子并不领情。儿子对自己的同学说:“我妈妈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根本就不会征求我的意见,不会考虑我的感受!每天只知道让我学习学习再学习……从来都没有主动带我出去玩过,我不相信她,也不喜欢她!”

……

这实在是一种爱的悲哀!其实,普天之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本应该深爱着对方,可有时却恨之有加。究其原因,就是做父母的在给孩子付出爱的同时,没能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没有主动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乐意这么做。

玻璃柜台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冰淇淋。韩红问女儿:“你想要哪种冰淇淋?告诉妈妈。”

“我想要草莓的。”女儿回答说。

韩红说:“这里有个巧克力的。”

“不,我要草莓的!”女儿否定了妈妈的推荐。

韩红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草莓的!”

“你不是喜欢吃巧克力吗?”

“我现在就想吃草莓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韩红说。

在对话过程中,韩红一直在否认女儿的感受、判断,试图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这样做,其实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的选择、你的判断,都是错的。表面上看起来,韩红是在为女儿着想,是想给女儿找个她喜欢吃的。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想法视而不见。有谁能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了孩子的感受!

只有孩子从内心接受了父母的关爱,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父母的要求付出努力,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爱是需要讲究艺术的,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要多考虑一下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多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体会到理解的温暖。

4.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听”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当知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父母不是说:“怎么回事?”就是说:“你怎么搞的?”接着就会给孩子提出一大堆建议。

其实,作为成年人,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事情。在情绪比较激动、生气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你提建议,你是很难听进去的,即使这个建议很好。这个道理对孩子也同样适用。只有当孩子安静下来、情绪平静的时候,那些好的建议才能被听进去。

在孩子叙述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及时的“嗯”“啊”等简单的回应,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思路一般都不是很清晰,如果再对他进行狂轰滥炸,他就更没有耐心去思考了。这时候,就需要学会用“嗯”“啊”等简短的语言来回应孩子的感受。

家长甲:

放学回到家里之后,赵明满脸的不高兴,对妈妈说:“有人偷了我的作业本。”

妈妈听了儿子的述说,问:“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是别人偷的吗?”

赵明回答说:“是啊,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作业本还在桌子上,等我回来以后就不见了。”

妈妈说:“你怎么一点记性都没有?我早就跟你说过,要将自己的东西收好,怎么又把东西给弄丢了!”

家长乙:

放学回到家里之后,田晓曦满脸的不高兴,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的笔记本被别人偷走了。”

妈妈听了,淡淡地说:“嗯?”

田晓曦接着说:“课间,我去了一趟洗手间。当我回来的时候,放在课桌上笔记本就没有了。”

“哦,是这样啊。”

“我已经吸取教训了,下次离开座位的时候,我一定把东西收好,这样我就不会再丢了。”

比较上面两位家长的反应,可以肯定的是,第二位家长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不可否认,第二位家长是明智的!如果像第一位家长那样,只是一味地长篇大论,不仅会让自己生气,让孩子沮丧,而且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倾听是有诀窍的。

首先,当孩子有了情绪,向父母倾诉的时候,千万不要光听不说,而应该安静下来,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给予孩子简短的回应。

遥遥是个“小不点”,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大家都很喜欢她。每次放学回到家里之后,她不是亲亲爸爸,就是抱抱妈妈。

今天,爸爸一回来,妈妈就向他说起了关于女儿的事情:“今天,我一回到家,遥遥就跟我说家里有‘绿色心情’,反复说了好几次。”

听了妈妈的讲述,爸爸一笑了之。正说着,遥遥跑到爸爸面前,搂着爸爸的腿说:“我家有‘绿色心情’!”说完,就跑开了。

爸爸和妈妈彼此看了看,大笑起来,继续说着话。过了一会儿,遥遥又跑来了,说了同样的一句话,这引起了爸爸的注意:女儿今天这是怎么了?

爸爸把遥遥叫了过来:“谁给你买‘绿色心情’了?”

女儿嘻嘻一笑,说道:“爷爷!”

“你喜欢‘绿色心情’吗?”爸爸问。

“电视里有广告。”遥遥答非所问地回了一句。

“那你明天把‘绿色心情’带给老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吗?”

“好!”听了爸爸的话,遥遥愉快地跑开了。这次以后,她再也没有跑来报告。

生活中,如果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一般都会给予及时的声音回应,可是,对孩子某些声音的回应却比较少。比如:分享快乐的声音、交流爱的声音、亲近你的声音……

回应孩子的声音,可以尊重保护孩子的热情,在听孩子述说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做个好听众,还要及时做出回应。

其次,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听。

甜甜今年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老师们也都很喜欢她。星期天,小姨带小表弟壮壮来家里玩。

看到甜甜正在看动画片,壮壮便跟着一起看了起来。可是,刚看了一会儿,甜甜便拿起遥控器换到了自己喜欢的节目上。壮壮很喜欢看动画片,看到甜甜换了频道,便觉得十分委屈。

开饭了,大家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饭。忽然,甜甜叫了起来:“踢我干什么?我的裤子被你弄脏了。”甜甜的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责怪,并向壮壮踢了一脚。原来,壮壮不小心在桌下踢了甜甜一下。

小姨带着壮壮走了之后,甜甜的妈妈叫来女儿问道:“今天,你犯了几个错误?”

甜甜痛快地回答说:“两个!不就是没有让壮壮看动画片,吃饭的时候踢了壮壮吗!”

“喔!”妈妈生气了。

“凭什么只能看他喜欢的频道,我就不想让他看!他踢了我,我为什么不能还击?我都跟你说过了,不要让我和壮壮吃饭的时候挨在一起,你非要那么做!”甜甜大叫着。

听了甜甜的话,妈妈想了想:“是啊!”女儿是和自己提过,她想看《小兵张嘎》,自己不想和壮壮挨着坐……都怪自己没有听孩子的话。

文中的情景在很多人家中都上演过。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和自己进行良好的沟通,这需要做父母的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在听。为了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注意,当孩子开口对父母讲话时,父母不仅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仔细地听,还要通过“嗯……”“是……”“这么回事……”等简短的词语来回应他。

最后,要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告诉孩子。

睡觉之前,杜晓红和老公来到女儿的房间,发现女儿的褥子有点靠外,便决定帮她向里拉一拉,女儿积极配合。

女儿迅速地上了床——双层床的上铺。杜晓红发出了口令:“一、二、三,拉!”当大家随着口令一起拉的时候,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原来,由于用力过猛,女儿的头撞到了天花板。

老公伸出手把女儿从上铺抱了下来,他一只手扶着女儿,另一只手捂着女儿的头顶,轻轻地安抚着:“是不是特别疼,没事的,一会儿就好了……”

杜晓红赶紧拿了毛巾帮女儿擦泪。女儿的哭声慢慢变小,疼痛也慢慢减少,她开始与爸爸妈妈交流:“爸爸,你说这样一撞,会不会影响到我的智力?”

“不会的,放心吧。”爸爸回答说。

“哦。”女儿放心了。最后,女儿的情绪恢复了平静。

这里,杜晓红的老公虽然没有说太多话,但他安慰女儿的语言却让孩子心里感到特别安全,同时也使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

在和子女的沟通中,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对他们所想、所感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反应,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告诉孩子。

5.与孩子一起幻想未能实现的愿望

很多时候,越是没有什么,孩子就越是嚷着要什么。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有些孩子总会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哇哇大哭。其实,当孩子的愿望实现不了或无法实现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晚上睡觉的时候,儿子嚷着要吃香蕉。妈妈说:“已经没有了,明天妈妈给你买。”儿子不答应,就要现在吃。

这么晚了,到哪里去给儿子买香蕉呢?忽然间,妈妈想到电视节目中教的一招: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想到这里,妈妈便立刻跟儿子说:“你很想吃香蕉吗?”

儿子点点头,说:“是的。”

“现在太晚了,明天妈妈就给你买大大的香蕉。”妈妈一边说,一边伸出两只手比画着。

儿子听了,便把双手向后一圈,说:“我要这么大的香蕉,好吗?大香蕉又香又甜!”

“哦,那么大啊!好,明天妈妈就给你买那么大的香蕉!”妈妈附和着。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没再闹,乖乖地睡觉了。

与孩子一起幻想未能实现的愿望,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了解他的愿望的。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体会到他的感受时,就能获得片刻的安慰,平静下来。

幻想是想象的基础,善于幻想的孩子长大以后便会拥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体验各种喜怒哀乐。在幻想的世界里,孩子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孩子的幻想世界里,参与其中的大多数是家人、朋友,当然更少不了孩子本人。在这一幕幕的“激情演出”中,亲情和友情会在下意识中获得进一步的体验和丰富。

不要认为孩子的幻想世界是荒诞不经的,其实,这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良好途径。为了实现孩子的愿望,可以多加留意幻想的方式。

那么,可以采用哪些幻想方式来实现孩子的愿望呢?

(1)巧用画画

在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中,绘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绘画不仅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协调好自己的眼力、手力,还能让他们的双手、双眼得到巧妙的配合。

从小学习画画,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不管画什么,总要先想象,然后才能画出来。即使有时画出来的东西凌乱不堪,但也有助于他们想象能力的培养。

那么,该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呢?

星期六,大雨整整下了一天。闲来无事,皑皑和妈妈一起看了《狮子王》。皑皑很喜欢这部动画片,看完之后,便让妈妈带他去动物园看狮子。

妈妈知道,自己这个地方虽然也有动物园,可里面根本就没有狮子。可是妈妈又不想破坏儿子的兴致,于是就说:“现在外面在下雨,怎么去呢?”

儿子不高兴,非要去。突然,妈妈想出了一个主意:“既然你这么喜欢狮子,那就先把它画下来吧。”

“画狮子?”儿子先是疑惑地看了妈妈一眼,然后兴奋地说道,“对啊,我可以画一头狮子。”儿子显然很同意这个主意。

“你可以模仿动画片中的狮子画。”妈妈建议说。

“可是,动画片已经演完了!”

“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边想一边画!”

儿子很快便从书房中拿出了自己的纸和笔,全神贯注地画起来。虽然和电视中的狮子有很大的差距,可孩子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这位妈妈很聪明,她巧妙地利用了图画的效果,让儿子将自己头脑中的狮子形象画在了纸上。事实证明:以图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可以让孩子获得片刻的满足。

(2)多玩游戏

游戏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比如扮医生给病人打针治病,过家家以树叶当菜,学妈妈做饭、炒菜等。

成成是一个7岁的孩子,他的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像爸爸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

成成很喜欢教师这个角色,一到星期天,他就会叫上小区里的小弟弟、小妹妹,在空地上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当然,每次都是成成当老师,其他的小朋友做他的学生。

每到这时候,成成都会将家里的小黑板和粉笔拿出来,还会借用爸爸的教鞭。

成成教课的时候很认真,如果哪个小朋友做小动作,他一定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他也很有耐心,如果哪个知识点小朋友没有学会,他就会反复地讲解。

每次上完课之后,成成都会和爸爸交流,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爸爸给他提出了意见,他就会积极接受,努力改正。

经常让孩子做一些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经验的积累,同时还有利于他们理想的实现。父母不仅要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游戏,还可以亲自设计一些游戏,和孩子一起来玩,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愿望,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3)巧用美工

美工、泥塑等游戏,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创造。孩子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夸大和美化,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愿望的实现。

7岁的洋洋是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一天,爸爸带着他到街心公园玩,回到家里后,洋洋有点不高兴。

爸爸知道儿子有心事,忙问:“洋洋怎么了?”

洋洋回答说:“在街心公园的时候,有人在玩电动汽车,我也想买一辆。”

爸爸想了想,他知道这种电动汽车比较贵,没有几百块钱肯定买不来,但他又不想打击儿子,就想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爸爸将儿子带到一块空地上,说:“这里有很多闲置没用的土,这样,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泥土捏一辆大汽车!”

洋洋被爸爸的话调动起了积极性,卖力地干了起来。

基本形状堆好后,洋洋还对汽车进行了修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向爸爸要过汽车。

(4)巧用玩具

巧妙地利用孩子的玩具,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愿望。

星期六的晚上,儿子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当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片别墅区的时候,儿子不禁随口说道:“妈妈,如果我们能够住上那样的别墅该多好啊!”

妈妈和爸爸相视一笑:“是啊!”

第二天,妈妈搞大扫除,等到把家里收拾利落之后,已经到了午饭时间。这时候,妈妈才想起来,儿子一直都没有出来。

妈妈打开儿子的房间,只见儿子正趴在地板上,摆弄一辆小汽车。地上散乱地扔了一堆玩具。

“儿子,你在做什么?”妈妈凑过去,好奇地问。

“妈妈,我给咱们家盖了一幢别墅!你快看!我们家的别墅比昨天电视上看到的好多了,不仅有车库,还有自己的飞机场,更妙的是,我们还有自己的私家火车!”儿子兴奋地对妈妈说。

妈妈顺着儿子的手指看去,发现大大小小的玩具被儿子摆成了一个图形,虽然乍一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不过,经儿子这么一说,妈妈还真看到了飞机场和私家火车——其实就是儿子的小飞机和小火车。

当孩子希望自己能够上太空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火箭玩具,让孩子想象出自己坐飞船、上月球的景象;当孩子想当老师的时候,可以让洋娃娃当学生,让孩子体验当老师的乐趣;如果孩子想为妈妈建房子,可以让孩子用积木来搭一幢小房子……

通过各种方法来让孩子展开联想,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各种各样的小愿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6.善问、巧问、启发式提问

作为家长,要学会“问”,因为“问”也可以引导孩子成功。

不同的问话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妈妈的问话中看出其中的差异。

问话一:

上幼儿园的孩子放学了,妈妈来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和妈妈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孩子:鸡蛋汤、香蕉、米饭……

妈妈:你今天学什么了?

孩子:老师教我们简笔画了,我画了一只小青蛙,老师还表扬我了呢!

妈妈:今天有人欺负你吗?

孩子:没有!

妈妈: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

孩子……

问话二:

孩子幼儿园放学,妈妈来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和妈妈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吗?

孩子:今天我们做了垒城堡的小游戏,很有意思,我们都开心极了。

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

孩子:做游戏的时候,皮特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们都笑了。

妈妈:你今天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什么作品?

孩子:我今天画了一幅世界和平的图画。我带回来了,你回家可以看看。

……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妈妈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第二个妈妈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上。

第一个妈妈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孩子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程,而忽略自己情绪情感的变化。第二个妈妈的问话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聊天的欲望,一旦有了表达的意愿,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感触,进而对明天的生活产生向往。

第二个妈妈的提问方式,内容具体而明确,孩子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说得多,这对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活动情况很有帮助。

生活中,父母几乎每天都会给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学时、下午接孩子放学时、在家吃完饭后等。父母要利用好这段与子女共处的时间,多创造良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提问”。

那么,该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1)问到点子上

当今社会,人们都在为了生存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只顾在大海中乘风破浪而抛弃了对孩子的关注,身为父母,要多在闲暇时间问问孩子。因为,对孩子进行提问,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想问孩子一些问题,就要将这些问题问到点子上。

儿子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为了开阔儿子的视野,每天晚上,钱女士都要和儿子上半小时的网,有时候,两个人还会对上面的时事要闻发表一些意见。

一天,钱女士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篇报道:“……老人是在4天前来的深圳。老人在路上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名中学生。中学生见老人碰到了自己,立刻就躺到了地上。老人见自己的车子撞了人,马上停了下来。他不停地点头道歉,可是中学生却不屑地说:“道歉有什么用?先去医院……”

钱女士看了之后,不禁脱口而出:“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儿子,如果在这件事情中,当事人是你,你会怎么做?”

儿子显然也很生气:“只是不小心碰到了,本来是一件小事情,可这个学生却不依不饶,还召集来一帮人一起对老人进行恐吓。真不知道当时这群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就不能设身处地为背井离乡的老人想想呢?”

为了引发孩子对道德的思考,故事中的钱女士给孩子提出了问题。这里,她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提出很多问题,而是直接将问题提到了点子上。对于这个问题,孩子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说,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根据孩子已经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以此来作为发问点,引导孩子。

(2)多用启发性提问

引导孩子多提问题,能够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同样,让孩子积极地回答问题,也是帮助孩子强化思维的好办法,其中,启发性提问作用尤为显著。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玩耍的时候,如果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了答案,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在兴奋的同时,他也会变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

王女士平常特别注意对4岁的儿子小北进行启发性提问。

一天,邻居家的小男孩兵兵来找小北玩。王女士走到两个小家伙面前说:“小北,你想和兵兵玩什么玩具就自己去取吧。”

小北说:“妈妈,我想玩拼插玩具,但兵兵也想玩。”

王女士笑着说:“那你是想换一种玩具玩,还是想跟兵兵一起玩拼插玩具呢?”

“和兵兵一起玩。”

担心儿子与小伙伴谈不妥,王女士就没有走开,在旁边观察起来。只见儿子与小伙伴小声地说了几句话,然后两个人就开始玩了起来。为了鼓励和进一步了解两个小家伙的合作情况,王女士轻轻地走到他们身边。

小北一看妈妈过来,不等妈妈开口,便兴奋地说:“妈妈,快看我和兵兵插的飞机和大炮,好看吗?”

“真是太棒了!跟兵兵一起玩玩具高兴吗?”

“高兴!”

“是你一个人玩拼插玩具好呢,还是跟兵兵两个人玩好呢?”

“跟兵兵一起玩好。”

“为什么呀?”

“因为我们两个人一起玩能够做出更多好玩的东西。”

就这样,王女士在一次又一次的启发性提问中让儿子自己总结出来了合作的好处。

对孩子常用的启发性语言主要有:“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你发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吗?”“宝贝真厉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雨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但是它就没有好处吗?”……

通过这些启发性的提问来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从而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能使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适量采用趣味式提问

孩子的智力是在“好奇——满足——好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趣味式提问的方式。

一天,婷婷一个人在客厅里玩耍,妈妈在厨房做饭。百无聊赖的她对一个精致的芭比娃娃产生了兴趣,想拆开看看芭比娃娃的肚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可拆开以后,就恢复不了原样了。

当妈妈看到被“肢解”的芭比娃娃时十分生气,可她压住了心中的怒火,说:“怎么将芭比娃娃拆开了?”

婷婷举起手中的芭比娃娃给妈妈看:“我以为她的肚子里有宝贝!”

听了女儿的话,妈妈说:“你将娃娃的肚皮弄了个洞,娃娃不会疼吗?”

婷婷说:“会!”

“既然你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拆开娃娃的肚子呢?”

婷婷说:“要不,你和我一起将这个娃娃重新组装好吧!”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而把这些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搪塞的态度,不但不利于孩子智慧萌芽的生长,还会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问题的趣味性。

7.注意:提问不是责备的前奏

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要更侧重于问答上。要想让孩子积极回答你的问题,你就得讲究提问的方式;而要想与孩子进行更深的沟通,你就得想办法让孩子主动向你提问。如此,亲子间的沟通便会在融洽的问答中达到最佳效果。

为人父母者每天都会把几十个问题抛给孩子:今天,你想吃什么?我们周末去哪里?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我们之所以会不停地提问,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获取“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见”的信号。但很多父母却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即使跟孩子说话,他也不会好好地回答,只有采取责骂的方式,孩子才会听话。

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大人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会和父母顶嘴,也不会表示出反抗,就是不听话,你骂你的,他做他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时间长了,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听话。

如何向孩子提问是一门学问。孩子有话可说,讲述的欲望就会增加。孩子讲述得越多,越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有益的问话,不但能激发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能附带上自己的见解,还能让他的思维更加活跃。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喜欢每天被大人问个不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问话中,提问常常被当成责问的工具来使用。那么,如何才能杜绝这种局面的发生呢?

(1)把握提问的时机

由于年龄还小,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好不要向孩子提问题。因为,只有时机合适,孩子才能听进去。

下午放学一回到家,琪琪便将书包重重地甩到了客厅的沙发上,一头钻进了书房。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发现家里的酱油没有了,便喊琪琪去买酱油。

琪琪不高兴地去了,可回来的时候,却买回来一瓶醋。

“怎么搞的?都上初中了,怎么连酱油和醋都分不清楚?”妈妈一眼便看到了琪琪手中的东西,有点生气,因为她急着做饭。

看琪琪板着脸,妈妈问道:“是在学校受什么委屈了?就算是,也不能回来撒气啊!”

“我就撒了,怎么样?”琪琪生气地回应道。

“这是你跟妈妈说话的态度吗?”妈妈又摆起了家长的架势。

琪琪不甘示弱,和妈妈一句接一句地顶了起来……

这个故事中,妈妈和女儿之所以会产生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妈妈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最好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更不要细问孩子在学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挨了老师的批评,也不要针对这件事情和孩子展开讨论,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敏感期,稍有不慎,就会爆发“战争”。

(2)不要正话反说。

晚饭做好了,隆隆才风尘仆仆地赶回来。看见儿子衣冠不整的样子,妈妈问:“惹祸了!是不是又打架了?”

隆隆愤愤地说:“我没打!是别人先推的我!”

早上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看了看杨洋,说:“怎么又没刷牙?”

杨洋不开心地丢开碗筷,背起书包就走了。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你的态度,可以直接说:“你不可以打架!”或者说:“我们现在去刷牙。”把正话反着说,带有嘲讽的意味,会让孩子反感。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提问变成正话反说。

(3)不要提难以做出判断的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是适合孩子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提出的问题至少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因为,让孩子难以回答的问题会让孩子徒生不安,感到困惑。

为了丰富儿子的生活,妈妈打算给儿子报个音乐辅导班。

妈妈决定按照儿子的意愿,让儿子自己做出选择,便问:“儿子,你喜欢什么乐器?你觉得哪种好听,我们就报哪个班。”

儿子想来想去,就是没办法做出决定。

见儿子这么优柔寡断,妈妈生气地说道:“真没出息,我和你爸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却不会做选择?”

儿子也生气了,扭头便走,甩给妈妈一句:“我什么也不学了!”

故事中的儿子可能知道具体的乐器是什么样子,但他却不知道哪种乐器适合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不要向孩子提这些对他们来说难以做出判断的问题。如果孩子每天都处在这样问题的连番“轰炸”下,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同类推荐
  • 3岁入园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

    3岁入园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

    3岁左右的孩子,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幼儿园。如果说三岁之前的家庭生活重视的是孩子的自然成长,那么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心理、能力、品格、学习等方面的开发了。只有在幼儿园阶段将孩子的各项素质都培养起来,孩子上小学,乃至将来的人生才会轻松一些。《3岁入园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针对当下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一去幼儿园就哭、不睡午觉、不和其他孩子玩、总是尿裤子、不会吃饭、胆子小……凡此种种情形,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 换个方式爱孩子:男孩写给父母的60封信

    换个方式爱孩子:男孩写给父母的60封信

    《换个方式爱孩子:男孩写给父母的60封信》分为重新认识男孩的内心世界、男孩尤其需要平等与尊重、培养一个心理强大的男孩、男孩成长中的学业“危机”、重视男孩社交能力的培养、男孩应具备这些生存能力六章,主要包括:为什么不让我做实验?——理解男孩的冒险心理、您为什么不让我抓住那个小偷?——理解男孩的英雄情结、周六周日我要好好玩一场!——理解男孩“用不完”的精力等。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如果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有巨大的帮助。《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就为你提供了美国父母教育孩子自立的妙招,本书从八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阐述,这也是美国孩子从很小就拥有很强自立能力的根本原因。希望对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借鉴,让孩子们都成为能走的出家门、跨的出国门、自立自强于世界的精英。
  • 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武志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吴在天倾情力作,直指过界父母,披露中国父母焦虑内心。言辞犀利,分析精准。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关系不清,界限不清,带来的是孩子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混乱。而理清亲子关系,首先要理清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关系对了,一切就都对了。作者以一线实战心理咨询经验为基础,借用真事实例分析讲述。数载精华沉淀,悉心汇编,深度调研,匠心打磨,为万千家长奉上最懂你、最具实效的亲子关系指导书。
热门推荐
  • 死亡剧组

    死亡剧组

    一个开往湘西拍摄惊悚片的剧组,一段离奇的空棺材遭遇,一个阴谋套着另一个阴谋,人性的沦丧远比鬼祟要可怕的多。一个逃亡者,两个猎手,一段生死博弈。到底是不是真的邪不压正?
  • 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针对各个历史谜题,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严肃而科学的分析论证,去伪存真,作出结论。为适应广大青少年阅读,本书在写作风格上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将历史疑点与谜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叙述出来,注重其中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通过简洁明朗的版式设计把百余幅精美图片和文字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内容上,本书涵盖了历史领域中政治、军事、人物、科技、宗教、文化等方面。时间上贯穿古今。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愉悦性为一身的人类历史悬疑百科书,在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再现了历史的丰富和变幻,读者定会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五年前,溪玥是楚逸尧身后怎么也甩不掉的的小尾巴,五年后,楚逸尧对待溪玥死缠烂打。宠着她,惯着她,做她的后盾。在这场名为爱情的游戏里,他追她逃,可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羁绊,将两人紧紧的拴在一起。
  • 钓只海龟当老公

    钓只海龟当老公

    28岁的伊檬,恰逢结婚生子,准备寻找结婚对象。可是谁能告诉她,现在眼前这个男人是怎么回事?南柯,她的高中同学,九年没有联系,怎么就直接拉她进民政局了?他说:“美国哈佛毕业,海归一名,现任华腾总经理,相貌财产有保障,不考虑一下吗?”考虑得都是白痴,伊檬直接拿下,钓得海归一名。
  • 蛊心

    蛊心

    天下第一剑客的嫡传弟子是个废材天下皆知,故而不走寻常路线专干偷鸡摸狗的事情,尽管不受师门待见好歹赢了个侠盗之名。彩媛的惊鸿一瞥让其一时兴起干起了盗琴的事情,偏生是段极浅的缘分,香魂殆尽,留下唯有一片火藏花瓣以寄相思,偏生这是惹祸之物。东躲西藏之下决意入皇宫一探,哪知又落入宫闱陷阱,神秘人的出现陷入更深的危机,木合的多番相救亦是因为火藏花,这善蛊的女子身上藏着千般秘密,对于上官忘书似近非远的态度,上官忘书也不知到底如何对待~~
  • 锦瑟无端

    锦瑟无端

    他十六岁,她十岁,花间相逢。他十九岁,她十三岁,白刃饮血。他二十四岁,她十八岁,长恨如歌。他二十七岁,她二十一岁,情深如许。
  • 飞花逐蝶

    飞花逐蝶

    爱情的起始都是单纯美好的。如若一支花一只蝶的单纯美好,命运无情,注定今世不能相依,可有来世?本书亦送给喜欢的一名女子,祝她一生幸福。
  •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

    本书塑造员工主人翁精神的通行准则,锻造企业完美执行力的行动方案。你能为公司做什么?企业兴,员工兴。本书告诉你为公司做得多,公司才会给予你同样多的回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勤奋、负责,为公司的发展而付出。
  • 重生之都市仙

    重生之都市仙

    前世的遗憾今生弥补。只想普通,却碰到大世当前。(简介无力,请勿吐槽。)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