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6500000003

第3章 人缘——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

1.布施得福并不难

舍心不吝,名大布施。即使微不足道的小草,也会与旁边的花朵,分享满杯的露珠。

——达摩《悟性论》

有句话说:“你有一份快乐,分给别人就变成了两份快乐。”这种分享就是佛家所说的布施。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记载:从前,佛陀在舍卫城时,有一位容貌庄严的天人来礼拜佛陀。

这个天人说道:“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佛陀说:“想要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人对佛陀说:“我自知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在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大散钱财。王后说自己也希望大行布施却无能为力,我便把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归属了王后。王子也对我说希望自己能够像我一样大行布施,修得福报,我便把南城门所做的功德让给了王子。后来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全城所做的功德皆各归属于每一个人,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佛陀说道:“长久以来,你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你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估量,都是因为你的布施缘起啊。”

天人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佛家认为,布施并不止于布施衣服、布施饮食,还要布施人欢喜,给予人快乐,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得福并不难,自己有的时常想着给予他人一份,自己多的就大量散播出去,让受到帮助、得到分享的人能够快乐,这就是布施得福的本质,这种福才是能够流传最久的福。

有一位妇人布施一钵饭给佛,佛告诉她将来可以得到很多福报。她心中疑惑,一钵饭怎么可能得到很多福报呢?

佛说:“你有没有见过尼拘陀树?它有多高呢?”

妇人回答:“那种树高四五千尺,每一年生了数万果实。”

佛问:“拘尼陀树的种子有多大呢?”她答:“只有芥子那么小。”

佛说:“地是没有心的东西,播一个芥子那么小的树种,每年尚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人是万物之灵,又怎么得不到福报呢?”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布施怎样得福?

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得到一份甜美的食品或者一种好处的时候,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把这些能够分享的给身边的人分享一下,这就是“布施得福”,大家一起开心,别人也会觉得我们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就会再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好东西,福分自然就可以感觉到了。

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不与别人分享,那么,我们只能尝到苹果的滋味,但假设我们把苹果分成两半分享给他人一半,那么,我们将品尝到三种味道:苹果的味道;和别人交换的水果的味道;最重要的是和别人共享快乐的味道。

我们只有懂得“利他”才能问心无愧的“利己”,谁都想要享福报,得到好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予福给别人,撒下福报的种子,才能收获果实。况且,这种布施分享能够让别人快乐,更能让自己快乐,这其实就是一种福分。

2.与人为善,才能广结人缘

菩萨欲普度众生,须与众生结缘,若不恒顺众生,则无法化导众生。

——本焕长老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我告诉同学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他拳了,现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说一句‘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你如果没有人缘,还能度谁?”

佛教主张“缘起论”,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关系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有的人腰缠万贯,家产丰富,却没有人愿意理他;而有的人并不富有,才能也不突出,人缘却极好。这就是结缘与不结缘的差别。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

当代著名法师本焕长老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为众。”

2010年的大年初一,约有5万香客来到方丈室要见本焕长老。本焕长老就端坐在那里,香客流水般地从他面前走过。长达六七个小时的端坐,年轻人都难以承受,但本焕长老却坚持了下来,始终面带微笑,还不断地和小孩子们打招呼。

而据陪护在本焕长老身边的义工们讲述,本焕长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好,到了夜里很晚时,就惦念他们有没有夜宵吃,总要说:“你们有没有夜宵吃?吃的什么?要不要多准备一些?”

本焕长老后来生病,夜里两点多,他手上打着吊瓶,把义工们叫到身边,要求大家回去休息,他说:“你们年轻,还要照顾家,熬坏了身体是不行的。”看到义工们一个个都答应了,本焕长老就笑得很开心,仿佛病已经好了。

一位义工说,他扶本焕长老上厕所时,本焕长老问他:“你来照顾我,他们有没有意见?”听到否定的答复后,本焕长老又问:“你老婆会不会骂你?”义工说不会骂,本焕长老叹一声:“你来照顾我,都是缘分。”这位义工告诉人们,在照顾本焕长老的最后2个月里,本焕长老一直跟他念叨:“你们都在这照顾我,实在不好!你们还年轻,睡不好觉影响身体,你们还要养家。”

所以有人说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宝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功德圆满。

其实这人缘如何修得非常简单,那就是与人为善。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在生活中得到了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应当生起感恩知足的心,并尽己所能地将这种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不曾得到别人的关爱,就更应当凡事多替别人着想,学会关心照顾他人,给人以亲人般的温暖。如此与人为善,才能够广结人缘。

据《杂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看见一个比丘病得很厉害,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佛陀就上前问他:“你为什么在生病时没有一个人照应,也没人与你说话?”生病的比丘说:“因为我平时很懒,从不知道关心别人,在别人有病时,我也从来没有去看护别人,所以我现在有病了也没有人来看护我。”原来他是因为没有人缘,所以在生病时便没人来照顾。

佛陀看到这个比丘很可怜,就说:“好啦,你不要担心你的病,我现在来护理你。”于是,佛陀亲自给他打水沐浴,清洗大小便等各种秽物,又给他打扫出来一间干净温暖房间,铺设好洁净柔软的床铺,以善言安慰他,耐心服侍他的饮食起居,直到他病好为止。

佛陀不禁感叹道:“因为你平日里不结人缘,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帮助啊。”比丘忏悔道:“弟子知错了,以后一定广结人缘,与人为善。”

菩萨欲普度众生,须与众生结缘,若不恒顺众生,则无法化导众生。结缘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人行个注目礼,就是用眼睛跟他结缘;赞美某人很好,就是用嘴与人结缘;或是用服务、用技术、用心意、用道理都能跟人结缘。

通过这些方法自然能够结到人缘,俗话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人缘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对别人充满关心,用心去问候,待人真诚一些,别人感受到了我们的温暖,自然也会回馈给我们温暖,这就是人缘。

3.谁都有无限的财富做布施

以悲心布施,能远离杀害逼迫;以喜心布施,能远离忧愁苦恼,无所畏惧;以舍心布施,心无挂碍;以清净心布施,得无上智慧。

——《华严经》

一个穷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儿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这个人说:可是我是个穷光蛋,拿什么布施呀?

佛说:一个人既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一是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二是言施,要对别人多说温柔、安慰、谦让、称赞和鼓励的话;三是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四是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五是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六是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别人;七是房施,把自己空闲的房子提供别人休息。无论是谁,只要有了这七种东西,好运就会如影随形。

假如你愿意的话,你现在就有无限的财富可以做布施。从家庭到社会,一句安慰的话,一句关心的话,一句理解的话,一句包容的话,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慈悲的心,一颗随喜的心,扶走路困难老人一把,拉摔跤的人一把,帮无法自理的人一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态度,一些热情……这些的这些,有时比钱更重要、比物质更需要。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无私的布施心上,这是以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的,所以谁都有无限的财富。

遭受危难的亲朋、陌生人或者敌人,及时的给予援手、不吝啬的平等的施与援手,帮他脱离危险抵达安全,这就是菩萨心肠的示现,这就是布施。

某家公司的经理王烨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想招聘有才华并且有经验的会计员工却很难,因为公司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工资待遇上无法和大公司相比,这样一来,有资历的人才便不愿意到王烨的公司应聘。经过大家的讨论,公司决定启用新人:一是可以减少工资开销;二是等公司发展壮大后,能够拥有中流砥柱。

他们聘请了一位不错的新人,为了让他能够在公司的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身为经理的王烨非常珍惜人才,不仅在工作上帮助他提高,在生活中也会主动帮助他。新人很卖力地工作,可是在公司刚刚步入正轨时,却赶上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对这种刚起步的小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创,公司的财政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公司中部分人出现了辞职的举动。令王烨意想不到的是,这名普通的会计,不仅没有辞职的打算,还一直安抚着公司的其他员工,甚至自己主动提出降低工资的要求。

正是经理平时的关心、照顾,才让新手会计在面对经济危机冲击时,能够大公无私、全心全意地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其实,无论是商场还是人生的战场,都是如此。

佛经中这样讲述布施的好处:以悲心布施,能远离杀害逼迫;以喜心布施,能远离忧愁苦恼,无所畏惧;以舍心布施,心无挂碍;以清净心布施,得无上智慧。

有一座半山腰上的寺庙,香客很多,来来往往很热闹。香客来寺庙拜佛许愿的同时,都会留下一些钱财作为“香油钱”供奉佛祖。

这天,来了一个叫花子,他参拜完佛祖之后,往盛放“香油钱”的匣子走过去,他没有放钱,只是往里面放了一束野花。旁边的小和尚看见了刚要阻止,身旁的另一个和尚悄悄地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对他说:“这野花,也是香油钱。”

小和尚对这话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到了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白天的事,于是就拿着那束鲜花来到师父的房间,师父看着野花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没有问小和尚任何话,只是看着野花面露欣赏的微笑。

小和尚刚想要开口问师父,但是看着师父的笑容,他突然顿悟了:供佛不一定非要用金钱,一束野花能让人心生愉快,不也是一份虔诚的佛心吗?

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钱财,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但看到别人肯布施,自己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第三种就是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做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4.不要滥用朋友的缘分

保持良好友谊关系的最好方法,是永远不要欠他什么东西,也不要借给他任何东西。友谊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止痛剂。

——慧律法师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地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被分在省级机关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短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帮忙买张卧铺票”、“帮忙联系个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诸如此类的琐碎小事。你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你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人折腾得精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

传统的友情总是抱定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你的义务,假若你够朋友,你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交上朋友”。

一个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对象。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要取之有道。

都市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你找都市里的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但却可能打乱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帮你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你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出他的付出与牺牲,但你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有朋友了,因为你的心中只有你自己。

要想友谊地久天长,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倘若你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你办事,日后还能让他为你做什么呢?能够帮你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5.每一个因缘,都会使你结识一位陌生人

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有因才有果,每个缘由都是人生的下一次改变。

——圣德法师

《论语》里边讲:“无友不如己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是我交的朋友一定要比我好,如果你不如我,我就不愿意搭理你,实际上抱有这样的想法就不能够广结善缘。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人,也就是说,要把每一个人都平等对待,无论对方的长相、家世等如何,我们都应诚心实意地对对方好,这样才能体现广结善缘的用心。

有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年少沙弥,在一座古庙里修行。

老师父对小沙弥们很严格,教导他们一定不能松懈,必须要用百倍的努力修行才行。他经常叮嘱弟子:“学佛要严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背诵经文,即使是出门托钵,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诵。”

其中有位小沙弥非常听师父的话,有一天,小沙弥出门,他手里托着钵,嘴里不停地念诵着经文,他非常专注,居然忘记了化缘。

路边有位长者看到小沙弥眼睛注视着钵,口中一直背诵经文,他非常喜欢,心想一个孩子出门化缘不易,又如此热爱佛门,他便打开门,让小沙弥进去,可是小沙弥仍然没有察觉到他,从他家的门前走了过去。这位长者着急地喊道:“阿弥陀佛,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难道你不饿吗?我家的大门敞开着就是要迎接你啊。”

小沙弥不好意思地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所以走过头而没有看见你。”

长者问道:“你年纪轻轻怎么能够如此专心,而对周围的环境都没注意呢?”

小沙弥回答:“我的师父要求很严格,教我们不能放纵心念,他规定我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经文,我比较愚笨,所以只好不停地背。”

长者听了小沙弥的话越加觉得心里喜欢,他说:“你这么用功精进,我实在喜欢,不如以后我每天供养你满钵的食物,那样你就可以专心背诵,不用再到处托钵了。”

从那时候开始,这位长者持续地供给小沙弥基本的生活所需,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至亲好友,但如果在社交护航队中没有“重要的陌生人”,我们也走不了太远。

什么是“重要的陌生人”呢?《时代》周刊的固定供稿人、幽默作家乔尔·斯坦读到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的提名时,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写那些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人怎么样?”

于是,“对乔尔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产生了。

到底谁是那些对乔尔·斯坦产生影响的人呢?当然是他爱的人,但即使包括他的妻子、母亲、父亲在内,也只有18位,另外的那些,有40人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他的事业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的人,比如给了他第一份工作、让他做情景喜剧编剧的制片人……还有大约15人,是能给他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或建议的人,比如他的律师、经纪人、注册会计师、他在花旗银行的客户代表以及他的眼科医生,还有“通过修正我的书稿错误使我看起来很聪明”的文字编辑……乔尔还列出了他以前的房东、租户、抵押交易员,以及把房子卖给他的那对夫妇:“如果我的房子遇到水暖管道问题,去找他们会非常方便。”

实际情况是,与“对乔尔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相似”,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重要的陌生人——家人和密友之外的那些人。他们可以是我们认识了很长时间的人,也可以是我们偶尔才会遇到或只在特定场合遇到的人。他们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每一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与我们产生联系,并满足我们的特定需要。

最宝贵的金子总是埋在沙子的下面,好东西都要靠挖掘才能得到。在这个已然缩小的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不再只是陌生人。下面这个故事告诉你,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因缘,每一个因缘都会使你结识一位陌生人,每一位陌生人,都可能将你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终于,他们发现了一家灯火通明的旅馆。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服务生申请住宿。

当时,乔治·波特正好在这家旅馆值夜班。他说:“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被早上来开会的团体订满了。”老夫妇听了乔治的话很失望,准备另找一家旅馆住宿。乔治拦下了老夫妇,说:“若是在平常,我可以送你们去附近的旅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置身于风雨中,你们何不待在我的房间呢?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必需值班,我可以待在办公室里休息。”乔治很诚恳地向这对老夫妇提出了这个建议。

这对老夫妇大方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给乔治带来的不便致歉。

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老先生前去结账时,在柜台服务的仍是昨晚的那个年轻人乔治。乔治亲切地告诉老人:“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也希望您与夫人旅途愉快!”

老先生不断地向乔治道谢,并且称赞:“你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员工,或许改天我可以帮你盖家旅馆。”

乔治听了微微一笑,只当老先生是在说一些感激的话,并没有记在心上。几年后,乔治却收到一封挂号信,信中叙说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的故事。另外还附有一张邀请函和一张去纽约的来回机票,邀请他到纽约一游。

在抵达纽约的曼哈顿后,乔治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当年的那位老先生。这个路口正矗立着一栋华丽的新大楼。老先生告诉年轻人说:“这是我为你盖的旅馆,希望你来为我经营!”

乔治惊讶不已,说话变得结结巴巴:“您是不是有什么条件?您为什么选择我呢?您到底是谁?”

“我叫威廉·阿斯特,我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说过,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老先生郑重地告诉年轻人。

那家旅馆就是纽约最豪华、最著名的华尔道夫饭店。这家饭店在1931年启用,是旅客们极致尊荣的地位象征,也是各国的高层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而接下这份工作的年轻服务生乔治·波特成为了奠定华尔道夫世纪地位的著名企业家。

鲁宾逊孤岛生存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要随时随地,想一想你身边的“陌生人”,要学会主动对陌生人热情相待,主动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主动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

6.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

假如我们期待他人先开始,就不是修行。不要去执著条规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时间来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看自己,你的修行还算可以。

——净空法师

生活中我们给人以微笑,别人就会还我们以微笑,给人以真心必然能够换来真心。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话也有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微笑只是一个我们表达自己真心的表现,让别人感受到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心,而不是每天冷着脸,对谁都毫不理睬。

有的人对真心待人抱怀疑或否定态度,理由是:我真心待人,别人若不真心待我,那我岂不是很傻、很吃亏吗?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其实当我们的善良和真诚被心怀叵测的人愚弄之后,吃亏更多、损失更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对方。伤人的人在承受你忿恨的同时,还要承受他人的蔑视以及被群体排斥的孤独。

很多人都觉得,积极主动地付出友善真诚仅仅是讲如何对待别人,其实准确地说,友善真诚地待人更重要的是指如何善待自己。我们待人以善意,别人以善意相报;我们待人以真诚,别人以真诚回馈。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净空法师曾说:“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我们要用真心、要用诚意处事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什么都不怕,就是用真心待人。”

有一次,阿修罗王生病了,变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释提桓因知道后即前往探视。阿修罗王告诉释提桓因:“希望你能让我的病赶快好起来,身体恢复到和过去一样健康。”释提桓因却说:“如果你能教我阿修罗幻术,我就让你像从前一样健康、快乐。”阿修罗王想了想回答说:“等我问过其他阿修罗后,如果可行,我一定教你。”

阿修罗王回去后,即问其他阿修罗们的意见。当时有一位专门以谄媚虚伪的幻术闻名世人的阿修罗,告诉阿修罗王:“释提桓因从过去的久远而来,他行为端正、内心正直,常修善法,从不虚伪诳妄他人。您可以跟他说:‘如果修了阿修罗谄媚虚伪的幻术,则会堕入卢楼地狱中。’释提桓因必定会放弃学幻术的想法,并祝愿大王您早日康复。”

阿修罗王听了之后,即约释提桓因前来,并依此阿修罗建议,以偈语告之:“身心清净帝释天,若知幻术堕泥犁。于那卢留地狱中,直待一劫被烧煮。”

当时释提桓因一听偈语即说:“请阿修罗王不要再说了,我已不想学此幻术,并且真心祝愿阿修罗王您的病能很快复元,身心安稳无忧。”

这件事情让佛陀知道了,佛陀告诉比丘们:“释提桓因虽处天道,尚且能做到不虚伪谄媚,常以真实无妄之心待人处事,你们皆已剃除须发,出家修行,难道还做不到远离虚伪谄媚?若能以真诚无妄之心待人接物,则能与佛法相应。”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真诚,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围炉夜话》里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盛行尔虞我诈的风气,但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为持久绵长。

有一天,狐狸要请仙鹤吃饭。可是,饭桌上没有肉,也没有鱼,只有一个平底的小盘子,里面盛了一些清汤。仙鹤的嘴巴又长又尖,小盘子里的汤喝不到。可是狐狸的呢,嘴巴又大又阔,一张开嘴巴就把小盘子里的汤喝光了,还不停地发出“咂咂”的声音。

狐狸对仙鹤说:“仙鹤,你吃饱了吗?味道不错吧?”聪明的仙鹤看出狐狸是故意在骗自己,明知道自己不适合这样吃饭,却如此招待;于是,它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过了几天,仙鹤也请狐狸吃饭。狐狸还没有走到仙鹤家,就闻到一股香味,馋得口水直往下流。狐狸赶快走进屋子,看见一个长脖子的瓶子里,装了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狐狸最爱吃的。

仙鹤指着长脖子瓶子对狐狸说:“今天请你尝尝我烧的好菜,请吃吧。”仙鹤又拿来一只长脖子瓶子,自己吃了起来。

狐狸急忙伸长脖子,把嘴伸到瓶口,可是瓶子的口很小,他伸啊伸,又阔又大的嘴巴怎么也伸不进去。

仙鹤吃完了自己的一份,抬头见狐狸这副模样,心里很高兴,就问狐狸:“咦,你怎么不吃?还客气什么?”

狐狸想起自己请仙鹤吃饭的事,很惭愧,脸涨得通红。

仙鹤看出了狐狸的惭愧,于是把准备好的用碗盛的肉,端给狐狸,并说:“你看我够不够朋友?你知道我的嘴巴长无法用盘子吃饭,上次你请我吃饭,居然还用计,这次我也用计,你是不是很不好受啊?咱们都是朋友,为何不以诚待人呢?”

狐狸记住了仙鹤的话,并在仙鹤家饱饱地吃了一餐,很感激仙鹤。从此以后,它们成为了好朋友,狐狸再也不骗仙鹤了。

待人以心换心,就是要我们真诚待人,用真心待人,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虚伪,这样才能够“换得”别人的心。试想一下,这个社会若是每个人都对人以真心,哪里还会有欺骗,哪里还会有伪善呢?那样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社会,只待我们去努力实现。

7.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常常赞美别人,这是一种愉快而有报偿的习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根本,是对于赞美的渴望。人类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人赏识。你能在自己能力之内,轻易地为这世界增添快乐。

——海涛法师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希望受到周围人的赞美,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虽然我们都处于一个极小的天地里,但却仍认为自己是这个小天地里的重要人物。对于肉麻的奉承,我们会感到恶心,然而又渴望得到对方由衷的赞美。其实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别人赞美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学会了赞美,有时可以绝处逢生。

19世纪初,一个穷困潦倒的英国青年一篇又一篇地向外投寄稿件,却一篇又一篇地被编辑退回。正当他快要绝望时,他意外地收到一位编辑的来信,信很短:“亲爱的,你的文章是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作品,年轻人,坚持写下去,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正是这几句赞美的话,给了绝望的青年以勇气、力量和信心。几年之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一代文学巨将,他就是狄更斯。

也许,那位编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那封三言两语的回信,竟会让一个人绝处逢生。

还有一位作家达尔科夫,他在孩提时代极为胆怯、害羞,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自信。一天,他的老师布置学生给一篇小说写续文。现在他已无法回忆起他写的那篇续文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老师给的评分究竟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而且永生不忘的是老师在他的作文的页边空白处写了四个字:“写得不错”。这四个字,竟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中学剩余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经常将它们带给这位老师评阅。在她不断给予的鼓励下,达尔科夫成为了中学报纸的编辑,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干粮。”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人类天性渴望认同,每个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样也都惧怕责难。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说:“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赞美对影响他人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行为专家认为,赞扬是一些与行为发生联系的东西,它能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当大脑接受到赞扬的刺激,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状态调动起各种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也就因此发生改变。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语鼓励,再简单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温暖如三月的阳光。所以,请不要吝惜你的阳光,请不要吝惜你的鼓励。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会赞美呢?

(1)真诚是前提

赞美应该是以真诚为前提的,虚伪和做作是苍白无力的,赞美必须是真心实意的。虚假的赞美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往往会让人认为是讽刺挖苦或者是溜须拍马,让人感到恶心、让人鄙视。俗话说:“心诚则灵。”真诚地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是对被赞美者的羡慕和钦佩,能使对方受到感染、发出共鸣。

(2)具体是真谛

赞美应该是针对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而言的,空洞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你很虚伪。过于笼统、过于空泛、过于抽象、缺乏具体内容的赞美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第一次见到某人,就对别人大加赞美:“你真是个无比聪明的、了不起的人物啊!”这样的话,会让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如果在赞美之前,加上一些定语,把要赞美的话语具体化,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听说你的文采不错,思路开阔,文笔犀利,你真是个才子呀!”

(3)准确是灵魂

真诚的赞美会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准确的赞美是赞美时的灵魂。赞美时不要张冠李戴,更不能闹出笑话。一个妈妈赞美别人的儿子英语学习比自己的儿子好:“你看人家某某,比我们家老二强多了,不用说26个字母,就连48个音标都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赞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4)及时是雨露

人人都需要被赞美,这是人性使然。当下属工作有突出表现时,上司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孩子考试成绩有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朋友有了某方面的成就时,要及时地给予赞美……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8.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对事物时常宽恕容忍,不与别人计较,可谓到极致了。

——福田大师《肚量说》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生活中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其实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而在我们夺走了对方的三分余地之时,也就把自己逼到了没有退路的悬崖边上。

所谓做人三分法——说话留三分,做事留三分。我们平时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评论别人时须留“口德”。当他人做错事而受到批评指责时,要掌握“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在争利益的同时也不要把对方逼到“无路可走”,这样才能够让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不至于撕破脸皮,得不偿失。

让三分,留余地,表面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有进有退,进退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那样会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如此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当你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互相谦让会使个人的身心保持愉快。

清代康熙年间,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遂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看见诗后立即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也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凡事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的,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还要多。这正是一种成熟的、以退为进的明智做法。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谦让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竞争的情形之中,由于谦和礼让的出现而使矛盾完全化解,更免去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斗,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谦让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于自身也有一定的价值。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会“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而且造成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对方“无理”,明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当你一味争抢的时候,不仅伤害了对方,也有可能连带地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一生的幸福,这未免有失做人的德性。得理让人,不仅是一种积蓄,更是一种财富。

世界很大也很小,要知道地球是圆的,山不转水转,后会有期的事情常有发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又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处于优势,而你处于劣势,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啊!正所谓“人情翻覆似波澜”。

今日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日的仇敌;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包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反之,则会使大家疏远你,在其成功的道路上,人为地增加阻力。

人们往往把大海比作宽广的胸怀,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人们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但是,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退让,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个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就算不把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的肚量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谅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利益,甚至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决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一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了一条后路。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因此,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延伸阅读:

营造和维系好人缘

营造和维系好人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经营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编织一个牢固庞大的人际网络,当你需要帮助时,就会有人向你伸出热诚的双手,给你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以下六种人缘是你一生的功课。

第一种,以亲情为基础的关系:血浓于水。

“血浓于水”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亲戚之间的血缘或亲缘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特殊的亲密性。遇到困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亲戚帮助。作为亲戚,对方也大都会很热情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第二种,以友谊为基础的关系:同学情与战友谊。

少年时代建立的同学关系是十分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由于在学生时代的我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崇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同学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他人面前。加之同学之间的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人情话该说的时候要递上,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的友谊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很乐意帮助你。

第三种,以乡情为基础的关系:乡里乡亲。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搞好老乡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多交一些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它可以让你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十分之大,很多人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要想拓展人际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那就不妨从同乡的关系入手,打开人际关系的新局面。

第四种,以人心为基础的关系:“得天下”的先决。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坏与否,其实也就是赢得人心的成功与否,众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想做什么事要依靠众人的力量,都可以轻松实现。你善待众人,懂得去搞关系,就会有许多人愿意帮助你,不断地给你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使你能够开足马力向前进。

第五种,以外力为基础的关系:伯乐扶助走上红地毯。

一个人要想取得某种成就,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客观方面却往往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一颗优良的种子不拒绝一块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势必会加速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借用他人之力,关键是要找对人,一旦得到贵人的相助,难事就成为易事。

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的做法,而是强调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第六种,以邻居为基础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当今实际看来,在单位,与上司、同事接触;回家后,自然要与邻居、家人相处。邻里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朋友关系,除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温馨小家,邻家即成为我们必须接触的单位。

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处理不好邻里关系,两家打来骂往,谁也过不了舒心的日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彼此真诚相处,和和气气,这样你不但能拥有祥和宁静的生活空间,而且遇到急难之时,邻居说不定还能助你一臂之力。

同类推荐
  •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本书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论探索结合起来,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大越权相

    大越权相

    历史以不一样的轨迹运行,是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还是愤然一跃,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  昏婚入爱

    昏婚入爱

    明明他先招惹的她,没料到这个混蛋居然翻脸不认帐!陆信鸿你想踹掉我另寻新欢,门都没有!“我不离婚,我不走,我离开陆信鸿会死的!”陆太太义正言辞道。“陆太太,你是中央戏精学院毕业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言语等,都将成为构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本书从现实生化出发,对商务礼、职场礼仪、社交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用餐礼仪、说话艺术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礼仪常识进行详尽地阐述,帮助读者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改善人际关系。
  • 哭泣与耳语

    哭泣与耳语

    2013年5月28日,财经记者赵连生偶然地目睹了一场意外,颇负盛名的证券分析师李云志跳楼身亡。引起了当时整个金融界的关注。随着李云志的死被大家淡忘的同时,赵连生却对这场意外产生了一丝怀疑。另一边,证券律师杜予之一直苦恼于自己不为人知的身世,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进入健慈妇幼保健院寻找当年的身世之谜。在这里,杜予之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死亡的背后,赵连生有什么样的发现,杜予之有什么样的惊人身世?
  • 这次也要做一个高调的小白

    这次也要做一个高调的小白

    [女主:真猫系伪萝莉少女;男主:真白莲伪奶狗少年]祁言,时空管理局的创始人,三千世界之主,却被坑入天道管辖的小面位中。“请主神大人配合2333完成任务,否则您的系统将被格式化。”“……”玛德制杖!从此祁言只能安安分分的做一个认真完成任务的小白。(并不)2333起初以为自己绑定了一个大佬宿主,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小白,白的不能在白……呸。2333:宿主大大,这是男主,非常娇弱,请小心轻放!祁言:我已经很小心了!2333:宿主大大!这是反派!非常凶恶!请不要在他面前悠逛!祁言:我已经很远离他了!到最后,2333已经放弃治疗了。玛德!黑化黑化黑化!你是小学生吗?!请好好配合谢谢!
  • 大学攻略

    大学攻略

    新学期在一场春雪中拉开序幕,仅一夜,校园就“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了淡淡的那么一点诗意。因为冬天没怎么下雪,封加进被满园的雪景迷住了,以至上课时忘了一件事——关手机。课上到一半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他马上把手机关了,还对同学们抱歉地说:“对不起,今天早上被雪景迷住了,流连忘返,忘了关手机。”学校明文规定,老师上课必须关手机,封加进以前上课时,一般将手机放在办公室里,开着,假如有电话来,来电显示上有记录。封加进上完三四节课,才打开手机,看见来电显示记录的未接电话号码很陌生,他打过去,没想到对方关机了。
  •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世界军事故事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世界军事故事

    本书为青少年朋友精心挑选了世界军事故事,每则故事都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慧,每则故事后都配有“精彩哲思”、“慧语箴言”,对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和阐述,帮助青少年领悟生活真谛、人生哲理。精彩的故事,生动的文字,配上简洁大方的版式设计,让青少年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学到生活哲理,汲取人生智慧。
  • 碑帖笔记

    碑帖笔记

    偶尔在市场上买到一些旧拓的碑帖,其中一种名为《古宝贤堂法书》。读帖之馀,查阅了宝贤堂的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山西文化史上值得玩味的一段故事。宝贤堂创始于晋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为晋恭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传至第四代的晋王,是朱钟铉。朱钟铉有子名朱奇源。朱钟铉见其子喜好书法,便命他搜集古今法书刻帖。正是这位世子朱奇源(死后谥靖王),于弘治九年(1496),择取《淳化阁法帖》等古帖,及当时的名家法书,摹勒数十家,成为一部十二卷巨册的传世法帖,名之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朱奇源造诣不凡,刻帖极为成功。
  • 旅舍早起

    旅舍早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先比丘经

    那先比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