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9800000005

第5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人的一生就像那让人琢磨不透的天气,有时艳阳高照,有时乌云密布,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狂风暴雨。人生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在王阳明看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不动心之境。

1.遭遇失败,从容不迫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冷静、淡定。就好像一个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拍掉身上的尘土,看看自己有没有受伤后再继续行走就可以了,不要自欺欺人地装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样子,也不要因为摔了一跤,就站在原地不敢前进。

每个人都会经历辉煌与低谷、成功与失败。今日的辉煌不能代表明日的成功,今日的低谷也不能代表明日的失败。人生需要的就是通过不同的经历来提醒大家,帮助大家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在低谷与辉煌、失败与成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容地面对每一次风浪,淡然处之,勇敢地走下去。

贬谪龙场对王阳明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仕途经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自我的追寻。在龙场,他潜心钻研儒、佛、道思想,努力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经过一番学习后,他发现了程、朱理学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特别是其没有显露出来的零碎弊病,从而开创了一门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拓宽了主体独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现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因此,以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失败的王阳明,由此产生了力量,开创了心学。

人生在世,失败在所难免。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思想角度的转换。当生活遇到麻烦时,如果连继续下去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是要让自己永远被囚禁在泥沼之中,痛不欲生?

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漫步在满是尘埃的道路上,嘴里念着诗词,看起来很是惬意。

一年前,这位秀才进京赶考,可惜考场失利,金榜无名。心情苦闷的他无颜回家,便独自一人浪迹京城,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几个月过去了。而就在两个月前的一天,秀才和几个朋友出游,偶遇一老者,两人相谈甚欢,随后秀才说出了心里压抑已久的苦闷,老人听后,问道:“昨天早上你最先和谁说话?”

秀才说自己忘了。

老人问他:“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人?”

秀才说:“明天还没到,我怎么会知道呢?”

老人继续问道:“此刻,你面前是谁?”

秀才说:“当然是您啊。”

老人微笑着点点头,说:“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明天的事还没有到来,只有现在才是能把握的,对往事,你又何必恋恋不舍呢?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而昨天也已一去不复返,你何不放下挂念,淡然处之呢?你想想你有失去什么吗?没有!你不过是要重新开始罢了。”

秀才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便安静地听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说:“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必执著于从前呢?就好像流淌的溪水,虽然有时被沙石阻挡,但它终究还是要流进万里波涛的。你懂了吗?”

秀才真诚地点点头。此刻,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之后,秀才告别京城的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

有人说,因为想得太多,所以害怕失败。想得太多是因为情感太过丰富,秀才考场失利后的苦闷心情,便是如此。庆幸的是他醒悟得及时,能够让自己的心境重归于平淡,以重新确定目标。从秀才身上,我们领悟到的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无动于衷,而是重新踏上征程的豁然。从此,他不再执著于过去的遗憾,也不再幻想着未知的将来,而是把心思放在当下,做好眼前的事。

一位作家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颗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是甜的,有时是酸的,但要你亲自尝了才知酸甜。”生命就是一次旅行,每个阶段的行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通过你的亲身经历,勇敢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其实,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的聪明能干,而是因为不管面对的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能保持淡定,一如既往地向前迈进。王阳明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转向成功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鼓励大家在跌倒后爬起来继续前进。

2.为心灵留一片空白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传习录》

浮躁,是轻浮急躁的意思,它往往是造成人们做事目的与结果不一致的常见原因,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来既无准备,也无计划,只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就动手去做,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却往往事倍功半,结果只能与理想背道而驰。王阳明讲求不动心,也就是戒“躁”。他十分不赞同浮躁的心,认为只要静下心来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在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内心的声音,因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而错误地选择了爱情对象……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的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心灵宁静,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他便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等物件。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拿着一个半导体,身旁放着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一直以为它就是把普普通通的壶,没想到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老铁匠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而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则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老铁匠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我们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汹涌的街头,于是浮躁之心油然而生,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冷静驻足的理由和机会,这也是我们不愿去倾听内心声音的缘由。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对象。内心的声音,便在这些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我们开始患上种种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和咨询师在我们的城市也渐渐走俏,我们去寻医、去求诊,然后期待在内心喑哑的日子里寻求心灵的平衡。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总是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然而生命常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拥有时加倍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的考验,权当是坎坷生命的奋斗诺言。拥有诚实就会舍弃虚伪,拥有充实就会舍弃虚浮。人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清净的心。只有静下心来,戒除浮躁才能成功。因此,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3.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静心录》

王阳明认为,有抱负、有修养的读书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被它们触动、让它们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还要借用它们来磨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素质。

正所谓“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成长,而小人的学习则是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好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地位。

面对人生中的诸多毁誉荣辱,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要以一种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对待,并借此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悠游自在的人生。

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生活中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虽在忙碌中身体劳累,却因为有着一颗清净、洒脱无求的心,便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苏轼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又兼具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但即便这样,他也不能真正领悟心定的境界。

苏东坡被贬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经常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作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后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想立刻将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诗稿,却是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搁下手中之事,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就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了。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

佛印笑呤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在世间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此事着实不易。这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带着激情求生活,不生是非分别,不起憎爱怨亲。

王阳明认为,大凡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遭遇多大的不幸,只是自己的良知被蒙蔽,因而对生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而已。要想恢复自己的良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就要磨炼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轻起怒心、喜心、恶心、私心,不使心有一丝一毫的偏倚,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自然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4.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川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先生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传习录》

弟子九川问道:“专心用功的时候,声、色在眼前出现,如果还像往常那样去看、去听,恐怕就不能专一了。”

王阳明回答说:“怎么能不想去听、不想去看呢?除非是槁木死灰、耳聋眼瞎之人。只是虽然听见、看见了,心却不跟着它们走罢了。”

这其实说的就是不动心之境,正如人们常说的:“风吹云动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心。”

在佛家看来,“不动心”从本质上讲,是指清净空寂的真如本性。想要成功,不能缺乏“不动心”,它是思想意志的顶梁柱,失去了“不动心”,人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在迷茫中徘徊。“不动心”还可以排除私心杂念,战胜心魔,直达清净自由的“如来”境界。

由此可见,佛家是将“不动心”看作一个名词,即不动的心。而王阳明则将“不动心”看作一个动词,即他常说的心无外物。只有做到心无外物,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一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妈妈就叫孩子去打酱油。妈妈拿钱给孩子的时候,跟他说:“家里最近没什么钱,你可不要把酱油弄洒了。”

小男孩家到酱油店不算远,大概有四五百米。小男孩买了酱油后,头也不敢抬地往回走,他想到母亲的交代,更是觉得紧张,始终盯着装满酱油的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小路上,丝毫不敢东张西望。就这样,一段本来很短的路却比任何时候都要长,好像怎么都走不到家。

就在小男孩快要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一只猫突然从他脚边窜出来,吓了他一跳,酱油泼洒了大半。小男孩非常懊丧,端着剩下不多的酱油,战战兢兢地回到了家。妈妈看到小男孩碗中的酱油后,非常生气,把小男孩给骂哭了。

爸爸听到小男孩的哭声后,便把小男孩叫过去,问他怎么回事。听完后,爸爸就对孩子说:“你再去买一次酱油,这一次,你要看看路上的人和物,回来后要讲给我听。”

小男孩不愿意再去,他说自己连酱油都端不稳,怎么还能四处看风景呢?爸爸便告诉他,那些耍杂技的人,他们走钢丝的时候可是不看钢丝的。小男孩听得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听从爸爸的话,再打一次酱油。

这一次,小男孩端着酱油往回走,一路上看看树、看看花,觉得四周的风景都很好。村里的小伙伴在跳绳,小男孩还跟他们打了个招呼。邻居的大婶见他端着满满一碗酱油,还走得又快又稳,不禁夸奖了他。就这样,小男孩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家,将酱油交给了妈妈。这时候,他才发现,碗里的酱油依旧是满满的,一点儿都没有洒。

“不动心”可以使人不受别人话语的影响,就像上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四周时,他的心悄然地变得静止,不再摇晃,所以,他能够完成他原本惧怕的事情。

有一个自小生活在沙漠中的小孩,非常希望学习游泳。父母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送到了海滨城市。学习游泳的第一天,游泳教练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小孩如实说道:“是沙漠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比水井更大的水面。”

教练便说道:“你既是沙漠里的人,又如何学习游泳呢?再说你学习游泳又有什么用?”小孩答道:“学习游泳和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愿意学,什么地方的人都能学会游泳。”

教练听了他的话,便很喜欢他,从此认真地教导他。后来,这个沙漠中的小孩,成为了一名游泳健将。

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只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内心的长明灯以恒久的光芒照亮一个人的自我,使一个人明白,哪些事物应该看重,哪些事物不值得计较。总之,“不动心”就是不被外界世俗污染,保持内在心灵的祥和、自由和通畅无碍。

人们在面对外境时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若能怀着“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不论时代如何动荡转变,不论别人骂你、唾你、污你、诽你,还是褒你、奖你,你都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光风霁月的心灵景致,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道。

5.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但也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没有感应不是先,受到感应也不是后,也就是说人心是寂然与感通合二而一的。

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颗清净心,也就是远离烦恼的迷惘。有了清净心,遇到失意之事能治之以忍,遇到快心之事能视之以淡,遇到荣辱之事能置之以让,遇到怨恨之事能安之以忍,遇到烦乱之事能处之以精,遇到忧悲之事能平之以稳。

王阳明说:“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排除杂念,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心灵的自由。王阳明强调的是一种心灵模式,拥有一颗清净的心,摆脱外界干扰,完全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用整个身心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而不是纠缠于自我。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若能专心致志,任何难题都能得以解决,而深入研究问题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问题,则能做到“触类旁通”,即解决此问题便能解决与此相通的问题。反之,倘若三心二意,被外物所扰,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术,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

从前,有个名叫弈秋的人,他的棋艺水平闻名全国。每隔两年,弈秋大师都要招收两名徒弟。这一次,他的徒弟是两个年轻小伙子,一个叫东木,一个叫西木。

弈秋讲棋有个习惯,总是闭着眼睛讲解,用手摸着棋子出招,并不监督徒弟们学习的态度,全凭他们的自觉来掌握棋艺。

开始时,东木和西木都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有时甚至还时不时打断弈秋的讲解,提出各种疑问。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两人往往兴致未尽,在院子中互相切磋棋艺,其水平不相上下,进步很快。

一年后,东木和西木回家探亲。经过一片林子时,他们恰好看到一个英俊的猎人,拉弓搭箭,一下子射落一只高飞的鸿鹰。这情景深深地吸引了西木,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再次回到老师身边时,东木和西木学棋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了。东木学棋的兴致越来越浓,西木却觉得整天学棋太枯燥了。东木听老师讲解棋谱时,专心致志,用心去领会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西木则对猎鸟更感兴趣,整日惦记着鸿鹰是不是正在天上飞,有时,他还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听到了鸿鹰的叫声,眼前还不时地浮现出猎人射鹰的英姿。

又一年过去了,东木和西木学艺期满。弈秋让二位徒弟对弈,检验他们的棋艺。结果当然是东木棋艺更高一筹,把西木“杀”得落花流水。

弈秋大师看完两位徒弟的棋局,感慨地说:“初学时,我闭目教棋,听你们两人的问答,我认为你们同样的聪明。后来,我只听到东木一个人的问答,西木的心已经飞走了,所以我明白东木才是我真正的徒弟。”

清净心能够提高人的人生境界。清净之心就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虽然外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其中蕴含着最伟大的力量,而凭借这种力量,人能够实现非常大的提升。

诸葛亮在写给其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若能看淡名利等身外之物,便可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若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某项自己钟爱的事业中,便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我们后人需要谨遵的警句名言。

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就算成功了,得到的也只是物质丰裕的快乐,缺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的那派悠然。照王阳明所说,我们若做一件事情,就要沉下心来好好地投入,研究它、发展它,把功名等泛泛之事抛之脑后,终有一天,会收获兴致,还有成功。

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拿出小小的空闲为自己净心,片刻的净心就会带来片刻的安宁,无数个片刻积累起来,人就获得了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整个身心也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6.静以修身,如止水从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传习录》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情绪上的争讼。这种“心、意、识”的自讼状态就叫做“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能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归于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句话被王阳明奉为经典。王阳明认为,外物因心而存在。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的诸多沉浮时,我们大可不必左右摇摆,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情去对待,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自然能获得悠然自在的人生。

从容淡定,是一种活法,是一番境界。中国有句古话:“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淡泊作为人生的一种姿态,是对生命的珍视、对世事的释然。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哲学,更是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随遇而安的状态。它的表现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享受生命的宁静。

人生在世,多在为生计奔波,往往为生活所累。追名逐利并斤斤计较之人多过甘于寂寞且淡泊名利之人。但也并非绝对没有,“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做到了,“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的苏轼做到了。

淡泊是一种流水不择其道的幸福,是一种树任风摆的幸福,是一种对人生宠辱皆坦然处之的幸福。能够拥有淡泊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来先看一个故事。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利用假期在华尔街附近的餐厅里打零工。一天,他满怀信心地对餐厅的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进华尔街的。”说完,他便满怀希望地看着大厨,似乎在等一个肯定的答案。

大厨抬头看着年轻的留学生,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对人生有什么打算?”

留学生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结束后就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拥有丰厚的收入,而且还会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我想你是没有听明白我的话,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是一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留学生听完大厨的话一时无语,他似乎并不懂大厨的意思。看着留学生略显茫然的表情,大厨长叹道:“如果经济再这样低迷下去,餐馆生意不景气,不能够维持生活的时候,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说完,大厨一脸的惆怅。

留学生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不禁怀疑起自己的耳朵来,他不相信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师会跟华尔街的银行家沾得上边。

大厨对还在愣神的留学生解释说:“我以前就在你向往的那条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每天披星戴月地忙碌着,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喜欢看到大家吃我做的菜时那种满足感,那会让我无限欣喜。有一天,我又一次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l点多。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决定辞职,我不要被这种机器般的工作状态所束缚,我应该将我的兴趣作为职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现在,我的生活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生活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死板的结果。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人不需要拥有很多财富,也不需要成就多么大的伟业,只要在一份平淡的生活中过得快乐自在,就已经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淡泊是一种生活姿态。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自此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而后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行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黄帝再次行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说的是怎样才能求得道,而我们却还可以从中体悟到“精”的作用。每个想要得到幸福的人,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按住“心兵”不动。

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描写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也是诗人生命的美。如果一个人在喧闹的都市中,仍能保持一颗清净无为的心,就能像王维那样体验到生命中蕴含的花落、月出、鸟鸣的美丽,就能拥有一个诗意的幸福人生。

从容不动心,能够让你在车马喧闹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中国有一句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间的意思不言而喻,不好的心境能误君性命。而淡定祥和的内心,平和安然的心态才是我们一直寻找的长生不老的秘诀。

无论生活交给我们的担子多么繁杂沉重,我们都应该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不可多得的恬静。给自己的心灵一点安慰,让自己属于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

王阳明一再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声称心是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源于“心”,心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心慌乱,只需一种从容的淡定,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同类推荐
  •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以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古今中外各种读心识人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你如何读懂一个人,如何穿过一个人外在的层层迷雾进入到他的核心,也就是他的气质和性格中去,进而得窥他行事的逻辑。这几个方面是:形体及着装、面容、朋友家人、兴趣爱好、语言、行为、置身环境时个人状态的自在与否。
  • 青少年健康成长6商树

    青少年健康成长6商树

    编者把影响人生发展的心病、德商、智商、情商和财商的理念生动地比喻成六商树,通过古今中外名人典故、案例或寓言故事,让青少年认识到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开发智力水平;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逆境如何承受压力、失败和挫折;如何理财、提高收益等。
  • 30岁以后,每天学点谋略学

    30岁以后,每天学点谋略学

    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刚出生到30多岁,是人的成长阶段;从30多岁到60多岁,是人的成熟阶段;从60多岁到90多岁甚至更长,是人的衰亡阶段。
  • 男人心中的好女人

    男人心中的好女人

    每个女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都期望得到他的青睐和宠爱,让他用一生疼惜自己、呵护自己,但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如愿,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她们并不知道心中的他喜欢什么样的好女人。本书作者在采访了众多男女后,将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最为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完全站在男人的角度告诉女性朋友们--不同年龄和性格的男人各喜欢什么样的好女人;男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有着怎样的潜台词;在金钱和性爱两方面,男人又是如何看待女人的......除此之外,本书还综合了男人的真实想法,列出了五大他们最想让女人了解及理解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到,一定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女人。
  • 幽默沟通技巧:在任何场合说服任何人

    幽默沟通技巧:在任何场合说服任何人

    一般而言,思维敏捷的人幽默感强些,思维迟缓的人则相反;性情开朗的人幽默感强些,内向性的人常相反。幽默与文化修养相关,所以,知识多的人总比知识少的人感受面要大。幽默感是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常听笑话,常开玩笑,幽默感就会滋长。大家对幽默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说是一种情感,那就是人的情感;如说是“使我们发笑的东西”,那就不仅限于人的;如说是人生观,是人的观点,就又属于人的思想,而不是别的东西。总之,是人在交际场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助力。本书从多方位讲解幽默在各种场合、各个领域的作用,通过多个幽默的案例以及分析教给读者如何将幽默运用到细微之处,让幽默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你各种场合应对自如的资本。
热门推荐
  • 生活中的诡计

    生活中的诡计

    “诡计”,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狡诈的计策;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好的词汇,认为诡计都是阴谋诡计,是和暗箱操作这些词连在一起,是见不得人的。在生活中,我们究竟是否应该纵容这个词的存在呢?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诡计,生活中的诡计并不单指坏事,我们也常常需要一些小的计谋去解决生活中困难的事,这就是生活中的诡计。在古时,有兵法三十六计,在现代,我们更需要利用适当的诡计去解决生活中无法解决的事情。诡计,对于一个人的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以及工作事业等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我家少爷超凶哒

    我家少爷超凶哒

    笑容恶劣的少年却有着天使般的容颜。他的眼睛像……
  • 多湾

    多湾

    引发文坛热议的七零后实力派作家重量级精品力作。小说塑造一个光华延照几代人的奇女子,描述近一个世纪的家国生命图景。河水多湾,命运无常;荒唐岁月,绝处寻生。我们都是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人!语言磅礴华美,出神入化,厚重而精彩,引人入胜,令人唏嘘。
  • 玉米的馨香

    玉米的馨香

    《微阅读1+1工程:玉米的馨香》由一百个当代中国微型小说作家的个人自选集组成,是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一项以“打造文体,推出作家,奉献精品”为目的的微型小说重点工程。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对于激励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对于微型小说这一文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结合,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相鹤经

    相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魂弑

    魂弑

    冰火小刀,一个大山少年,为了爷爷的承诺被迫回归都市,成为美女纳兰析的保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能够出卖灵魂,活得要有尊严!有过军旅生涯的他,身手敏捷,力量超凡,在同对手搏斗的同时,竟也能赢得对方的尊敬。他完成爷爷的承诺,获得纳兰析的芳心,进入成长!
  • 总裁太腹黑,宝贝别闹了

    总裁太腹黑,宝贝别闹了

    “告诉我,他到底哪里好!值得让你红了眼眶,却还笑着原谅?!”昏暗的卧室内,他冷沉着俊颜,怒视着面前被他牢牢桎梏着的女人。“他是我的未婚夫,你什么都不是!请问顾总是以什么立场来问我这个问题?”顾衍深伸手紧捏她的下颚,冷笑勾唇,“韩梨洛,在你和集团之间,你猜他的选择是什么?”她乍见那隐藏在他假意笑颜之下的诡谲神情,她脸色苍白……“顾衍深,我讨厌你,更讨厌这样爱你的自己!”他将她紧紧搂在怀里,唇角扬起似有若无的笑:“讨厌?昨晚不是还很喜欢?”
  • 后宫:刘娥传

    后宫:刘娥传

    都道深宫人人恋,奴叹宫闱事无常。多少年恩仇纠纷,多少年爱恨交织,多少年悲喜同在,我刘娥,不过是一个弱女子。愿得一人心,丁谓却遭意外横死;白首不相离,夫郎却与我离离合合;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却辜负了他待我之情。昔日姐妹,今朝便成仇敌,我不为史册留名,只为大宋江山。既已为皇后、太后,当为我朝百姓安康!面对昔日情人,纵是钢刀在手,怎奈你祸乱朝纲,亦得诛之!刘娥,一个传奇女子,倾国倾城貌,一个回眸,倾尽天下多少男子为她而醉,一个转身,又使满朝文武称拜。她一生勤俭助帝,死后为何还留下狸猫换太子的讹传?刘娥一生传奇,笔墨渲染,请看大宋一场腥风血雨……
  • 潋滟风月相思筏

    潋滟风月相思筏

    运筹帷幄的宸王爷本以为一纸婚约是自己算计了那个女人,不料却入了自己的局,终了只想抱得美人归。风谲云诡的京都从不太平,妘瑶只想觅得一地,睡吃等死,不想竟也有戎装上阵不顾小命的一天……情节:他睥睨天下,纵横山河格局,欲为江山王,成四海主,却甘愿入了自己的局;毒发命危之际,想的却是如何换她余生无忧。他生来便又一双很美的眸,上扬流光间盛尽四月芳菲色,揭开嬉笑风流的面皮,其下便是血淋淋的深仇恨,他曾道:亦无忧,无忧自是也无心,直到以命换命的那刻方知——亦无忧避不开俗世三千,躲不了婆娑遗憾,他该是让人心疼的才对。月色锦袍,如竹清韵,他清润也冷情,淡漠也嗜血,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徒手大开杀戒时,竟只是为了一个女子,何其不幸,此女已是他人妻。岁月重来,她只想握住指尖荣华浑噩度日,生平所好睡吃等死,不想事与愿违……
  • 我妈是剑仙

    我妈是剑仙

    陈晓站在天台上:“你要是不录取我,我就从这跳下去。”招生办老师一脸愤怒:“这是谁家的孩子,把他父母找来?”半晌,陈母匆匆赶来,站在了陈晓身边,大义凛然道:“要是不录取我儿子,我们娘俩就从这跳下去。”众人:“…”一个坑儿的“妈”,一个便宜的师姐,一个稳中带皮的小萝莉,一个不怼人就不舒服斯基的主角,组成了一个在灵气复苏时代搅风搅雨的搅屎棍组合!又名《剑客是怎样炼成的》……主角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管强扭的瓜甜不甜,我扭下来就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