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走了。”
这清脆的童音多次把韩其楼从梦中唤醒。随后,他往往会听见那只鹦鹉在模仿那孩子的声音:“赵宇,走了。”
鹦鹉的声音低沉而又沙哑,穿透力却很强,仿佛从一个神秘的地方发出来,仿佛它在召唤什么。
后来有一个夏天,赵宇偷偷下河游泳时淹死了,他那位同学再也不来喊他一起上学。慢慢地,许多人都把赵宇忘记了,而这只鹦鹉却记住了赵宇。它每天都要重复这句话:“赵宇,走了。”有时,它在深夜也会叫上几声。这沙嘎的声音在夜空中扩散开来,经常渗进韩其楼的梦里。
韩其楼叹了一口气。他离开阳台,回到厨房,继续在一只瓷碗里搅拌食物。
这些食物又黏又稠,却营养丰富。韩其楼把苞谷面、人参碎末和枸杞粉掺合在一起,还要加上少量的牛肉松和面包虫粉末。他用牛奶把这所有的粉末调成糊状,然后烘干。做这样的食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最难的是把面包虫烤干后磨成粉末。
面包虫是一种浅褐色的虫子,每只长约三厘米。专门有人用面包把虫子喂养大,然后卖给养鸟的人。面包虫是画眉鸟的好食物,它可以帮助画眉鸟增长肌肉的力量。
但烘焙面包虫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必须使用瓦片和柴火。画眉吃下在铁锅上烤熟的面包虫之后,会焦躁不安,会无缘无故地啄笼子的竹条,弄伤坚硬的喙。所以,不能使用铁锅煎虫子。
韩其楼用一只果酱瓶子盛着几十条面包虫来到楼下的院子里。在围墙的一个角落,有一个被烟熏黑了的小土坑,周边还有三块砖头。韩其楼把一块瓦片搁在砖头上面,点燃小土坑里的木柴。瓦片被烧烫之后,他小心地把玻璃瓶里的面包虫抖在手心里,再一条一条地放在滚烫的瓦片上面。面包虫在一刹那间蜷曲了,身体的颜色由浅黄变成深褐,并散发出焦香味。韩其楼用一支牙签把面包虫逐一翻转,让滚烫的瓦片烤遍它们的全身,使它们身体的焦度均匀。
韩其楼把烤熟的小虫子收集到玻璃瓶里,拿回他的房间。他把面包虫放进一只磨砂玻璃研钵里舂成粉末,与人参粉、枸杞粉、牛肉松混合在一起,用牛奶调匀后搓成小丸子,放进微波炉烘干。
他手中捏着几个烘干的小丸子,来到阳台上。在阳台一角,挂着一只鸟笼。他的“四星将军”——一只深褐色的画眉正威严地站在笼子里,两只精瘦的脚爪紧紧抓住长满木疙瘩的“入地金牛”树枝。这根手指头粗细的树枝横亘在笼子中央,它是“四星将军”的栖木,也是支撑它的尊严和威风的物质。在树枝的一端,固定着两只小瓷杯,一只杯子盛着清凉的水,另一只杯子用来盛食物。韩其楼把这几粒小丸子投进杯子,“四星将军”开始啄食。
“四星将军”是一只来自云南永胜地区的画眉。在那一带,有一些以捕鸟为生的农民。他们用网和粘胶捕捉在野地里飞翔的画眉,将它们卖给鸟贩子。鸟贩子也是最初训练画眉的人。他们把画眉统统装进一个大竹笼里,在笼子外面罩上一块黑布,让它们陷入对黑暗的恐惧之中,本能地挤成一团。过了一段时间,鸟贩子把黑布揭开,刺眼的光线就会侵入画眉眼睛,刺痛它们在黑暗中放大了的瞳孔。它们在光明中猛烈释放积蓄已久的恐怖,它们把眼前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敌人,疯狂地啄同伴的眼睛、头部和胸脯。在狭窄的鸟笼里,细碎的羽毛零乱地飞舞,血液呈细小的水滴状飞溅出来,有的飞到鸟笼外面,有的沾在鸟笼栅栏的竹条上。混战之后,弱小的画眉往往会精疲力竭地死去。
“四星将军”是混战的幸存者。幸存者就是胜利者。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活下去,被卖给那些喜欢斗鸟的人,帮助斗鸟人获得财富、荣誉和地位。它们被主人带到四面八方,参加各个城市举办的斗鸟大赛。在那里,它们与凶残的同类决斗。在疯狂的啄击过程中,坚持得最长久的画眉会成为胜者,给它的主人赢得奖金。
在“四星将军”之前,韩其楼曾经拥有过三只画眉。他的画眉名字都很威武——“红斗士”“红将军”“黑杀手”。这些凶猛威武的鸟儿全部死于比赛之中。其中,“黑杀手”死得最惨烈——它的右眼球被啄出了眼眶,一根细小的灰白色神经组织把这粒小小的眼球悬在颊部的羽毛上面晃来晃去。第二天,它死在黑暗的鸟笼里,两只脚爪僵硬地伸向空中。韩其楼把它埋在院子中间的花坛里面。
韩其楼的画眉从来没有获得过冠军,为此他买下了朋友凌志的画眉“四星将军”。这是一只常胜鸟,它在很多次比赛中获得过冠军。它的头顶上有四个灰白色的小点子。这些小白点是它在与别的画眉决斗中留下的伤疤。它被对方啄伤后,受到损害的毛囊再也没有长出羽毛。这四个小伤疤像四颗小星星,点缀在它红褐色的头上。
自己的画眉把别人的画眉啄得头破血流,退缩到赛笼的另一端不敢再冲过来,这是韩其楼渴望的胜利场景。他曾多次在梦中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他的日常生活因此变得简单。除了上班,买菜做饭,看电视里的动画片,他把其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四星将军”。
他把画眉的食物放进鸟笼之后,就躺在旁边一张木质躺椅上,把双手放在肚子上面,观看画眉啄食瓷杯里的东西,感受它的喙撞击光滑杯壁的节奏,聆听它的脚爪在栖木上移动的细碎声音。画眉吃饱之后,梳理了一阵羽毛,然后威严地站在栖木上,眼睛半睁半闭。一丝寒光从它的眼缝里射出来,韩其楼感到心脏一阵狂跳。
他把一块深蓝色的布罩在鸟笼上面,让“四星将军”安静地置身于黑暗之中休息。然后,他走进厨房,开始淘米做饭。这时,他听见门锁打开了,他的妻子林译苇下班回家了。
林译苇把钥匙放进裤兜。她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是家里的房门钥匙,一把是文化馆办公室的门钥匙。它们串在钥匙圈上,体积很小,放在裤兜里不会有什么不方便。
女人一般都把钥匙和手机放在拎包里。她们不愿意将随身物品放在身上,是为了保持身体的曲线。她们因此受到惩罚——不是将拎包锁在屋子里,就是手机来电听不见。
林译苇不愿意将钥匙遗忘在办公室里,然后叫别人帮忙弄开门取出来。即使回家时忘记了带钥匙,她也不愿意给丈夫打电话,叫他回家来开门。在任何事情上,她都不愿意求他。
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她听见黄铜的锁舌“咔嗒”一声,实木门便被牢牢固定在墙上。
她刚拉开铝合金窗框,对面楼房鹦鹉的说话声就飘进室内:“赵宇,走了。”她对那只鹦鹉凝视了片刻,转身从书橱里取出一本《新闻周刊》。前两天她翻阅这本杂志时,曾看到过一则论述鹦鹉为何学舌的文字。她用钢笔把这则文字抄写到一张白纸上面——一个由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学家艾里希·查维斯带领的科研小组,已经在鹦鹉和蜂鸟等鸣禽的大脑里发现了帮助它们组合音节的神经结构。这种神经结构能使鹦鹉和蜂鸟等鸣禽记住混乱无序的音节,并将它们排列重组成新的、动听的旋律。
查维斯称,通过研究,他们在鸣禽的前脑和中脑部分确认了被称之为“谷氨酸盐感应器”的区域。这些感应区域使鸟儿们记住许多不同的鸣叫声。鹦鹉和蜂鸟能在它们原来的叫声中加入新学的字或音节,这相当于人类将单独的字糅合在一起,组成通顺句子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鹦鹉能模仿人的发声。
科学家们经过对数千种脊椎动物的研究后发现,除人类以外,只有五种动物具有模仿声音的能力。
更为神奇的是,鹦鹉是一种长寿而且记忆力特别好的动物。林译苇记得自己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过一张鹦鹉的照片。这只鹦鹉名叫查理,是英国已故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好伙伴,它陪伴丘吉尔度过了英国最黑暗的日子。虽然丘吉尔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查理却仍然健康地活在世上。而且,这只已年届一百多岁的“曾祖母”级鹦鹉依然不忘记已故主人对希特勒和**的刻骨仇恨,在它经常说的词汇中,“该死的希特勒”和“该死的**”两句骂人的话一直位居榜首。
林译苇把这张纸片用一颗银光闪闪的图钉钉在墙上,然后抱着手肘站在窗前倾听从屋外传来的市声,还有从厨房里传来的哗哗声,那是丈夫韩其楼在用自来水冲洗蔬菜。在窗外,蓝灰色的暮霭像从天空中溢出了一大片灰色水彩颜料,慢慢浸洇着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她转回身子,注视墙壁上写满字的纸片。过一会儿,又要吃晚饭了。她的丈夫韩其楼会端出老一套的饭菜——回锅肉、炒菠菜、泡海椒和莴笋叶做的汤。吃过晚饭以后,他俩会再次分开——他去看电视,她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翻阅书籍,在纸片上抄东西。
林译苇每天下午下班回家都要带回一点东西,给沉寂的生活增添一点新的内容。平时,她带回的东西往往是一本旧书,或是一束野花,一块漂亮的小石头,一只昆虫等等。今天,她带回了一部旧照相机。
她从黑色的皮制拎包里取出那部照相机,把它小心地放在书桌上,细心拈掉残留在机身上的油布碎片。她取下盖在镜头上的金属盖子,拿起这部沉甸甸的金属照相机,观察银色镜头上闪烁着淡蓝色幽光的玻璃镜片。然后,她把眼睛凑拢机身后面的取景框,观看室内的景物。隔着几片玻璃,墙上的小纸片显得暗淡了一些,但依然十分清晰。
看到墙上的纸片,她放下照相机,从抽屉里取出一本便笺本,飞快地写下一句刚涌进脑海里的话——她生活在现实中,努力想进入梦境;他生活在梦境中,努力想进入现实。
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样莫明其妙一句话,她想不明白。
高峰砦离城区约四十公里。山砦构筑在山坡顶上,一圈石头围墙围住山顶,形成一个小小的城堡。在山砦下面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名叫天顶镇。一条石板街道把小镇剖成两爿,像一片枫叶的主叶脉。其他的细小叶脉便是小镇的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把许多小院子串联了起来。
叶飘对人与物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着迷。一个人在一条巷子里行走,这是很普通的生活场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一个人在一条小巷子里行走,他也许仅仅是为了回家,或是去看一个朋友。在一个摄影者的眼里,这样的生活场景始终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摄影者会把现场的所有因素归纳起来,把现场的光线、色彩、线条和形体合理地安排在一个画面里,再摁下快门,使它在胶片上显形,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这样,一个人在小巷里行走就具备了抽象的性质,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暗示了一个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一个人携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某一段时间,在某一个空间里移动。这是生命最普遍的本质。无论一个人在做什么,他在时间和空间里面仅是一个正在移动的物体。而摄影正是让这样的移动获得一个无法重复的瞬间,同时也获得一种纪念性的静止。
叶飘右肩挎着摄影包,左手拉着徐婕走进了一条小巷。天顶镇的小巷是方圆一百公里之内保存得最完好的小巷,其中一段巷子的两边不是房屋而是围墙,围墙随着巷子的走向呈弧形。走在里面,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脚步的回声。在这里,平时繁杂且生动的视觉形象被简化成单纯的灰色块面,空间也变得单一,却更具方向性,行人只有向前,或是向后。在这里,无限扩展的声音获得了新的空间,任何细微的声音都会被放大,暗示出小巷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
他们拉着手走过这段弯弯曲曲的小巷。他们鞋底与石板路面的摩擦声和衣服布料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声在空间扩散出去后,被光滑的墙面反射回来,又撞在另一面墙上。叶飘想,声音具有方向性,同时还可以被光滑的平面反射,它像光线一样。
他们穿过巷道,走进一个旧院子。这个院子早已无人居住,天井中的石板上长满青苔。在一间没有门框的老房子里,放置着几个巨大的圆形木盆。另外还有两个木盆斜靠在屋檐下面。这些木盆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它们庞大的身躯上面覆盖着薄薄的尘土。一切裸露的物体都会被尘土覆盖。
叶飘在墙角捡起一把用灌木枝条做成的扫帚,细心拂去一只木盆上的尘土。由于年代太久远,木盆的厚木板已经干枯,它的表面呈现出丝绸般的光泽,木板上波浪形木纹清晰可见。在木板与木板之间已经出现了缝隙,两根竹条编成的粗索将它们紧紧箍住,使它们不散开,一直保持圆形。这个院子以前可能是个酱园,这些木盆也许曾盛过豆瓣酱,或是酿醋的麦麸。现在,它们不再散发酸味,只散发霉味。
徐婕迟疑地走进幽暗的屋子里。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从破洞射入的阳光在地面形成一些亮斑。徐婕在飞舞着细小尘埃的光柱中穿行,她的身上交替闪烁着炫目的光斑。紧身牛仔裤和衣襟很短的牛仔服充分显现出她身体的曲线。叶飘要她斜倚在一只大木盆上,为她拍摄了一张照片,又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她在室内随便走一走。
大木盆和斑驳的墙体笼罩在蓝灰色的阴影之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基调。徐婕在这蓝灰色的背景中慢慢走动,她身上不断变化的光斑与地面凹凸不平的坑洼所形成的细碎阴影,构成了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照片的基本要素。
叶飘从照相机取景器里注视徐婕的动作。暗部是这张照片的主体,他想。暗部是事物基本结构的体现,亮部是暗部的补充,或者说,亮部是暗部的另一面。除了亮部和暗部、线条和形体以外,这张照片还需要人物的表情,尤其是人物的眼神,它能够使一幅摄影作品具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