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2900000002

第2章 墙上的斑点(2)

“于是我走进屋子里。他们正在谈论植物学。我讲起了曾经在金斯威的老房子前看到的一朵花,就生长在地基的灰堆上。要我说,那种子应该是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就种下的,那时候的人一般都种什么花呢?”我问……(可惜我不记得当时的答案了。)我隐约记得,那花长得很高大,带着紫色的花穗。于是接着想下去。我总是在心里将自己打扮起来,暗地里自娱自乐,而不是公然地自我欣赏。如果让我真的打扮,我就得保持缄默,并且立刻找本书拿在手上来掩盖内心的紧张,这样我才会有安全感。说来也真奇怪,人总是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以免因为盲目崇拜或其他什么不当的方式而显得很荒唐,又或者搞得自己面目全非,无法取信于人。不过,这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奇怪?这个问题很重要。假设所有的镜子都碎掉,我们再也照不见自己,镜中那个完美浪漫的形象连同周围葱翠的景色一道不复存在,我们的这副皮相就只有旁人才能看见,自己却永远看不见,那时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沉闷,多么浅薄,多么单调,多么突兀啊!这样的世界简直无法生存,只有在公共汽车或者地下铁上的时候,才能从对面人眼球的玻璃质中照到自己模糊的影像,就好像在照镜子。未来的小说家们会逐渐意识到这种沉思的重要性,因为不止会有一个念头,而是无数的念头;这就是他们要探索的深度,要追逐的幻影,抛弃故事里那些对现实喋喋不休的描述,意随心而动,或许希腊人和莎士比亚就是这么想的,不过做这种“概括化”很没有价值。听听这个词如军队一般正规化的发音就够受了。它让人想起头条新闻,想起内阁大臣,想起所有此类型的事物,这些从孩提时期就认定的正统的、标准的、真实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就等着下地狱吧。“概括化”让人想起伦敦人的星期天,一般要有周日午后漫步,周日午宴,又或者让人想到人们提到逝者要用这样的措辞、讨论穿着要用那样的措辞,还有习惯——比如说所有人要聚在一个屋子里一直坐到某个时刻,尽管没人喜欢这么干。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规矩。在某个特定时期,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印有黄色小方格子的织锦做成,你也许会在照片里看到,就像是皇宫走廊上铺的地毯的那个样子。而另外一种花色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多么令人震惊,又是多么有趣,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真实的东西,周日午宴也好,周日漫步也好,乡村房舍,还有这些桌布,统统都带着虚妄的意味,犹如镜花水月,而针对那些不相信它们的人的诅咒,也不过是一种内心深处产生的非法自由感罢了。我想知道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标准的事物?也许是男人?如果是对女人来说的话。从男性角度出发的思想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它制定了标准,制定出了惠特克[3]尊卑次序表;不过据我猜想,大战过后很多男性和女性都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没准它很快就会如人们希望的那样被唾弃、被嘲笑,迎来同红木碗柜、兰西尔版画、上帝和魔鬼、地狱等等虚妄之物同样的命运,被送进垃圾箱,然后给我们留下一种令人兴奋的非法自由感,如果自由真的存在的话……

在某种光线下,那个斑点其实看起来像是凸出在墙面上的,而不完全是圆形的。我不是很确定,但似乎可以看到它投下的影子,感觉好像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摸过去,在某一点上来回摩挲,就会摸到一个冢,那种平滑的冢,就好像南部丘陵的那些古坟一样。据说那些要么是坟墓要么是营地。我宁愿相信那是坟墓,我和大多数偏爱忧伤基调的英国人一样,在散步快要结束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脚下的草地也许正白骨深埋……一定有哪本书写过这个;一定有哪个古文物收藏家把那些白骨都挖出来,然后给它们一一起了名……我很好奇,古文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我敢说很可能是些退休的上校,他们领着一群上了年纪的劳工,爬到顶上,检查着土块和石头,并和附近的牧师通信。牧师的信在早餐时被打开,让他们觉得此举有重大意义。为了对不同的箭簇进行比较,他们需要在乡郡之间来回跑,这种旅行对他们和他们的老伴儿来说都算是令人愉快的,也许老伴儿正想做樱桃酱,或者自个儿正想收拾一下书房。至于那个关于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他们完全有各种借口让它先搁在那儿。而上校本人则愉快而达观地认为问题的两方面都能搜集到证据。不过,最后他还是倾向于营地。的确,他最后终于倾向于营地说。遭到反对意见后,他写了宣传册,并准备拿到当地社区的季会[4]上宣读,不巧这个时候他中风病倒,清醒时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妻子和儿女,而是营地和箭簇,那箭簇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展柜,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还有一只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摆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它在证明着什么。

不,不,什么也没有证明,没人知道是什么。如果我现在起身去确定墙上的半点究竟是什么,该怎么说?是一颗巨大的钉子头,两百年前钉进去的,一直到现在,经过一代又一代女佣耐心的擦拭,油漆脱落,钉子的顶端得以露出来,在一间白墙红炉火的房子里第一次看到了现代生活的模样。这样做我又能获得什么呢?知识?还是更进一步的猜测?所以我不用站起来,坐着也可以继续思考。那么什么是知识呢?我们的学者们不过是那些巫师和隐者们的后代,他们的先祖曾蹲在山洞和森林里熬制草药,向地老鼠们盘问大地上的消息,或记录解读天上的星象,要不然他们还能是什么呢?当迷信逐渐消亡,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也日渐淡化,而转去崇拜美好和健康了……没错,其实我们可以想象有那么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的花朵。那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也没有警察一样的管家,人们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遨游其中,如鱼儿徜徉在水中,鱼鳍划出美丽的水纹,轻轻擦过白百合的花梗;或是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在有着白色海鸟蛋的巢穴上空盘旋……扎根在世界的中心,目光穿过灰色的海水,看到了一瞬的光亮,还有倒影,这里多么宁静啊!如果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次序表!

我必须马上起来看看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一颗钉子,一片玫瑰花叶子,还是木头的裂纹?

这又是大自然出于自我防卫而玩的老把戏了。她认为这种想法是白白浪费力气,甚至跟现实有些冲突,因为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次序表妄加指摘呢?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排着的是大法官,大法官后面又排着约克大主教。所有人都是一个接一个排下去,这就是惠特克的哲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谁排在谁后面。惠特克知晓并遵循这一切,大自然也在给你忠告,试图安抚而不是激怒你;如果你没被安抚,如果你一定要撕破此刻的平静,那么就想想墙上的斑点吧。

我了解大自然玩的把戏——刺激人们采取行动,以结束那些会让人亢奋或痛苦的胡思乱想。因此,我猜想,我们才会对行动派多少有点看不上,认为这类人做事不怎么经过大脑。所以我们不妨看看墙上的斑点来打断这不怎么令人愉快的想法吧。

真的,当我自己盯着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人抓住了一块救命的木板,有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实在感,管他什么大主教,管他什么大法官,统统烟消云散。这里有着什么明确的、真实的存在。我们往往会这样:半夜做噩梦惊醒过来,慌忙打开灯,然后静静地躺着,望着衣柜,望着这些实实在在的物体,欣赏着这些真实,这个外在的世界,这些都是除了我们自身还有其他存在的证明。人们想确证的也正是这个。木头就是个想起来会令人愉快的事物。它来自一棵树,树木会生长,而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长的。它们或许生长在草地上,或许生长在森林里,也许是长在河边,这些都是我们乐于想象的,而它们则自顾自欣欣向荣地生长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来没有注意过我们。炎热的午后,会有奶牛躲在它们的树荫下悠闲地甩着尾巴;河岸被它们染成一片浓绿,让人觉得一只黑水鸭一头扎进去后羽毛也会被染成绿色的。我喜欢去想那些像盈满风的旗帜一般在激流中逆流而上的鱼,喜欢去想那些在河床上慢吞吞拱起一堆堆圆顶土堆的水甲虫。我也喜欢去想象那些树的感受:首先是自身紧实干燥的质地,然后是外在的风吹雨打,还有会慢慢渗出来的美味的树液。我还喜欢想象有这样一棵树,在隆冬的夜晚,挺立于旷野之上,所有的叶子都枯败卷曲着,清冷的月光刻画出冷冽的棱角,好像行舟上坚强的桅杆,低头便是江水滔滔。到了六月间,久违了的鸟儿嘹亮的鸣唱响彻林间,在树皮的褶子里爬来爬去或是在薄薄的绿叶间晒着太阳的昆虫们恐怕会听到脚软吧,不过那些虫子的眼睛就像红宝石一样美丽……

当树的纤维一根根断裂在大地蔓延的寒气中时,最后一场暴风雨来临了,大树轰然倒下,枝干重新深深地陷入泥土里。但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没有就此完结,它有成百万鲜活的分身鲜活地散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卧室里,在船上,在道路旁,被制作成各种器具放在屋子里,人们就在那里喝着茶,抽着香烟。而这棵树正传递着安详和乐的思绪。我本来很乐意挨个儿去想象它们——但是有个念头突然半路杀入……我想到哪里了?我怎么就想到这里来了?树木?河流?丘陵?惠特克年鉴?水仙花田?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念头流转,刹那生灭……正当意识领域大动荡间,我感到有人站在我旁边说: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买报纸?”

“其实报纸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新闻。这场该死的战争,让它见鬼去吧!……不过,我觉得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继续留在墙上。”

啊,墙上的那个斑点!原来是只蜗牛!

注释:

[1]古时流行于贵族间的潮流,类似于现代的假发或者染发。

[2]Troy,古希腊语Τροα或λιον,拉丁语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于公元1871年其遗址被发现前一直只被视为传说中虚构的城市。

[3]惠特克(1820—1895):英国出版商,创办过《书商》杂志,于1868年开始编纂惠特克年鉴。

[4]基督教教友会的季度会议(quarterly meeting)。

同类推荐
  • 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

    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

    好几天没有下雨了,气温骤然上升。广播里说,这样早来到的高温是建国后同期最高的。没有雨的天格外的蓝,蓝得就像是我小学三年级获奖的那幅题名为《我的家乡》的画。那是市教育局在一个国际六一儿童节前期举办的一次活动,让万名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颜色画出美丽的家乡。我在那次活动中画的我想象的家乡,不是其他同学那样的大路、春风、肥羊,小桥、流水、人家,而是艳阳下一栋栋高高的空中楼阁,每一栋楼房下面长满着金黄的粮食,被我涂得极显夸张的深蓝色天空就像这些天的天空一样蓝得有些失真,高楼旁藏在一排排整齐葱绿的果树上肥硕的果子表达着我对成长的好奇。
  • 德宝其人

    德宝其人

    德宝一直怀疑自己跑特区来是不是生命中的一个错误。“我生命中的一个错误”是他在深圳黄田机场买的一本畅销杂志上的一个栏目。专栏下面的文章一般般,可是这个专栏名吸引了他。他觉得很矫情,很做作,同时很滋润,也很熨贴,使他不由得想起种种难忘的往事。德宝读大二的时候,暑假去黄山,从九华山去黄山的途中,邻座是一个模样俏皮的姑娘,爱说话,但始终没跟德宝说,而是不时反转身去与同伴搭话,只在转过头来的一瞬,快速地扫了德宝一眼。德宝登时就脸红心跳。他几次想开口跟她说话,到底是没打起勇气来。车到黄山,终于连姑娘的姓名地址都没有搞到手。
  • 秋风杀

    秋风杀

    只是一把水果刀,刀柄刀把加在一起,不过一拃长,但揣在身上,就不再是普通家什了。他胆小,用女人黄桂花的话,连老鼠都不如。他不敢杀猪不敢杀鸡,就是一只麻雀,他也没胆掐。老鼠不至于怕麻雀吧?黄桂花的话是有根据的。娶黄桂花的第二年,从田里回村的路上,唐喜看见黄桂花肩膀上趴一条毛毛虫,没替她捉,反而受了惊,大叫不止。不像男人,太不像男人了。可是,谁能想到,他把那么锋利的东西揣在身上。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水果刀,而是……凶器。这两个字从牙缝溜出来,唐喜不可遏制地战栗了一下。太阳还在西天上晃荡,现在还不能去。
  •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

    在一个关于流行文化的座谈会中,一位90后女大学生说什么也不明白,喜儿为什么不嫁黄世仁?她们语出惊人:嫁人就嫁黄世仁,黄世仁有钱;如果喜欢大春,就让大春做情人好了。爱情失效了吗?原来爱情只是一个传说?当今中国的爱情怎么了?本期推出杨立平的报告文学《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些陈旧但却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位相爱的北大荒青年,虽然历经沧桑却相爱依旧,平凡的人生闪现出伟大的爱情光芒,和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端两年前,《北京文学》的总编辑杨晓升对我说,能不能采访一下王亚文和刘行军,他们的爱情故事特别感人。
  • 2006年的春风

    2006年的春风

    乳白色的摩天大楼像把笨重的剑刺向蓝得发幽的天空,默寂的青鸟在她身边倏忽而过,留下呼呼的风声。她站在露台上,如一尊白色的雕塑。高楼下面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蚂蚁朝会一般,阵阵哄闹声就从那里传出,他们渴望看到具有刺激性的高空特技表演,甚至有迫不及待者,手作喇叭状向她高喊:跳哇!赶紧跳!等会儿警察来了,可就跳不成喽!人总是要死的。她不由咬了咬牙。不管是什么人,最终都是要奔赴黄泉的。她的眼前蓦然出现了学生时代练跳远的沙坑。在学校操场上练立定跳远,曾是她非常热衷的运动。
热门推荐
  • 过客尤为望之归人不复回

    过客尤为望之归人不复回

    当她再次回到这个她长大的城市,她不知道,她要迎来的不止于亲友的团聚,集团人员的追杀,还有一段她从未料想过的桃花劫。当他决定跟从心里的想法将公司分部建在S市时,也绝对没想到会在那里遇上令他倾心一生的爱人。霍怡凛,知名科学家,为了逃脱被BP集团牺牲为试验品的命运,独自逃离A国,回到C国开始她的第二次人生。由于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成为了N市知名编辑。在她出差到S市的那一天,她可能怎么都没有想到,这次回来,就再也无法逃离。骆吟风,S市骆氏软件开发公司的总裁,身家无数,令万千少女为之倾倒。。。1.骆吟风:怡凛,我有钱,可以养你一辈子霍怡凛:不好意思,我的总资产是你的几十倍不止,用不着你来养。骆吟风:。。。
  • 千山万水,赴你而来

    千山万水,赴你而来

    万寻寻初见林蕤时,并没有将他当成会误她终身的良人;而林蕤初见万寻寻,也绝不会对她另眼相看。她只不过是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如懵懂小兽一般闯进他的世界,在他触手不及的时间差中,与他谱写了出了一段恋爱白皮书。如果可以再重新相遇一次,他不知道自己还会否对她疏忽大意。然而她深知,他活在她崭新的世界里,成就了她如明矾投水般的难忘往事。她是为爱而生的人,归根结底,她坚信自己最初的梦想。
  • 天地我逍遥

    天地我逍遥

    人族八大至尊之一,孤独至尊苏不邪在意外陨落,十年后天阳帝国君家少年突然觉醒记忆,发现自己就是孤独至尊苏不邪。从此以君不凡之名与当世无数天才相争锋,逐渐超越前世巅峰。
  • 憨厚的大唐

    憨厚的大唐

    长相过了刚及格线的孤儿小女子,穿越到七世纪大唐年间,换了性别,拥有了帅气的长相,高贵的身份,以及庞大的亲族。可是,她{他}是史上有名的悲催太子!要活下去,就要改变,从自身开始,直到改变整个王朝。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跟在屁股后面走。换个空间,换个时间,换个性别,也要换个活法!
  • 真凶之谜

    真凶之谜

    午夜铃声夜已深,风正凉,除了偶尔掠过的汽车马达轰鸣声和急匆匆的脚步声之外,只剩下漫无边际的寂静。忽然,一阵电话铃声遽然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杨东昌。杨东昌拿起电话,叫了两声,无人应答,线路是通的,对方却不说话。“谁呀?有事请说话。”杨东昌索性坐了起来,一只手拿着话筒,一只手拧开了台灯开关。“嘿嘿。”静默片刻后,听筒里忽地传来几声冷笑,接着是一个男声压低嗓门说了“遗失”、“找到”、“等待”、“到来”等几个无法连贯的单词后,电话“咔嚓”一声挂断了。
  • 从群星闪耀到大师远去

    从群星闪耀到大师远去

    历史上把“我民族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晋有南渡,宋有南渡,明有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返北者”。上个世纪,为抵御日军入侵,中华民国政府南迁重庆,大批学子也随之“南渡”。集中于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演绎了个人与家国的爱恨情仇,续写了中华文化的传奇。在此,我们选取《南渡北归》的部分章节,介绍抗战后大批知识分子南迁的过程,并以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冰心等人的交往故事透视当时的社会风气及一代文人的气度和胸襟;对胡适、陈寅恪等离世的记录,则揭示了南渡后最后一批文化大师的命运,铭记他们践行“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的节操。
  • 八零后神魔天使

    八零后神魔天使

    新书上传《植魔师》植魔师宣言:我们是一群不屈服命运的人!为了改变命运,俞鹰一脚踏入生死地!
  • 现代农业(世界科技百科)

    现代农业(世界科技百科)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