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诚信让未来的日子顺风顺水
对人以诚,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信用即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一个人要想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未学经商,先学做人”是李嘉诚经常说的一句话。不难看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生活中,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那么他最终的结局难免会失败。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难免做事时四处受限、处处碰壁、事倍功半。
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一定会“先立信”。年轻、财富、学识、友谊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资本,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是信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深知“做人先立信”的重要性。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东征。刘备被迫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为曹操擒获,拜为偏将军。曹操对关羽很尊重,待之以厚礼。后来,曹操发现关羽心神不宁,并没有久留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请你去试着问问关羽,是否愿意留在这里。”于是,张辽来到关羽的住处,询问关羽的意见,关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厚爱,但是,我既受到刘备的知遇大恩,并起过共生死的誓愿,是不能背弃信义的。我总有一天要离开的,但在离开以前,对曹公一定要有所回报。”张辽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也不为难关羽,他说:“如果哪天关羽想离开,我不会阻拦他。”
后来,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军颜良、文丑,并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于是,重重赏赐了关羽。而关羽则把曹操所有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包好留下,投奔正在袁绍军营里的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人,各为其主,不要去追他。”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曹操在处理这件事上也是很有风度的。但是,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借处理关羽事件以显示仁义罢了,目的是为了取信于民,图谋霸业。你看,即使像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敢失去“信”,可见“信”在为人处世中多么重要啊!
以“信义”争取民心,这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天下之际,更需如此。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法令已经制订好了,但还未公布,他担心老百姓不相信,就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在南门口,宣布说:“谁要是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口,赏给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不敢搬。商鞅又说:“能扛到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扛起木头走到北门口,商鞅马上赏给他五十金。这样一来,变法的法令一公布,老百姓就相信了。由此看来,商鞅立木是为了立信,以此告示天下,表示坚守信用,是为变法鸣锣开道的。
俗话说:对人以诚,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信用即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一个人要想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你的家人、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同行、客户、消费者,都是你的人际圈,要维持好这些人际圈资源,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信誉,让大家信得过你。只有大家都信得过你,你才可能有所成就。如果你不重视自己的信誉,失去了别人的信任,那你注定会失去别人的支持,遭到别人的唾弃。
司马光曾经说过:“信,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称王称霸、治国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连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骗。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司马氏之言,确有一番道理。
做人先立信。要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就不能不重视自己的信用。
3.你信守承诺,别人才会信任你
如果你不轻易地承诺别人,别人就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等待,自然不会失望。相反,你轻易地许下承诺,无疑在别人心里播种下希望,而你无法兑现承诺,别人的希望就落空了。
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的印象。
比如,你今天答应一个朋友要一起吃顿饭,可是临时有事你去不了了。比如,你跟一个曾经的同事打电话说,明天我去看你,可是最后因为一些原因你没去。再比如你答应要跟别人联系,帮别人办某件事,到最后那个人一直等不到你的消息等等。
试想一下,那些相信承诺的人在傻傻地等承诺的实现,可是那些许下承诺的人却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或者是身不由己无法实现承诺。不管怎么说,当承诺无法实现时,这对于那些等待承诺实现的人都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因为他们的梦想破灭了。
如果你不轻易地承诺别人,别人就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等待,自然不会失望。相反,你轻易地许下承诺,无疑在别人心里播种下希望,而你无法兑现承诺,让别人的希望落空,别人能不生气吗?如此一来,你的形象就会大跌,别人也就不会再相信你了,也不再愿意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你只有孤军奋战。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那就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像保卫荣誉一样重要。”
谨慎承诺,许诺以后就一定要履行承诺而不能失信于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问题。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承诺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曾参是儒家代表人物,有一次,他的妻子带孩子去市场买菜,一路上孩子哭闹不停,曾参的妻子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杀猪给你吃。”儿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等她回到家里,就看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急忙阻止说:“我不过是想安抚儿子罢了,和孩子不用这么计较。”
但是曾参不同意:“怎么能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呢?孩子现在还小,你这样说话不算数,他一定有样学样。你现在欺骗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约定,就会让孩子对你这个母亲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这样做。”说完之后,曾参就把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承诺了,就要信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轻易地承诺。否则,很可能会害了自己。
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有一次他乘船过河时,因船触石翻落而跌入水中。于是他大声地向正在江中打鱼的一位渔夫呼救,并承诺只要渔夫救了她,他将给渔夫一百两酬金。可是,当渔夫救了他后,他却出尔反尔,只拿出了十两酬金。
他日,这个商人又一次乘船过河,船又触石,他又一次落入水中。而上一次救了他的渔夫恰巧也在跟前。但这次,他无论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也不救他了。最终,他落了个溺水而亡的可悲下场。
所以,如果承诺某种事情,就必须办到,哪怕是付出任何代价。信守承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你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处。
4.谁都愿意去信赖一个守信的人
看得远的人,一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信赖的人,因为这关系着自己是否被别人接纳、尊重、支持,关系着自己是否在生活中左右逢源。
生活中,每当你想要买家电、手机、衣服、食品等消费品的时候,你的大脑中一定会先蹦出几个知名品牌,这就是你要消费时的首选品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认定这些品牌是值得信赖的。
其实,做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是大家都很信任和推崇的,那么这样的人一辈子就是想不成功都是很难的。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季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都一定会想办法做到。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也就是说,得到一百两黄金,也比不上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可见,大家对他是多么信任和推崇。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由于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也要为他提供藏身之所,谁也不愿意为得到一千两黄金而出卖季布。有个姓周的人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也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想办法救季布。夏侯婴从小就与刘邦很亲近,后来又跟随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于是前往刘邦处为季布说情,刘邦不但赦免了季布,不久还任命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很多人宁愿舍弃刘邦赏赐的一千两黄金,也不愿将季布送进官府,而刘邦最后不但赦免了季布,还任命他做了官。这一切都是因为季布是一个值得别人信任和推崇的人。
人对了,你的世界就是对的。有些人很有信誉,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接纳和尊重,他们说的话也很容易让别人信服,他们如果提出什么建议,也总是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赞同,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别人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相反,有些人却总是受到周围人的排挤,他们说的话对别人没有丝毫影响作用,别人恐怕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他的任何建议在别人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恐怕这样的人在别人眼里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有了困难,别人又怎能愿意帮忙呢?
两种人的待遇之所以有着天壤之别,根本问题在于,前者是别人可以信赖的人,而后者则是缺乏信用、不被人信赖的人。
看得远的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信赖的人,因为这关系着自己是否被别人接纳、尊重、支持。有些人觉得,别人是否信赖自己是别人的事,自己做不了主,其实不然。固然世界上存在偏见、成见这种事情,但如果一个人成为大家都愿意信赖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第七章 今天克制自己,将来才能成就自己】
1.忍是人生永不败北的策略
为人处世中,忍是人生一项最基本的课程,学不会忍,你总是要在生活中吃很多苦头的。
生活中,没有谁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的,总会有一些不如意,或者心想而事不成的时候。一些人不懂得忍,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让自己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结果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等自己无缘无故地发怒以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发那么大的脾气。所以说,当你感觉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要让自己学会忍住,如果学不会忍,不仅伤害了身边的人,自己也不会好受。不随便生气,就要求我们多学点忍的功夫。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许多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为后人所铭记和推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等,这都是对忍让境界的诠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忍让是一种智慧,忍让是一种修养,忍让是一种风度,忍让是一种美德。
佛说:凡事都需要一个“忍”字,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人。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忍耐”在某种积极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家把“忍耐”看成是全身远祸的法宝。清代曾国藩则认为:“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法门。”人的一生是不断奋斗的历程,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必然有胜负,有得失,但只要具备忍耐的胸怀,不管有多大的压力,都会风平浪静、化危为安。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像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别人能忍的,我要忍;别人不能忍的,我更要忍。但“忍”不是压抑自己,而是把情绪淡化,让它无影无踪,没有恨的影子,事态的发展才会是良性的!不去和别人争辩无用功,不逞口舌之快,别人的事是别人的事,别人有别人的看法,自己有自己的评价。如果观点不一,也不必因此争得面红耳赤。更不必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会了忍,人才能成长,才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