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不管是做美梦,想在北京买房子的Y姑娘,或是被嘲笑也要回归自己梦想方向的畅销书作家,还是毅然决然裸辞之后开店经历千辛万苦的女孩小橙,她们都是乐于去做梦的人。梦想负责把我们带向前方,但它并不负责地上是否有石头阻挡去路……但有时候你愿意想,愿意去做,很多事情就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Y是我的编辑,也是我的朋友。她在做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理由唤醒她。也许等待她的不是畅销书作家那样短暂的坚持与胜利,而是小橙开店那样充满了艰辛,可做梦的权利却是不容置疑的。
前些时间《我是歌手》(第三季)结束了。结局有些意外,却又在意料之中。韩红不出意外地夺了冠军,尽管李健的呼声相当高。
节目完结之后,有个网络营销账号发了个段子:
韩红夺冠,难道不是我们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就预料到的结局吗?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一路看下去,并在最后揭开真相的那刻还有所期待?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结局,但却依然不甘心于传统、权威、世俗的规则与伦理、命运的剧本与掌控,希望贫瘠的生活能在最后关头反转出一点新意啊。
我特别欣赏这段话,它的力量升华了一场喧嚣的综艺节目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或许早已经知道命运可能的走向是什么,我们依旧选择去坚持,依旧不甘心于那世俗的评价和我们心底认为被安排好的命运。哪怕怀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希望在命运的关头,能够出现一场反转的结局。
如此,再看畅销书作家的选择,开店女孩小橙的选择,以及编辑姑娘Y做出的选择,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理所应当。首先敢于去拥抱敢于去想象,你才配拥有那个未知的或者好或者不那么好的结果。
我曾为梦想,狠狠地努力过
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的,能够实现那些想法的最大条件也是自己,有手有脚也有梦想,不去战斗又能怪谁呢?
一
F给我讲起他的经历时,我总是在走神,有时候一走神,就很容易漏掉他所说的内容,可一边听还一边在假装地“嗯”,然后不住地点头。
走神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讲的内容就算跳过一些环节,你也不会觉得错过了什么信息,再就是他讲的话,让我想起了我多年没见的表弟。
表弟的父母离婚了,自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算算已经有好几年了。
偶然有次,他突然在QQ上找到我。
说他想做点事情,总感觉大家不支持他。
我问他,你想做点什么?
他好像没有看到我的问话,直接跳过,问,三哥,你支不支持我?
我继续问,你到底想做什么?是要去做生意,还是去打工,还是想继续读书深造?
他莫名地显得有些焦虑,从他QQ的文字里都能看出来。
他说,哎,果然你也是不支持我啊!
然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我心想,你不告诉我你要干吗,我怎么支持你?!别说你要干违法犯罪的事儿,也来寻求我的支持吧。仿佛说得有些远了,F的状态,或许比我表弟还要偏执许多。
二
我都已经忘记是怎么和F相识的了。
他比我小好多岁。现在19岁,快20了,一个成年人了。
他小时候一直都喜欢韩国明星和日本动漫。不知道90后的二次元迷们是不是都这样:把自己禁锢在房间里,抱着电脑幻想一个更虚幻的世界。我也认识一些cosplay杂志的同行,感觉那些cosplay的人也挺外向,能够在那样一种奇特的方式里,找到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F一直很喜欢动漫,可他父母一直觉得他的爱好是不务正业。有一次周末,他在家里看《火影忍者》,看着正激动的时候,母亲突然推门进来,看到他满桌的作业没有做,守着电脑傻笑着脸上露出一种痴呆表情,他妈妈就火不打一处来,扯开嗓子一顿臭骂。F觉得莫名其妙,不就是看个动画片么,犯得着这样吗?
父母对他的态度,让他很是恼火,就像很多父母都会在子女面前说,你看你,你再看看隔壁老王家的儿子,好像隔壁老王家的儿子才是亲儿子似的。F觉得父母对他的爱好和理想几乎是全盘地否定。
说到理想,他一直想大学的时候念服装设计,能够做自己喜欢的服装,他每次看到别人cosplay自己DIY服装,都有种莫名的快感,但他的父母觉得服装设计的梦想就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对于梦想,他和父母不止一次地争吵,无休止地争吵,吵到最后,他觉得既然不能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那还考啥呢!索性高考的时候消失了好多天。同学们都去参加了高考,唯独他失踪了,父母到处在找他。
高考结束,他出现了,被父母一顿臭骂,打得不轻。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敢去见任何人,包括朋友、同学。他喜欢那种一个人待在卧室里,把门一关,好像就把父母和所有烦心事都关在门外的感觉,觉得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是真正自由的。
三
F对他父母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抱怨,而是带着恨意。
他讨厌父母没有支持他的梦想,对他所有的想法都是否定,打击他青春年华时最美好的冲动与渴望。父母对他的责难,让他变得自闭自卑,对未来充满迷茫。他觉得人生已经陷入死胡同,而这一切的推手都是他父母,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却好像装作什么都懂,对他的渴望从来就没有支持过。
他爱二次元,我想起了二次元领域的一个概念:中二病。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想法,似乎都已经把内裤外穿,准备好拯救世界拯救人类了,却被这个世界轻易地say no。
我问他,父母和我们的年龄存在差异,教育和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你有没有想过摆脱父母的评价,以及你所谓的期望他们给你支持和理解,自己一个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追寻自己的梦想。咱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人生把握在自己手里呢!有没有想过做出点成绩给他们看呢!证明他们错估了你的人生,你也是有梦想,且能把自己的梦想实现的人。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叹气。唉,你不了解,这谈何容易啊!我现在已经都是废了。继而他又把话题的矛头指向了父母,开始无休止的控诉。我想告诉他,谁的梦想实现起来是容易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艰难的。
记下了一段他说的原话,大概是这样的:
“我心痛的是,他们把我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本来属于我的路,我的梦想不被尊重,我如此的性格都是拜他们所赐!他们却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错。本来我就是一个有奇思妙想的人。因为学习不好,所有的决定都被像白痴一样的对待,到了后面我真的变得像白痴一样。”
他觉得所有的错都在父母,父母对他就只有无限的亏欠。
他没有念大学,很快地投入了工作。他说记得曾经跟父母说,自己要出去工作的那个晚上,他在父母的脸上看到的是失望和嘲讽,好像是在说,就凭你,还找工作呢!
很快他找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工资特别低,没有学历的他也只能接受。想早点找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尽快地脱离那个家庭。
有次,老板让他做个表格,然后灌录一些数据。老板给他好几张纸,纸上全是手写的数据,凌乱不堪。他做了很长时间,最终数据还是出了好几处错误。他觉得都怨老板给他的那些数据单子太乱,信息量又大,怎么可能不出错,这根本不能怪自己。
他试着以他认为委婉的方式跟领导说,是因为信息太乱了,最终却招来领导一顿责骂。他觉得特别郁闷,可是回到家里,看着父母臭着脸,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他也不愿意把这些事情给父母说。可是心里的情绪又不知道该给谁说。身边连了解自己的朋友都没有。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交些朋友,谈个恋爱,或者多出去走走。别把自己关在家里,只是看动漫,看偶像明星。
他陷入了沉默,然后是继续叹息。
后来话题莫名地到此终止。我能猜想到,如果话题继续,他能回答我的大概是:都因为父母整天打击自己,让自己特别内向、自卑,然后也没有机会出去认识朋友。
四
突然觉得,《西游记》插曲的歌词特别的励志: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爱登山,并不一定要把爬珠穆朗玛峰当作梦想。只有慢慢爬上小山峰,才能看到接下来的路,在你去实现登珠穆朗玛峰这个目标之前,你看到的永远是一座阻挡去路的山。这座山可能是你自己的情绪,是你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是父母的理解,是周遭人的评价,是目标实现本身的难度……但终究脚在你自己身上,路就在脚的下面。抱怨,给不了你最好的答案。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蔡康永的文章,写他去读大学前夕,父母希望他能去国外念研究生。他答应了,但条件是一定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也答应了,但条件是一定要读名校。最后就这样一来二去地达成了“协议”。父母对他的选择给予支持,而他也在父母的要求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追寻着自己的热爱。
这是种很畅通的交流,但是我们会做很多的选择和面对很多的问题,从来不是每次都能遇到这么顺畅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你运气背,可能你一辈子都没有遇上这样顺畅的沟通,那岂不是就不去做了么?
后来有次,应出版公司的邀请,为杨恒均老师的书写书评。
杨恒均老师在书里讲了个故事。他像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念书,能够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成为优秀的人。
杨恒均老师的儿子也的确很给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读了很好的专业。大学毕业,突然儿子给他说,从小你都希望我能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我念了很好的学校很好的专业,完成了你对我的要求。现在,我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儿子想去做飞行员。杨恒均老师当然是不太愿意的,因为飞行员的工作风险太大了。所以他没打算要资助儿子学飞行员的梦想。但他儿子争取到了一笔5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而飞行员的学费只需要40万人民币。他有了丰厚的资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杨老师在书里最后写道:儿子的梦想,并没有因为他老爸的不愿意而破灭。
这个例子大概是F经历完全相对立的反面。
有梦想,从来没有抱怨说父母没有要他大学的时候念飞行员专业,而是继续接受教育,到大学毕业,他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选择和渴望,父母没有资助他学费,他也可以想办法用自己的能力去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如果F的父母支持他去念服装设计,可家庭条件差,父母给不了他钱继续深造。他又会陷入新的怨恨里。
不管你是否能够好好读完书,不管父母或者社会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你,你对人生的规划都在你自己心里。抱怨与举步不前是一对小伙伴,让我们总是待在原地,然后对这个世界投以怨恨的目光和尽可能多的凶残词汇。骂完之后,可能我们未必真的开心,到最后我们可能只是延续了一种习惯,就是咒骂这“该死的社会”或者“该死的家庭”。
有个豆瓣友邻发了条状态,我觉得很有意思:
“很多人感觉无法做自己,多半是因他处在外部评价体系中。上学时我乖,学习成绩好,父母、老师、同学觉得我好。工作时,我忙碌工作,听领导话,多多挣钱,领导、恋人觉得我好……在这样的外部评价下,个人的愿望、梦想和潜能就被忽略了。一个人只有处在内在评价中即自我评价,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心意而活。”
我们沉溺于那种外部的评价体系里,总渴望能够在外界找到认同,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必须有义务来为你的渴望点赞。而且,也并非只有你我在经历苦难,并非只有你我担心梦想实现不了,觉得这问题难以解决,我们太孤独所以需要父母和朋友的支持……
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的,能够实现那些想法的最大条件也是自己,有手有脚也有梦想,不去战斗又能真的怪谁呢?!哪怕最后一败涂地,不也可以在给人吹牛的时候,说自己有过梦想,曾经还为它狠狠地努力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