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出生于挪威希恩,是19世纪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16岁时曾在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他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和拜伦的作品,随后亲自动手作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涯不仅磨炼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1857年,易卜生在挪威首都剧院担任编导,他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等剧本。1862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生活极为困顿窘迫,他怀着抑郁的心情写出一部诗剧《布兰德》,后来又写出《彼尔·英特》。
易卜生一生中的著名剧本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美戏剧。《玩偶之家》又译为《娜拉》,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生怕妻子这样做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便怒斥妻子下贱无耻。
当债主在娜拉的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伪装出一副笑脸。这使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自利和夫妻间的不平等,她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玩偶之家》形象生动、极度讽刺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市侩气,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恩格斯曾经指出,娜拉代表的是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挪威小资产阶级妇女”。剧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妇女解放、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等问题。《玩偶之家》演出后,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响,但是娜拉要求个性解放、不做“贤妻良母”的坚决态度,却遭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责难和非议。
【童话大王安徒生】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他出生在欧登塞城的一个贫穷鞋匠家庭,是一名虔诚的基督信教徒,被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对世界文学童话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徒生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苦,父亲是一名穷苦的鞋匠,安徒生自幼酷爱文学,并受到民间口头文学的熏陶。他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了追求艺术,14岁时,安徒生独自前往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安徒生终于因诗剧《阿尔芙索尔》一举成名。此后,他受到皇家艺术剧院的重用,将他送入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5年。1828年,安徒生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之后,他始终靠稿费来维持生活。1838年,他获得了丹麦非公职津贴的作家奖金。
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小锡兵》《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安徒生在生前曾获得皇家赞扬,认为他给欧洲的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
安徒生的成人文学道路开始于1822年,此后他的创作日趋成熟,发表过歌舞喜剧、游记、出版诗集、诗剧等作品。1833年长篇小说《即兴诗人》让安徒生获得了国际认可,这也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品。
1846年,《安徒生童话全集》于德国出版。1849年,丹麦以本民族文字发行了《安徒生童话全集》。如今,《安徒生童话》已被翻译成150多个不同的版本,数以万计的安徒生童话书在全球不断地发行和出版。
【谁是“科幻小说之父”】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1828年凡尔纳出生于法国的港口城市南特,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成功,开始了他的科幻写作生涯。
凡尔纳早年听从父亲的安排在巴黎学习法律,随后开始为杂志社写文章和创作剧本。凡尔纳一生中共写了六十本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还有几十部戏剧、诗歌等作品。他的代表作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三部曲,以及《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等。这些作品主要勾勒了两个世界:一是十九世纪后叶的真实世界,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沙皇的信使》等,二是理想中的虚幻世界,如《太阳系历险记》《征服者罗比尔》等。
凡尔纳的作品多为科幻文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凡尔纳被翻译的作品仅次于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将2005年定为“凡尔纳年”,以此来纪念他的百年忌辰。
【毛姆有什么创作成就】
毛姆是20世纪上半期英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他的创作范围很广,他在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留下大量的著名作品。
毛姆一生创作二十部长篇小说,如《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如《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三十个剧本,如《圈子》等,此外还有一些游记、回忆录和文艺评论。
1897年,毛姆弃医从文,1902年他开始创作戏剧,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受奥斯卡·王尔德的影响,大多是以婚姻家庭中波折为主线的喜剧,含蓄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表达对社会道德的不信任,如《希望之乡》《卡洛琳》《我们的前辈》《家庭与美人》等。
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连贯,故事曲折,矛盾剧烈而又合情合理,他不过多描写人物,却能鲜明的突出人物形象,作品中运用生动诙谐的对话,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1920年毛姆来到中国,两年后出版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又以中国为背景写出长篇小说《面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在英国从事情报工作,后来他把这段生活经历融入了间谍小说《艾兴顿》中。
后世人称毛姆为英国的莫泊桑,他的作品生动活泼,在20世纪上半叶颇具影响力,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高尔基与《母亲》】
1906年,文学家高尔基在美国写了长篇小说《母亲》,描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小说取材于1902年俄国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事件,表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进程,如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工人小组,推动人民思想进步等。
高尔基《母亲》以时代的主要矛盾为基础,首次表现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展现工人运动由自发至自觉的转变过程,第一次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把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母亲》也属于浪漫主义作品。
《母亲》深切地概括时代,不加修饰地描绘革命现实,表现出高尔基思想的积极性,将英雄人物的形象艺术化,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历史。《母亲》是世界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代表了作家思想艺术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列宁这样评价《母亲》:“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高尔基的作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财富,给世界工人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1904年出生在英国中部赫特福德郡。格林曾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专攻历史,他的诗歌集《潺潺的四月》在大学期间完成。1929年格林出版第一本小说便引起轰动,于是他放弃了泰晤士报副总编之职,转做全职作家。1932年他出版《斯坦布尔列车》获得巨大成功,该小说于1934年被拍成电影《东方快车》。
格林的小说分为侦探小说和悬念惊悚小说两类,非常注重娱乐性和文学性,但作品中又经常包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同时,作为天主教徒,格雷厄姆·格林也很擅长创作宗教小说,《布莱顿硬糖》《权力与荣耀》《问题的核心》以及《恋情的终结》等是他最有名的天主教题材小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林以军情六处官员身份被派去非洲,战后他写出许多间谍小说,作品深入讨论了世界政治和道德问题之间的矛盾,成功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联系起来,获得世人高度的称赞。
1948年,格林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1976年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授予最高荣誉奖项——大师奖;1981年被授予耶路撒冷奖;1986年被授予英国功绩勋章。
然而,格林最后的作品《尼斯的黑暗面》使他和他的家族遭到了陷害,最终在法庭上败诉,他也从此备受煎熬,直至死亡。1991年,86岁的格林去世。直到1994年,格林终于沉冤得雪。
【艾略特和《荒原》】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诗歌现代派运动的杰出领袖。
艾略特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感兴趣,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定居英国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主编。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1922年他出版的《荒原》被评论界称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强的诗作,是英美现代诗歌的基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8年,他的作品《荒原》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以及作家。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品,同时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代表性最强的作品,被称作西方现代文学中极具标志性的作品。被诺贝尔文学奖称为“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
《荒原》的全诗描写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等,勾勒出一幅幅阴暗模糊的画面,清晰地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消极、道德下滑、黑暗丑陋的面目,表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对现实的憎恶和普遍的消极观,以及人们的精神病态危机,从而反对现代西方文明。
全诗在思维上跨度很大,意象之间衔接得比较突然,在独特的象征背后隐藏着诗人的情感,大量的典故、对话、场景等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以较强的层次感包含着压抑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引发读者的想象力。
《荒原》是一首具有探索精神的佳作,其艺术成就高于其他现代派的诗歌作品。这首诗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融入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某些特征。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和意象相叠,大胆使用了神话和现实交错、虚实融汇的手法,把诗歌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诗歌的内容得到拓展。
1964年9月14日,艾略特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人们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批评家,他的作品中融汇了超凡的智力与想象,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他为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为什么《老人与海》被视为经典】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这篇小说在195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的突出地位。
《老人与海》以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年岁已高的渔夫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一直充满着斗争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哈鱼。因为大鱼过于庞大,不断地拖着船向下沉。老人依然不放手,尽管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帮手,直到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丧气。经过两天两夜的厮杀和搏斗,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流了血的大马哈鱼招来了很多鲨鱼的争抢,他一直与这些鲨鱼斗争,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最后,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只能去梦里寻找往日的美好岁月,用来忘记残酷的现实。
老人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付出惨痛的代价,即使到最后都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但是,《老人与海》将他塑造成一个胜利者,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多么艰苦困难的境地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不屈的斗争。大马哈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用自己的坚守捍卫了人性的光辉品格,显示了一个人顽强的抗压能力。老人最后虽然输了,但依然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是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完美作品,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塑造了一个坚强的硬汉形象,体现出海明威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永不言弃的勇士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该书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也是美国历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