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7000000005

第5章 人文春秋(5)

因文招祸,胡兰成被关在了上海路十二号——“政治工作局”(汪伪政府的另外一个特工组织)的看守所。逮捕令由汪精卫亲自下达。胡兰成被关押了四十八天,最终被池田等日本人救出。2005年5月号《印刻文学》刊发李黎等访问胡兰成侄女胡青芸的文章《今生春雨,今世青芸》,提及1943年胡兰成被逮捕,几遭杀身之祸,是侄女青芸从上海至南京,奔走营救,找到池田出面,胡兰成才免得杀身之祸。

乱世才子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他身陷囹圄之际,同为苏青主办的《天地》月刊作者的张爱玲,动了怜才之念,还陪苏青去周佛海家代请向汪精卫求情。接下来便是众所周知的张、胡“初见”——胡兰成一腔热情去拜访才女,吃了闭门羹,留了名片,然后是张回访胡。

1944年的胡兰成与沪上的知名女作家张爱玲相恋,女作家的才思也刺激了他。2月,胡兰成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之命运〉的批判》。3月,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皂隶·清客与来者》《中共的存在及其性格》。5月,在《天地》月刊第七八期合刊上发表《瓜子壳》。5、6月,在《杂志》月刊第十三卷第二、三期发表《评张爱玲》……

在和第二、三任妻子登报解除婚姻关系之后,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了。“战后,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张千山万水地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里,女主人公九莉将这一段感情看得关乎性命般重要,那应该也是彼时张爱玲的心境写照。

此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挫败,颓势已显。而汪伪政权的首脑汪精卫也在日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不治身死。陈公博就任“代理主席”,事实上汪伪政权已经日暮途穷。闲赋已久的胡兰成却有了“不受束缚、大干一场”的机会。这一年11月,由池田陪同,胡兰成带着沈启无、关永吉西飞武汉,去接收《大楚报》。

办报是他的老本行。这次挟日人之势,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他先以言论吸引读者,然后整顿内务,并从日本人、朝鲜人手中收回了报纸的发行权。报社很快做到了自给自足。日本人对他亦多所照应。日本在华的三品报导部长、武汉当地的福本宪兵队长、远藤联络课长和汉口中野总领事等,都和他交往密切。有这样的背景,一切都好办。即便偶有所谓“反日”言论,亦可标榜报纸的独立性,符合日本的更高利益。

1944年末,盟军对武汉的空袭愈来愈密,日军日渐衰微。“空袭使我直见性命,晓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喜,什么是本色,什么是繁华,又什么是骨力。”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如是说。他把才结婚的张爱玲抛在一边,又和十七岁的护士周训德谈起战时恋爱。

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投降在即,时任大楚报社的胡兰成出版了《中国人的声音》一书。书中收有三十一篇政论文章,写于1945年1月中旬至3月初。胡兰成以一身而指陈“中国人”,为日本人张目:“日本战胜比美国战胜好。日本倘使战胜……她将不能不让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解放运动。”这篇《日美战胜对于中国》写于1945年2月21日,离日本宣布投降不到半年。胡兰成仍可以如此这般自欺欺人。此时,就连周佛海在2月9日的日记中也承认:“时局无法转圜,颇致感慨。”

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怂恿二十九军军长邹平凡宣布武汉独立,从日军那里要了一万多人的武器装备,踌躇满志,想和蒋介石讨价还价。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他的计划胎死腹中。9月初,他逃离武汉,在给重庆派来的接收大员袁雍的信中,他依然自诩国士:“国步方艰,天命不易,我且暂避,要看看国府是否果如蒋主席所广播的不嗜杀人,而我是否回来,亦即在今后三五个月可见分晓。士固有不可得而臣,不可得而辱,不可得而杀者。”

他以士自诩,却是典型的“策士”心态,为个人的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凭借机谋智慧、口才文章,四处奔走。胡兰成流亡日本之后,经岁寂寞,晚年曾回台湾重弹旧调,在台湾中华文化学院教书。不久汉奸身份暴露,被台湾一帮文化人驱逐回日,几年后命丧异国。他亦曾给蒋经国上书,煌煌两万长文,大谈“士的文化”等:“自尚书周礼以来一直以士为政,此亦是中国独有之传统,为他国所无,所以,总理定出训政时期,以党治国,中国说‘政教’,不像西洋说‘政权’。政治的本质即是教育性的,所以中国文化人对于政治那样的抱有兴趣,而且对于时局有着那样大的影响力,凡此皆为他国的文化人多不能了解。中国的文化人是士,此又是中国独有的文明传统。”

余英时曾在《士与中国文化》里说,中国的“士”接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士的特性便是“通古今,决然否”。胡兰成却不记得,“士”在中国独有的文明传统里,“士志于道”,是要明道救世、维护基本价值的。孔子的弟子曾参发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作为一个“士”,需有“澄清天下之志”,胡兰成则根本上自己就是一个乱世。

张充和:“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

文/王月

今天,102岁高龄的张充和,总要被人冠以“民国最后的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这样的称呼,但她和那些头衔都不像。

她一点也不新,也不求名。文字写过就不管了,等有心人收拾起来替她出书,2014年8月出版的《小园即事》就是这样而来。

在张充和身边,有说不完的故事。但她总爱待在自己的小园里,向着断井残垣,梦想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

20世纪50年代,卞之琳不再写诗。他将自己近百万字的小说《山山水水》烧掉。这小说写的是他和张充和的故事,已不符合时代的主题。1953年,他投身于江浙农业合作社试点工作。一个秋夜,诗人来到苏州,被安排住进了九如巷三号的张家老宅。

这实在太巧,这里是张充和、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四姐妹的旧居。这一晚,卞之琳在日记里这样记述:“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取出一看,原来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诗人觉得这是缘分,便把这几张纸取走保存。

回到九如巷时,张充和已经十六岁。她出生于1914年的上海,却在合肥长大,因为她的一个叔祖母没有后代,便将她过继过去。

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她花重金为充和请塾师。头一个爱教骈文,她不满意,又请了一个朱先生。这个老师第一堂课就交给充和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

充和便跟着朱先生写字,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课堂在合肥张家的藏书楼的一楼。二楼藏着书,有十三经、二十四史,有小说、剧本,还有上百块笨重的木板,那是《古文辞类纂》十五卷的珍贵雕版。叔祖母让充和随意看书,她在这里读到的第一本长篇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接着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叔祖母去世后,张充和回到苏州大家庭。和她三个时髦的姐姐相比,充和一直待在乡下,所以有些土气。父亲张武龄在苏州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接受的是相当洋派的教育,她们知道新文学、白话文,知道胡适之;充和只会古文。

充和的父亲是昆曲迷,每个星期他都会请来老师,让自己的女儿们学唱昆曲。在充和过来之前,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充和来了,看到姐姐们唱昆曲,她大吃一惊,原来那些曾经读过的句子,都是可以唱的。

多少年后,身在美国的张充和,当起了昆曲老师。她在大学里讲授、示范演出昆曲,让美国人对昆曲之美感到震撼。而她的弟子,也促成了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张充和在美国的弟子陈安娜曾撰文回忆老师:“充和教学生是很认真的,因为她自己学昆曲就非常认真,每首曲子至少拍一百遍,把握了唱腔和气口以后才吹笛子。”

如今昆曲所用的笛子,有两根,一根是尺字调,一根是小工调,这是经西洋钢琴定音后的结果。但充和的笛子,只有一根,是老式的平均孔笛子。如果用这种笛子,音准就跟别的乐器配不起来了。

陈安娜提醒充和,现在昆曲的世界已经变了。但充和却说,“我已经快一百岁了,难道还要我来适应你们的昆曲世界吗?”

过去的昆曲,讲究咬字吐音,讲究基本功,而非急着上台,将身段变得毫无道理的繁复。1986年,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充和回国,与大姐元和合演了一出《游园惊梦》,元和演柳梦梅,充和演杜丽娘,让台下观众见识了旧世界的风采。这才是水袖轻舞,余音袅袅。

台下一位日本观众看哭了。他说,这是大家闺秀演绎大家闺秀的传奇,精彩、传神。后来,演出的剧照被俞平伯看到,他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但充和却始终不喜欢登台,每次演出都要鼓足勇气,演出之后好像大病了一场。她喜欢待在家里,在曲会上和志同道合的曲友同乐。

1933年,张充和离开苏州,前往北平,去参加三姐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之后她决定留在北平。没有事做,她便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结果国文得了满分,数学得了零分。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她。

这一年,卞之琳刚刚从北大毕业。那时他已是诗坛新星,闻一多夸他是“技巧专家”,又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初秋的一天,他去达子营二十八号拜访沈从文,看到槐树下,巴金、沈从文,还有几个文学青年,正听着这个女孩兴高采烈地说话。

充和的北大生活很活跃。她喜欢戴一顶小红帽,便被同学们称作“小红帽”。相比学业,她更喜爱的是昆曲,常常和卞之琳这些好友去戏院。曲终人散,已是北平城的深夜,男生们首先送充和回到沈从文家中。

后来,充和因病未能完成北大的学业,她回苏州养病。抗战爆发后,她便去了昆明,与沈从文的九妹同住在一个房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她则吹着笛子,将弹琵琶的、弹古琴的都吸引过来,她的房间便成了音乐爱好者的聚会场所。

汪曾祺曾经在一篇回忆西南联大生活的文章里写到张充和:“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个人便是张充和。汪曾祺是她的粉丝,“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那时没有录像,张充和是如何娇慵醉媚,只能从画上看。

那是1938年,充和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演出昆剧《刺虎》。张大千邀她到家中聚会,充和演了一段,张大千极为赞赏,当场挥毫,画了两幅小品送给她。

一幅是古装仕女持扇立在芭蕉下的背影,另一幅是水仙花,象征充和演出时的身段。充和一看这水仙,就做了一个身段,问张大千,是不是就是这个身段,张大千点头说是。

后来,张大千访美,听说充和家的花园里芍药开花了,便天天到她家去作画。《仕女图》和《水仙花》,充和还挂在客厅里,不过她已不记得那时她唱的是《闹学》还是《思凡》。

那时的充和,很少工作,但她衣食无忧。叔祖母在合肥为她留下田产,她可以靠收租过活,不必依附他人。相比要养活一家子的沈从文,她手上宽裕得很。

沈从文喜欢带她去淘古董,看到心爱的便让她买,“四妹,你应该买这个,应该买那个”。充和心里明白,“我若买去,岂不是仍然塞在他家中,因为我住的是他们的屋子”。

战争期间,万事艰难。在沈从文家中,充和的书桌是四个煤油桶上搭起的木板,她就穿一身朴素的旗袍,梳着麻花辫,坐在蒲团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读书、习字。书桌可以简陋,但笔、墨和砚台必须是最好的。

在昆曲之外,充和毕生的爱好还有书法。幼时她跟着朱先生临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很小就能写大字,甚至题匾额。后来又写小楷。她性格活泼,二十六岁住在大院子里还要爬树。她那时的字也很俏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不拘一格。

1940年,张充和转往陪都重庆,认识了沈尹默,马上向他请教书法。沈尹默教学生,不说她哪一笔不好,哪一字不对,只告诉她,你应该看什么帖,临什么碑。在这之后,充和的字就有了更多纪律。

去歌乐山的沈尹默家,充和要坐一小时的公共汽车,或者去搭运煤油的卡车。回去也是坐公共汽车。有次沈尹默坚持要送充和去坐车,但他高度近视,充和担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没上车,偷偷跟在他身后,目送他平安返家。

沈尹默习惯早起临帖练字,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充和也学着这样,勤练不辍。

当时在重庆,空袭警报要响三次,头一次是告知将有敌机来袭,这时候就要停止手头的工作了;第二次是告知敌机已经接近,必须下防空洞了;第三次警报拉响,敌机已经到达。

防空洞就在充和的桌子旁边,她随时可以下去。但等着警报无聊,她就练字。张充和的字,很多都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警报响之间写的。她写小楷,因为那时不会有人替她磨墨了。

同类推荐
  • 乱臣贼奴

    乱臣贼奴

    一个狼烟四起的地方...一个五国相互攻伐的世界...只身一人的少年,在这里一无所有...刀口舔血,苟且偷生...前路不知会走向何方...
  • 炮楼里的女人:山西日军性奴隶调查实录

    炮楼里的女人:山西日军性奴隶调查实录

    张双兵,1953年生于山西省盂县。1971年参加工作。1982年任乌河文学社社长,并开始调查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在山西烧杀抢掠的罪行,以及战争受害者在战前、战后的生存情况。1992年7月,组织7位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出每人10万美元的受害赔偿要求。1995年,组织5位受害者将日本政府推上了被告席。1996年7月,第一次与2位受害者走上日本法庭,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仍坚持走在为战争受害者争取日本政府赔偿的正义之路上。
  • 银狐

    银狐

    人的第一要求就是活着,第二要求还是活着,第三要求依旧是活着……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活着就成了一种奢望。在地狱中我们仰望天堂,把手伸出去,虽然不能触碰到天堂,却能让我们距离天堂更近一些。在地狱里歌唱,在地狱里感恩,在地狱里相爱,在地狱里相杀,我们流着眼泪相互簇拥而后将匕首刺进对方的胸腹,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哪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感恩。大宋的世界是我的羁绊,也是我的天空,只有振翅飞翔的鸟儿才晓得天空的含义。皇帝说——借我皇家广厦一角,与你母子安身。铁心源说——滴水之恩我当涌泉相报,不过你不能要求,我给你什么样的报答,你接受就是了。我可能比你们所有人都聪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先知,我就是哲人,我就是神!
  •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这本《百家争鸣》由金开诚主编,陈长文编著: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乱世贫民

    乱世贫民

    本是一介二十一世纪的花朵,一次意外回到另外一个世界,开始新的人生。有童养媳,有郡主撩拨,还有公主争抢着要嫁,新的人生不要太惬意!
热门推荐
  • 銮凤升鸣

    銮凤升鸣

    世人皆以为神仙都是高高在上的高人,各个都是旷世奇才,殊不知纵是神仙也有废柴的!一个是青丘之国的大王子,自命清高,桀骜不驯,虽不至于放荡不羁,但也是不问世事的怪狐。一个是因同自己的亲弟弟犯下无法饶恕的过错而被天帝贬至冥界的天界二殿下,眼看回天宫遥遥无期,成天混日子的所谓的冥帝,也就是名头好听一些而已。一个是龙王五公子,仗着年纪小,整天瞎混,研究吃喝玩乐,还总喊自己宝宝,但却是本体硕大的饕餮。一个是因同自己的二哥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而被天帝收回九成法力贬至捞山的天界三殿下,更是消失无踪!但却都因为一个无意间闯入青丘的来路不明的女子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且看废柴神仙是如何变得不那么废柴的……
  • 亿万首席,前妻不复婚

    亿万首席,前妻不复婚

    素素新文出炉求支持:《一念成婚,总裁的甜蜜爱宠》http://m.wkkk.net/a/1030665/首席完结之后开始更新哈。……一夜意外,让她再不敢面对他……时隔四年,再次见面,她是公司代表,负责与对方公司洽谈合作业务,他是刚收购对方公司的实行总裁。洽谈酒店,他坐于上宾,眯着眼睛盯着她,嗓音悠悠然,“这位小姐好生面熟。”她捏紧掌心冷汗,嘴角却勾着得体的笑意,大大方方道,“楚总阅人无数,不记得我也是情理之中,自我介绍一下,颜曦,也就是您,四年未见的妻子……”……“楚慕离,你不要乱来?”颜曦惊恐的看着慢条斯理解着衬衣纽扣朝她走来的男人。楚慕离嘴角撩出一抹绯笑,“乱来?对于四年不见的丈夫,你不是应该期待我怎么乱怎么来吗?!”……他的心头挚好归来,她主动提出离婚,净身出户。却不想转身,在异市街头,他轻搂娇柔美人儿细腰,和手牵可爱宝宝的她,狭路相逢了…………【精彩片段一】得知她的秘密,他将她堵在电梯里,语气里尽是理所当然。“颜曦,我们复婚吧……”“楚慕离,我觉得你特别像春秋时期的一位皇帝?”“为什么是春秋时期?”某男疑惑。“……因为够贱啊!”(勾践)“……”【精彩片段二】“蜀黍,麻麻在房间里等你,有事情跟你说哦。”某宝咬着手指头,天真无邪的看着沙发上坐着不走的某男。某男挑眉看着眼前自己的缩小版,经过无数次被他恶整的惨痛经历的他,现在已经不能好好相信他了。某宝见他不动,撇了撇小嘴儿,“不去算了,我去告诉麻麻,蜀黍不想来。”某男黑线,“……我去!”看着他走进房间,某宝在心里默数:三、二、一……“啊……楚慕离,你个臭流氓!!!”某男连沙发都没得坐,直接被“扫地出门”了!某宝捂着小嘴儿笑,他没有告诉蜀黍,麻麻在换衣服,衣服,服…………谢谢姑娘们支持!!
  • 重生之步步璀璨

    重生之步步璀璨

    这就是一个女子当自强的爽文。重生一世,她再不做无知娇女,学技能掌企业,虐渣男,踩伪白莲,力得自己的锦绣人生。重生一世,要么忍要么狠。而对于死过一次的陶久久来说,根本不知忍字如何写。顾安北:也许对我来说,这一生只为宠你入肺腑。
  • 战国大事记

    战国大事记

    【人间五十,如梦似幻】突降日本战国这大浪潮中,心中的野望像燎原之火般一发不可收拾!看穿越之人颠覆这一乱世,这将是不一样的战国~
  • 经济学常识全知道

    经济学常识全知道

    冯雷钢编著的《经济学常识全知道:经典珍藏》讲述了:经济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懂得生活、懂得人生,可以更深刻地用经济学常识去掌控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仅仅知道如何理财、如何投资、如何消费、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经济学常识全知道:经典珍藏》更能培养我们一种看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的作家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
  •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穿越之王的逃妻

    穿越之王的逃妻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也给我太嚣张了吧!你是王爷,我还是王妃勒!谁怕谁啊……
  • 天下贰之群英会

    天下贰之群英会

    太古时代,天地混沌,没有天地,日月,山河,生灵。万物还未成形,整个虚无一片。信仰众神的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资质和悟性。投入到了不同的门派。不同的人踏上了不同的修真之路......各部族势力纷起,纷争不休,皆想成为大荒人间界统治者。以旌雨楼为首的势力在群雄之中突颖而出。在旌雨楼首领流云焯玛的带领下,力挽狂澜、横扫六合为平定大荒创下了不朽的传奇......我们的时代,自此而始。
  • 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

    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

    本书中再现的两宋之交这段历史,更像是一部魔幻悬疑大剧,充斥着意料之外、荒诞不经的大逆转,令人时而热血奔涌,时而义愤填膺,却总是欲罢不能。富足、繁华、文明的北宋盛极一时,传至徽宗已是八世,统治集团奢华腐化严重,历经四代革新无果,大厦将倾。六贼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们主导实施的一连串错误的重大举措,彻底掏空了北宋的国势。与此同时,金国崛起,挥师灭辽,国势正盛,与北宋形成鲜明对比,靖康之变在所难免。尽管有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悍将强兵的血战,有黄天荡、仙人关、朱仙镇等振奋人心的大捷,看似扭转了南宋的劣势,实则不然,这些还不足以撼动南宋统治集团的偏安理念,他们心目中的北伐,目的不是北归,而是北望。
  • 心里住着九只猫

    心里住着九只猫

    帝都人都知道陆北深养了一只猫,也都知道他对这只猫过敏,但这只猫是她养的,所以每天吃过敏药也要养着猫,只为了有一天她回来的时候猫还在。……某天,陆北深抱着一个女人回璞园,众人惊掉了下巴,宗奇战战兢兢的问:“总裁,这位小姐是?”陆北深目光温和,略起薄唇:“我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