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地处黄土旱塬上的梁家墕乡茹泊村,在大灾之年,全村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86万斤,小麦亩产突破500斤,人均产粮达到150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0元,高出全乡人均收入28元。被地委、行署树为全区小麦丰产十杆旗之一,并荣获“旱地小麦开发红旗村”的称号;省政府组织的农业专家组专门到茹泊村考察旱地小麦开发研究情况,将该村旱地小麦丰产的经验列为“华北地区旱地小麦高产的典型”,并通过省政府向全省推广茹泊经验。
奇迹的出现,使人惊讶——因为这里过去有的只是恶劣的自然条件、传统的生产观念和落后的耕作技术;令人赞叹——因为这里现在有的尽是执着的探索精神、大胆的科学试验和配套的管理措施;激人振奋——为什么茹泊村在短短的十年中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因行医,村民选中领头人
70年代初,郝根昌初中毕业了。当时,有的同学要考高中,有的同学要进县城,而年仅18岁的根昌却选择了农村。当时,正值“文革”极“左”时期,农村经济濒临崩溃。面对农村现实,踌躇满志的郝昌想改变茹泊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当了赤脚医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那时不知咋地,我讨厌喊空洞的口号,做表面化文章,我只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为村里人出点力,所以就当了医生。”郝根昌同志从那时起,就以行医为主,劳动为辅,一干就是12年。他的医道虽不算太高,但医德却十分高尚。现在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个一样”:非亲非故和亲朋厚友一个样,赊账和付现一个样,黑夜唤和白天请一个样,外出医治和来家就诊一个样,外村人和本村人一个样。一般人认为在农村当医生是个好行道,吃得好,受人捧,挣钱多,苦又轻。可郝根昌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当医生不是冲着钱干的,一是为村民治病祛疾,解除痛苦;二是为了破除迷信,宣传科学。”12年来,村里人谁都说不清郝根昌同志解除了多少病人的痛苦,宣传过多少科学的道理。但有一点是能够说清的,这就是“根昌是个好后生,往后,要举他当茹泊村的领头人”。果然,1982年,刚届而立之年的郝根昌同志被村民选为村委主任;过了两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过了两年,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为治穷,根昌找准突破口
在其位,谋其政。郝根昌同志一当上村委主任就思谋上茹泊村治穷致富的大事情。郝根昌同志认为:茹泊村坐落在黄土旱塬的落凹地带,海拔1050米,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加之矿产资源贫乏,交通运输不便,发展农业的条件差,发展工副业的条件更差。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邻近村庄不是挖煤烧焦,就是采矿炼磺,都很快富起来了,茹泊村一无煤,二无磺,要想脱贫致富,就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把突破口选择在科学种田上。
大思路确定,突破口选准后,郝根昌同志开始了艰苦的、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科学试验。
为了提高小麦单产,郝根昌同志在改良播种方式、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用肥料这三个主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俗话说“麦在种,秋在管”。1983年秋,根昌同志个人购回了全乡第一台棉麦播种机义务为村里人下种。农民尝到机播小麦播量准、出苗匀、易管理、产量高的甜头后,第二年小麦下种前,全村家户争相购买棉麦播种机。目前,全村已有40多台,平均每百亩麦田拥有4台,全村实现了麦田机播化。
常言道“好种出好苗”。郝根昌同志十分重视优良品种的选择、引进和培育。他针对不同地块,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科学院和县农牧局专家、教授和技术员的指导下,适当选用和不断更换小麦品种。如1987年80%的地块先用旱选10号,20%的地块选用晋麦13号、16号;1988年又以晋麦13号为全村的主要品种;1990年大面积更换为太原351;1992年又大胆引进水地品种京437。引进新品种,需要担风险,郝根昌同志就首先在自己地块里试种,成功了就推广到全村、全乡,失败了损失自己承担。仅此一点,就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和牺牲精神。
农谚云:“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为了让肥料当好家,郝根昌同志根据山西农大教授测定的“缺磷少氮”结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量施用磷肥,亩均达到150斤,结果,小麦单产猛增,水地品种京437、京841平均亩产超过500斤,最高单产达到800斤。
为了推广科学种田技术,茹泊村采用:(一)请进来——请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教授、县农牧局技术人员进村讲授、指导;(二)走出去——到外县、外乡、外村观摩、学习,到县、乡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三)互帮互学——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或由根昌同志传授讲解,或由村民介绍经验、讲述教训等办法,使旱地小麦科学种植技术在茹泊村乃至全乡得到很快的推广,为全乡、全县的旱地小麦种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茹泊村在郝根昌同志的带领下,在科学种田思想的指导下,小麦单产一步一个新台阶:1987年达到306斤,1988年增加到353斤,1990年突破400斤,1992年达到500斤。如今,茹泊村已成为旱地小麦开发研究试点村及旱地小麦良种培育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县种子部门每年从茹泊村调运小麦良种20余万斤,仅此一项,就为茹泊村农民增加收入20余万元。
求发展,茹泊走上致富路
说来也巧,根昌同志回村24年,按老百姓的说法正好两轮:前12年以行医为主,是为了村民的健康;后12年以科研为主,是为了小麦的高产;那么下一个12年,根昌同志作何打算呢?
根昌同志胸有成竹地说:“下一步,茹泊村要稳定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积极发展工业,为村民生活达小康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力争在本世纪末,全村人均产粮达到2000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宏伟的目标要靠辛勤的汗水去实现,郝根昌同志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从1993年起,他又带领全村群众踏上新的征程。
为了发展工业,他和老年人座谈,跑遍山顶沟底,又找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勘察,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终于打破了“茹泊村无煤无磺”的说法,为茹泊村发展村企业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如今,村办煤矿已经建成投产,村办硫铁矿也即将投产,百亩果园明年可望挂果,道路建设方兴未艾……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将对茹泊村的小康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为茹泊村民拓宽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199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