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旷源
郑和,世称“中国第一大冒险家”。英国孟席斯考定: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郑和船队早已到达过美洲,而且在该地建立了若干殖民地。哥伦布出航使用的海图,即郑和船队的遗留物,通过罗马教会,为哥氏所获。
郑和是云南人的骄傲。郑和是中国对外开拓进取的象征。在云南昆阳,建有郑和公园。一般认为,郑和是昆阳人。然而,民国初年,时任北洋政府代总理的李根源,却于南华(原名镇南)城东、城西数处,大书“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考定郑和为镇南人。原碑现存南华鹦鹉山公园内。梁启超著作中,也明示郑和为楚雄人。盖明朝时期,镇南前、左二所,隶属楚雄卫故也。与李根源所说,地域一致。
郑和故里究竟在哪里?昆阳还是南华?邑人郭荫超撰有《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收入《南华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考索如下:
二说皆是也。盖和初本昆阳马姓回,其祖、若父曾朝天方以归,均称哈只(见永乐三年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和父墓志)。然则闻和幼时流落,为镇南郑姓所得,养以为子,遂袭其姓,故名郑和。而李撰之墓志乃曰“天子赐郑姓”。考之古史,凡天子赐姓,必以国姓,如汉高祖之赐项伯姓刘,唐太宗之赐徐勣姓李,即其明证,绝无赐人以他姓之理。……当是时,明兵入滇,元梁王兵奔大理,明兵逐之西上。和被明兵掳,为黔国公沐英送之京师,给事于燕王邸内。后随王出藩北平,日侍左右。……方燕王之入京师也,大内火起,建文失踪,及即位后,大索不获。或有传其已出海外者,成祖信之不疑,乃命和率兵舰数十艘,兵士数千,迳出海外,假征贡之名而踪迹之。
考证涉及三个关键点:(一)郑和幼时因战乱流落至镇南,为郑姓人家收养,故改姓为郑。郭荫超认为,皇帝赐姓,应为国姓,以“郑”姓属皇帝赐,不可信。既然不是皇帝所赐,收养改姓说更合情理。民间传闻,郑和4岁时流落南华,十余岁遭抓捕入宫净身,送往京都。(二)郑和被掳,在南华不在昆阳。事因是元朝残余梁王出逃大理,“明兵逐之西上”。捕获郑和的人,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近时有考证认为,沐英是朱元璋的私生子)。郑和被掳后,由沐英送往南京,供燕王驱使。后随燕王起兵,屡立战功,遂得重用。(三)郑和发迹后,身份是大特务头子。七下西洋,包括到故乡云南探访,目的是追捕建文皇帝。朱棣以叔反侄,篡夺大位。民间传说,建文皇帝从水洞里逃出,削发为僧,一路逃向西南。如今,武定狮山仍有他的塑像和传说中的真迹笔录。因追捕逃犯而建不世之勋,造就一段中国航海史的辉煌,郑和可谓幸甚。
知道南华是郑和故里并保有李根源的亲笔题字碑,已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也曾亲自踏访。但因省内刻意炒作昆阳郑和故里,时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回族研究会会长的高发元先生与我相约:暂不宣传南华,全力打造昆阳。为大局计,我沉默经年。今据史料,将此一段信史写出,供后人参考。
原载马旷源著《滇边春曙》
(作者为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楚雄州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