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个月前,也就是1120年十月初九,宋朝的南方爆发了方腊起义。关于这次起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比如江南徭役过重,剥削太狠,宋朝当局只管玩乐,不理朝政,整天只想着花石纲等,这些都没错。更详细些的,会把责任确认在几个特殊的人身上。
比如蔡京、童贯、梁师成,还有王黼、李彦、朱勔。
这六人中的前三位已经是老熟人了,后面的三个比较生。现在,他们终于出场了,宋史里鼎鼎大名的“六贼”聚在了一起。
一般来说,六个人是相提并论的,好像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差无几。这不对,某天我坐在阳台上出神,偶然间灵机一动,分出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蔡京、童贯、梁师成,这三个人是自主创业的第一代,他们白手起家,在阴谋陷阱、枪林弹雨里杀出一条血路,踩着无数的竞争者,爬到了帝国的巅峰地位。
他们的特点是聪明、理智、知道深浅。没有最基础的三样,他们早就成了别人的踏脚石,变成一个个悲剧了。
这三个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危害性。哪怕他们再能折腾,也有个底线,他们懂什么是做得的,什么是做不得的,他们明白帝国是一条船,如果不顾一切地乱搞,会把他们一起带进旋涡,大家都得淹死。
可王黼、李彦、朱勔不一样,他们三个再加上杨戬、高俅,属于富二代。他们的成功来得太迅速、太容易了,或是投靠,如王、李、杨、高,或是血缘关系,如朱二世,别人奋斗终生都取不来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唾手可得。
站在帝国之巅放眼望去,每一处土地、每一个人都由着他们折腾,随便他们祸害。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无责任,让他们相信,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做什么都没有后果。
于是,他们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里胡来,搞出了各种各样的乱子,方腊起义,不过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说起义的细节之前,很有必要先把这几个富二代介绍清楚。
以职务高低、危害大小为标准,从低到高排列,应该从高俅说起。他是这批虫子里最不起眼的副班长。这有些出人意料,人们印象中的高太尉是集卑鄙无耻、懦弱残暴于一体的妖孽人物,在《水浒传》里的恶人排名榜上,他比蔡京都高,雄踞北宋第一名。
可是在现实中,他实在是恶得有限。
高俅没有文凭,属于自学成才,据分析,他的才应该很不错,因为他能在北宋第一文豪苏轼的手下做些抄抄写写的活儿。以东坡之才情,怎能忍受一个字写得难看,行文粗陋的人在身边呢?
所以高俅无论是言谈还是文字能力,都至少在中人之上。
苏轼很喜欢高俅,在被排挤出京城到外地当官前,他还把高俅推荐给别的高官。第一个,是曾布。曾布是顶级高官,足以荫护高俅。但很遗憾,曾布说手边人够了,于是只好另找别家。
高俅投靠了驸马都尉王诜。
这是一个不称职的驸马,王诜的生活太香艳了,成天招蜂引蝶,活生生地把蜀国长公主气死了。结果把宋神宗惹得大怒,公主刚安葬,立即把王诜撤职。可这不耽误王诜和赵佶之间的私人友谊。
两人是宋朝宗室里的绘画高手,每天恨不得25个小时腻在一起。
某一天,王诜派高俅给赵佶送去一个梳头用的篦子,当时赵佶正在踢球。高俅的机遇到了,他目不转睛地看,看得未来的皇帝主动问他,你看什么,你会踢吗?
高俅不仅会踢,还敢上场,那天他超水平发挥,一下子把赵佶踢成了票友,每天都离不开他。从此他成了赵佶的亲信,等到哲宗去世,赵佶登基,他跟着鸡犬升天,做到了殿前司长官。
这是军职,从此之后,北宋的军队变味了。
具体地说,高俅把国家的军队当成了自己的工程队,给他盖房子、修花园;当成了手工作坊,军人加工器皿,运到外地去卖;当成了跟班,每天不去训练,陪着他东走西逛;还被他没收了军饷,没有生活来源,逼着军人们从事各种额外工作,以养家糊口。
在这个过程中,北宋京师重地的禁军完蛋了,军事素质一泻千里,等到大难临头时,尽管人数众多,可毫无战斗力可言。
然而,所谓的腐化禁军,烂掉战斗力之类的事,不是他开的先河。
自宋朝建立以来,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时期,京师禁军百战百胜,威慑内外,到了赵光义时就全完蛋了。燕云之役、雍熙北伐、君子馆惨败,这三战之后,禁军老骨头都没了,剩下的都是少爷兵。
每月领军粮,都雇人往家里背,废物懒惰到这地步,还有什么指望?至于让官兵干私活儿,更不是高俅的专利,真宗、仁宗时期留下了很多的传说,比如哪位兵哥哥的手艺独到,做出了什么新玩意儿,哪位兵哥哥好运气,给哪位长官跑长途,赚了多少钱。
这种事儿太多了,严格地说,高俅对北宋禁军的伤害顶多是雪上加霜,要是把军队烂掉的帽子扣到他头上,实在是不准确。
高俅的上一位是杨戬。之所以这样排,说实话是委屈了点儿,但没办法,谁让他死得早,徒弟还太神勇呢?
杨戬,北宋太监,主管御花园。通过前面说过的艮岳等超级宫殿名园的建设,我们知道,这是当时最重要的政府工作。尽管童贯、梁师成等人都插了手,但专职负责这类事儿的杨戬,更是红得发紫,手眼通天。
在官位上,杨戬只凭着盖房子、修园子,就能和隐相梁师成平起平坐,达到节度使的高度。按说有了这样的名分、职权,杨戬蛮可以大打出手,和梁师成争夺一下太监里的“战斗机”,尝尝后宫权势第一人的滋味。可是他不,他很聪明,很知道进退,没去惹握着国家符印的梁隐相的麻烦。
他另有爱好。
自古以来,太监最爱的是钱。作为无妻无儿无女,甚至伤残身体,把祖宗也抛弃的太监,这个世界除了钱以外,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于是,杨戬成了当时最能圈钱,也最敢圈钱的人。
杨戬搞上了土地买卖,他成立了一个叫“西城所”的部门,专门派人下乡,到各州县召集民众,核查田契。
各地的百姓很配合,政府要查证,还不小跑着回家取?取来后,西城所的人开始问,这块地是从哪儿来的?答,父亲留下来的;好,你父亲是从哪儿搞来的?答,爷爷留下来的……以此类推,直到问及祖祖太爷以上。
年代太久远,嗯,好,拿出证据来,证明是你祖祖太爷给你祖太爷的!
百姓崩溃。
上面是祖传型崩溃,有聪明的另想了别的法子,面对质问,他会说,这是我买的;好,你从哪儿买的;答,东村头甲;好,找东村头甲来;问甲从哪儿买的,如此类推,可以推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后边去,到那一步,就算是007邦德穿越过去,也别想找出最早的那个买主。
西城所能一直追问到五代十国。
于是,百姓再次崩溃。
崩溃的结果是加租加税,只要定下来,以后哪怕天灾人祸颗粒无收,也别想逃债。这种方法从汝州开始推广,波及覆盖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等各大富饶区。怎样,挺狠吧?不,这只是杨戬用土地圈钱的各种办法中的一个、严格说来,是很复杂、很笨的一个。
后来他想明白了,与其这样折腾,不如无中生有。西城所在全国范围内勘查哪儿有废堤、弃堰、荒山、退滩、淤流滩地等无主地段,强迫就近的农民去耕种。
只要种上了,立即成了他的终身制佃户,无休无止,祖祖辈辈向他交租。到后来他贪到了连水面上的营生也不放过,大名鼎鼎的梁山泊就被他圈了进去,每条渔船都成了他的产业。估计当地姓阮的三兄弟就是被他刺激了,才去打家劫舍的。
杨戬辉煌的圈钱生涯结束于1021年,他得病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又一个杰出的钱痨型太监出现,做得比他更卖力。
李彦出场。
这是北宋太监三剑客中的最后一员,也是其中最凶残的一个。他全盘接手了杨戬的圈钱生意,操作的方式却比杨戬先进太多了,以至于连西城所都失去了意义。
根本就不用去查地契的嘛,费那个劲儿干什么,李彦派人直接站到看好的土地上,然后大声宣布,这是无主荒地!
就这么简单,谁不同意谁去死。
做得最狠的一次,他派人把鲁山县(今属河南)的田地契都集中起来,当着契主的面,一把火全烧了,全县的土地都变成了“公田”。
全变成了公田,公田是不交税的,那么原来的税怎么办?这是个问题,涉及皇帝陛下的腰包。李彦想了想,这样吧,鲁山县已经是我的了,不能再为难他们。把原来的税,摊派到邻近州县去吧。
在这种乾坤大挪移的转换下,既保证了皇帝的腰包不缩水,还确保了他本人的腰包变丰满,这是多么完美的办法!
史称,被李彦看中的“荒地”居民们生活变成了这样:“……农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垦,殚财靡刍,力竭饿死,或自缢辕轭间。”
以上就是李二代的行为了,做法毫无遮掩性,连一点点的自愧心理、畏罪心理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富二代、权二代们的行为,他们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根本就不认为有什么狗屁法律存在!
截止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李彦已经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了吧?别,先别忙,在北宋恶人榜上他只是倒数第三而已,就算在他擅长的业务范围内,也有人比他更强。
他主管的地盘在西北,宋朝时的西北算是老牌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在实际指标上,长江以南已经迅猛崛起,政治上连续出现宰执人员,如王安石、曾布、章惇、蔡京、蔡卞等人,抛开西北代表司马光先生,几乎垄断了神宗之后的宋朝权力。
经济上更是一枝独秀,可以说开封城的繁华,自从宋太祖开始,就是由江南支撑的。
排名在李彦之上的,就是把江南搞成人间地狱的那个人。
朱冲之子朱勔。
朱冲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是很有分寸的。他在刚刚有点儿钱之后,就乐善好施,据说灾年施粥、寒天舍衣,在东南一带很有善名。
直到他遇到了蔡京,为艮岳等名园项目服务,气焰才有所抬高。可就算是这样,他也很低调,一直乖乖地隐藏在蔡京等人的身后,很踏实地赚取黑心钱。
朱二代不是这样,他的一切都是张扬猖狂的。彻底分析一下他的生活,才会明白当时天下最牛的富二代到了什么程度。
朱勔的生活圈子分成两个:一个在江南老根据地;另一个在开封京城。先说京城吧,毕竟要从低往高说,倒啖甘蔗才有滋味。
在京城,朱勔是快乐的代名词,注意,不是说他很快乐,是说他是整个开封官场的快乐。他走到哪里金钱就淹没到哪里,每年他孝敬给官员队伍的钱,绝对要超过赵佶开出去的工资。另外,他还是个渠道,通过他,哪怕是皇宫深处的隐秘,都能第一时间了解。
因为他能随时出入宫禁,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闲逛,甚至不需要避开嫔妃。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花石纲的代表,他有义务、有责任巡视皇帝的家,看看哪里还需要什么装潢点缀。
这项工作朱二代干得很认真,经常得到奖励。比如某天他突然在袍子的肩膀部位绣了一只金色的手,别人问他这是啥,朱勔很虔诚地说,刚刚这里被陛下的龙手抚摸过……又一次他的胳膊上突然缠了一块黄罗绢,这条胳膊表现僵直,一动不动,哪怕是与人打招呼行礼,也举不起来。大家问,朱二代,你中年麻痹了?答:哪里哪里,刚刚这条胳膊的这个部位被陛下再次抚摸了一下。
这是他在开封城里,表现得很舍财、很快乐,并且有些小可爱。可他回到江南之后,就是另一副嘴脸了。其表现是,他在京城里所有的谦卑可爱都成百倍地找回了平衡。
先是钱,一般人认为朱家的钱是从国库里掏出来的,他们每往京城里运送一批花石纲,就能漫天要价,把石头换成金子搬回家。这没错,但不全面。财富到了朱家的程度,金子银子什么的都是垃圾,他们要的是皇帝级别的东西——土地。
玩到最后,玩的都是土地。朱家的田产跨郡连邑,用州、县这样的尺度单位已经没法测量了,每年收上来的租子达到十余万石。
接下来是地产。
朱家是皇家园林供应商,自己住的地方会差吗?先是大,“甲第名园,几半吴郡”,这个吴郡可不是单指一个地界,这是说自古传下来的吴越之地里的吴,是个代名词,是江南的象征。朱家的花园,达到半个江南!至于怎么来的,有一个例子。
苏州园林甲天下,孙老桥一带在北宋时更是名园,被朱勔看中了,他伪造圣旨,说是皇帝征用,强行逼迫数百户人家搬走。动迁当天,号哭一片,是北宋强拆的代表作了。
再接下来的是权。
朱勔本人的官衔很一般,在1120年之前,他是随州观察使、庆远军承宣使。这是虚衔,如果不挂上些职能部门的差使,在开封城里吃白食都能让店家打出来。
两年之后,北方燕云战线出了结果,赵佶一时高兴,普天大庆,宋朝官员集体升职,朱勔才升到了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使。这还是虚衔,节度使早就没人要了,读书人顶这个衔都觉得丢人;醴泉观……一听就是个道观,多领一份工资罢了。
这就是朱勔在开封城里的官方地位,如果他在赵佶的面前红度下降,那么身价立即一落千丈,没人会再搭理他。
可回到长江之南,他是另一个人了。在那一片广大的,比长江之北失去燕云地区的北中国还要大一些的江南之地,他的权力远比赵佶要直接。
不是比赵佶大,而是更直接。
整个江南的官府都是他的幕僚,像郡守一级的官,很多都是他的亲信。他所到之处,连退了休的宰执人员都得亲自出迎。他的兄弟子侄娶的都是皇家宗室之女,他的大小老婆都有官方封诰,他家里有150多个人有八、九、十品武官的职称,而这些人只是给他挑水种地打扫院子的奴仆!
而他本人每个月里总有两次必须要做的小事,烦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江南地区的省市级高官都要到朱家集合,接受他的点名……每当此时,朱勔还是相当郁闷的,因为他不得不把赵佶的画像挂起来,算是替皇帝检阅。
可谁给他的权力把皇帝的画像挂在他家里的?
挂了,又能把他咋地?
如此一来,长江以南,宋朝官方的命令几乎没有威慑力,真正掌权的是朱家,这一点连开封城也知道,时间长了,大家为了表示认可,给朱家送了个外号——“东南小朝廷”。
稳占南中国,割据半边天,如此威势,朱勔也只是二当家,他在北宋恶人榜要排在另一个人之后,那就是宋朝当红的宰执王黼。
王黼,字将明,开封人。原名王甫,之所以改了名,是因为赵佶喜欢他。嗯,说来东汉也有个王甫,在当时举国闻名,乃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太监。
宋朝的王黼是一个帅到妖孽都没法复制的大帅哥,金发碧眼,面如敷粉,长身玉立,就像漂洋过海从西半球穿越到宋朝的白种人一样。这样的人让赵佶怎么能忽视呢?比他养在艮岳的各种珍禽异兽长得还特殊!
细查王黼的发迹史,可以集中到两个字——捧、拆。
他第一次在官场里捧的人是同学何志的老爸。何老爹名叫何执中,是赵佶刚登基时的次相,当时王黼很上进,是真材实料考上来的进士,何执中看在是儿子的同学,并且被捧得很开心的份儿上,推荐他当上了校书郎、左司谏。
这是一份天大的恩情,一个小小的进士,连三甲都没入,就直接当上了馆阁人员,并且在知谏院兼职,这是多么高的起点,想想几十年前王安石、苏轼想进馆阁还得经过考试,范仲淹想进知谏院还得先到外地当多年的地方官。
对王黼之恩,连何执中自己都觉得太大了,所以经常性地挂在嘴边,有事没事地向同事亲友讲讲,来标榜自己是多么宽仁厚德。某一天,他在和亲爱的同事蔡京闲聊时也说了一遍。这一次,他没能等来认可的眼光和推崇的称赞,而是蔡京递过来的一份奏章。
打开一看,何执中差点儿没被气死,那居然是王黼弹劾他的“二十恶事”。这是王黼在官场里的第一拆,至于理由嘛,是因为他抱住了另一条大腿,正在帮这条大腿踢绊脚石。
王黼每捧一个人,都会得到百倍的收益,每拆一个人,更会得到千百万倍的回报。这一点在北宋历史上绝无仅有,成功率达到98%。
失败的2%,其中的一例是非常完整的失败,另一例他只是分别在两个人的身上搞砸了0.5%。即,他敢去捧,也捧出了效果,却没法拆。
那两个人捧的功夫比他深,拆的办法更是他望尘莫及,每每他刚刚想拆,立即就被吓得浑身冷汗、魂不附体。他确信,只要他真的敢动手脚,那两个人一定会让他死得非常难看。
这两个人是蔡京、童贯。
蔡京为什么要让何执中知道王黼在过河拆桥呢?很简单,王黼抱上的就是蔡京的大腿,他要把何执中拆倒,好让蔡京在相位上唯我独尊。这是他的见面礼,希望这样能进入蔡氏集团,加入瓜分宋朝天下的行列里。
蔡京很高兴有人来投靠他,可绝不想让人把他当傻瓜。这个惯于过河拆桥的小子,他一眼就看穿了。这种人可以用,却一定要能镇得住。
恶仆得有个恶主人。
所以蔡京在刚开始时就来了个下马威。王黼懂了,也怕了,从这之后他再也不敢惹蔡京,甚至蔡氏集团的其他人。于是他得到了好处,蔡京把他提到了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的位置。
御史中丞,这是御史台长官,是宋朝言官的首领。可以说王黼一步登天,从原来的副司级升到了正部级。这是个多么大的跨度,有些人终生都别想越过,他却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在北宋升官史上空前绝后,只此一例。
快速升官后王黼没心思享受,他害怕。他的身家性命、官场安全都维系在蔡京的一念之间,这样做官有什么意思?他想了想,做人得勤奋,他还得继续捧、继续拆,才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
他捧的第三个人是梁师成。
方向正确,从概率上讲,能与宰相蔡京抗衡的只有隐相梁师成、媪相童贯两人。童贯的势力在军界,与他没关系,当此时此势,只有梁师成是他的援手。另外捧梁师成还有些别的妙处。
在官场中,王黼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再升上去他就是宰执官,要威胁蔡京的地位了。到那时无论他怎样表忠心认主子,蔡京都会把他当成威胁。那么出路在何方,真的要一辈子当蔡京的马仔吗?
不,坏人永远都只忠于自己,王黼的理想远大着呢。
梁师成意味着一片崭新的天空,能让他肆意展翅无所顾忌。因为梁师成知道,他不可能挥剑自宫变成太监,去抢他的饭碗。
王黼展开了他有史以来最卖力的捧人行动,他豁出去了,啥也不在乎了,为了能在精神物质上双重打动梁师成,他以父礼尊崇梁太监,公开声称是他的“恩府先生”。历史证明他正中梁师成的要害,做太监做到梁师成的地位,人世间有什么东西还能打动他?是万两黄金还是绝世美人……呸,送太监美女,小心被乱棒打出来。
梁师成的致命缺陷在于他是太监,这一生都别想有儿子。现在像王黼这样有身份(正牌进士,御史中丞)、有相貌(白面金睛,长身玉立)的美男子突然来袭,不由分说叫亲爹,他凭什么不立即晕倒,严重销魂,叫王黼亲儿子?
亲爹是很给力的,先是给王黼铺设了新的道路,把触须伸进了皇宫内院。这就是蔡京集团力所不及的地方了,这是隐相的专属地区,除了梁师成,没人能伸得进手来。第二步更干脆,在1119年时,各方面势力发动,把王黼推上了特进、少宰的位置。
少宰,是次相的身份……王黼从谏议大夫到少宰,直接越过了八阶官衔,越过了宋朝官制中必经的考核流程,越过了所有人的心理底线。当他就职那天,官方还赠送了他一套地处城西的豪华住宅,由教坊乐队做前导,带着全副家具日用品,簇拥着他搬家。
那天全开封的人见证了王黼的崛起,群情耸动,知道这人飞黄腾达了。在远处,蔡京也在看着,他的心里有些失落。他知道,这个人已经跳出了他的手掌,不再是他的亲信、他的小跟班了。
他的预感是正确的,一年之后,他被赵佶罢相,接替他的人就是王黼。
王黼区区一个普通进士,一个没有任何根基、任何背景、任何成绩的小人物,只靠阿谀奉承过河拆桥,就以空前的速度从校书郎到御史台长官,从御史台长官到宰执,四五年时间连跳近二十级,直达国家权力的顶峰——宰执!
这说明什么呢?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该妖孽刚上任时把全国百姓也捧了一下,他把蔡京时期的各种不合理政策全推倒,一时间条令清晰依法办事,乌烟瘴气的宋朝上层社会突然间空气清新了。
史书里给了他一句这样的评价——“四方翕然称贤相”。
王黼居然是贤德的宰相……可惜转眼间原形毕露,他看清了局势,眼前大好河山,锦绣社稷,正是大块的肥肉,谁都在咬,为何不去做咬得最狠的那一个呢?
王黼,是整个北宋时最大最狠的贪官,其贪欲之盛,贼胆之大,绝对是北宋第一人,甚至是自唐朝以下、截至清朝的第一人。像和珅之流,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他所逊色的,只是东西两晋时的高门贵族,那些人某天心血来潮想在自己的家里逛一遍,居然得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走完。
王黼之贪,动用的是国家机器。他上任之后,把花石纲扩编到整个宋朝全境,像李彦、朱勔在西北江南两地玩命地折腾找钱,拆房倒屋地翻古玩花木,都是给谁的呢?
赵佶?
不,是给王黼。他是花石纲的纲主,应奉局的领导人。下面交上来的东西得先经他手,然后才能捧到赵佶的面前。在一次次的转手中,各种珍异宝物十有八九流入了他和梁师成的私人金库,只有一两份上缴皇宫。
以天下奉一人,这个人不是皇帝赵佶,而是宰相王黼。
这只是他的来钱渠道之一,严格说来,还属于暗箱操作,出朱勔、李彦之手,入王黼、梁师成之家,是奸贼们的地下活动。另一种方式就彪悍得多了,等于是明目张胆地抢劫。
王黼敢给国家公务员职称标价,比如“三千贯,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谁出钱谁当官,只要价格到了,王黼就能让你去上任。
这到底是宋朝的江山,还是王氏的社稷?
做人做到这地步,相信也没有什么是王黼所不敢的了。与之相比,童贯实在是个苦力,放着好日子不享受,非得跑到大西北跟一帮炮灰丘八们混,离开兵营就觉得心中没底。
蔡京,似乎很有品位,也很奢侈,但是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他当年鄙视别人的话,那个“陋”字,正好可以反过来讽刺他自己。
蔡京喜欢薰香,每当有客人时,他派人在隔壁房间里燃几炉上好的龙涎香,中间隔以重帘。当香气郁满时突然撤帘,香雾如瀑布一样四面涌进。
每每客人目瞪口呆,蔡京轻松一笑,说:“香须如此烧,乃无烟气。”
又如蔡京精于美食,喜欢吃的是鹌鹑羹,这道菜每做一次都得杀数百只鹌鹑,因为用的只是鹌鹑的舌头;又如他爱吃蟹黄馒头,一次宴会,花在这种小吃上的钱就达到1300余贯。
再如蔡京奢侈,住的地方高楼广厦,重檐高翎,可惜的是,一到冬天,越高的屋子越冷,蔡奸贼年老体衰,冻得浑身发抖,实在没办法,只好盖了一处低矮小屋,在里边烧足了炭火过冬……
这些跟王黼比,只有一个字——陋!
王黼在开封城里的住处有两处,一处在相国寺东,一处在城西竹竿巷。想想花石纲是为他操办的,他的家能装修到什么地步?
他家里的假山石高达10余丈,合30多米,也就是现在10多层楼那么高。他家里装饰的不是雕梁画栋,而是螺钿。这是用天然的螺壳、玳瑁等磨薄,刻成花鸟人物等景致,镶嵌在房子的各个角落里,造价极其昂贵。其他的地方,简直是微缩版的艮岳。
在这样的府第里,王黼过着浓郁的香艳生活。他在卧室里放了一张榻,用金玉做成屏风,翠绮为幔帐,周围几十个小榻环绕,家里几十个老婆一起陪他快乐。
此情此景传遍京城街头时,不只是年老体衰的蔡哥哥,几乎每一个开封人都对他羡慕嫉妒恨,无法自已。
俗话说“财不露白”,尤其是政府官员,更是忌讳自己的豪华生活被曝光。按说王黼应该遮掩着点儿,最起码得瞒着赵佶,他满院子的花石纲要是被正主看见,还不得鸡飞蛋打、瞬间全家充公?不,王黼根本不在乎,他竟然不止一次把皇帝接到家里,让赵佶亲眼看看他家里都有啥。
赵佶也让人觉得奇怪,他竟然不恨不嫉妒,反而连声惊叹:“好快活的去处!”
这是为啥呢?自古以来臣子不能比皇帝过得好,下级一定得保持低调,王黼反其道而行之,居然没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简单,在于“友谊”。
谁都有私生活,哪怕是一国之君,也需要放松。尤其是像赵佶这样有特殊情趣的高智商皇帝,只有真正地走进了他的私生活,才能在公开的官场上屹立不倒。之前蔡京、童贯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书画竹石等高雅之物,成功地融入了赵佶的本色生活里。
但与“友谊”相比,蔡京、童贯都要逊色了,他们两人走进的是赵佶私生活里的高雅部分,只是琴棋书画。这很有格调,但是在私密感上差太远了,没有真正触及一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恶魔的影子,都想去吃、喝、嫖、赌,去杀人放火,去为所欲为。只是身处正常社会里,都得忍住了,不是人装人。
在蔡京、童贯面前,赵佶忍住了,他是高雅之人;在王黼面前,赵佶可以原形毕露,他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去做小买卖。
王黼带着一大帮宫里的人,搞了个农贸市场,他当市场管理所的所长,赵佶是买家兼上级,可以在里边自由逛街、买东西、挑刺。某一次赵佶特意找他的麻烦,要重罚他,王黼立即哭丧着脸求饶:“告尧舜,免一次。”
赵佶哈哈大笑:“饶你不得,从重从严。”
这还只是一般友谊,更深的是两个公然逃班,从皇帝、宰相的位置上逃跑,悄悄溜到宫外寻欢作乐。每当此时,他们两人就换上平常人的衣服,躲开侍卫,溜到宫墙下边,想法子跳墙出宫。
宫墙太高了,是防职业刺客用的,赵佶怎么能爬得上去?王黼蹲下身子,给赵佶当人梯……
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自由天地里去风流快活,李师师等传说陆续上演。综上所述,完全符合了男人之间的终极友谊。
这样的牢固程度,能是琴棋书画、花鸟鱼虫的票友所能比的吗?所以赵佶一点儿都不猜忌王黼,因为这是腻友加密友,两人的关系超级瓷实。
以上是截止到1121年,宋朝产生的各个妖孽的简介。这些人用种种手段在各自的领域里敲骨吸髓一样地折磨着宋朝,让宋朝全境的百姓生不如死。
但他们仍然不是最终极的代表。
在他们之后还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才是把宋朝扔进万丈深渊的人。其中一个是北宋灭亡时的群臣之首,他以各种萧奉先式的动作,把北宋搞死;另一个更上一层楼,以他终生不懈的努力,把汉人光复河山的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扼杀了。
前一个人姓李,要在四五年之后出场,接替的就是王黼的位置;后一个,严格地说,他崛起的时刻和完颜阿骨打、耶律大石重合,都在1115年。
那一年,这个人在宋朝的科考中一举成名。有人说他是当年的状元,有人说不是,史料散佚,这事儿没对证了,但他的才学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每一个汉人,每朝每代的汉人都把他恨到了骨头里,也没法否认他的能力绝对是亿万人中的杰才。
他姓秦,叫秦桧。
在1121年左右,秦桧工作在教育系统里,最初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教授,之后调回京城当太学的学正。眼看着岁月蹉跎,他从政的道路还没有踏上正轨。此时,他的心里很郁闷。
妖孽们的简介到此为止,下面要说的是他们的工作结果。综合起来说,尽管王宰相的名望最高,李太监的手段最狠,高太尉的脚法最好,杨太监……嗯,死得最早,论工作效果,还是朱二世最好。
他所祸害的江南地区,最先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