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8100000004

第4章 韬光晦迹,指鹿为马——秦末权臣赵高的智谋故事

赵高(?—前207),据《史记》记载,他出身于“诸拟疏于属”。虽说是属于赵国宗室的远支,总算沾点赵氏贵族的边儿。大概是在秦灭赵之后,他的父母也随着赵氏宗族成了俘虏,被迁移到秦都咸阳。后来,因为他父亲触犯了秦国的刑律,被处以“宫刑”,成为宫中的奴隶。他的母亲也因此受到株连,被没入官府当了奴婢。这期间,赵母在秦宫中与人私通,接连生下了赵高等几个子女,并且,他们兄弟几个也都要一律处以宫刑,在宫中服役。这种悲惨的遭遇,不能不使赵高产生一种仇恨的心理。

1.韬光晦迹,投主所好

大凡古来那些野心家、阴谋家,其篡权夺位所具体形式可能会因时、地及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他们无论如何变换手段,又总表现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总是采用“韬晦”之术,把真实意图掩饰起来,大奸若忠,给人一种假相;并且顺应形势,利用形势,骗取人主的信任,惨淡经营,一步步往上爬。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苏洵〈辩奸论〉),阴谋家自有阴谋家的活动规律。赵高也并不例外。

赵高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不甘心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他要千方百计地爬上去,以改变这种命运。但是,怎么才能如意得逞呢?他清醒地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己在宫中这个有利条件,接近并取得秦始皇的信任,这样,就会有出头的日子了。赵高虽然身受宫刑,但智能并不低下。他生性狡黠刁猾,善伺人主之意。他看到,秦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是一个“以法为教”的国家。尤其是秦始皇,非常推崇法家,并主奉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那一套。他统一天下后,也认为周是得火德,秦取周而代之,所以应该为水德;水德属阴,阴主刑杀,故严定刑法,“事无大小皆决于法”,造成秦法特别严苛。赵高看准了秦始皇的这个本质特点,于是,他就“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很快地就精通了当时的显学——“狱律令法”。他能够强记秦朝繁琐的律令,凡五刑细目若干条,都能背诵如流。有时始皇批阅案牍,遇有刑律处分,稍涉疑义,一经赵高在旁参决,无不合律。再加上他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仪表也不错,生得身躯伟岸,强壮有力。因此,他得到始皇的青睐,始皇感到如果有赵高这么一个既“通于狱法”,而又善于书法、身强力壮的宦官在身边使唤,是再理想不过了,于是,始皇擢拔任命他为中车府令。这是一个负责皇帝乘舆和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官虽不大,但必须是皇帝的亲信才行,而且它使得赵高有了一个既可接触国家机密,又可以接近皇帝以表现自己、获取宠幸的机会。当时,秦始皇为了在全国推行文字统一,把原来繁琐的大篆(也叫籀文)改作笔画简便划一的小篆(即秦篆),就让丞相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作为范文颁行全国。可见秦始皇对赵高的器重和信任。

赵高的第一步打算虽然实现了,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想,狡兔尚有三窟,自己现在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信用,但始皇百年之后,自己又将何所依归呢?于是,他开始考虑始皇身后谁能继承皇位的问题。他对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的德行、才能、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细致深刻的了解。照常理,长子扶苏宽仁忠厚、德才兼备,在朝臣中最有威信,当然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可是,因为他屡次劝谏始皇要宽仁待民,反对以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常常激怒始皇。尤其是在焚书坑儒的时候,他曾向始皇进谏道:“如今天下初定,黔首(百姓)未安,这些儒生们诵法孔子,习知礼义,您就用这样的重法来惩治他们,恐怕人心不服,天下不安。”这更加激恼了刚愎自用的秦始皇,一气之下,他把扶苏打发到北部边境上郡去当大将蒙恬的监军。

在其他的儿子当中,赵高发现秦始皇最宠爱的是年仅十几岁的小儿子胡亥。于是他就想方设法笼络并讨好这位娇纵无知、缺乏主见的纨绔公子。他事事处处应合胡亥的心理,满足他的需要,凭着他那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本领,很快地就深得胡亥的欢心。始皇见了,也很高兴。后来,干脆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书法、文字及狱律令法的知识。胡亥本来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深受始皇娇宠,少不经事,怎肯沉下心来去研究什么法律?所以,一切判决讼狱之事,一概委托赵高办理。赵高深知始皇性情,“乐以刑杀为威”,所以,遇有刑案,总是严词罗织,铸成重罪,以应合始皇之意;一面奉承胡亥,导其逸乐。因而博得始皇父子的欢心,都认为他是个忠臣。

这就使得赵高更加大胆,有时竟招权纳贿,舞法弄文。有一次,事被发觉,秦始皇把他交付蒙恬的弟弟蒙毅审理。蒙毅猜不透秦始皇的主意,不敢徇私,于是按律定罪,当判死刑,并废除了赵高的宦籍。不料秦始皇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念赵高明断有识,强练有才,办事勤敏,格外加怜,特下赦书,不仅免其一死,而且还官复原职。

这件事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即它使赵高和蒙恬兄弟从此结下了仇怨,使赵高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始皇驾崩,扶苏继承了皇位,蒙氏兄弟势必受到重用,那时,自己的结局将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更加迫使赵高明确地倒向胡亥。只有立胡亥为帝,才能够保持并巩固自己的地位。一心梦想着使秦王朝的江山万世相传的秦始皇,却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念之差,竟为他的万世伟业留下了一个致命的隐患。一代雄主的秦始皇,正是由于在他的性格中存在“好谀”的弱点,因而对赵高之流失察;而赵高也正是看透了秦始皇的这个本质,所以,处处投其所好,从而骗取了始皇的信任。

2.利结同盟,沙丘政变

历史的必然性总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机运贯彻表现出来的。秦始皇37年(即公元前210年)冬10月,他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他安排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处理政务。随行的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士卿蒙毅及百官等。赵高还被授予“行地符玺令事”,即负责保管皇帝传达命令和调兵的印信“符”和“玺”。事情不多,但十分重要。而年纪刚满20岁的胡亥也很想随从父皇出游,到外边开开眼界。秦始皇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次出巡,第一站到了云梦,先去湖南南部的九嶷山,祷祀了舜冢。然后顺长江而下,过丹阳,入钱塘,临浙江,江上适有大潮,风浪险恶,于是向西绕道,渡过江流,登上会稽山,祭了大禹陵。和前几次出巡一样,立石刻铭,歌功颂德。然后,转过头来,从今夫的镇江附近上船至长江口,再沿海北上,再次来到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琅邪这个地方,秦始皇已经来过几次了。他之所以一再到这里来,是因为距离这里不远的海上,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那里生长着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药。数年来,以寻找仙药而骗取费用的方士徐市就逍遥在这一带的海上。这一次,秦始皇又传问了徐福寻找仙药的情况。徐福已经几次欺骗始皇,恐招致杀身之祸,于是,竟乘上船只,载着童男童女各三千人,浮海而去,永不回返了。

秦始皇想寻得仙药的欲望又一次落空了,不得已而命驾西还。由于又气又累,又正当七月的天气,酷暑难耐,当车驾走到平原津(在今山东平原南黄河渡口)时,秦始皇突然患了急病。随驾医官尽管频频诊脉进药,但毫不见效,病情日益加重。李斯见始皇病危,便催促人马,加速行进。好容易走到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始皇病已无望,差不多已是奄奄一息了。沙丘这里是从前赵国的行宫,当年那位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死在这里。李斯只得暂憩乘舆,借行宫住下。他明知始皇将死,几次想启问后事。但他知道,始皇平生最忌讳一个死字,恐触犯忌讳,又不敢贸然进问。直到始皇自我感到死亡已是不可抗拒时,才召李斯、赵高入谕,命赵高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秦始皇本纪》)。即命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然后赶回咸阳主持他的丧事。诏书已经封好,保存在赵高的“行符玺事所”,还没有立即交给使者送出去。七月丙寅这一天,秦始皇就在沙丘平台这个地方驾崩了。沙丘距京城咸阳两千余里,始皇生前没有明确册立太子,所以,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很可能会发生诸皇子争夺皇位的内讧,或各地反秦势力的乘机而起。这时,丞相李斯从国家大局出发,筹划一番,一面秘不发丧,迅速赶回咸阳,一面把秦始皇的尸体安置在车中,让太监照常坐在车上,传递批答奏章,送水送饭,一切都照常进行。一面催促赵高,速发玺书,召扶苏回咸阳。这个秘密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及所亲幸的宦官一共五、六个人知道。其他人则一无所知。但正是这些诡秘的措施,为赵高施展阴谋提供了时间和方便。

赵高心里很清楚:秦始皇虽未有明文册立太子,但按例死后应由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何况始皇临终前又特别给扶苏留下一道诏书,要他回京主持丧事,这实际上是让扶苏为继承人。赵高心下暗想:扶苏聪明睿智,很有本事,又有蒙氏兄弟辅佐,他们不仅对自己没有好感还同他有仇怨。一旦扶苏继承了皇位,蒙氏兄弟必得重用,自己还有好果子吃么?他盘算着:要阻止扶苏即位,只有篡改始皇遗诏的内容,矫诏立胡亥为帝。眼下正是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必须当机立断。

于是,他先把诏书扣压下来,然后便去挑动胡亥,他装作一副效忠于胡亥,为胡亥的命运担忧的样子试探说:“主上已经驾崩,没有留下分封诸位公子的诏令,而惟独给大公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大公子一到,马上就会立为皇帝,而您却连一寸土地也没有,这将如何是好呢?”胡亥不知赵高心怀诡计,况且他本来就不是太子,此刻也根本没有想到要当什么皇帝。所以,他不以为然地随口答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啊!我听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父皇去世了,没有分封各位皇子,是有他的想法和道理的。做儿子的自应遵守,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见胡亥还没有意识到继承皇位的重大利害,于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提醒他说:“不能这么说,眼下的情形,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诸公子及蒙氏兄弟都不在身边,如今天下生死存亡的大权,全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里攥着,希望你早作打算,你应该懂得使别人臣服于自己和自己臣服于别人;制人和受制于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此时的胡亥,良心还没有泯灭,他感到实在难以做出那种不义的越轨之举,所以不情愿地说:“废掉兄长而自立,是不仁义的;不遵守父皇的诏命,是不孝的;自己能力不够,才识浅薄,勉强靠别人的力量做了皇帝,也是无能的。这三件都属大逆不道,天下人是不会服气的,自身也会非常危险,祖宗的神灵也不会承认保佑我这个子孙的。”

赵高听了胡亥的这一番话,明白了他的顾虑所在,就是怕天下、后人的舆论唾骂。于是,他针对胡亥的思想顾虑,征引古今历史进一步诱惑他说:“您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听说商汤革命、周武伐纣,虽然都杀了他们的君主,但天下人都称颂这是仁义之举,不说他们不忠;卫国的国君杀掉了他的父亲而自立,而卫国人都称颂他有道德,就连孔子也为他书上一笔,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不孝的行为。由此看来,凡是干大事业的,就不能够拘泥于小节;有大德行的人,就不计较一些小的过失和责备。事贵达权,不可墨守。如果光顾虑小节而忘掉大事,将来一定会有祸患;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日后一定会后悔。当机立断敢作敢为的人,连鬼神都要躲避,也一定会取得成功。所以,希望你仔细考虑权衡一下,大胆地采取行动吧!”

赵高的这一番话,紧紧地抓住了胡亥的心理,把他们的邪恶之行巧辩为正义之举,确实打动了胡亥的心,使他从罪恶当中解脱出来,抛弃沉重的良心谴责,毫无愧疚地去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他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看来,也只好这么办了。但现在父皇刚刚去世,这么大的事情还没有公布,丧事还没有办,怎么好和丞相商量这种事情呢?”赵高见胡亥已经动心,便斩钉截铁地说:“时机呀!时机!错过了就会误了大事!备足粮草,催开战马,就怕错过了时机。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商量,得不到他的同意,那是办不成的。不劳公子费心,我这就去替您说服丞相。”

赵高深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拉过李斯,结成同盟。但怎样才能说服李斯呢,他颇费了一番心计。他又把李斯这个人重新认识判断了一番。他认为,李斯固然是一个很有权谋的人,并且也很忠于秦王朝的事业。但他也具有致命的弱点,就是逐于权势,惜禄保位。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为乡里小吏。有一次他偶然见到屋边厕所中的老鼠在吃一些很脏的东西,一见到人和狗走近便非常惊恐。而粮仓中的那些老鼠,吃的却是上好的粮食,居住在大厦之下,没有被人和犬惊恐之忧。于是李斯大发感慨,他觉得人也就像老鼠一样,富贵或贫贱与否关键在于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于是他发誓改变自己的处境。就跑到荀况那里去学习辅佐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来到秦国,因为他看到,当时七国之中只有秦才最有可能统一六国。临行前,他对老师讲了一句最能反映其人生观的话:“为人最耻辱的莫过于地位的卑贱,最可悲的莫过于处境贫困。”所以,当他奋斗了几十年,终于获得贵为丞相、位极人臣的权势禄位时,他是不愿意失掉这一切,重新回到过去的卑微贫贱的时代的。何况他为保住自己的宠幸和权势,曾不惜害死比他更有才能的同学韩非呢?赵高看透了李斯这个人的本质,他感到有把握说服李斯。

于是,他独自一人来见李斯。开始,他先以试探的口气说;“现在主上已经驾崩,给长子扶苏留下了一封玺书,要他回到咸阳主持葬仪,然后继立为帝。但这封玺书还没有送出去,皇上就崩逝了,这件事没有别人知道。现在,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玉玺都放在公子胡亥那儿,所以定谁为太子,只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了,这事您看怎么办好?”听了这突如其来的话,李斯不由得大惊失色,斥责他道:“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乱政的话呢!定谁为太子这种事,不是你我做人臣的所应当议论的。”赵高冷淡地一笑,装出十分关怀李斯的样子,迂回地说;“丞相您且不要急,请您自己估量一下:论才能,您比得上蒙恬吗?论功劳,您能高过蒙恬吗?论谋略,您能胜过蒙恬吗?论人心无怨,您能比得过蒙恬吗?论与长子扶苏的交情和得到他信任的程度,您能超过蒙恬吗?”李斯一怔,回答道:“这五方面我当然都比不上蒙恬,可是你为什么这样苛责于我呢?”赵高见这几句话对李斯有所震动,于是又进一步从李斯的个人利益方面分析说:“我赵高不过是一个在宫中干杂活的仆役罢了,有幸靠着懂点法律被先帝赏识,进入宫中,干了20多年,从未看到被罢免的丞相或功臣的富贵荣耀能够保持两代的,他们最后大都逃不掉杀头的结局。先帝一共20多个儿子,他们的情况您都很熟悉。长子扶苏刚毅勇武,很有威信,一旦他继承了皇位,必定会用蒙恬做丞相,那样,您最终可就不能佩戴着相印荣归故里了。我受先帝嘱托教授幼子胡亥学习法律,已经好几年了,从未发现他有过什么过失。他慈惠仁爱老实厚道,不吝钱财,礼贤下士,尤其敬重读书的士人,口才虽似笨拙但心里却非常明白。在秦国的诸位公子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完全可以继承皇位。所以,希望您能作出决断。”他说这一番话时,表现出一种十分肯定的态度。

李斯仍然觉得不妥,反驳说:“你说的都是些僭越违礼的话。我李斯遵奉先帝的遗诏,听从上天的安排,怎么能够另做打算和决定呢?”赵高警告李斯说:“平安可以变为危险,危险也可以变成平安,如果连个人安危都看不出来,又怎能称得上圣明呢?”李斯似乎承认赵高的利害安危之说是可能会发生的,但他总觉得那样做于道义良心上说不过去,他表示:“我李斯本是上蔡的一个普通百姓,幸蒙先皇提拔重用我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也都享受着高官厚禄,这正是要把国家的存亡安危托付于我,我又怎能辜负先帝的信任和重托呢!忠臣能够做到不惧死也就差不多了,孝子要是不尽辛劳就危险了,做人臣的不过要各尽其职守罢了。您不必再多说了,那样是会使我获罪的。”赵高听出李斯的这种表白有点色厉内荏,又再进一步胁迫利诱说:“我听说圣人处世也是变化无常的,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做法。看见梢就能知道根,变便正式开场了。”一番深谈,最终他们达成共识。他们毁掉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另伪造了一道给丞相李斯的临终遗嘱,册立胡亥为太子,又重新写了一封假遗书给长于扶苏和蒙恬,书上这样写道:“我巡视天下,向名山诸神祷告祭祀,希望能延长我的寿命。如今扶苏和将军蒙恬率领数十万大军屯驻边境,已经十多年了,不能开疆拓土,前进一步,多所耗费毫无功劳。反而屡次上书,肆无忌惮地诽谤我的行动,还因为不能回京为太子,日夜埋怨。扶苏作为儿子是不孝的,现在特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在外,对于他的行为,不进行规劝,肯定是参与同谋,作为臣子是不忠,特赐死;兵权移交裨将王离。”他们在诏书加盖玉玺之后,派胡亥的贴身亲信疾速送往上郡。使者一到上郡,便立即向扶苏、蒙恬宣读了“圣旨”,扶苏听完“圣旨”真如晴天霹雳,禁不住失声痛哭,他悲怆地转入内室,就要自杀。蒙恬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急忙上前劝止扶苏说:“皇帝在外边巡视并没有册立太子,使我率三十万大军戍守边境,派公子做我的监军,这本身就意味着把天下重任交付给你啊!今天凭着使者的一封信就自杀,又怎么能知道这诏书不是假的呢?请公子再请示一下,究竟是真是假,到那时再死也不迟啊!”这时使者在旁边一再催逼。扶苏是仁孝忠厚的人,他对蒙恬说:“父亲命令儿子去死,还有什么可再请示的呢!”于是便拔剑自杀了。而蒙恬却坚决不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他想拖延一段时间,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使臣就把他抓起来囚在阳周狱中,然后回报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大喜,他们匆匆离开沙丘,经井陉,抵九原。当时正值盛夏酷暑,没几天,秦始皇的尸体便腐烂发臭了。赵高怕引起众人的怀疑,就想出一个办法,诏令索取鲍鱼,百官车上,各载一石,以鱼腥来掩饰尸体的臭气,这样,一路催趱,星夜前进,赶回咸阳,立即宣布胡亥为太子,并为秦始皇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葬礼结束后,胡亥正式即位,登上了皇帝宝座,称为秦二世。赵高升任为郎中令,常居于宫中参与决策。现在,他完全可以摆布这个傀儡皇帝,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野心了。

3.剪除异己,安插亲信

从历史上看,一场阴谋政变得逞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政变的策划者,总是要实行两手统治:一面大开杀戒,剪除异己;一面封官赐爵,安插亲信。实行这两手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巩固自己刚刚篡夺的政权,企图达到长治久安。

赵高剪除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蒙恬、蒙毅兄弟。他与蒙毅宿怨很深,而蒙恬又手握重兵在外,这就使赵高深为忧虑,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他向二世进谗说;“我听说先帝早就想择贤嗣立陛下为太子,只因蒙恬擅权,屡次谏阻。蒙毅又整天说陛下的坏话。所以先帝遗命,仍立扶苏。现在扶苏已死,陛下登基,蒙氏兄弟一定要为扶苏报仇,恐怕陛下寝席难安啊!以愚臣之见,不如杀掉蒙氏兄弟,以绝后患。”二世听了赵高的话,便拟定诏书,将蒙毅囚了起来,准备处死。二世的叔父子婴得知此事后,立即进谏说:“从前赵王杀死名将李牧,误用颜聚;燕王轻信荆轲,违背秦约;齐王屠戮先世功臣,偏信后胜,最后都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如今蒙氏兄弟,为我秦朝大臣谋士,有功于国家,陛下反要把他们诛死,臣以为这是万万不可以的。臣听说轻虑多疑是不可以治国的,自作聪明是难以成为明君的。如今诛戮忠臣宠信小人,一定会招致群臣的离心离德,还请陛下审慎为是。”二世根本听不进他的话,最后还是以“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史记·蒙恬列传》)的罪名杀死了蒙毅。接着,二世又派使者至阳周,赐书蒙恬道:“你负罪太多,你弟弟蒙毅又有大罪,所以赐死于你。”

蒙恬进行了一番表白自辩,最后吞药自杀了。消息传开后,天下舆论都为之呼冤,而赵高却为除去了这两个心中隐患暗自欣慰。

沙丘政变尽管干得很诡秘,但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时虽被隐瞒过去,事后也总不免要渐渐露出破绽。日子久了,诸公子渐有所闻,他们暗地里互相猜疑,或者交头接耳私下议论。慢慢地赵高与二世也听到一些风声,未免暗自忧虑。一天,二世把赵高召来,心事重重地对他说:“如今我虽然继承了皇位,看来大臣们并不顺服,一些地方官也都各自为政,而诸公子也必然要与我争位,如何是好?”这话正中赵高心怀,这件事也正是他的隐忧。但他却故意踌躇了一下,然后慢吞吞地说道:“这件事臣本来早就想说,但一宜没敢直说。您想,先帝的那些大臣都是天下有名的显赫贵族,功劳累世相传。而我赵高素来微贱,幸蒙陛下赏识提拔,居于上位,管理内政。所以大臣们心里怏怏不乐。他们表面上虽然顺从,心里其实是很不服气的。再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们都在怀疑,而诸公子又都是陛下的兄长,现在让他们跪拜称臣,当然是不会甘心的。如不及早采取措施,这样下去,恐怕会发生变乱。”二世听了,深表同意,便向赵高请教对策。赵高说:“如今不是讲究文治而是决于武力之时,极需大振威力。要立威,就必须制定严酷苛刻的刑法,使那些有罪的人彼此连坐,直至株连九族。清除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疏远那些兄弟骨肉。而后,再采取‘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的办法,换上一批亲信,这样,既可除去先帝的那些旧臣,又可安置陛下所亲信的人,谁不感恩戴德,忠于陛下呢!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肆意享乐了。”二世认为是好主意,便让赵高重新订立法律,凡群臣、诸公于有罪的,全部交由赵高处置。于是,赵高大开杀戒,又把屠刀挥向诸公子。

没过几天,就构成一场大狱,将公子12、公主10人,以及旧臣近侍若干,一起拘捕。在赵高的严刑拷打之下,全部问成逆谋重罪。结果,“公子12人戮死咸阳市”,10公主则在杜邮被解裂肢体,所有财物抄没入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公子将间等兄弟3人,秉性忠厚,行为谨慎,对二世、赵高素无异议,也被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这3兄弟自认无罪,只待不久即可获释。谁知二世遣使下令:“公子不臣,罪当死!”将间叫屈道:“我平时出入宫廷,未尝失礼;随班廓庙,未尝失节;奉命应时,未尝失辞,怎么叫做不臣!”最终三呼:“天乎!吾无罪!”结果,兄弟3人“皆流涕拔剑自杀”。

还有一个公子高,虽未曾被拘系,自知不能幸免。本想逃走,但又怕因此株连全家,祸至灭族。于是,想出了一个舍身保家的方法,上书二世,情愿殉葬父皇。二世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他又怀疑其中有诈,便把原书取示赵高。赵高看完后,笑着说:“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批准了他的请求,“赐钱十万以葬”。总计始皇子女一共三四十人,都被杀完;所有功臣,大概除李斯之外,也几乎被清洗干净,形成“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数叛者众”的形势。与此同时,赵高又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要害位置,如弟弟赵成被任为郎中令,掌握京师和皇帝的卫队,女婿阎乐为咸阳令。其他如御史、谒者、侍中等官,也都换成了赵高的人。朝中上下,到处都有赵高的爪牙和耳目,为日后的篡位做好了准备。

对于二世,赵高极力怂恿他肆意玩乐,从不加谏阻。譬如有一次二世对他说:“人生在世,就像乘着六匹骏马驾着车子越过堑隙那么快,现在我既然已经君临天下,那就应该‘悉耳目之的所好,穷心志之所乐’,这样‘终吾年寿’,你看可以吗?”赵高应合他说:“这正是贤明的君主所喜欢做的,愚蠢的君主所加以反对的。”这样,既博得了二世对他的好感,又使二世荒于政事,一切由他赵高去处理。在赵高的引导、教唆之下,二世不但继承了秦始皇的一切暴政,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暴虐无道,如大修阿房宫,“赋敛愈重,戍徭不已,耗尽天下财力物力。”

赵高自知杀人太多,积怨遍于朝野上下,怕群臣揭发参劾他。为了堵塞众议,隔断二世与外朝的接触,以便于驾空二世,把他紧紧地操纵在自己手里,他又欺骗二世说:“天子所以称贵,就在于深居九重,高高在上,只让群臣听到他的声音,不让他们见到面孔。从前先皇在位的时间长,群臣无不敬畏,所以即使每天与群臣见面,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妄进邪说。现在陛下还很年轻,又刚刚即位,对各种事情未必样样精通。这样,如果在朝廷中当场处理政务,万一言语有误,处置失当,就在群臣面前暴露了您的弱点,这岂不有损于陛下的圣明吗?天子称‘朕’,‘朕’就是有声无形,使人可望不可近。所以,希望陛下从今日起,不必再临朝和臣下见面,只管深居宫禁,有什么事情由我和侍中习法的人来批答处理一下就行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疑难的事情来试陛下,天下也就会称颂陛下的圣主了。”心无主见、耽于淫乐的秦二世本来就厌于机务缠身,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从此,他很少临朝听政,整天和宦官宫妾在一起寻欢作乐,所有内外政事均由赵高处理。二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了。

4.罗织罪名,陷害李斯

赵高的阴谋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他篡权夺位的条件也逐渐成熟了,现在,剩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沙丘政变的同盟者李斯。自从沙丘政变之后,李斯一直是赵高心中的一块病。因为他知道赵高的一切阴谋,而且他本来就是反对政变的。他又是一个很有政治经验、位居丞相的人,随时都有可能除掉赵高,所以,必须先发制人,置李斯于死地。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一天,他诡诈地对李斯说:“关东群盗蜂起,可皇上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反而急于征调役夫修筑阿房宫,采办聚敛那些狗呀马呀之类无用的东西。我很想劝谏他,可是自知人微言轻,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些其实是您当丞相分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去劝谏一下呢?”李斯不知是计,非常赞同赵高的意见,说:“本来我早就想进谏。可是现在皇上不上朝,居于深宫之中,很难找到进言的机会。”赵高见李斯上了圈套,就说;“如果您真想进谏的话,我给您留意着,等皇上一有空闲,我就来通知您。”两人约好后,于是赵高偏在二世拥姬挽妾,燕乐正浓时派人通知李斯,说:“皇上正有空闲,可以去奏事了。”李斯赶紧去进谏,结果引起了二世的反感。一连几次都是这样,惹得二世大怒,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却不来奏事,偏偏当我玩得高兴的时候,丞相就来奏事。莫非丞相以为我年轻好欺吗!”赵高乘机向二世进谗说:“丞相要是这么想的,那就危险了。丞相参与了沙丘之谋,现在陛下已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的意思是想裂土封王啊!另外,还有一件事,今天陛下不问,我一直没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造反的陈胜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这正是楚地强盗横行的缘由。陈胜的军队经过三川时,李由不肯出击。我听说他们之间还有文书往来,因为现在还没有拿到实证,所以一直没敢奏闻。况且丞相在外边的权力,比陛下还要大啊!”二世认为赵高说的有道理,想治李斯的罪,但没有证据,不好贸然行事,于是就派人去调查李由通贼的事。

后来,李斯得知了这件事,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赵高的当。他想面见二世,澄清赵高对他的诬陷,但二世在甘泉宫主嬉乐,拒不见他。于是李斯就改用上书揭发赵高是一个如同宋国的司城子罕、齐国的田常那样的弑君篡位,怀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的阴谋家、野心家,并警告二世:“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史记·李斯列传》)二世完全不信李斯的上书,驳斥他说:“赵高虽然是个宦官,但他并不因为自己处境安逸而肆意妄为,也不因为处境危险而变心,他品行廉洁,善于自我约束,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位置。他是靠忠诚被提拔起来的,靠信义保住自己的职位的。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贤能的人,而您为什么要怀疑他呢?而且先帝死后我还很年轻,缺少见识,又不懂得治理百姓,而您年纪又老了,如果没有赵高,恐怕我就会失掉天下的。我不把国家大事交给赵高,谁又能当此重任呢?况且赵高为人精明强干,对下能体察人情,对上能合我的心意,请您不必多疑。”李斯提醒二世说:“赵高并非如陛下所说。他本是一个‘贱人’,‘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这是一个危险人物。”(《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已完全信任赵高,他怕李斯杀掉赵高,就把这事私下告诉了他。赵高乘机对二世说:“丞相所顾忌的就是我,我一死,丞相就会干出田常篡齐那样的事来。”赵高这一番恶毒的挑唆,使二世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李斯的信任,于是,他就把李斯交给赵高治罪。

赵高先把李斯拘捕起来,投入狱中。随即又把李斯的宗族、门客及凡与李斯有交往的人统统收捕归案。然后,赵高便用重刑逼供,要他招认与儿子李由谋反之情。李斯被鞭打一千余下,疼痛难忍,便招了假供。此时的李斯,还幻想着以雄辩之才,向二世上书自陈,企图以自己为秦所建立的功劳和实无反叛之心来打动二世,赦免自己。于是,他在狱中写了一封自辩书,托狱吏上达二世。然而,狱吏却把它送给了赵高。赵高一看,大发雷霆,把上诉书扯个粉碎,说:“囚犯怎么能上书呢!”

李斯的上书,反倒提醒了赵高:倘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问李斯,他肯定会翻供的。于是,赵高又想出了一条诡计:他让自己的门客10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的样子,轮番去审讯李斯。李斯不知其中有诈,就以实情相告,结果每次都遭到残酷的拷打。后来,秦二世派人来核实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又如前几次一样,始终没敢改口,承认了谋反的罪名。赵高把这份供词上奏给二世,二世看后非常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被李斯所卖!”

这时,二世派去调查李由通贼的使臣,也到了三川,这才知道李由已经被起兵反秦的项梁杀死。当使臣返回咸阳时,恰好李斯下狱,赵高把真实情况隐去,编造了一套假材料,蒙骗二世。这样一来,李斯便被定成死罪。二世2年(前208年)7月,处决李斯,把他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临刑前,李斯凄楚地对他的二儿子说:“我们再也不能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外去追逐狡兔了!”父子两人抱头痛哭。但这一切已悔之晚矣!

李斯死后,赵高被任命为丞相,因为他是宦官,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再进一步,就是皇帝的宝座了!

5.指鹿为马,篡权夺位

赵高既已除掉李斯,感到篡秦的时机已到。但他还不知道,群臣是不是完全拥护自己。为了试探群臣的倾向,赵高又在秦宫中导演了一幕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的闹剧。

那是秦二世3年(前207年)8月己亥这一天,赵高命人把一头鹿牵入宫中献给二世,但他却说:“我把这匹好马献给陛下。”二世一看,分明是一头鹿,哪里是什么马,便大声笑道:“丞相弄错了!怎么把鹿当成马呢?”赵高仍坚持说是马。二世不信,就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面面相觑,不知赵高打的什么主意,有的不敢作声,也有几个人据实说是鹿,但更多的人都奉承赵高,谎说是马。秦二世闻言,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精神惑乱,竟分辨不出鹿和马,于是就召来太卜,让他为自己占一卦。太卜已经被赵高授意,便按照赵高的意思说:“陛下在春秋季节祭祀天地、尊奉宗庙鬼神时,未能严格斋戒禁忌,所以神灵惑乱,以致今天鹿马不分。现在您必须依照至圣大德的做法,严格认真地去行斋戒之礼。”二世听信了太卜的这套鬼话,便躲进上林苑中进行斋戒之礼去了。二世一走,赵高就把那些据实说鹿的人统统杀掉。从此宫中内外,都畏惧赵高,没有一个敢表示一点异议的人。赵高篡秦,只在早晚之间了。

秦二世在上林苑中,每天以游玩打猎为事。有一次,一个过往的行人进入上林苑中,二世竟挽弓搭箭,将行人射死。赵高得知此事后,就让他的女婿阎乐去告诉二世说:“不知道是谁杀了一个人,却把尸体移到上林苑中来了。”二世听了很不自在。赵高又自己出面,假作关心地劝二世道:“天子无缘无故地射杀一个无辜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的。这样,鬼神就不会接受祭供,上天将会降下灾祸。现在您只有远离皇宫,才能避免灾祸。”二世听了赵高的建议,又离开上林苑,跑到咸阳东南离城八里远的望夷宫避灾去了。

这时,关东各地已纷纷举兵,沛公刘邦率数万人杀入武关,他派人私下和赵高取得联系。赵高便想将计就计,派人去同义军讲和,并向刘邦提出“灭秦宗室,分王关中”的要求。刘邦怕其中有诈,没有答应,赵高担心事情泄漏,便决定先行动手,发动政变,以实现他阴谋篡位的最后一步。

政变是经过精心策划与周密安排的。赵高找来女婿阎乐和弟弟赵成,对他们说:“皇上不听我的劝谏,如今事情危急,一定会归罪于我家,我们难道束手待毙,坐视灭门么?现在只有先行下手,废黜二世,改立公子婴。”接着,赵高就布置行动。因为赵成身为郎中令,可以自由出入宫廷,赵高让他做内应,先在宫中散布谣言,说山东强盗已经打进城来,搅得人心惶惶。然后,由阎乐率领一部分士兵化装成起义军,把阎乐的母亲抓来,偷偷安置到赵高家中,以造成一种似乎起义军真的打进城来的假象。随即由阎乐率领一千多士兵直抵望夷宫。

到了宫门前,阎乐不由分说地令人将卫令仆射(守卫宫门的卫兵首领)绑了起来,并气势汹汹地叱责道:“强盗进了宫门,你们为什么不阻止?”卫令说:“宫外都有卫队驻扎,戒备森严,哪里有什么强盗敢闯进宫来?”阎乐顺手一刀,杀了卫令,率兵直入,边行边放箭。宫内侍卫郎官及宦官仆役,大吃一惊,有的四处逃窜,有的上前格斗。抵抗的都被杀死,死亡数十人。这时,赵成与阎乐一同攻入内殿,一箭射中二世座位后的帷帐。二世惊起,急呼左右护驾。左右侍从皆惊慌乱窜,不敢抵抗。身旁只有一名宦官,呆立在那里不敢逃走。二世问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以致弄到今天这种地步!”那位宦官说:“正因为我什么都不敢说,才活到今天。假如我从前敢多言,早就被杀死了,怎么能够活到今天!”这时阎乐已冲到二世面前,他厉声斥责二世道;“你骄恣妄为,滥杀无辜,酷虐无道,现在天下人都起来反对你,今天,你看怎么办!”秦二世胆怯地问了一句:“我可以见见丞相吗?”阎乐道;“不行!”二世说:“我让出皇位,可以让我当一个郡王吗?”阎乐摇摇头。二世又说:“那么,当个万户侯也行。”阎乐又拒绝了他。于是,二世以哀求的口气说:“我愿意同妻子做一个老百姓,这总可以了吧!”阎乐大声说:“我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来除害的,你说什么都没有用,我是不敢回报丞相的。”说完,指挥士兵上前。二世自知死不可免,便横剑自杀了。

阎乐回报赵高,赵高欣喜异常,立即进宫,拿过他觊觎已久的玉玺佩戴在身上,准备篡位登基。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左右百官莫从”。突然,他像被群臣当头重重地打了一棒,只觉得天眩地转,宫殿似乎要倒塌下来。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倒行逆施,已使自己成为一个“独夫民贼”,孤家寡人,达到了“天弗与,群臣弗许”的地步。他的皇帝梦破灭了。于是,他只好请出子婴,“授之玺”。但因六国复兴,“秦地益小”,难以称“帝”,便立子婴为秦王。

6.身死族灭,遗息万年

子婴虽被立为秦王,但他十分清楚赵高的为人及其险恶用心。他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及心腹太监韩谈密谋说:“赵高在望夷宫中杀死二世,他怕群臣杀他,才假仁假义地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与楚军有约,消灭秦室以后在关中称王,现在等我斋戒以后入告祖庙时,乘机在庙中杀掉我。我只说有病不能去,他必定来催促我,那时就把他杀死。”过了几天,赵高派人请子婴去祖庙祭祀,子婴便推说有病。于是,赵高果然自己来催,一进门就说:“祭祀祖庙是大事,大王为什么没去呢?”话音未落,预先埋伏在四周的韩谈等人一拥而上,将赵高杀死,并灭其三族。一生中惯以阴谋杀人的赵高,最后竟也死于阴谋之中。可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赵高虽然死了,但秦王朝也随之大势已去。子婴只当了46天秦王,刘邦就率兵入武关,至灞上,子婴便“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投降了刘邦,秦朝遂告灭亡。这一年是公元前207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其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于是,乃废除分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秦王朝。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业绩!当此之时,这位“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确乎有点踌躇满志了。他为自己更名号为“皇帝”,以示至高无上,又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并且,他自己是“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而,曾几何时,这个声威赫赫的大帝国刚开场也就匆匆地收了尾,仅15年便“二世而亡”了。这种强烈的历史落差,不能不使人为之震惊,为之感叹,并引起后世的许多评论。举其要者,西汉的桓宽在《盐铁论)中说“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即认为秦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任用了赵高。这种看法在汉朝人中是非常普遍的。如贾谊的《新书》、陆贾的《新语》就都持有这种说法。后来唐朝的柳宗元、明朝的李贽等思想家、学者也都认为秦的“二世而亡”是因为“胡亥任赵高”的结果。而明末清初的著名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进一步分析说,秦的短祚而亡的原因非一,但“莫甚于不知人”,“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就是说,由于秦国的命运被操纵在赵高其人的手中,这样,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守成之主,也是很难保持秦国不亡,更何况又是二世胡亥这样一个只知荒淫逸乐的昏庸无能之徒呢?它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不只是胡亥没能看透赵高的本质,就是“神灵明圣”的秦始皇及辅佑秦始皇定天下的才智兼备宰相李斯等人,也都为其所蒙骗,或为其所利用,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结局。看来,秦的“二世而亡”主要在于内而不在外,而这位赵高应是罪责第一、难辞其咎的。我们不禁要问:赵高这样一卑贱的“刑余之人”,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爬到丞相的高位,钻进秦王朝政权的心脏,从而颠覆刚刚诞生不久的大一统的秦帝国呢?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赵高搞阴谋的手段和特点,而且,还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宦官干政,甚至操纵皇帝的生杀予夺之权,正是封建专制政体本身的产物。

从主观方面看,赵高作为一个野心家、阴谋家,首先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他伪装、隐蔽得很深,善于投主所好,骗取信任。从秦始皇到秦二世,都被他的伪装忠信所蒙骗了。秦二世对他更是深信不疑,甚至当李斯上书揭露他怀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陛下不图”,“恐其为变”时,二世根本听不进去。而他对赵高的那些看法和评价,诸如“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等等,正反映出赵高的“善伺人主之意”的欺骗性和伪善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古代史记·宦者传》中曾深刻指出:“宦者之害,……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如果说这是一般“宦者”所共有的特点的话,那么在赵高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具有极端的冷酷性。也许由于“宦者”们的生理上的残缺,导致心理上也异于常人。如欧阳修所说:“其为心也专而忍。”近年唐墓中出土的宦者俑,于奴才相中透出一脸阴冷刻毒的神气。虽然不能说历史上的宦官都是如此,但它确实概括了人们对宦者的普遍印象。而这一点在赵高身上也体现得相当充分,他为了诛除异己而大立“严法”“苛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史记·李斯列传》)。在秦二世当政的几年里,暴政胜于始皇,使得“天下苦秦”,人人自危,动辄得罪,陷害了无数无辜,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三是他的永无满足的贪欲和权势欲,李斯揭露他“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同上)。他由一个普通宦者——中车府令——郎中令——中丞相,最后到弑君篡位,野心无限膨胀,直至灭亡。第四就是他极善于玩弄阴谋诡计。如篡改遗诏,陷害李斯,愚弄并架空二世,指鹿为马及夷宫政变等,无一不是在耍阴谋,弄权术,尤其善于利用二世和李斯的弱点及统治者的内部矛盾,纵横捭阖,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客观方面看,封建专制政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君主的极端孤立和虚弱,而这正是产生宦官之祸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专制的君主来说,几乎一切人都是不能放心的。同族兄弟可能图谋篡位,文官可能架空自己,武将可能发动兵变……周围都是潜伏的隐患和危险。这样,作为皇帝家奴的宦官,他的低贱的身分在皇帝看来难以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并且把事情交给他们办,似乎更放心,更方便一些。我们看秦二世对李斯所说的一番关于信任赵高的话,就很能反映君主的这种心理:“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高,当谁任哉。”历史事实反复表明,再英明的君主也不能放弃让宦官参政这种选择。人们往往指责阉宦弄权乱政,却没有看到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的人,正是封建帝王自己。帝王要利用宦官,而宦官也就同时利用帝王。这就是秦、汉、唐、宋,明、清等历朝都有宦官弄权,以致酿成祸乱的历史原因。

赵高其人,以野心家、阴谋家、乱臣贼子的形象载入史册,他所导演的指鹿为马的丑剧,已成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同义语。他所施用的手段和伎俩,反映了封建时代一切野心家、阴谋家的共同本质和特点,至今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同类推荐
  • 独断大明

    独断大明

    猪脚是明光宗第六子,他觉得不能让未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做皇帝,于是,他在紫禁城里大喊了一声:我要做皇帝!新书:宋时风流,求支持~
  • 大明重兴

    大明重兴

    我来了,我见了,我做我想做的!那就是让我堂堂中华当让万邦来贺,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民族之巅。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 三国之黄巾神将

    三国之黄巾神将

    身中奇毒,重生三国,饮虎血,战猛将,率领黄巾余部,搅动三国风云。
  • 清代嫁妆研究

    清代嫁妆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嫁妆于婚姻意义重大。首先,它在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无论家庭贫富,人们都会尽力为女儿筹办嫁妆;其次,嫁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婚姻的缔结,丰厚的嫁妆往往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得到更高身价;再次,嫁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助长了整个社会的奢靡之风、导致婚后的奁产纠纷等。
热门推荐
  • 天心女帝

    天心女帝

    爱恨情仇,何时休?漫漫修真路,终为枯骨?
  • 二婚之宠妻无度

    二婚之宠妻无度

    我怀孕期间,老公出轨,小三上门挑衅,把我打滑胎,我老公就在旁边眼睁睁看着,我的血流了一地……
  • 纽约,我来了!

    纽约,我来了!

    美国普利策奖得主作家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系列作品的第二部。《安琪拉的灰烬》中那个在贫民窟长大却始终坚持梦想的小弗兰克,终于在19岁时重新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纽约,我来了!》中,他从一个穷困潦倒的移民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师。在纽约这个炫目的大城市,弗兰克做过清洁工、厨房杂工、打字员,应征参了军,又在没有高中学历的情况下,半工半读地念完了大学,并选择以教师作为终生职业。在此期间,他结婚生子,又遭遇婚姻失败;他对年轻的学生们讲述着文学的魅力,而他自己却要背负生活的重担……当梦想变成眼前的生活,它还是不是你脑海中憧憬的样子?当新天地展现在你面前,它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 不怕

    不怕

    任何一个人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安、恐惧。但是,不安和恐惧改变不了现状。只有勇敢地站起来,摆脱心灵的恐惧和不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才会有光明的、美好的未来。本书通过许多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摆脱不安和恐惧,就要学会不断地独立思考,把兴趣当做学习的老师,用心经营自己的长处,进而用专注的精神和坚持的信念,让自己不断进步。
  • 三爷夫人又作妖

    三爷夫人又作妖

    面对前世的仇人,苏清漓杀伐决断,毫不留情。可面对自己的金光闪闪的帅气老公时,诶嘿嘿嘿嘿,苏清漓擦擦口水。“来嘛来嘛,别怕别怕。”看我扮猪吃老虎,轻松拿下冷面阎王~
  •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形势,包括共产主义的发展和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法西斯起于德国,而后很快的传到日本等一些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赤裸裸的展现了瓜分世界的野心。
  • 中国历史战争大事详解:近代战争史(下)

    中国历史战争大事详解:近代战争史(下)

    该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列强侵略和争取土地完整的主要战争,包括收复新疆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护国战争、抗击沙俄等历史事件。
  • 陪你度过年少岁月

    陪你度过年少岁月

    三岁时,他搬来她家附近,第一次上门做客,她就奶声奶气的嫌弃:“怎么长得跟个娘们一样?”六岁时,她是一年级的小霸王,他是她的小弟,被逼跑腿买零食,背她回家,睡觉打掩护,放学抄作业,考试传纸条……化身田螺弟弟,随叫随到。“诶诶诶……?”宿好好懵了,小样,胆子肥了啊,信不信我抽你?!夜曜咬牙切齿的盯着她:“你以为这些年我伏低做小,是因为什么?”“不……不……知道……知道……”
  •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微信)诗歌荐评,每日推荐一首优秀原创诗歌,也因此每年集成一本《新世纪诗典》,此为第五本。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新世纪诗典》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展示国人的生存,传递诗人的情感。伊沙的编选不含门户之见,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气象,他对每首诗所作的精彩点评加在一起也可看做是对中国当下诗坛所做的一次整体性观察和评价。
  • 重生之嗜血庶女

    重生之嗜血庶女

    “姐姐今日真是美极了。”苏锦珍将最后最后一只金钗插上坐在铜镜前那个一袭红衣的美丽女子的鬓上,眼前全是羡艳和奉承。红衣女子扬唇轻笑,并不做声,倒是一边的嬷嬷开口道,“皇后娘娘可是西凉第一美人呢!”红衣女子听了嬷嬷的话唇边的笑意更深了些,那个嬷嬷看了看苏锦绣的样子心里喜悦更甚,看来自己的马屁是拍到了,如今心里只想着等一会子皇后娘娘会赏自己什么东西,今日可是皇后娘娘与皇上的大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