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利益与非生态利益
迄今为止,关于利益的认识基本上都限于人类社会上的意义。有一种名为“中国幸福学”的学说认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动物有两个本性,即,求生的本性和懒惰的本性;人具有三种本性,即求生的第一本性,懒惰的第二本性和不满足的第三本性(其中人的不满足第三本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人们的利益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求生的利益,懒惰的利益以及不满足的利益。
求生的利益就是存在有生存危机的人们所追求的生存权(益)。比如能找到求生的工作,比如能获得救济的社会福利,比如能救生的社会医疗保障等求生权益。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生存权益保障,那么,要饭吃,甚至坑蒙拐骗都可能是人们的利益所在,但这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懒惰的利益就是人们追求舒适的利益。比如安静休息的利益,舒适工作的利益,能方便快捷上下班的利益,停车位的利益以及就近购物,就医,上学的利益等等。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获得满足后的感觉,而不满足就是渴求,所以不满足的利益就是幸福权的利益。比如人们要挣更多的钱,要上更好的学校,要当更大的官,要拿更大的金牌,当然也有人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更好的福祉等等利益渴求都属于不满足的利益。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世界上古往今来各种重大的冲突,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引起的,当今社会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都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都是利益惹的祸。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发展的角度说,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源于利益带来了福,如果不是利益的驱动,人类社会也不可能获得巨大的进步。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把利益问题分为生态利益和非生态利益两种不同的特性。
什么叫“生态利益”?我认为,凡是生物的逐利意识和行为获得的利益,能够表现为追求自身好处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都可以归结为生态利益。很容易理解,“非生态利益”就是破坏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利益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除了人类,其它生物的逐利行为都符合生态利益的要求,因而是既合理又有利的利益追求。只有人类的行为才可能同时出现生态利益和非生态利益两种不同的特性。
利益是否具有守恒的性质
我之所以提出利益是否守恒的问题,源于“能量守恒定律”的启示。
能量守恒,即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已不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环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质量传入或传出系统。对于此情形,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在想,在自然界中,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所有生物的利益(至少是物质利益)的总量是否也会是恒定的?我想这并非是胡思乱想,能量与物质是密切相关的,而利益则与能量和物质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想在整个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共同享有的利益的总量也是守恒的。如果生态系统能够向生物提供的利益的总量是恒定的,那么某种(或某些)生物得到的利益过多,势必就会减少其它生物的利益。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人类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利益,势必减少其它所有生物应该享有的利益。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可以说全人类都是狭隘和自私的,甚至可以说全人类所有主流的价值观都是有问题的。
嗜欲深者天机浅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嗜欲深者天机浅”。这是源自《庄子·大宗师》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所谓嗜欲,即爱好、欲望。嗜欲深,指欲望过度。所谓天机,主要指智慧和灵性。嗜欲深者天机浅,是说一个人如果欲望过于膨胀,深陷其中,就会失去智慧和灵性,进而失去福祉和幸运。
很遗憾,二千多年前的圣人告诫我们的这句话,至今尚未引起大多数人的警觉,即使有一部分觉悟者领悟到了其中的深刻哲理,也大都只是停留在自身觉悟的层面上,很少能够联想到整个人类的行为都已经陷入了“嗜欲深”而“天机浅”的歧途中,就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途径所显示的那样。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以为,自然对人类过分行为的报复,其实不过就是自然界在努力纠正因人类行为而造成的失衡,它在努力恢复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有点激烈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理性的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将“自然的报复”看做人体生病时身体出现的发烧过程,发烧引起的体温越高,身体内的自愈行为就进行得越激烈,这是身体恢复正常前必要的经历。
不知从何时起,人类的词典中出现了“知识”这个词汇,知识常常与科学连在一起,似乎是代表进步与智慧的标志。但我现在想起来觉得远没有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虽然一字之差,但既可以近在咫尺,也可以远隔天涯。当知识贴合天机时,知识与智慧就近在咫尺,当知识违背天机时,知识与智慧就远隔天涯。当我们重新回味庄子关于“嗜欲深者天机浅”的警言时,不但要从个体的角度深刻体会,更要从群体的角度进行反思——当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多,知识也越来越多时,全人类的天机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浅。
哀哉。也许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谁也难以驾驭和改变。好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虽然无法左右群体的行为,也不知道人类社会这趟时代列车最终会驶向何方,但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把握个体的行为,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天机过浅的那一个而感到难受,或者在时代列车上被过早的请下车。
如果人类足够聪明
说到利益,就要涉及利益的分配。当今社会在处理利益问题时,经常提出“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的课题,前者着眼于提高效率,希望争取更多的利益用于分配,后者着眼于公平,希望将利益分配得均衡合理一点。
如果我们跳出人类自身这个圈子,承认利益总量在整个自然界中是守恒的,那么“做大蛋糕”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课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切好蛋糕”。如果人类足够聪明,那么首先就要解决好如何在既不破坏生态稳定又不过多侵害其它生物利益的前提下(或者其它生物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获得较多的蛋糕(或者也可以叫做做大蛋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人类内部的分配问题。根本的约束条件只有一个,就是不能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