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5300000015

第15章 语录二(4)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分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答陆原静书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真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既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人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杪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贰也,贰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贰,不贰则不息矣。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危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枺,兔将复先之矣。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查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查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查滓,如汤中浮雪,如同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同类推荐
  • 北朝奸佞

    北朝奸佞

    重生北齐,却未想此身竟是一个败尽家财的败家子,甚至连不离不弃的小丫鬟都抵给了妓院。刚刚重生的张忘,第一个紧要问题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小丫鬟。第二便是如何在这被称之为“禽兽王朝”的北齐活下去。书友群:254418550欢迎加入。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微历史:老祖宗的人精式生存智慧

    微历史:老祖宗的人精式生存智慧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最不缺的人才是什么?各种人精!老祖宗一大堆,最不缺的是什么?智慧!从先秦到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纷纷现身说法,在短短一两百字之间,细细讲透那些独步天下、令人绝倒的生存智慧。本书从做人、为政、做事、说话、生活的艺术等五个方面,通过十六个话题、近千个历史段子,带你领略这些精明的老祖宗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所展露出的生存哲学和智慧偏方。
  • 秦亭

    秦亭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文大抵分为两部分——幻想篇与史实篇。本书为幻想篇,史实篇搜索《秦亭纵横篇》幻想篇中为架空历史以及仙侠元素,是作者的一次尝试,内容较为晦涩。史实篇为纯粹的历史文,没有任何杂乱的元素掺杂在内。本书有书生北地茫茫踩雪,丽人寻夫身死他乡;亡国公子一怒杀破天下,纵横策士斡旋邦交漩涡;铁面君王卧薪尝胆蓄意东出,白衣雅士呕心沥血投命变法;文人墨客舌战学宫,关山将士生死沙场;迁客骚人天涯悲歌,穑夫农士井田高唱;还有威武雄壮的铁军锐士喋血北望,那声威显赫的贵族世家惨遭流放。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热门推荐
  •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内容简介:马路上,三毛盖着一张报纸睡觉。一个坐轿车的有钱人,从车窗丢下一个烟蒂。于是,苦命的三毛又遭了一回火灾……差不多和三毛同龄的我,为可怜的三毛担心,也为他不平。
  • 横扫欧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横扫欧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九翅春秋

    九翅春秋

    九翅一醉,是真回到了春秋,还是梦回春秋?九翅困扰了三年,是钟鑫,还是郑突,或者郑忽,会给她一个答案?(本故事纯属虚构,所有见解知识不可效仿。)
  • 他来自1943

    他来自1943

    一个视死如归的任务……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抗日军人聂国宗从民国穿越而来,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小鲜肉杨星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场措手不及的车祸……职场女强人舒岚一不小心“撞上”了小鲜肉杨星泽,然后……舒岚不得不“负责任”地将杨星泽带回了家中。和一枚小鲜肉“同居”,感觉怎样?舒岚不屑地撇了撇嘴,杨星泽算是什么小鲜肉嘛!虽然他比她年轻五岁没错,虽然他长得很可口没错,虽然他的身材很……咳咳……舒岚不自然地清了清嗓子,虽然有很多“虽然”,但杨星泽根本就不是一枚正常的小鲜肉!因为。杨星泽是最拘谨,最保守,最正直,最老实,最讲道义……的,来自1943年的老鲜肉。
  • 迷宫街物语

    迷宫街物语

    " 绮丽学院的优等生魏星空同学,在父母失踪后变得性格孤僻。总是独来独往,她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在这点上,倒是和班长时川有点像。在伦敦的夏令营活动中,两个死对头结成了和平友好的“互帮互助”小组,可惜啊,刚到伦敦,星空同学就给班长时川惹下了麻烦。 因为她看到了自己送给妈妈的高跟鞋!为了寻找妈妈。星空不顾危险,一步步走进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天才迷宫设计者“银色时针”、复杂的白木兰与红木兰、新世界计划、一个个圈套接踵而至,一个个奇怪的人接连出现。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亲情?记忆重现,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这不仅仅是一次冒险,也是,一场寻找爱的旅程。"
  • 神秘王爷的爱妃

    神秘王爷的爱妃

    她是有着惊天容貌的娉婷郡主,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只一眼,便倾倒城池,媚惑众生。民间传说,她的美貌甚至吸引了自己的生父,以至于生生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其父亦不知所踪。圣上钦点她和亲邻国,被众多皇子明争暗夺,她安之若素。赐婚前夜,一场看似意外的大火,让她成功掩藏起绝色的容颜,变得丑陋不堪,所有人弃之如敝屐。那个极少有人目睹真容,传说中身有残障的七皇子,竟然娶她这个容颜尽毁的丑女?残王丑妃,全天下皆是耻笑声。大婚当夜,所有的传说一一应验,他身坐轮椅,她黑纱遮面。可是为何传说没有告诉她,这个七皇子竟俊美如斯?然而,竟还有人愿意娶她?
  • 天歌

    天歌

    云雨湖不是湖泊,是河流。 云雨湖畔的汪家水碾房是一个滋生爱情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恐怖的地方。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在此疯狂上演,不同的年代,凝聚着不同的人生。面对金钱与美女的诱惑,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使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
  • 婆娑劫之拐个和尚来开荤

    婆娑劫之拐个和尚来开荤

    她是八百里黄泉的主人,为了引渡弱水来到了人间,结识了小和尚檀渊,两人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情愫暗生。他一心向佛,原本想着度化世人,欲成佛,却为了她入了红尘。神魔大战之际,两人终结成夫妻,可前方却是已知的分别。
  • 廋金迷局

    廋金迷局

    一场蓄谋已久的大爆炸,一幅传世千年的名画,它们之间因为人性中对于爱与贪婪的执念而发生了交集。大爆炸发生之后,警察迅速把犯罪目标锁定在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个在艺术上有着特殊爱好的权博士身上。他一直试图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上找寻那个流传千年的历史宝藏。而他之所以如此痴迷于此,是因为这个宝藏中藏着一个可以破解人类生命真谛的秘密,也就是历史上被无数人孜孜追求的长生不老秘诀。他的这种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导致了他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另一个很有威望的博士之间矛盾重重。他是真正的凶手吗?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