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96100000003

第3章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善于从劳苦大众身上摄取精神养料,另一方面又敢于经常荡涤传统观念的污浊。对根深蒂固的旧传统、旧思想、旧习俗大胆地怀疑,是鲁迅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起点。

在追怀逝去的童年韶光时,鲁迅曾经回顾说:“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书,即《四书》《五经》;使遵守一定的注释;使写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并且使发一定的议论。”童年时代的鲁迅,也跟其他孩子一样,常插上幻想的翅膀翱翔,时而飞上云端,时而潜入蚁穴;他想探寻月亮跟着人走的秘密,他想懂得星星究竟怎样镶嵌在夜空。但是,诞生在封建末世的鲁迅,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作为大家庭的长孙,他更无法逃脱接受传统教育的命运。在绍兴方言中,形象地把孩子入塾读书比喻为“牛穿鼻”,意思是一进书房,就像牛鼻子被穿上了缰绳,从此就得服服帖帖。然而,鲁迅这头初生的“牛犊”,却并不如师长想象的那样驯良。他不愿盲从传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独立判断,最后终于识破了因袭的谎言,砸断了僵化的枷锁,挣脱了旧教育缰绳的羁绊,让真理的光束照进了思维的隧道。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旧世界宣告:“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

鲁迅开始入塾是六岁那年。启蒙老师周玉田是他的远房叔祖。这是一位爱种一点花木的和蔼的老人。他给鲁迅选定的第一本读物是历史教材《鉴略》。这本书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清朝,但童年的鲁迅却连一个字的意思也不懂。鲁迅感到有兴趣的,是老人珍藏的一本专讲园艺花卉的书,名叫《花镜》。鲁迅借来以后,又读又抄,还用几种本子比勘校对。为了增长对花木的知识,课余他亲自栽种,每株都插上竹签,写上花名,仔细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后来,经过一段实践,鲁迅发现《花镜》中的介绍也有错误。比如书上说,要把映山红从山上移植到家中,必须保留本土才能成活。鲁迅却对这种说法大胆提出了异议。他在书上批注说,这种花“性喜燥,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土栽亦活”。

十二岁时,鲁迅转入另一个叔祖周子京的书塾。周子京是一个仕途受挫的腐儒,鲁迅的小说《白光》中陈士成一类的人物。他屡试不第,变为呆狂。他夜里做着掘藏得宝的美梦,白天讲课则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有一次,他竟把“蟋蟀”解释为“虱子”。为此,鲁迅愤而退出了这家私塾,转入被称为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就读。此后,他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四五年时间。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形容读书其味无穷:经书,味如稻粱;史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调料。书屋的匾下,悬挂着《梅鹿古松图轴》,上绘一株拔地而起的古松,郁郁葱葱的松针密布在半空,鳞甲似的树身上缠绕着老藤,树下匍匐着一只肥胖的梅花鹿,两耳耸峙,栩栩如生。塾师寿镜吾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有着爱国忧民的思想。但是,在“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即使像寿镜吾这样令人敬仰的先生,教学内容中也不能不渗透着陈腐的思想意识,教学方法也难免生硬呆板。这些,对于一个思想活跃、天真烂漫的少年自然是难以接受的。鲁迅的书案,最初是设在三味书屋的南墙下,后来他以门缝有风为理由,要求移到西北临窗的明亮处,以便伺机偷看藏在抽屉里的小说。他在三味书屋“杂览”的书籍中,印象最深的是古典小说《西游记》。鲁迅后来对友人说,直到看到《西游记》,他才第一次对书籍发生兴趣。他还将《西游记》中的绣像在“荆川纸”上一一描摹下来,订成厚厚一大本,这就又培养了他对美术的爱好。对于《西游记》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哲理,少年鲁迅当然不可能一一领会,但是,他却从中受到了对于变化着的事物要多加怀疑的启发。例如《西游记》中洗澡的美人,原来是蜘蛛精的化身;那庄严巍峨的寺庙大门,却原来是一张猴子的尖嘴。鲁迅说:“早就受了《西游记》教育,吓得气绝是大约不至于的,但总之,无论对于什么,就都不免要怀疑了。”后来,鲁迅对论敌变化多端的手法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警觉,看见显着正人君子模样的人物,竟会觉得他也许正是蜘蛛精了。

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有趣的事:鲁迅所住的新台门附近,有一家被称为广思堂的私塾。塾师姓王,身矮头秃须多,诨名叫作“矮癞胡”。他不仅经常体罚学生,没收学生的点心给自己吃,而且规定学生小便前还要领取“撒尿签”。鲁迅听到这个消息,便在一天中午跟其他几个爱打抱不平的同学前去“兴师问罪”。不巧,广思堂也放学了,师生都不在。鲁迅便和伙伴们将“矮癞胡”的“撒尿签”全部撅折,将朱墨砚台扔在地上,以示惩戒。这正是鲁迅对腐朽的私塾制度的一次自发反抗。

书塾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书塾以外,禁令则没那么严苛了。渴求知识的鲁迅,该可以接触到一些既有意义而又切合孩子特点的书籍吧!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儿童读物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充斥于坊间的只不过是一些“毒害小儿的药饵”。在这种环境中,帮助鲁迅有效抵制旧思想污染的仍然是探求真理的怀疑精神。鲁迅在一张书签上,曾写下了这样的箴言:“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所谓“心到”,就包含着善于思索的意思。

囊萤照读、凿壁偷光,这已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封建社会,它常被用来激励读书人勤奋苦读,以求出人头地,很少有人对它产生过怀疑。然而鲁迅通过思索,却认为这样的故事不可真信,更不能模仿。试想,每天要捉一袋萤火虫,那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倘去凿穿邻居的墙壁,那后果将会更糟,不仅会招来邻居的斥骂,而且还要向人赔礼,替人修房。《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宣扬封建伦理的传统教材,那二十四位孝子是被称作楷模供人效仿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些令人炫目的故事中发现了“礼教吃人”这个残酷的事实。年幼的鲁迅并不反对孝顺父母。他所认为的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然而,《老莱娱亲》中的老莱子,行年七十,却要在双亲面前手摇拨浪鼓,戏舞装娇痴,这岂不是把肉麻当有趣?至于《郭巨埋儿》,那就更可怕了。郭巨担心儿子会夺母亲的口粮,居然狠心活埋三岁的儿子。鲁迅想,如果他父亲在家境败落时竟学郭巨,那该埋的岂不正是他吗!于是,当时那些被人视为白璧无瑕的孝子形象,反而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了极大的厌恶和反感,他原先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破产了。

在到处布满了陷阱的旧社会,要防止受骗,必须学会比较。十四五岁的时候,鲁迅看过一本叫《蜀碧》的书,内容是渲染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如何用酷刑杀人,读后令人毛骨悚然。后来,鲁迅随便翻翻家里的两三箱破烂书,无意中找到了一本明抄本的《立斋闲录》。这本杂录明代朝野遗闻逸事的笔记中,收录了永乐皇帝的上谕,鲁迅读后才知道皇帝是如何用屠戮、敲掠、刑辱压迫人民,使他们忍受非人类所能忍受的苦楚的。两相比较,鲁迅的憎恨就转移到永乐皇帝身上去了。鲁迅从中体会到:比较,这是医治受骗的好方法。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曾经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反叛之声:“从来如此,便对么?”这种对于被视为不可动摇的封建信条大胆怀疑的精神,很早就在鲁迅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苏格拉底

    名人传记丛书:苏格拉底

    名人传记丛书——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本书分为玄奘、达·伽马、斯坦利等部分。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作者以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史料,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不平凡的一生。孔子少时家境贫寒,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好学不倦。成年后做过小吏,50岁时担任高级官员,但因与统治者政见不合,离开家乡周游列国14年。晚年返回鲁国后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六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作者在满怀激情地赞美汪海以及双星集团所创造的业绩的同时,也没有避开使他们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借用佛教文化的某些说法来加强企业管理,请观音菩萨的佛像为双星信团值班站岗,以及在《鞋道》的最后一章“双星走好”进而提出的供汪海思考的若干忠告,等等,都写得妙趣横生,而又颇有深度。
热门推荐
  •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包括生活是一面镜子、快乐的人生两辑经典故事。
  • 一米之城,且听风雨

    一米之城,且听风雨

    一个神秘的族群,拥有着无法估测的力量,为了尊严,为了复仇,为了那至高的权力,她带着族人的野心,重返了尘世,展开了一段乱世传奇。失去了灵力的她,她恨,恨他的欺骗,恨自己的愚笨,竟然,竟然让她失去了一切,那么多对她一直尊敬的族人们,都是因为她才丢失了性命,难道她就能安心的活下去吗?换了一个身份,她能扭转乾坤吗?她曾说过:“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她也曾说:“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为了自己的真心而去角逐,一米之城,只给了她一米的阳光,看她如何静听风雨。
  • 人生之鉴

    人生之鉴

    人来到这个世上,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到自己的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说到底人生在世得让自己能活出个人样来。人生成败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做人是以做事为前提的,做事是为了做人。做人的素质,是通过做事的质量来衡量的,人生的精彩源于做事的精彩。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是做好人的标志。做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做一名称职的官、百姓拥护的官,做一名好官,必须先学会做人。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生活已成碎片。短暂的宁静之所以能够常常回到内心,完全是因为内心还在自然地抵抗着。这样的内心自然是不够强大的,它充满了矛盾、放弃、坚守、游离、妥协。它自然无法构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冲破现实的束缚和藩篱,它同样又无法退回到自己的理想国中。一个更大更久远的困惑常常将我抛上抛下:哪里是我的故乡?
  • 帝京司少:权门宠妻

    帝京司少:权门宠妻

    帝京近些年来风平浪静的很,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泛不起什么涟漪,直到有一天,帝京司家的现任掌权人司先生竟然在帝京的晚宴上被人霸气宣告了主权,出现的女子不仅将司家的一众老先生气的胡子乱翘,脸色发青,几乎心脏病发作抢救不过来,竟然还拉着司先生的手当着众人的面私奔了!现场是这样的:“司漠已经是我乔婉的男人,你们给他逼婚,问过我的意见了吗?嗯?”女子的尾音上扬,精致的眉眼间侧露出一丝不悦和锐利,耀耀生辉之际,那个状似威胁的字眼更是让下方的一众老先生脸色突变,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唯独那个就算站在角落里也阻挡不了强烈存在感的男人笑得一脸的惑乱众生,本就清湛的双眸此刻更像是落了星子一样,每看一眼站在台上的女子,就仿佛万千星河在他眼中闪烁。
  • 小妹妹

    小妹妹

    马洛受雇于堪萨斯州来的小妹妹奎斯特小姐,寻找她失踪的哥哥奥林。根据小妹妹提供的地址,马洛开始调查。令人胆寒的是,马洛走到哪里,哪就有被碎冰锥扎死的人等着了。好不容易查到奥林受雇于斯蒂尔格瑞夫医生。但毫不例外的是,医生马上就被人谋害了。最后奥林终于现身时,又死在了马洛的眼皮底下。谁是这出戏的导演呢?小妹妹吗?聪明的马洛或许知道。
  •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收入其诗歌,散文和诗论。其中《雨巷》以其优美、伤感、惆怅、朦胧而富于音乐美的特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 腹黑萌宝辣椒妈

    腹黑萌宝辣椒妈

    "一百万,还有天天看美男...天上掉馅饼了?她跟小恶魔签下魔鬼协议:监督最帅亿万总裁,保证他不受女性骚扰。本来说好监督,闹到最后还要卖身卖心。喂!协议里没写这一条啊!谈判,价钱重新算。嘿嘿!小妈咪大人,买大赠小,你干不干?这是一个渣女辣椒妹吃定甜蜜美男的故事,宠心宠肺宠肝宠脾宠胃,请自带醒神丸,沉迷不捞。
  •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独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涵,更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一种必备条件。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告诉家长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相信看过本书一定会让读者豁然开朗。在社会竞争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正确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无疑是将来成才的必备条件,也是孩子成才的关键。本书将给家长提供专家们的权威指导,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青少年自主阅读的读物。
  • 那一点光

    那一点光

    本部小说主要是反映近二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