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王昌龄的马车正往洛阳奔驰,此时已经到了郑县附近。忽然一位老者出现在面前,随着一声“驭——”,马车停下,王昌龄大声呼唤:“这不是陶太公吗?”王昌龄说着就跳下了马车,陶太公急忙相迎:“哟,原来是王亲家,去洛阳报喜?”
“太公消息好灵通,这么快就知道了?”
“你长安离郑县有几里路?况且我正好前两天到过石门谷女儿家,那石门谷早就闹得天翻地覆,堂堂亲家中了进士,谁不高兴?好呀,今天算你王亲家撞着了老夫,走,上老夫家喝两杯!”
陶太公不由分说,赶着马车就往县城走去。
原来这陶太公乃是郑县人,因为有女儿在石门谷跟王昌龄的女儿是邻居,去年在石门谷女儿家跟王昌龄玩得熟悉了,说话投缘,现在在家门口碰上了,怎么不留王昌龄上门喝两杯呢?
说话间马车已经进了城,沿着内城外沿走了一程,来到一处庄园的大门外,陶太公说,这就是他的寒舍。王昌龄注意看那庄园,迎面是两幢并列的飞檐高挑的大瓦房,高大门柱上有两个醒目的“门当”,墙角和柱头上有精美的雕花,正房屋脊上有“鲤鱼跃龙门”的木雕。整个房舍为为两列三进式,有大小房舍十五六间。房舍外围是七八尺高的围墙。
现在王昌龄一家人已经被带到陶家庄园的正厅,跟王家大院一样,前面也有天井,有正房、厢房和耳房。
“看来太公家的收入不错吧?”王昌龄问陶太公。
“要是年成好,收入还是可以的。”
“太公经营多少田产?”
“一二等上田两千余亩,三四等下田两三千亩。”
“哟,看来太公的家业还真的不小,四五千亩的田地,丰收之年跟歉收之年平均算,每年收个四五百担谷子不成问题?”
“家中衣食倒是不愁,只是年轻人都不求上进,不肯读书,没有多大出息,不像你王亲家前程似锦。”
“太公不能这样说,其实仕途上的人也很累,而且自古以来仕途险恶,世事难料,太公一定知道古代的范蠡和张良吧,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才是明智之举。”
说话间,酒宴已经摆上,大家上席。吃了饭,洗漱了,陶太公同秀才冯六、生员元二带着王昌龄家人来到城内繁华地带的一栋楼房里歇宿,原来这楼房乃是陶太公开办的客栈,住宿条件很不错。陶太公把王昌龄一家安排在几间用于招待贵宾的客房里。陶太公三人跟王昌龄交谈至深夜。临别时,王昌龄送给三位一首诗做纪念,题目是《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曰: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踞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第二天,陶太公还要留王昌龄玩几天,但是王昌龄哪里肯依,与陶太公依依惜别。
从洛阳外婆家和晶晶舅舅家回来,王昌龄又上长安同一帮同年和老朋友聚会,为十月份的书判拔萃科做准备。常科登第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吏部的选试叫书判拔萃科考试,考试的题目也是一百道。关于书判拔萃科,按照吏部的解释,用书判拔萃科提拔人才的方法有四种:一是“身”,二是“言”,就是考察应考者的言行,第三是“书”,第四是“判”。第一二种主要靠主考官的印象,基本上是过场,只有“书”和“判”才是铨试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二者又常常结合在一起,即以“楷法遒美”的书法把“文理优长”的判文书写出来,进行铨选。
“书判拔萃”乃是吏部选拔人才的一种特殊方法。按“拔萃”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才能非常突出,二是,按照规定,首先要考试三篇文章,叫着“宏辞”,再写三篇判文,叫着“拔萃”,考中的就授给官职。
到了十月十五这天,二十八名新科进士汇聚在礼部的特设考场进行书判拔萃科考试,王昌龄跟常建又同时考中。十二月,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领九品。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毕竟成了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朝廷命官,而且在京都重要文职部门工作。
二月初,王昌龄带着家人来到京都,在皇城东边的景风门街租了一栋房子住了下来。
有了官职,老婆的身份也提高了,于是,王昌龄的一帮朋友们对芙蓉都称呼“王太太”,也有人称“王夫人”,王昌龄自己也常常称呼芙蓉为“太太”或者“夫人”,芙蓉感到很受用。深更半夜,芙蓉就问昌龄哥太太跟夫人有什么不同,王昌龄告诉她,夫人跟太太都是对官员们老婆的尊称,不过比较起来,“太太”一般是对有身份的长辈的称呼,而“夫人”则更加体现尊贵的意思。“夫人”这个称呼最初出自《《礼记·曲礼》中的‘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先秦时,诸侯的妻子、帝王的妃子均称夫人。由于夫人之称含有尊贵之意,故现泛用对已婚女性的专称。
王昌龄问芙蓉:“你想一想,你是希望大家叫你‘夫人’,还是希望大家叫你‘太太’?”
芙蓉想了想说:“‘夫人’听起来似乎更加好听。”
于是王昌龄从此就叫芙蓉为“夫人”。
由于校书郎的职务是负责校雠典籍,订正讹误,所以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实际上,校书郎这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职权,它常常是安排那些初任官员担任,让他们在朝廷锻炼锻炼,然后慢慢往上提拔。所以对校书郎的上班也放得比较松,你一个月上那么一两次班也无所谓。但是王昌龄初到朝廷,自然对自己要严格一些,过两三天就去上一次班。
带着老婆孩子逛逛街,在京都周围逛逛景点,或者同一帮同年、新老朋友们聚会聚会,成了王昌龄的重要生活内容。当时常常跟王昌龄聚会的有高适、王维、王缙、王之涣、郑胪、崔国辅、储光羲,常建等。
一天,王昌龄同王缙、郑胪、崔国辅、裴迪、储光羲、常建一同来到咸阳西边的五陵原凭吊汉代皇家陵园。一行人首先在汉武帝陵墓茂陵周围来回逡巡,对陵墓的各种数据进行目测、、估算。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丈。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据有关资料记载,茂陵开始营建到最后竣工,历时五十三年。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三千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都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所谓“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二尺七寸,高宽各三寸的黄肠木一万五千八百八十根堆叠而成。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以大小玉片约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二斤二两。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除一百九十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三十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在茂陵的周围还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在咸阳原共葬有西汉九座皇陵,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被称为“五陵原”。除了茂陵高十四丈,其他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丈。
“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这首古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一行人离开五陵园往长安奔驰。一路上,但见旷野悲风,蒿草枯黄,让人顿生苍凉悲愁。一首《长歌行》又被王昌龄一字一顿地吟出: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