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让龟灵投入佛教的话那就不必再说了。”龟灵圣母仍未睁眼只是淡淡的回答道。
释迦牟尼挺龟灵圣母之言仍开口说道:“只要道友做我大乘佛教教主协侍指至下一量劫便可回归截教到时定无人阻拦。”
“此话当真?”龟灵圣母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道友尽管放心,我佛教两位圣人之言岂能有假。”释迦牟尼见龟灵圣母有些意动连忙出言道。
圣人自然言出如山,没有悔改。龟灵圣母听到释迦牟尼说西方二圣答应便放下心来。
释迦牟尼听到龟灵圣母答应,便带龟灵圣母去见阿弥陀佛。龟灵圣母见到阿弥陀佛也并不上前行礼,阿弥陀佛知道龟灵圣母对自己将她擒来西方心有怨恨便也不见怪。而后龟灵圣母化为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协侍,又以手中日月珠化为佛教佛子诸天世界,毫光照耀寰宇。
……
转眼五百年已过,青峰山紫阳洞中,自从昆仑山玉虚宫回来便再未下过山的清虚,这日清虚唤来杨晓莲吩咐道:“晓莲,下界有一人与你有师徒之缘,你去收她入门吧.”
杨晓莲听到师父之言,便出了紫阳洞下了青峰山划破虚空,出现在人间界祖星地球上。在她从三界缝隙出来的一刻,便感到这里的天地灵气远远比不上地仙界,不仅觉得此处浊气上涌,更是有那红尘七情六欲之气在上空纠缠不休。杨晓莲感叹不已:“想不到才两百年左右,这人间界却是不复昔时胜境了,实为可惜啊!”
杨晓莲来到了九州中原之地,降下云头,化作一老妪。如今的九州却是东周春秋时代,已有了百家争鸣的前兆。
话说在周有一女子名叫骊山女,自幼好修道法,时拜三清,当时逢那水中有一蛇妖作怪,危害四方,骊山女披挂执剑斩其于水下。一场好斗,惊天动地,后就有人称其为骊山仙子。骊山女修道十八载,才略有所得,但她为求真道,寻山防水欲求高人却不可得。今一日行走在一座山上,感到有些劳累,便坐在石上打歇,突听有一苍老女声叫道:“前面那女娃子,老婆子累死了,能不能让座儿给我歇会?”骊山女回头看去,却见一位老妪蹒跚走来。
骊山女赶忙起身,急前去搀扶老人,让其于座上道:“老人家年纪偌大,怎的还到此等地方来?”
老妪答道:“在人间住不下去了,便到荒山野林等颜色老去。”
骊山女笑道:“老人家甚是说笑,都一把年纪了,怎还言容颜未去?”
老妪道:“世人都道年老即颜色尽去,其实不然,皮囊尚在,容颜即在,为时不晚。”
骊山女听得此言,心中忽然一动,问道:“欲再活百年也可吗?”
老妪微笑道:“姜太公七十还可封相,再活长久点有何不可能?”
骊山女再问:“老人家真言相教,恩德难忘。不知老人家从何来,欲往何处去啊?”
老妪道:“从云中来,到九霄去。”
骊山女也是玲珑人物,那灵根深种,一点即透,再一想这老妪来得蹊跷,当下就明白她乃有道修真,连忙跪拜道:“原来是有道真仙,骊山眼拙了。骊山女拜见仙人,万望仙人怜悯我向道苦心,恳请收我为徒,授我真道,远离万丈红尘。”
这个老妪,正是杨晓莲所变化。她看到骊山女的时候,便是喜欢,幸喜人间界竟还有如此灵性的人物,因此便化身点化于她。此时见骊山女拜倒,忙搀扶起来,道:“你我却是有师徒之缘,今日我便收你为徒。”
骊山女一听杨晓莲肯收自己为徒大喜,于是再次拜谢道:“师父在上,请受弟子。”说完便恭恭敬敬的磕了九个响头。
杨晓莲受了骊山女九拜便将她扶起说道:“为师乃阐教三代弟子,你师祖乃青峰山清虚道德真君。如今你在这人间还有未了之事,待你完成之后为师再带你回山门拜见你师祖。”
说完杨晓莲显现本身,教授骊山女学道。那玉清道法博大精深,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领会的,即使以骊山女的资质也只是懂得皮毛而已,杨晓莲还连连称她进步神速。杨晓莲授徒之余一时心猎,把那山岭用大神通聚起灵气,又设阵法建一洞府,以供临时用。在骊山女修道筑基有所成后,杨晓莲就离开回地仙界而去,骊山女很是舍不得,再三拜谢。
却说在众圣将道场搬至地仙界后,元始天尊便命座下弟子在人间祖星之上传下道统,转世重新后拜元始天尊门下的姜子牙在人间建立昆仑派,广成子创立崆峒派,而其他阐教金仙也各自有道统传下。只有清虚青峰山一脉却是未曾有道统传下。
如今杨晓莲奉清虚之命收骊山女为徒,骊山女便留在此处修炼,而她更是命名此山为骊山,自号骊山老母。而她受得杨晓莲传道,更是留在凡间界讲授玉清大法,使得青峰山在凡间终于也传下了道派,一饮一啄,因果循环,果有天定。
又过了十年,此时祖星之上百家争鸣,各种学术都有,先后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流传于世。那俗世中人未开灵光,不懂玄门神奇,也不知大道人生。因此,太上老君也下得凡来,以教化众生。
再说人教太清教主太上老君分身以人身显迹人间,做那周之守藏室史。孔子闻其贤名,遂远道而来,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他礼乐大伦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我听说,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贵,没有财来送你;只好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的人,其之所以遇难而导至于死,在于好讥讽他人的缺点;善辩而通达的人,其之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赞扬他人的短处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希望你能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