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000000014

第14章 劳改队生活 (3)

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作的一个女性人物,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娜拉毅然摔门出走。在“五四运动”前后,青年思想领袖胡适提出“易卜生主义”,出走的娜拉成为中国青年自我反叛和自我觉醒的典型,她被认定为“革命之天使,社会之警钟”。到了1923年12月,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做演讲时,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惊醒的疑惑——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这是一个深刻的提问——娜拉出走,意味着抛弃旧制度、旧秩序、旧文化;但出走之后怎么办,即意味着革“旧”之后怎样建“新”,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革命革得怎样彻底,也不能说革命取得了成功。鲁迅在演讲中说: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在鲁迅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困惑仍然未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被掩盖了起来。正是在息县的荒芜平原上,顾准重新将之拾起。他尖锐地提问:为什么在推翻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革命成功之后20年——也就是“娜拉出走之后”,中国又发生了几乎是对一切人的“全面专政”?计划经济为什么没能让中国人富起来?中国要建立怎样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顾准的提问,对于吴敬琏来说无异于惊雷在耳,它像“毒药”一样危险却又充满了新鲜感,他点出了吴敬琏几年来苦思冥想却没有头绪的核心问题。因为与外部世界的彻底隔绝,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这时,反思苏联体制已成为全球政治和思想界最重大的命题。在西方思想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和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等新自由主义学者先后写出了《通往奴役之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众多著作,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层面对计划经济体制和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进行了挖掘和批判。即使在苏联,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一些经济学家也对苏联经济体制提出了质疑,吴敬琏当年的老师毕尔曼此时成为了计划经济模式的重要批判者之一,1967年,他在《不可避免性》一文中写道:“国家计委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又能够这样做?所有这些都不取决于某个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觉悟和良心,而是经济体制决定的……这种国民经济最可怕的祸根,唯意志主义在经济中的活跃,根源不是某些工作人员的习惯,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头脑死板和保守主义,而是因为苏联社会创造了适应于它的经济体制。”在苏联经济改革史上,毕尔曼是最早的计划经济制度质疑者之一。

顾准和吴敬琏对这些思想动态当然一无所知,他们完全是在一个黑暗的“箱子”里,从问题的原点出发去寻找答案。一个让人十分惊讶的事实是,当时的顾准已经放弃了对计划经济制度的“完善”工作,甚至决意从经济制度以外去直接追击问题的本源。他认为,要把中国的事情弄清楚,首先得学习世界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对整个人类历史作一番整理,然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就容易看得清楚一些。这样的思想高度,显然非当年的吴敬琏可以抵达,甚至超出了当时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性。譬如在经济学领域,孙冶方、薛暮桥和于光远等人在晚年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框,不过仍然在经济制度的范畴内进行思考。而作为上述几位的同辈经济学家,顾准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了更深层面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年后,他受到人们极大的尊重。

那么,如此漫长而艰辛的“思想长征”应当从哪里为起点呢?顾准的答案居然是:希腊。

理由是,顾、吴以前所学的苏联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和历史书籍上说,希腊、罗马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公社民主制是直接继承来的,似乎公有制度总是与民主制度相联系,共产主义社会不外是原始共产主义的复归。据此,顾、吴试图从这一理论的前提开始思考——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又是如何衍变的呢?

这样的思想探索隐秘而顽强地持续了4年,一直到顾准去世为止,它彻底改变了吴敬琏的价值观和学术立场。在此之前,他的身上流淌着两种不同的“血液”,一是来源于改良主义世家的变革思想,二是被革命年代所激荡出来的激进主义,它们水火不容,互为冲突,在一个天性温和而倔强的躯体内激烈地对冲,每每使之陷入困顿和苦恼。而此时,国家的动荡、苦难的降临以及顾准的出现,让一种新的理性主义力量加入了进来。日后我们将看到,与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相比,吴敬琏有更深重的人文主义情怀,更善于哲学思考,在独立批判的立场上更倾向于社会法治秩序的重建,这种集批判与建构于一身的人格特征,无疑和他的成长历程有很大的关系。

在晚年的口述史中,吴敬琏很少谈及劳改队生活的艰苦,他的乐观,固然是因为个性的倔强,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他的灵魂早已飞翔在思想的世界里。

从息县到明港,他一直与顾准一起偷偷地苦思“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阅读每一本找得到的书籍。按当时的纪律,“五七干校”的“战士”除了《毛主席语录》和《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6本马列经典著作及其注释与解说外,严禁阅读任何图书,他们却对此置若罔闻。吴敬琏回忆说,他们有这样的“特权”,不是因为军宣队的“法外开恩”,而是顾准巧妙斗争的结果。

顾准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还是国民党年代为了纪念蒋介石寿辰所印的老版本,有一天他在翻阅时被军宣队的一位参谋发现了,便被狠狠地训诫了一顿,参谋严肃地批判他说:“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书?!”过了几天,当着很多人的面,顾准拿了一本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解说一书,去问这位参谋:“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参谋当然答不上来,顾准乘机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说,“这个典故出自《圣经》,你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从此,军宣队的人领教了顾准的厉害,凡看到顾准在读书,就绕着走,以免彼此尴尬。跟在顾准旁边的吴敬琏也因此大沾其光,他们得以读到不少所谓的“禁书”。

这时候的顾准,早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会计学教授、上海市财税局长,苦难让这个人的灵魂变得更加纯净,而思维的深度更是让他超越了所有的同时代人。他带着吴敬琏一起,由希腊的城邦制度溯源而下,进而研究中世纪以来的法国革命史、欧美经济变革史,试图搞清楚人类在追求民主制度时所面临的种种抉择与思考方式。同时,他们也研究先秦的韩非子、荀子,在中西思想的对比中寻找异同。

这种富有穿透力和强大时空坐标感的钻研,让顾准的思考力变得愈加尖利,他对诸多寻常事件的看法已信手拈来,皆成智珠。某次,一位棚友购得一本《天演论》,视为宝物,顾准拿来“粗读一过,颇多感触”,他的感触是,“(此书)归根到底,无非强调‘人定胜天’一语,而于政治则为舍己为群,一反利己即利人之说,持其论,可以破民主个人主义,而归于集体英雄主义,此集体英雄主义锋芒所向。并非人事,特为自然。循是推论,则凡违此义者,都与人类本身之目的不合,而为人类之异己分子,阶级斗争不可废,且永不可废,根据悉在此”。吴敬琏日后感慨道,在“文革”后期,《天演论》被重新推荐,从没有人以这样的角度来解构此中真意,顾准却从中尖锐地看出了植根于国民精神深处的对专制的膜拜。

1971年8月,顾准以《十年来的苏联经济》为题写道:“他们的经济是有发展的,但是,这仍是备战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极其笨拙的、悉索敝赋的以供军备的那种发展,一句话,斯大林主义的经济体制,对他们已经积重难返,成了不治之症了。”他进而说:“本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经济体制本质上是一种浪费和窒息的制度,用在军费与基本工业扩展上的比例很大,用于增加消费基金的数额,永远跟不上工资的增加……我想,在看得见的将来,这个看来都难受的体制还是会歪歪斜斜地向前走,但是会有一种力量来推翻这个令人窒息的制度。”

在顾准的引领下,吴敬琏的思想也日趋理性和深广。他在研究希腊时发现,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推行民主制,竟先于本土,并且这些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与千年后的北美英属殖民地很有类似之处。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假说:当初小亚细亚殖民地的希腊人多半是逃债者或者被放逐者,因此他们原有的等级从属关系的绳索被切断了,面对着强大的异族势力,不得不以独立平等的成员身份组成共同体。这种情况,是城邦民主制度发展成为政治制度的起源之一。顾准对这一解释非常欣赏,认为颇有创见。吴敬琏对当时倡导的“崇法批儒”十分不以为然,他在研读了《荀子》、《韩非子》及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后,看到了“儒表法里”的专制主义在中国千年政治思想中的源远流长。

在一个又一个黯淡而漫长的劳改队之夜,被专制的淤泥堵塞住的思想隧道一寸一寸地打通了,尽管距离找到答案的时刻还如此遥远,但是他们似乎已经摸索到了前行的方向。顾准曾经跟人说,与吴敬琏聊天是一种享受。吴敬琏则更是珍惜那段难忘的时光,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参与这种能够启发人思想的自由讨论了,这种机会居然在被打成‘反革命’的情况下得到,真是一种奇缘”。

由于手头资料的极端缺乏,顾准和吴敬琏的研究看上去显得非常不“专业”,也因此,后世学界对他们的这次思想探索有着不同的评价。

一些西方的华裔学者对此的学术价值表示怀疑,德国波鸿大学教授仲维光认为:“在学术思想领域中,顾准的那本书(指顾创作的《希腊城邦制度》一书)应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把顾准的书翻译成西方文字,会让这里的学界哭笑不得。他从概念到对材料的运用都是非常有问题的。如果真的研究例如希腊城邦制,那就要去读有关的原始文献,和这方面专家的研究。顾准涉及的文献都不过通俗读物,对于治史和作学术研究的人,如果限于这些资料,那么只能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进门。”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国内思想界则评价非常之高。历史学家、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认为仲维光的评论是“以自己在海外所接触的所谓西方‘学术链’为标准,贬低国内思想前驱的历史地位”,是一种“知识傲慢”。他指出,顾准当年“是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到与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可以对话的程度”,这是不容后人所任意“轻薄”的;而顾准所得的“知识”是“鼓面上的常识”,是“思想的常识”,它比经“学术训练”而写出来的“学术知识”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从经学济世的角度来看,朱论显然更为公允。而对于吴敬琏来说,与顾准的这段朝夕推研,无疑有着清明开窍般的意义。

1971年9月13日,“文化大革命”中取代刘少奇成为党的第二号人物的林彪乘飞机出逃,摔死在蒙古国境内。他的一批下属相继被捕。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这意味着中国在时隔22年之后重新回到了国际大家庭。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访问,一周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长期尖锐敌对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经过了几年“文化大革命”的大折腾,国民经济陷入了极度低迷的状态,商品供应极度贫乏,极左的江青、张春桥及王洪文等人只搞政治运动,完全不抓经济,于是,被打倒的中央领导干部们又被陆续召了回来。

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突变,吴敬琏们的劳改队生涯也行将结束。到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干预下,整个学部从明港回到北京。

同类推荐
  •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开宗立派的艺术家(3)》本书分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卫铄、王献之等部分。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富兰克林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富兰克林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富兰克林自传》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入,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状,也无盛气凌人之势,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幽默,使人备感亲切,《富兰克林自传》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从此,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孟秋纪

    孟秋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错过好过没爱过

    错过好过没爱过

    很久很久以后,他想起那时的她,他轻抚着她的照片,默默的念着她的名字,抬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嘴角的弧度,他忽然明白了那年,她走时说的话:就算我们错过了,总好过不曾爱过……
  •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女人伤心、流泪,但就是不回去,就是不回去。脾气是倔强了点,但是他没来接,自己回去多丢脸啊。快过年了,女人的母亲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的,要不你就回去,要不你就离婚,还能怎么样?
  • 红楼情恋录

    红楼情恋录

    看到“红楼”二字,又有“情恋”紧随其后,相信许多人会立即想起那著名的宝黛钗三角恋,平尤袭二奶控,还有晴麝莺等的小三梦……哎呀,且住——本人这里说的“红楼”,并非北京宁荣二府,也不是什么警幻仙境,而是确有其地,实有其楼。上世纪中期,确切说来是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工业化的北方重镇,哈尔滨兴建起许多大型工厂。在这些工厂周边,盖起了一栋栋红色的住宅楼房。楼房是红色,并不是有意设计的,而是那时建楼全用红砖,楼房建成,红砖就那么裸露着,一栋栋楼就自然是红色的了。
  • 梦圆江河

    梦圆江河

    本书为作者黄河、长江等众多水域的游记散文。分别包括:峡江情、难舍三峡一江水、路、“海”之恋等等。
  • 大唐岭南王

    大唐岭南王

    新书《隋末第一狠人》,五月份就已经上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来看一下,保证更加精彩!现代铁匠穿越到唐朝岭南冯盎之二子身上,且看猪脚如何破突厥,征服南洋,奴役倭岛,如何打造盛世大唐,巍巍中华,当让四方臣服。
  • 能言善辩金口才(全集)

    能言善辩金口才(全集)

    能言善辩的口才,录语连珠的谈吐。是沟通的基础,是成功的法宝。能言善辩,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成就一个的事业。能言善辩的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能驰聘天下。因为现今的社会,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摆脱困境,都需要善辩的口才,灵活的头脑。看一个人有没有素养,内看谈吐,外看着装。谈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这是衡量一个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准。
  • 奈何爱止于此

    奈何爱止于此

    年少无知时,沉默内敛的楚莫南对室友坚定地表示,苏洛锦一定是他的,并且是永远;当他功成名就,成为行业内说一不二的楚总时,所有人对苏洛锦的印象只是“五年前抛弃了楚莫南的那个女人”。夜深人静时,苏洛锦问自己,明知不可碰触,为何恋恋不忘。原来,我们的爱是生了根的倒刺,着眼满目荒芜,实则内里早就血肉模糊,甚至腐烂发臭。原来,那错过的六年,如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条沟壑。在那些未曾交叉的生命里,独自走过的桥,欣赏过的风景,在彼此生命中出现的人,让他们如同站在王母鹊桥两端的人,爱而不得,情深不寿。
  • 老残游记续集

    老残游记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军皇后太嚣张

    将军皇后太嚣张

    一朝穿越,她来到了一个未知的年代,那里充满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