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已到了花冢,【庚辰侧批:新鲜。】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戌侧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甲戌侧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甲戌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庚辰侧批: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庚辰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
葬花吟是最重要的戏份,是黛玉感叹自身身世命运而吟出来的。是了解黛玉的一个突破口。葬花吟,这段文字,如此写来,手法新奇,比不得古今那些一般的庸俗之作。
《葬花吟》听起来感觉很怪,唱的基本听不清。所有的《红楼梦》中歌曲基本都是这种风格的,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对音乐不是很懂,关于这个歌曲究竟怎样,不多做评价。
只说一句个人感觉:难听。或许是听习惯了八七版《葬花吟》的缘故吧!看以后会不会接受。
再说一遍,这个葬花的最大败笔便是,把桃花直接倒在花冢里了,这根本就不叫葬花!古人死了,再怎么不济,也还有一席子来裹尸。新版中这种土葬花的方法,岂止比不上水葬桃花,根本就玷污了桃花,也侮辱了“葬花”这两个字!根本就不知道葬花为何物?更不知黛玉为什么要葬花了!
连个绢袋竟都舍不得!因为不懂黛玉为什么葬花,所以,就不懂应该怎样葬花!很无疑地,绢袋是整个葬花中最重要的一环,花落了,把它拾起来,装到绢袋里,为什么要装到绢袋里?难道仅仅是因为拿着方便?!放到绢袋里再埋上与直接把花放在泥坑里再埋上有什么区别?!有大大的区别!因为绢袋,阻隔了泥土对落花的直接污染,林黛玉为什么不肯把花抛进水中?就是因为,流出大观园之后,有可能会被污染、所以,林黛玉葬花的基本原因便是她不想那些花儿被污染了,她想那些花儿“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其实,这更是她自身的想法!她冰清玉洁,孤高傲视,视那些读书人为“禄蠹”,厌弃走知识经济道路,并且支持宝玉也从不劝说宝玉走知识经济之路,就是因为,她想要干干净净地来到世上,再干干净净地离开,不愿被污染了!所以说,虽然只是一个绢袋而已,但是,它所表达的却是很不一样的意思。新版中,直接把花用土给掩埋,这不是当场直接就把花给糟蹋了吗?这根本就脱离了葬花的初衷。因此,这出葬花戏,就因为这个,而全被搞砸了!从这个细节上就看出了新版根本就不懂《红楼梦》,更别说是葬花,那么,与此同时地,这些戏是怎样拍摄出来的,也就全都知道了。
甚至,可以说,从这一个小小细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已经极大地贬低了整部新版《红楼梦》,以小见大,这新版的《红楼梦》根本就不懂《红楼梦》原著,辜负了曹雪芹,辜负了大家对它的期望!它也不应该得到那么多本不该属于它的赞扬(虽然,我目前只听到很少的人赞扬它)!我也不知道那些赞扬它的人是从怎样的角度立场(肯定有不少是与之有利益关系的,其他的,就是些只看外表,不喜内涵之辈了)说出那些话的?
还有,那桃花飘的有点过分了!从那棵大树(很明显地,不是桃树)上飘下来!没几棵桃树在现场,现场却飘满了桃花,明显就是剧组人员从上头洒下来的!显得很假了。
既然这个时候宝玉哭了,那么,那先前共读《西厢记》的时候就不应该有葬花这一情景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宝玉,看着黛玉葬花(同一行为),宝玉是开心地笑地!
既然这个时候黛玉如此伤心,那么,先前那个葬花行为,为什么看了宝玉竟然还笑?笑的那么开心?
同时,共读《西厢记》那个葬花跟《葬花吟》这个葬花雷同了!我怀疑根本就是同时拍摄出来的,然后把它们放在了不同的情节中!
同一个行为,只是时间不同而已,不知道他们两个人的心情和表现为什么竟是如此相反?真的有他们在扇自己耳光的感觉!或者,那是因为,先前那个葬花,与这个葬花,导演的要求不同?导演要他们笑他们就笑,要他们哭就哭!
所以,从这两处葬花(其实,这其中可以省去一个葬花)来看,这其中演的成分就太多了,显得太假了!因此,这是出不成功的戏!
【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甲戌侧批: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甲戌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甲戌侧批:二句作禅语参。】【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甲戌侧批:“情情”,不忍道出“的”字来。】长叹了一声,【庚辰侧批:不忍也。】自己抽身便走了。
新版中的由于空间位置错了,所以,很多韵味的也没了。为什么要有个山坡.?起阻隔的作用!像新版中,其实黛玉宝玉是直接相对的,只不过,隔了几米远,所以,表达效果就差了很多!
“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注意,悲声和哭声是不同的!一般的人听到葬花吟,至情深意切处,会流泪,会感叹,但哭还不至于。书中也没说宝玉是哭了,而且在新版中是哭的那么伤心,刻画的又过了。
还有个问题,黛玉葬完花后,拿着锄头往回走,那锄头上系着个绢袋(因为没舍的埋掉,留了下来),那个绢袋怎么总是鼓鼓的?好像装着无穷尽的东西在里面似的!不把绢袋埋掉就不埋掉吧,好歹把绢袋弄扁一点,表示表示已经葬完花了嘛,有必要这么耿直嘛?!
整个葬花吟,还是看八七版的吧!新版的实在是不行!就因为那一个细节,把整个韵味弄得荡然无存了!什么伤心流泪,都是假的!什么葬花?东施效颦罢了!想到这些,这出戏也就玩玩了!心里,从此又多了一个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