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旧时迷信,谓白衣白帽的勾魂鬼役。黑白无常,在鬼城名山上,有两个经常出现的小神,一个是白无常,一个是黑无常。
白无常和黑无常人们并称无常二爷,是专门捉拿恶鬼的神。黑无常列入十大阴帅之列。而白无常则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你也来了”四字;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字。
阎摩罗王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曰“双五”,《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曰“平等王”,谓其能平等治罪。《一切经音义》卷五称:“火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这些都是汉语谐音双关式的具体形象化。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二十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阎王形象已被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阎罗王不符合中国国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帐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国式道具。当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随从少见,但在壁画中却常出现。
黄泉:1.地下的泉水。《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唐元稹《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天伦:1.天然伦次。指兄弟。《穀梁传·隐公元年》:“兄弟,天伦也。”范宁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周书·裴宽传》:“裴长宽兄弟,天伦篤睦,人之师表。”《旧唐书·肃宗纪》:“朕往在春宫,尝事先后,问安靡闕,视膳无违。及同气天伦,联华棣萼,居尝共被,食必分甘。今皇帝奉而行之,未尝失坠。”
2.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南朝宋鲍照《谢假启》之二:“天伦同气,实惟一妹
3.天理;天意。《庄子·刻意》:“一之精通,合於天伦。”《孔子家语·刑政》:“顓五刑,必即天伦。”
穷通: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2.谓干涸与流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绮罗:1.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汉徐干《情诗》:“綺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綺罗香,拟托良媒益由伤。”明张四维《双烈记·引狎》:“谩话綺罗,休説珍羞,端不趁儂心苗。”
2.指穿着绮罗的人。多为贵妇、美女之代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鄴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綺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前蜀韦庄《江亭酒醒却寄维扬饯客》诗:“满坐綺罗皆不见,觉来红树背银屏。”
3.形容诗风华丽柔靡。宋吴坰《五总志》:“﹝贾岛﹞尝於宣城謁紫微,不遇,乃曰:‘我诗无綺罗铅粉,宜其不售也。’”
4.指华美的帷帐。明徐渭《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先以三绝见遗癸丑冬检旧札见之因赋七绝》:“华堂日晏綺罗开,伐鼓吹簫一两迴。”
尘寰:亦作“尘闤”。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宋张元干《永遇乐·宿鸥盟轩》词:“谁人著眼,放神八极,逸想寄尘寰外。”
消长:1.增减;盛衰。《后汉书·党锢传赞》:“兰蕕无并,消长相倾。”宋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谓变化。《明史·韩文等传赞》:“一击不胜,反噬必毒,消长之机,间不容髮。”
蒲柳:1.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后因以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唐卢纶《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宋陆游《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况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
2.用以比喻轻贱。第五回:“覷看那侯门艷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