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做个懂孩子的妈妈(下)
现实中面对一些成人不了解孩子心里,让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林可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痛,可怜的孩子。
晚饭后,帅帅带着小马去校园里的停车场玩,那里还有另外两个小朋友,一个是安安,一个是跳跳,安安5岁,跳跳4岁,帅帅3岁。
帅帅沿着停车场内的一个大圈圈骑着大马,他说马是在轨道上行走,安安踩着踏板车也沿着这个大圈圈上绕行着,两个人在一个点会合了,停在那里,安安用车抵着帅帅的小马,帅帅也在那里一动不动,林可想,“这是孩子处理问题的一个绝好机会,大人只要袖手旁观就行,观察孩子的行为,他们遇到了问题会怎么办?”于是林可在一旁观看着,帅帅表情淡定,似乎在跟安安做一种游戏,而不是认为有冲突,而安安呢,行为有些激动,用车一个劲的挤着,既没有发生语言的冲突,更没有发生肢体的冲突。这时安安爷爷很气愤的把安安拉走了,是强制性的拖走,安安哭着闹着,“我要走火车的轨道上,这是火车轨道。”他爷爷不听他的解释,把他拉到很远的地方,林可走过来对帅帅说,“如果两个人遇到一起都走不了,我们相互都可以让一让的,好不好。”帅帅说,“好。”跳跳与安安是在一个班级上学的同学,跳跳见安安哭着被拉走,跑到跳跳的面前,安慰着安安,然后拉着安安一起来玩了。
跳跳想玩帅帅的大马,帅帅很乐意的把大马给跳跳玩,他自己在一旁看着。面对刚才发生的一段小插曲,林可回来对云石一说,“跳跳爷爷做法有些偏激,教育孩子不能用暴力方式。话还一句没说,就把孩子硬拉走开。”他不以为然,“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打,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他的观点何尝不代表着一部分父母的观点呢,云石小时候总会被妈妈打,婆婆性子急,孩子遇到什么事喜欢用打的方式来解决一切,认为打的方式是最直接最奏效的方式,他小时没少吃过拳头。这种思想不幸又影响到了下一代的行为。现在轮到他当父亲了,依然认为打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认为武力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错误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了。
现实中看到许多成人习惯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做。”“把这个放下来,不能动。”“不要跑,摔倒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孩子的一切天然的行动总是被无情地阻止了,成人希望孩子安静的呆在一旁,最好如盆景或者训练有素的小狗,随叫随到。不能打扰他们,更不能破坏他们的秩序,孩子天生仿佛只会侵犯他们,殊不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才是极端无理的,他们压抑着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如同把习惯野外生存的老虎关进了笼子里,免得他们闯祸,对自己造成威胁,自然中八面威风的老虎如今也只能被当着家猫一样戏弄,父母认为对孩子严厉才能造就听话的孩子,不严加管教还得了,殊不知越是这样的约束或者干涉,孩子越是逆反,得个机会就想挣脱。
依然是上次提到的小女孩乐乐,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奶奶或者妈妈阻止,比如她正在把树叶往小缝隙里塞,玩得那么的专心致志,她妈妈过来打她的小手,一脸严肃的说,“乐乐,这个不允许。”
后来,乐乐过来与帅帅一起玩,她喜欢与帅帅亲近,抱抱帅帅,她妈妈又说,“乐乐,不能这样。”林可说,“可以这样的,这是孩子与小朋友友好的表示,没有任何的恶意。”
帅帅让妈妈蹲在那里,他搂着妈妈的脖子,乐乐过来了,对林可的眼镜很感兴趣,林可让她摸一摸,她妈妈又立即阻止,“乐乐,这样不可以。”林可说,“没关系的,她只是对眼镜感兴趣而已。”乐乐妈还是把乐乐强行抱开,不顾孩子的感受。
马路上来了一个人,乐乐跟着人家后面跑,乐乐喜欢跟着陌生人走,乐乐一听到家人喊她的名字,她就撒腿就跑。
无论是乐乐走到哪里,家里的人都跟着,对人家说,“乐乐爱咬人,不要让小朋友靠近。”她也喜欢与帅帅在一起玩,她奶奶一把把她拉过来,这个孩子会咬人的。林可说,“没关系,她有交往的需求,你看她和帅帅玩得挺好的,根本不会咬人。”她奶奶说,“她咬人可厉害了,你看我的胳膊都是被她咬的牙印。”林可也亲眼看着乐乐咬她的奶奶,她要往草坪里玩耍,她奶奶一把拽住她,不让她动,“乱跑会跌跤。”她一着急把搂着她的奶奶胳膊上狠劲咬一口,她奶奶气得用手打她的嘴巴,周围的人说,“不能打这样打孩子的”,奶奶说,“这么大的孩子咬人。”周围的人说,“咬人可不行,要好好的管教的,如果咬别的小朋友可不得了。”
在林可看来,是带养人不懂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管制太多,所以她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真正的愿望,可惜这种愿望又被成人给曲解了,孩子逆反的性格不会得以纠正,行为上依然故我,奶奶依然跟在后面担惊受怕,身心双重疲惫。虽然林可对她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要相信孩子,遇到不当的行为再告诉孩子这样不可以,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比如咬人是不对的,可以拥抱小朋友一下,给孩子跑步的机会,跌倒了告诉孩子,“没关系,我们自己爬起来”,其实孩子心里很明白,你给他尊重,他对你才有足够的信任。
林可想着,中国的很多父母,更多的是老一辈的父母们为何不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为何容忍不了孩子犯下的小小错误,有的行为不是错误,而是孩子有孩子的理解方式,为何就不能宽容一些。尝试一下更民主的方式,也许孩子的精神面貌都会焕然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