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列观
泱泱华夏起,上下五千年,周游春秋繁,九歌且问天。文者,以心赋志,以志映人,以人匡义,以义倡学。学之为何也,以文遍观天,以文明心。志之所趋者,文之所求者也。文学之意,今且浅谈之。
且谈文学之源,莫溯之周而不可也。周之文学,非《诗经》而不可名也。《诗经》之成,乃为民而作也,民之本也,民之生活也,所以成《诗经》。昔我往矣时,雨雪尚霏霏。在河之洲有淑女,君子好逑之。伊人水一方,道阻路且长。静女其姝爱不见,城隅俟人归。周朝时,实行奴隶制度,而在这种背景下,下层人士的心声则需一种吐露。文由心发,遂与民休息时,以歌而和,以诗而谈。西周是个动荡的年代,诸侯割据。春秋乱世,战国纷争,百姓生活的状态,自然是撩动了文人之心。此时且不以文人称之。动乱自有平静处,纷乱自有世外源。而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求的只是一种安定,平常琐事,他们皆能品出一番味道,表达出另外一种心境。男丁征战,女子望夫归,归而不归,思绪且随诗而飞。战争频仍,定而不定,随诗而定。役赋重敛,安而不安,引诗而辩。初之文学者,由心而问天,由天而论事,以事而明世。文学之雏形,乃由生活而作也。
乃至骚客起,辞赋且为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行吟民生之艰,咏九歌而向天问。国之不国,民何安?家将不家,人何生?生之不快,世何在?由感国之兴亡,思民之安康,爱国之作便盛。民乃国之本,国乃民之所,此时的文学,多了一层政治色彩。秦扫六合后,天下大一统,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唯人心不能一统。诸子百家,虽皆受压迫,但各家思想却从未断。焚书且坑儒,而儒生不绝,法家治国,严法而不安民,终楚汉争霸,高祖称雄。诸子之思想,皆有文可依,依学可为治。
及至汉室,大风歌起,汉赋兴,《史记》传。子虚上林,两都二京。史记绝唱,无韵离骚。皆体物写志,以告实务,充人脑而动人心,论事而允人知世。赋文以通政,通政而后达理也。文学趋之鼎盛。三国两晋时,三曹者,竹林七贤者,皆大家。或旷达而志远,或淡泊而沉静,既张抱负,又怀惋惜,既追先人哲思,又明志趣。既张既弛,既明既晦,既抑既达,既文既学。唐时更不乏文人,以诗为文人之必须。诗之仙者,非太白莫属。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放白鹿,须行即骑,遍访名山。梦天姥,吟留别。散发扁舟望,低头思故乡。他更似游离于三界之外,又留恋于三界之中,他的一举一动皆可成诗。斗酒即成诗,望远即名篇,行走皆佳句,仗剑且向天涯边。他的文学灵感,在于他的想象,在于他的生活体验,在于他的心胸。心胸阔者可容万物,万物皆为文学之灵。而其友,少陵野老者,三吏三别,知史明世,感怀安史,哀国痛心,疾首处忧心即成国殇。风流尽处,乃为两宋,宋词之宗,派生各源。豪放者东坡也,西北望,射天狼。婉约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却只冷冷清清。其间更莫忘柳七,未遂风云便,且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纵然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但其未忘初心,纵使烟花巷,自是白衣卿相。宋之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名家辈出。延至元,则以散曲引一代文风。关汉卿为窦娥喊冤,为这浊世呐喊出自己的心声,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含冤受屈的冤案呢?大家亦不乏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为元曲四大家。且救风尘,赴单刀。汉宫之秋,谁知倩女离魂。明清之小说,则以讽刺见长,幻想,迷梦,追忆,沉思。理想幻灭际,人且何其渺,八股之取士,屈哉多少有才仕。庙堂高,江湖远,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小说描之理想国,以小说批判现实苦。小说盛时,散文杂文起。渐迷国之陨落,幻灭秋之残根。秋风难扫落叶,匹夫难救家国,笔起波澜时,叶落黄花骨。清之后的八国侵华,国之不国,家之不家,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散文拔地而起。鲁迅更是引一代文风,树革命斗争之风。革命之文,战斗之篇,晦涩而非浅,立足华国之颓,而言华国之威也。革命斗士以笔作为武器,企盼着国人觉醒,革命功成。匹夫之力不足以挽国,匹夫之笔而告天下救亡图存,自强我华国也。革命功成,先生作古,至现代文学则趋之多样化,随心随性,自由奔放,或引经据典,文采动人,抑或朝花夕拾,列古论今。
历史的洪流下,能抓住灵气的人谓之文人,从灵气中吸取的精华谓之文学。文学的范围很广,熙熙攘攘为利来之世,能自清者,以静心作文,含天地之英,咀日月之华,皆可为文学。吾等不求文可起八代之衰,笔底能起波澜,诗成可泣鬼神。善察而省,善听而品,善嗅而论,善以小见大,可明得失,未失初心,未仵社会,写真事,吐真情,心之所写,心之而发,亦佳也。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之论,非名非利。非获益,非失心。拙笔不论庸俗语,紫豪可咏絮,此谓之文学也。
而谈文学之史,非独善也。知之而不赏之,莫若学而不致用,用而不知其意也。风流人物看今朝,今朝为奈何?想想现在的人们很多都不愿意去接触国学,认为以前的东西自然是不如现在的,又有什么好去了解的呢!正如有些人喜欢好莱坞大片,讨厌中国的古装片一样,认为中国的影视作品只知道拍过去的,而美国的电影都是面向未来。仔细想想,是不是向着过去就是落后,放眼未来就是进步呢?美国没有历史课,而在中国,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这难道又印证了上面的观点吗?我的回答是“不“!历史中积淀的东西是美国人不能理解的。上下五千年怎是仅仅两百多年的国家所能比的。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罗斯福新政,在中国世界历史的教科书上也只不过几个章节的内容罢了,它们要谈历史,恐怕是力不从心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又怎能一概而论呢!文学的东西源于生活,生活的东西皆是智慧。谈文学,确实范围大了一点,它有抽象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不谈流派,不谈内容,又怎知其道。在此,我想说的是,虚空缥缈乎,可见一番彻骨寒,明志淡泊乎,可见一番世界观。
赏之文学,其益匪浅也。国之学,为文久,久久研之,其一为知史明智。透过一首诗,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透过一首词,可以看到文人纠结的内心世界。透过一篇赋,可以与人论理,长才善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诗词中的天涯,让人开阔爽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憔悴纵损,得知为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之处,犹心归所处。
此得之坦然,处之泰然,明之豁然,为吾等之深思深省,明达晓畅之必须也。今以国学鉴赏之课程,赏文学,品诗篇,析三皇,讲五帝,红楼丝缕重,终归一场梦。此中之意,善也善也!
且罢闲暇赏国学,赏之国学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