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在两方即将交战之际,突然秦天拨动了抱着的琵琶,此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声音响亮直传方圆上百里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所有人都向他看来。
所有人都凝视细听起秦天的琵琶声,因为没有人相信在这个时候秦天会无故有此雅兴弹奏乐曲。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武有着火热的追求,可是对于文雅的书乐却没有多么追求,所以初听秦天的琵琶声更觉震撼。
只听琵琶声铿锵传音,节奏由慢渐快,仿佛战鼓声、喊杀声在四周不断响起,浑厚雄壮,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这个时候,为了威慑敌人,秦天选择了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的一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传谱),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最后的结局(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秦天端坐于城门楼上,面对对面千军万马,弹奏着这个充斥着杀伐之气,得胜的霸气之情的十面埋伏,在这种场合十分得体,也符合他的心境,只见他从一开始的生涩,到后来如流水般连贯,再到后来将整个意境烘托发挥,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感觉,而且那种感觉还在不断的升华。
秦天陷入这种仿佛于天道合一,专注于琵琶弹奏的意境中,仿佛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入了虚空。
此时秦天非常的享受!
可是对面的铁木森等人却是被这充满着杀伐之气,惊的下达命令将军队不断后退,并让斥候军队全部向四周出发去探查,所以将士都感觉陷入了十面埋伏的泥潭。
这充满着威武雄姿、肃杀之气的铿锵声,却让他们感觉到压抑、沉闷、悲壮,仿佛随时都会被四周无数的敌军冲杀至死一般。
在秦天的手中,一首乐曲的威力,适合运用,强大如斯!
--------------------------------------------------------------------------------------------------------------------------------------------------
这一章节引用的东西有点多,就算老房给大家普及一下音乐知识吧,希望大家也能够像秦天一样牛X
哈哈,第四更到!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