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300000007

第7章 马 叙 伦

马叙伦先生,原字彝初,后写夷初,杭州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比鲁迅先生小三岁。解放后曾任教育部长。60年代患病,神志不清,靠护理及药物活了相当长的时期,于1970年逝世。

30年代初我上北京大学,听了马先生一年课,讲的是宋明理学。讲什么内容,现在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他是中上等身材,偏于瘦,面长而苍老,态度严肃,总是穿蓝青色缎袍,团花,闪闪发光,坐着讲,完全是旧日书院山长的风度。马先生是哲学系教授,在学校像是多讲《庄子》,著有《庄子义证》一书。他通旧学的各个方面。文章和诗词都写得不坏。更高的是书法,虽然名声不像沈尹默那样大,我觉得,与沈相比,风华像是差一些,至于筋骨内敛,也许要占上风。我同马先生没有个人交往,可是据我所知的一点点,觉得他在北京大学的老一辈里,人品学识,有不少是难及的,值得说一说。

马先生的为人,就兴趣说是多方面的。这可以用他自己的述说为证。40年代末,他出版过笔记性质的书,两册:《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余渖》有“马君武”条,说:“君武长余四岁,一浮(马浮)长余二岁,彼时朱颜绿髩,各自负以天下为任。乃一浮寻即自匿陃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君武西游,留学于德国,及归而与政,然所成与余相若。”又“余之信仰”条说:“人生堕地,即入社会,唯有两利,以了此生,至于得福得祸,各随因缘,权在于己者,即看明环境,权量轻重,趋于合理,自然得福。若环境所迫,祸不可避,则安而受之,生死不计。”这是表示,他主张入世,言行要利于社会,依己之所信而行,得祸也在所不计。

他的经历就正好说明他的立身处世态度。早年,他在上海编《国粹学报》,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排满的革命刊物。入民国以后,他曾任教育部次长。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期,《国立北京大学校史略》说他:1916年春,“袁世凯叛国称皇帝,文科教授马叙伦愤然曰:‘是不可以久居矣。’即日离职去,一时有挂冠教授之称。”40年代中期,他反对南京政府的专制统治,组织民主促进会,奔走呼号,要民主,因此而在南京下关被打伤。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趋于合理”“生死不计”的信仰的实践。

但他还有另一面,是“仕而优则学”,或者说,关心社会而并不放弃治学。对于中国旧学,他是儒道释兼通。在北京大学,他讲书总是贯穿百家;名著《庄子义证》更是这样,讲的是道,却用了不少佛说。关于书法,他不只写得好,还是理论家,《余渖》《续渖》中有不少讲书法的条目,对于古今书法家几乎都有评论。眼力可算是锐敏深刻。——自然,这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求人人都同意很难,即如过于轻视赵董,我就不能同意。我一直以为,书法高下与某人喜爱与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可以相合,如高的为人所喜;但有时也许不合,如高的不为人所喜,下的反为人所喜。赵董同样出于二王。二王兼收古之所长而表现为今变,因为内容丰富,所以后世取其一仓一廪就可以成为小康。取什么与时代的风气有关,又与个人的癖好有关,同源异流,流得路径越长,面目变化越大。正如欧是取其险劲,米是取其流动,赵董是取其柔婉;至于功力之深,我以为,欧米与赵董是各有千秋。话扯得远了,还是转回来,说马先生的治学。他还治文字学,晚年孜孜不倦,因为精力时间都不够,50年代前期,曾请古文字学家陈保之(邦怀)先生帮他整理旧稿。其时马先生任中央教育部部长,为治学,真够得上鞠躬尽瘁了。

还有一件,是马先生的轶事,也应该说一下。几十年前,北京餐馆的食谱名色以人名者有三种,曰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这马先生汤就是马叙伦先生所创。碰巧《余渖》有这一条,可以抄录几句以代替说明。

余亦喜制馔品,……三白汤必余手调,即诸选材,亦必与目,三白者菜、笋、豆腐也。……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二十,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葓为要品,……然制成后,一切物味皆不可得,如太羹玄酒,故非诚知味者不知佳处,……住在北平,日竭(?)中央公园之长美轩,以无美汤,试开若干材物,姑令如常烹调,而肆中竟号为马先生汤,十客九饮,其实绝非余手制之味也。

《石屋》两种谈见闻掌故,寓个人褒贬,见识多可取。只是少数谈狐仙,谈相术,虽系志异性质,出自马先生笔下,总像是穿高跟而插凤钗,不协调。想起熊十力先生,与马先生同行辈,也是哲学家,可是同样信相术,莫非本土的儒道释,就真与舶来的所谓科学南辕北辙吗?

这里还是宽厚一些,放过小德。且说谈这些琐事的缘由当然是怀念。说起怀念,总是感到遗憾。其一是没有获得马先生的手迹,所能见到的只是影印在《一九二六年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前面的十四首诗和一首词。《余渖》有“余书似唐人写经”条,说人谓相似,只因得其法。这说得很对,马先生这件手迹用小楷写,风神确是与唐人写经有相似处,不过唐人写经多经生书,工夫虽纯,终非书家,所以与马先生比,总觉得脂泽有余而筋骨不足。另一遗憾不是生也晚,而是生也贫,在京华住的时间不短,竟连仿制的马先生汤也没有喝过。不过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手头终归还有影印的手迹诗词,其中有些慷慨激昂,如:“自叹蹉跎已老身,放言犹动少年人。贾生初出先忧国,鲁子终身不帝秦。”有时读一读,还可以想见其为人。

同类推荐
  •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这本书是周作人的散文集,在他的早期同人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纷纷选择了各自的政治立场时,唯独周作人选择了生活本身,试图耕耘“自己的园地”。周氏散文一般为闲话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苍蝇”,无所不谈。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平和、淡泊、娓娓说来、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他认为,平实、自在的个人生活,才是真实的、应然的,他相信近切实在的生活本身,更相信个人生活的完成。周作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渴望微妙地美地生活,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散文里。
  • 风筝怨

    风筝怨

    《风筝怨》从余光中先生千首诗歌中精选了100首,经过诗人的亲自审定。这本书出版于余先生90寿诞之时,是对诗人寿庆的一次隆重献礼。本书收录的相当数量的诗歌以前从未在大陆地区出版过,这次我们将其结集出版,也是为了让更多内地的诗友和文学爱好者一睹其风采。余先生为这部书籍的出版写了序言,我们也予以了完整收录。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小事物语(读者精品)

    小事物语(读者精品)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回家人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热门推荐
  • 业绩决定工资

    业绩决定工资

    风行世界500强企业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锻造卓越员工必不可少的思维与行动准则。勋章只授予战功赫赫的将士,高薪仅属于业绩卓越的员工。工资多少,不是取决于你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业绩。
  • 神妃逗邪皇:嗜血狂后傲娇妻

    神妃逗邪皇:嗜血狂后傲娇妻

    21世纪的鬼影火舞,一朝穿越成丑颜废物。再睁开眼时,风云暗涌,天地变色,势凌天下。战神邪王,冷酷狂侫,天赋绝伦,叱诧九天,却情霸乞丐庶女,从此上天入地,誓死相随。
  • 漏泄春光有柳条

    漏泄春光有柳条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百篇散文。分为“话说李清照”、“艺文絮语”、“岁月如歌”、“履痕处处”、“真假球迷”、“联姻影视”等章节。
  • 重生之悔过

    重生之悔过

    叶青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20岁结婚,26岁离婚,之后一直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直到35岁结束生命。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会去做什么?叶青一定是选择永远也不要认识那个男人,那个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 公司设立与股权纠纷

    公司设立与股权纠纷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具体内容是对我国《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中有关公司设立与股权纠纷的一些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宣讲和普及。
  • 少年行

    少年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寄许炼师

    寄许炼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篮之重临巅峰

    女篮之重临巅峰

    两年前,白铃拖着一身伤,狼狈的离开,离开了自己的家,更离开了自己的梦想,残酷的现实将曾经稚嫩高傲的她狠狠地摔入谷底。两年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她踏上了回程,再一次站在篮球场上,曾经失去的仿佛从未离开过,她还能从过去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吗?还能在站在场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吗?球场之上,她便是主宰!青春正好,梦想未曾忘记。
  • 破空一指1

    破空一指1

    少年们的青春纪游:遨游于神秘的世界,然后~开启沙雕模式!软萌小厨VS贫嘴大神!嘤嘤嘤(?>?<?)这是要真香的节奏,搞起来?!
  • “大刀神将”秦基伟

    “大刀神将”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1997年),湖北红安人。参加过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大革命时期,历任红31军274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西路军总部四局局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司令员、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5军军长等职;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4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自1959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阅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隆重的首都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