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4700000005

第5章 爸爸妈妈,您能关注我吗5

缺爸少妈的日子很孤苦

■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一个可怜的“孤儿”。虽然我有爸爸妈妈,但我觉得自己除了不用去孤儿院,其实和孤儿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爸爸妈妈永远有比我还重要的事情,好像每时每刻都要处理事情,而我总是排在最后。在我们家最常发生的事情就是爸妈都在单位忙,留我自己在家。虽然他们不时地会问候我、嘱咐我,可是在冰冷的屋子里我却感觉不到一丁点儿温暖,有的只是一定会来的黑夜,和胆小却不敢将这一切说出来的我。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总觉得寒假也特别长。在去年的寒假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使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可怜。那天早上妈妈临时从单位赶回来,说是要去广州出差。晚饭前爸爸说他单位有事情,叫我自己弄饭吃。那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雪,看上去很冷的样子,于是我决定在家煮方便面。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为自己做热乎乎的晚餐(以前都是吃凉的或是用开水泡面),可是结果却很失败,因为我差一点把家里的房子点着了。我家用的是煤气,由于电打火不是很好用,所以要用打火机来点着。上次妈妈做饭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点了好几次也没点着,最后一次,终于点着了。可是火势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从燃气罩里喷出一个大火球,紧接着抽油烟机开始燃烧。我被吓懵了,愣了几秒钟才想起来用水救火。

虽然我并没有受伤,爸爸回来也并没有过多地责怪我,可是看着那像废墟一样的厨房一角,我心里竟是酸酸的味道,我只不过想吃一碗热热的方便面而已。

那个寒假我没怎么出去玩儿,我只想一直待在家里,这样爸爸妈妈一回来,就能看见我,我也可以多和他们待会儿。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窗台上,看着楼下的行人,寻找爸妈的身影。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别的孩子同父母嬉笑着走过,这时的我总是很矛盾——既想看看这其乐融融的景象,看完了心里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羡慕他们还是嫉妒他们。

我常常幻想我的爸爸妈妈下岗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闲下来,可以不用每天为了自己的工作东奔西跑,可以有时间陪陪我。我真的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说说话。

叔叔,您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说自己是孤儿了吧?我觉得孤儿院的孩子也不过如此,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不如他们。他们可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只能趴在窗台上一个人发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可怜,虽然有爸爸妈妈,却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的关爱……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在孩子心里,有妈才有家

看到这封信,我想起了曾经在山东安丘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尤其是她那封写给妈妈的长信:

亲爱的妈妈:

我想您!

睡不着觉的夜晚,我想您;生病不舒服的日子,我想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想您。生气的事想和您诉说,高兴的事想和您分享……妈妈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吗?

时间像小河一样匆匆流过,一转眼又是春种夏忙的时节。刚刚过完母亲节,儿童节就要到了。对于这两个节日,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有“母亲”这个词,“害怕”却是因为我的妈妈——您——远在千里之外,与您一起“过节”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您为了这个家,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去挣钱。我更知道您的艰难,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有同学、还有朋友。可是回到家,就只能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和冰冷的锅碗瓢盆。在无数个夜晚,冷冷清清的家让我心生绝望。要知道,我想念的家,不是这个空房子,而是有您和爸爸在的那个温馨的小窝,那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您了。妈妈,您好吗?

妈妈,您还记得吗?当初您离家的时候,我哭着想挽留您,但还是没有留住。我看见了您的泪水,我不再哭泣。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能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您不愿意要我了……

虽然可以理解这一切,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愿回家了,甚至就连假期的时候也是这样。“妈妈”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开始慢慢变成银行卡上的汇款钱数和电话那头简简单单的问候。

我想念小时候,那时候,虽然生活苦难,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足。如今,我在慢慢长大,你们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也在学着让自己坚强。但因为失去了心中的根,我的成长就如同风中的落叶,没有方向,飘忽不定……

亲情的维系仅仅靠电话显然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看得着摸得到的亲情。为了解除孩子的孤苦,抚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看到我们的身影,给孩子一个“妈妈”,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缺少“父爱”的孩子像缺钙

当然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不仅要有妈妈,还要有那另外半边天——爸爸。

但是,在我二十几年间作过的大大小小近一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多数时候仅为1:4;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们打来电话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通常境况下,都是母亲打来电话。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国,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爸爸们为什么这么不“热衷”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就是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便是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要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一切依旧是由女人来打理和主持,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孩子安排好成长中的大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抱着这样的观点,父亲哪还会主动去管与孩子有关的那些“琐事”。

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父亲则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从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长,如果父亲在照顾、养育方面不主动靠前、帮妻子分担,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孩子在成长时期根本不需要父亲的照顾,父亲们会认为,在孩子的成长初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而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他的人生大事出谋划策。

另外,一般父亲的工作相对繁忙些、应酬多些,没有时间参与到教育子女的事务中来。所以,家庭教育中,“父亲”总是缺席……

有些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会长年出差在外,那么这些孩子就如同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有的父亲看了这话可能会有意见:我只是不管教孩子,不能就说孩子“缺少了父爱”啊!我也很爱我的孩子,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我才这么忙、这么拼命地赚钱,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啊!

是的,没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您的确爱孩子,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您还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感受不到,那就是“缺少父爱”。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缺乏父爱的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和孤独。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劝说下刚刚入睡,听到门铃声就忽地跑出去喊:“是爸爸回来了吗?”妈妈告诉她不是,于是她又无限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床上。此后一有声音,她就跑到门边,满怀期待地喊:“是爸爸回来了吗?”但是,每次的答案都很让她失望。最后,孩子在困倦无比时,带着遗憾睡着了……

当孩子缺少父爱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会患上“父爱饥渴症”。即到了青春期时,缺少父爱的孩子会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因为得不到父爱而产生的失望与凄苦。于是,他们会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以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一个健康、完美的家庭应该是由父亲、母亲和子女共同构成的,这三方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只有相互连在一起,三角形才能牢固稳定。

实践证明,一个人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母爱不可无,父爱更不可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亲在孩子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榜样、示范及教导作用。这种作用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因此,可以说,“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实在是家庭教育中的隐痛,是孩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缺钙的孩子体不健,缺爱的孩子心不爽。父爱的缺失是一种痛,对孩子的成长是终身难以弥补的痛!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情的成长乐园,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同类推荐
  • 宝宝的58个心思

    宝宝的58个心思

    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想取得这份事业的辉煌,首先就应该摆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 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资深心理专家明天根据20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精选40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深入解读了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破解了不良亲子关系背后的秘密。在每个案例中,既有家长和孩子的讲述,也有深入浅出的心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 帮父母读懂幼儿心:儿童心理解读与教养行为引导

    帮父母读懂幼儿心:儿童心理解读与教养行为引导

    壮壮的玩具有好几大整理箱,书柜里也有各种幼儿图书,还有那些体积太大放不到箱子和柜子里的电瓶车、小摇椅、羊角球等玩具,加在一起占了他自己房间的一半。壮壮每天都与他心爱的玩具在一起,时而翻箱倒柜找出一些玩具,然后拿到客厅里,把电视机打开播到动画片频道,同时左手拿着回力车,右手握着奥特曼,身边地上还堆着一大堆磁力球节或积塑块等拼接类玩具,甚至几百块多米诺牌,还有微型小桌球等,每天都玩得兴致勃勃,兴奋时自己还大声喊叫,到处奔跑甚至到厨房卫生间故意搞破坏。妈妈经常因为收拾玩具和壮壮发生冲突,原因是壮壮只负责摆摊不负责收,妈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
  • 我给孩子当秘书:助学指导中父母应知的135个教育细节

    我给孩子当秘书:助学指导中父母应知的135个教育细节

    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真不少,但翻览过后,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还是不多。而可操作性,又是与细节密不可分的。只有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基本掌握了,才会具备可操作性。做父母的,在“应该帮助孩子”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并无异议,更为关注的是“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哪怕是吃什么、喝什么这样的小事,只要是人家做了,且收到效果了,就应该老老实实向人家学习。或许,正是这么一件很小、很具体的细节,你做了而别人没做,从而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本书精选了助学指导中父母应知的135个教育细节,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热门推荐
  • 感谢你曾来过,不悔曾经爱过

    感谢你曾来过,不悔曾经爱过

    活在一个神奇世界的一个单纯的少年。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呢?。。
  • 武陵记

    武陵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尽天下:盛宠淡定妃

    倾尽天下:盛宠淡定妃

    痴情如他,第一眼,就认定她,于是霸道的把她囚禁在身边,他宠她上天,可她还是要逃,她说:“这里再好也不是我家”他的王爷身份留不住她,他的帝王身份她更不屑,不惜请谕旨,在有生之年绝不嫁他,誓不为后!否则她死后永不轮回!他为她倾尽天下,她始终冷淡如初。未了。她还说她恨他......
  • Shelley

    Shell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桥镇两个逃逸的男人

    桥镇两个逃逸的男人

    镇长许青灯看了胡一挺留下的信,自言自语道,这个家伙说不定惹了什么大祸,逃走了。在桥镇还没有化解不了的大事,如果商会替他出面,什么大事都能化解,这个家伙不该走。于是许青灯就打发政府衙门的副镇长去寻找胡一挺,一个多月过去了,副镇长从外地回来了,说没有找到胡一挺,胡一挺就像一股轻烟似地没了。这一个月里,姚掌柜的老婆也觉得不该当初给他们撮合这件事,她在某一天去双城,又去找邹海花,谁知道邹海花笑了,这个胡一挺真是没脑子,更没有男人的勇气,上次我跟你说的话不是真的,是想验证一下胡一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是,他就会去省城打听事情的底细,重要的是,应该去救鲍列夫,可他没有这样做,他逃了。
  • 交口称赞

    交口称赞

    本书是一部荒诞美丽时代的忏悔录,这是一朵影视圈追逐和失落梦想的夜来香。知名影评人石小川厌倦了为影视剧写些交口称赞的稿子的生活,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想做制片人,拍一部印着他标签的电影!他磅礴汹涌的自信从来没有失手,他坚信转行制片人做电影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他一心为了电影,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环圈套……他的身边从来不少狡猾毒辣的狐狸,也不乏患难见真情的好兄弟,还有从一而终地帮助他甚至忍辱献身的美女,更有他一直暗中喜欢、却对他若即若离的女子。
  • 世子妃

    世子妃

    她不是他爱的女人,她只不过是千万个爱他的女人之一,一个天真地以为得到就是幸福的开始的蠢女人。她父亲说过,慕屠苏这样的男人,费尽心思去争取也是枉然,倘若一朝得逞,得到他的心,那么想甩开他也不可能。他就是这般彻底的男人,这般让她疯狂去追求却又把她狠狠抛入深渊的男人。
  • 21号计划

    21号计划

    银河联军已被击垮,失去援助地球战力仅剩19%,地球已孤立无援!!!
  • 海外飞鸿

    海外飞鸿

    叙伦兄:今日偷得半日闲,给您写下这封信。周末通越洋电话,仍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尽。远居在英伦是孤独的,每次拿话筒都不忍放下,但每每又都克制自己必须长话短说,否则到月底接电话公司帐单时又吓了一跳。我们这些穷留学生,确实还没有奢侈到可随心所欲用太平洋上空的国际通讯卫星来煲电话粥的地步。和朋友们通话,总给我一种愉快和温馨,我从内心真感激您和家乡的朋友们竟还那么惦记着我!说起来,我辞国远行三年了,何尝不也是无时不刻地思念着我的家乡,我的亲朋好友们,思恋着我们在一起欢聚时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
  • 消化性溃疡(贴心大夫丛书)

    消化性溃疡(贴心大夫丛书)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