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0100000005

第5章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5)

王学泰:因为宋代城市里有了容纳量。宋代以前的城市是城坊制,一些非城市的人口进了城市没法生活。因为城坊制等于是大城套着小城。长安一百零八坊,每坊都是一个小城。城门、坊门都是朝启夕闭,一个游民进入那儿没法生活。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商业大多集中在官方规定的某地(如长安在东西两市),并有官员严密管理,游民很难进入。到了宋代,北宋汴京、南宋的临安都是街巷制,就跟现在这城差不多。商业又非常发达,游民进去可以谋生。《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展现游民在城市出卖劳动力谋生的情景。这样,进入城市游民就渐渐形成群体了。

城市繁荣了,必然产生文化需求,而满足城市文化需求的是江湖艺人。游民中有一些有艺术特长的人,以出卖自己的技艺为生,这是第一代江湖艺人。我们从许多艺人的绰号就可以看出来,如“估衣毛三”“酒李一郎”“枣儿徐荣”“熬肝朱”等。这些绰号就是他们在做艺人以前的职业。后来发现自己有艺术才能,或见到做艺人更能赚钱,遂改行,以前的职业就成了绰号。从这个现象可见这些艺人都是没有师傅传授的,他们是第一代。江湖艺人是游民转化来的,游民闯荡南北,辗转于艰难险阻之中,其故事与宗法人比较起来自然多而奇,把游民的故事演说给老百姓听,会受到欢迎。

我为什么讲游民文化的问题?因为我们最早的通俗文学作品就与游民密不可分的。实际就是游民创作的,而且是渗透了游民意识的一种文化。

田炳信:鸟笼里的人他渴望单位的保护,希望摆脱的是控制。而游民文化给他提供了获得自由的感觉,相当于弥补了他这种感情的需要。

王学泰:对。但古代脱离宗法的游民的第一个问题是谋生,其次是发展。在宋代说唱通俗文艺中出现有两种前代没有的特殊门类:一是“朴刀杆棒”,一个是发迹变泰。这两类故事都是在宋代产生的。“朴刀”是什么?《水浒传》中常常写到朴刀。但到了明朝末年通俗文艺作品的作家已经不知道朴刀是什么了。我做了一些考证。朴刀它是什么呢?朴刀也写成“博刀”,也写成“泼刀”,或写成“钹刀”。我在《宋会要辑稿》中发现,利川转运使陈贯上奏说,“著裤刀不能禁止携带”。著裤刀就是挂在裤子上的刀。因为当时宋代是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

这种刀呢,老百姓安上短棍呢,就能用来刀耕火种,安上长把就是朴刀。你把这禁了,老百姓拿什么种地呢?可以看出,朴刀是介于农具与兵器之间的极粗糙的工具。加上杆棒它就是个武器了。我到四川去考察,在奉节住过(杜甫诗中所说的夔州)。当地人背着背篓上山走路,往往要带一个长杆、短刀头的农具,用以分拨长草和驱赶草蛇。《水浒传》中很多地方写到这个朴刀,杨志、宋江奔走江湖都带着朴刀。朴刀是穷人使用的武器。军人绝不会使它,军官更不会。因为《水浒传》是明代写成的,作者有时候写到军官也使用这种武器,说明他对朴刀已经缺少了解了。朴刀是游民防身和奋斗的武器。所以话本中“朴刀杆棒”的故事就是写游民为求生存而奋斗的。

游民游走江湖的目的是什么?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向哪里发展?游民一没资本,二没文化,怎么发展?游民有的只是两膀子力气和胆量。他要发展只有走“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路。这就是“发迹变泰”的故事。所以可以这样说“朴刀杆棒”的故事是写游民奋斗的;“发迹变泰”是写游民追求理想的。《水浒传》的主体就是“朴刀杆棒”故事与“发迹变泰”的结合。当然由于招安的失败,梁山好汉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这类故事充满传奇性,是很吸引人。这类故事把“造反有理”的思想意识在社会底层传播开来。老百姓听了这类故事,发迹变泰的思想也会种在他们的脑子里,待有了时机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发迹变泰最便捷的道路就是造反。造反之后呢,能做皇帝更好了,但天下皇帝只有一个,争做皇帝要成为众矢之的。机会更多的还是做官。宋代被招安的造反者非常多,南宋有记载的武装造反有80多次,被招安的有23次之多,占三分之一左右。宋代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宋江真实情况是只有几十个人的抢劫和造反活动,算不上什么大规模起义,只是后来小说把它写得非常大。他们只有36个人,流动作战,后被招安,而且做了官。这些就是形成《水浒传》的基础。

田炳信:游民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个文化问题。产生游民文化之后,它不仅仅是影响游民,而且也影响其他不是游民的人,使得社会游民化,这是更严重的问题。

王学泰:你看鲁迅写的阿Q。阿Q到底是什么形象?过去有争论。有的说他是贫农,有的说他是雇农,有的说他是革命的贫农,有的说他不革命。不管说什么,我说它都是不准确的。阿Q就是一个游民,连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没有了宗法。赵秀才中了秀才后,他突然想起自己也姓赵,结果让赵太爷打了一巴掌,也姓不成赵了。他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居址,住在土谷祠里,游走于城乡之间。而我们过去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一形象。阿Q是游民,而阿Q精神却有国民性。这就说明这种游民精神不仅阿Q有,而且其他人身上也有。其他人身上的游民意识怎么来的呢?除了下层社会的自然传播以外,还来自于通俗文艺作品。老百姓不识字,不读书,不看书,但他们听书,也看戏,甚至也上台演戏。阿Q连个圈也画不圆,但是他会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悔不该错杀了……”这句戏文来自《龙虎斗》,这出戏恰恰是写游民奋斗的,是写赵匡胤和他结拜兄弟打下天下后,误把义弟郑子明杀了。阿Q能唱《龙虎斗》肯定从听戏文中学来的。由此可见通俗戏曲影响的广泛。为什么其他阶层的人也会接受游民意识呢?因为游民在社会大动荡中往往是受益较多的阶层,游民社会地位的垂直上升激起人们模仿的冲动。

皇权专制社会中,大部分阶层是比较稳定的,士农工商几千年不变。唯有两个阶层不太稳定,一个是最高的皇室,一个是最底层的游民。社会一有大动乱,这两个阶层的变化比较大。中国改朝换代,换姓的,一共三十多。有的很短暂,有的只是偏安一隅。这些打江山的,开拓天下的,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人是少数民族,如元朝、清朝,或者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像隋朝、唐朝。另外一个就是游民或接近游民的底层人士,如刘邦,五代的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五个皇帝除了石敬塘、李存勖是外族人外,其他都是游民、兵痞。“十国”中开创人属于游民的比率更大。

五代以前,兵和农是合在一起的,兵农不分。五代以后,征兵改成了招兵。招来的兵是什么兵?就是社会闲杂人员,没饭吃了,招来当兵了。赵匡胤还对臣子说:你看我的征兵制度好,只要天下一闹灾,我就扩军,招来好多饥民,他们就不搞动乱了。宋代没有什么大的社会动乱,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宋代军队变乱是不少的。这些士兵没有尊严,士兵脸上刻上字,黥上字,像对待犯人一样,防备你逃跑。所以从五代就开始有了这种说法“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军人没有了自尊,无所不为,打不了仗,骚扰起老百姓来,招却多得很。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军队成为一个对社会稳定有着破坏力的、特殊的游民群体。

在社会大变动中有的游民成为开国的帝王将相,这多有刺激性。不仅人们争传这种“美事”,而且在传播中引起其他阶层人的羡慕。正像写到美国淘金的《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女人的故事》一样,虽然大多数人没有去,但他们也爱听,也爱看这一类故事。这类故事也在刺激着许多人的神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这些听众或观众中就会产生许多“不逞之徒”。

为了刺激下层民众渴望变动的欲望,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江湖艺人把本来不是游民的故事也要改造成为游民的故事。例如隋唐的故事中程咬金、秦琼、徐茂公都是富贵人家出身,秦琼和程咬金本来是北魏六镇的军事贵族,徐茂公是大财主。按《资治通鉴》演绎的明代刊刻的《隋唐志传》《大唐秦王词话》《唐书志传》等作品,还保留着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因为最早的以隋唐故事创作的小说基本上是《资治通鉴》的改写,跟历史原貌差不太多。到了明清之际,有《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说唐》的出现,这个故事便从演绎历史变成了歌颂秦叔宝、程咬金、单雄信等人的英雄传奇了。此时把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这些人写成与说书人差不太多的身份了,如卖私盐的、捕快、游方道士等。这些故事的演说就会在老百姓心中激起了一种模仿的冲动,如果故事中的他们是贵族富豪就会降低老百姓模仿的冲动。辗转在生死线上的游民感觉到只有像他们一样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争夺到好的前途。许多其他阶层的人们也会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看到发达的希望,因此它们影响的覆盖面极大。

田炳信:游民文化一直到现在对社会变化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单位冲击很大,游民文化在这里是扩张了,扩散了,还是缩小了?

王学泰:现代的单位人与过去的宗法人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单位与宗法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不是靠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靠职业的分工。工厂里就得有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对不对?它毕竟不是宗法制,现在单位解体,许多人开始面对社会,但他们与宗法社会中的脱序人要变成游民的情况是不大相同的。

第一个不同就是,现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过去从社会组织上是宗法的,从经济生产上是小农耕作的自然经济。虽然现在我们没有完全走出农耕社会,但是处在社会转型期,正在向工商社会转型。在向工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生产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就能够容纳大批的从单位里游离出来的人。社会容纳力是过去没法比拟的。

第二点,过去的游民进入城镇,可以从工商业中找到一些谋生的位置,但这是不稳定的,因为这时的城市是封建政治的中心,不能形成市民社会,工商业如果不依附国家和权贵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游民也很难变成在城市中有合法收入、有固定居处、生活稳定的居民。因此他们暂时生存下来了,但其游民心态和游民意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一有风吹草动,他们的暂时的稳定最容易受到破坏,他们也最容易被裹胁入社会动乱之中。现在不同了,我们社会转型的目标从经济类型上说是工商社会,从社会组织类型上说是契约社会。单位人脱离单位后,他仍然是公民,他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工作时期,社会要向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即使他不是本城市原住民,如果通过合法手续在这个城市中谋得了一个位置,他也会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这样使他较少地产生过去游民的心态。

第三点,古代关于社会组织和社会控制的思想比较贫乏。那时的政治家、思想家遇到游民问题,所提出的办法就是“驱游民”,也就是把游民再赶回土地。实际这是不可能的。他为什么出来?就是因为土地容纳不下他了才出来的。当然,古代土地比现在宽广,人口也比现在少,少量的能回去。时代不同了,经济背景不同,现在社会学家想出许多对策,如发展小城镇,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刺激工业产品的消费,扩大对外贸易等等。

关键是实现工商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建设,把从单位流离出来的人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并享有充分社会保障的社会人。再进一步成为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公民,这样才能求得社会的长期稳定。如果脱离了原单位者老是处在游民状态中(权利没有保障),那么社会动乱就不可避免。过去的游民阶层,是中国一治一乱的基础。人口激增,宗法网络和小农经济被破坏,游民增加,或有天灾人祸,以游民为领导和中坚力量的“农民起义”就会爆发了,成为改朝换代的动力。通过几十年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每个家庭又能有一小块土地了,于是重建小农经济、重建宗法,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这种一治一乱的生动描绘。

这些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对于游民文化的泛滥都是有抑制作用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也存在着有利于游民文化播散的一面。游民文化的进击精神,它的极端主义和不择手段的非规范性很长时间都被当做革命的意识形态,受到推崇。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自然比社会平稳发展期要加剧,而且由于一些政策上的原因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这些都是利于游民文化散播的温床。这是应该引起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们关注的。

同类推荐
  •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是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揭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逻辑框架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诸多传播问题,清晰呈现媒介传播在历史兴衰中的动力机制,丰富发展了媒介理论,展示了传播思想的学术魅力。引证材料翔实,理论思考严密,宏大叙述鞭辟入里,精微分析智趣横生。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本书选取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私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公立大学,逐一对其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架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公寓住宿管理、法律申诉服务、多元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管理、新生入学指导、心理咨询、奖励资助、学术咨询等诸多具体学生事务的内涵、理念、实际操作等进行了描述,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务的重要参考书。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语文知识小丛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以中学课本经典文章为实例,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酎亍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特别有助于学生提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超值金版)》除了常用文种外,还增加了其他实用写作书中很少出现过而当今又极需要的文种,如加强了经济文体的介绍。未来的世纪是科技与经济主宰人类的时代,经济生活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用写作的经济化趋势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性潮流。鉴于此,本书增加了有关股份制企业文书的介绍和外贸文书的介绍等,以适应当代经济生活的发展。
热门推荐
  • 此生唯你

    此生唯你

    苍白的过往宛如淡然消逝的时光,如今的生活该是令人向往和平淡的。面对似乎近在咫尺的点滴幸福却不知所措,散落在遍地无法拾起的痛楚,抹去受伤血渍。人总要经历一段美好的时光,即使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袭来只好任它摆布,有些事冥冥中注定的真相让人彻底绝望。
  • 大梦天醒

    大梦天醒

    〔精品新书上架,求订阅!!!〕 一梦入万古之后,一梦醒子落棋盘。这是一场梦里与梦外的“缠绵”。似乎是一场黄粱梦,可又似是一场惊天谋密的布局,梦里掌棋盘落棋子,梦外亦做那掌局人。
  • 兵器科技解密(科学知识游览车)

    兵器科技解密(科学知识游览车)

    《兵器科技解密》本书为您讲述各种兵器的科普知识。本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通俗易懂,能够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 绝代妖娆

    绝代妖娆

    说第一遍时,妖娆耐心地劝解她,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下辈子做人时要认清这一点。第二遍时,妖娆佯装同情地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要坚强。但是那女孩儿似乎并没有准备就此打住:“我真——”皇甫妖娆真的是受不了这个祥林嫂了,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女子幽怨的诉苦,大声替她说道:“你真傻,你怎么能相信男人呢?你把他的甜言蜜语当成了永世不变的誓言,结果换来的却是这个下场!”那女子,嘴皮翻了翻,最终……
  • 你似春风温暖我

    你似春风温暖我

    未婚夫的哥哥竟然会是她的前男友?破坏了她的婚礼的男人转眼就要求她成为他的情妇?可是为了外婆的医药费,她只好受辱的答应了。虽然告诉自己绝不能再一次把自己的心交出去,但还是无法自拔的沉溺在了他的霸道和温柔里。当过往的事重新揭开,他和她,还能回到过去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当赖德军官看到那座庄园时,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他来过这里,他知道这里的一切。少年查尔斯·赖德在牛津大学结识了英俊的侯爵之子塞巴斯蒂安,经由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进入布赖兹赫德庄园。此后这座庄园在查尔斯生命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与一对兄妹产生了不可言说的情感,还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抛下家人与情人定居海外;笃信宗教的母亲日渐疯狂,以爱之名给儿女套上沉重的枷锁。年轻的塞巴斯蒂安渴望挣脱家庭牢笼而不得,终日酗酒,最终远走他乡,潦倒一生。年轻美丽的长女茱莉娅,也因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早早断送了爱情与幸福。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有人说过,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格林童话》。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试问,度过童年的孩子,有谁不知道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这些经典、浪漫而又神奇的故事呢?《格林童话》自问世以来就赢得了无数人的追捧,它的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它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给他们带去对知识的渴望,也带给他们对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勤劳与懒惰的认识。
  • 与岸当面

    与岸当面

    云泥之别的两个人,如何才能在一起?——要么拉他下凡,要么自己也上天去。总是要先站得离他近一点再说的。姚恩澹一直明白,心动之初,必定先蕴含了钦佩的成分在内。对邹起来说,亦是如此。
  • 爱情精选

    爱情精选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骨色生香

    骨色生香

    给爷爷迁坟,挖开棺材里面却躺着一具女尸!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