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帮主给王庞介绍了定朝一位鼎鼎有名的老先生,高冠博带,气度洒然,年轻时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大学者,中年退而修学,招收门生,而今古稀之年已是桃李满天下。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一般是待在自己的书院的,不过这个老先生比较清奇,年轻时候爱走动的个性在老年时期复发,常常带上几个仆从和学生就撇下课业出门远游了,整个定朝六府十八州都涉足过,而今到了均天府的府治砀陽,算算已经是第九次来了。
老先生名叫姚徽鼎,字容尔,号策舟老人,一头白发,下颔三绺长须非常有个性地打了麻花结,王庞第一次见到他也愣了一会儿。老头子很高大,皮肤有点松弛,但不耷拉,有老态,但不给人庸废的感觉,倒像古陶器的韵致,说话声音中气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吐字清晰,往往有指点江山之态。
人家名气大但架子小,知道王庞是来求教的,先是打量打量他的形貌,说一句:“到底江湖人,却无粗浅浮夸之相,自小路里走出气魄来了。”他以为王庞是武林宗师来了,王庞也不说破,只笑笑,把手里的《瞑虚玉润诀》递过去,拱手致意。
姚徽鼎先生把王庞请进自己在砀陽的小院子,路上几个弟子上前见礼,王庞也一一回礼,帮主在后面一件件派礼物。
到姚徽鼎的书房门口,他把王庞让了进去,但拦下了其他人。
王庞抬腿走进房间,室内外的明暗变化非常强烈,有种时光错乱的迷离感。他打量一下这个房间,空间宽阔,几座木制屏风制造空间阻隔的神秘感,墙壁是石灰浆抹的,白而不刺眼,墙上几副山水泼墨,使得色彩不单调。所有家具都是木制的,刷着暗沉沉的红漆,色彩雍容而朴素,雕工不凡,窗边小几有盆栽兰花,是春剑,在午后阳光下,叶瓣色泽晶莹剔透。
这个房间里都是好东西,反而显得什么都普通起来,它们整体营造了一个优雅的环境,所有个体布局都以自然、协调为原则,不突出某物,也不会让人忽略什么。
“寻个位子坐下罢,莫站着。”姚先生说了一句,也不管王庞反应,自顾自坐在书桌前,把手里书本摊开,就着透过藻井照进来的日光慢慢翻看。
王庞总觉得这老头对自己有些莫名的客气了,于是打算翻翻对方的记忆,可出乎意料的是,气机感应中对方的气场宛如一轮慢慢散发白色波纹的太阳,比先前王庞见过的所有人都强。
王庞一愣,难道这老头是一个炼神宗师?气机有点厉害啊,按照强度来看和王庞最初气机勃发时差不多,就是没有外放,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想。
以姚徽鼎的精神力水平王庞不能悄无声息毫无阻碍地进入对方的大脑,于是王庞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话说自己当初是怎么做到气机勃发的?
似乎当初也有一段时间感觉头颅里有一团浆液,然后是看唐先生练武,浆液团破裂,气机在体内冲荡,最后顺着体表的小孔流淌到体外。
所以气机勃发一个是看唐先生练武,一个是顺着体表小孔脱离躯体,前者有点运气因素,暂且不论,那么后者就是非常关键的了。
王庞可以很确定,那些所谓体表的小孔并不是自己的毛孔。
数量太少,毛孔有多少?几十万个。这些小孔不过三百多。
那么就应该是穴位了。这个是王庞一早就有的猜测。
唯一让王庞疑惑的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他大概测算过这些孔洞的位置,和中医穴位图不太一样,有些差别。
王庞不能说是中医错了,他只觉得是自己的个人体质问题。这算是最佳答案,毕竟没有什么科学数据给他猜测用。
不过有空该找找这个世界的穴位图,说不定有启发效果。
所以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只是看了唐先生练武就气机勃发了?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要么是王庞天赋异禀,要么是他的气机没有了某种限制。这样一看,怎么都是他王某人天赋异禀啊!
所以他可以冒充炼神宗师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
这时候姚徽鼎开口了:“好了,这本《瞑虚玉润诀》确乎是以元论为基,正宗登仙秘法,直接从炼气开始,可至炼神绝顶……但我总疑心此书有阙漏之处,若是完整,或为上仙法诀也未可知。”
元论?这个王庞倒是知道,这个是一种哲学理论,非常主流,用中国古代哲学来解释,所谓“元”就是万物最完美最本真的形态,而引申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混元”,即阴阳调和的中庸状态,所以元论包含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以及对人们的修养的要求。
对学武之人来说元论有更现实的意义。定朝一大半的武术是以元论作为指导思想构建武道体系的,讲究劲力平衡混元,达到内外如一,用常年苦练锻炼躯体,感知深入肢体的最细致处,达到大小如一的境界,风吹草动间就能扑杀百米之外。到这个程度就是炼体大成了,接下来的炼气就是要让自己的肉体与精神达到平衡混元的状态,达到虚实如一的境界,久而久之就能勃发气感,可称道一声宗师。等到内气满溢,反哺精神,达到精气神小三合,就是炼神宗师的境界。再往上已经是推论了,根据元论的义理,当武者小三合圆满,躯壳无漏,即可感应自然,达到天地人大三合的境界,就能登仙了。
对此,王庞是有点不信的。
信不信的事情,试过就知道了。
王庞期待地看向姚徽鼎先生。
“唔,老夫慢慢同你讲解。”姚先生摸了摸自己的麻花胡。
《瞑虚玉润诀》开篇有言:
均顶婴儿
制方三度
瞑瞑囿宫
可育三七
第一句,均顶婴儿,指将精神调整到最原始自然的纯净状态。
第二句,制度三方,指强盛的精神力量能掌控人体最本质的三个区域:命宫、胎窍、旡阴。
这三处区域就是炼气的根本。
是精神和肉体连接的纽带。
其中,命宫在主观感受下,位于脑部正中。
胎窍在感应下,位于心脏同脊柱之间的某一点。
旡阴在尾椎前方的腹腔内。
第三句,暝瞑囿宫,指将精神集中于命宫,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度关注命宫,也不能分神。
第四句,可育三七,指炼气。
这是《瞑虚玉润诀》炼气部分的总纲。
接下来是如何调整、壮大内气的,没什么值得称道。
再后,则是炼气向炼神过渡的阶段。
《瞑虚玉润诀》中篇有言:
童子采药
玉鼎镇窍
三七为饵
旡火抟丹
第一句,童子采药,其中,童子指精神,药是玉中药。
这涉及到元论的义理。
元论认定我们所处在的宇宙由某种最初的“元”构成,这种“元”在天地分化后,演变出种种“素”。
“素”,即要素,这些“素”是世间万物的来源,是万物最基础的面目,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素”的“表象”,种类繁多的“素”构建了多彩的世界。
元论者相信人类的精神可以透过“表象”看到组成物质的“素”,并将其提取出来,加以己用。
所谓“童子采药”,就是用精神提取物质背后的“素”,《瞑虚玉润诀》需要提取玉石背后的“素”,姚徽鼎先生就称之为“玉素”。
第二句,玉鼎镇窍,指用精神,把“玉素”塑造成“鼎”状。
其中,“窍”,既胎窍,但“鼎”不是具体的某个鼎。
在元论的玄学术语中,“鼎”是指符合要求的,可以用于熔炼内气的“素”,具体样式上没有限制,哪怕是个夜壶也没问题。
第三句,三七为饵,以及第四句,旡火抟丹,要放在一起理解。
其中,“饵”,通常指炼丹的基本药材,这里特指“三七”,即内气。
除此之外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旡火”,旡火,既旡阴之火,燃料是精神,火焰带有旡阴的特性。
旡阴是力量之源,代表纯正的肉体,旡阴之火,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身体。
最后一个概念是“丹”。
丹,既圆润无瑕之物。
在这里,“丹”是内气、“素”、肉体交融的一种象征物。
结丹是精神和肉体融合,是小三合,也是大三合即本我和天地交融的开始。
这是迈向“仙人”的最重要一步。
这个炼气向炼神过渡的阶段,姚先生秉承“信达雅”的原则,称其为“炼物”,不算一个具体的境界,而只是炼气的一个状态。
所以中篇是炼物的总纲。
接下来的部分大同小异,是不断温养并壮大“丹”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随着“丹”的壮大,肉体的作用不断被精神取代,不断向小三合靠拢。
但这不是消亡,而是特定的“素”渐渐取代表面的躯壳,容纳精神的,不是肉体,而是“素”。比如“玉素”,到了炼物圆满,整个人都是“玉素”构成,晶莹剔透,坚实恒常。
这个阶段的修士其实同炼气时并无太大区别,也没有真正达到小三合。
最后一部分是炼神。
《瞑虚玉润诀》末篇有言:
童子坐台
瞑虚有炁
玉润混成
反本归元
第一句,童子坐台,“台”是品级,坐台,既精神达到相当的境界。
第二句,瞑虚有炁,“炁”是素的别称,同我国古代汉语里的“炁”是不一样的。瞑虚有炁,即同“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句,玉润混成,指“玉素”与本我相容,这时候才真的到了小三合的境界。
第四句,反本归元,就是回归宇宙最初的“元”。
不过这就是结尾了,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炼神的方法倒是完整。
看来最后一句“反本归元”立意如此之高,的确是让人疑心后面还有内容。
姚先生讲解完了,天色也暗下来了。
“多谢先生指点之恩,王某人必有后报!”
姚先生年纪虽大,精神却和小伙子一样健旺。笑呵呵地说:“什么后报,现在就报!带老夫去逛青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