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露的家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水木村,据说最早这里有水有木,风水极佳,故而得名。但是现在水木村的河流已经干涸,一年四季基本都没有什么水。水木村的百姓世代为农、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和北方的大部分村庄一样,水木村也相对比较贫困,基本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便能好一些;否则,便差一些;但是可能因为这风水真的很好,从未有过颗粒无收的时候。
竹露一家在这个村子里算是条件比较好的。父亲徐江是镇上供销社的主任;母亲杜华原来是售货员,后来由于体制改革,便辞去工作回家自己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商店。竹露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竹海、二哥竹雨。
徐江出生在贫困人家,父亲去世的早,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徐江初中上了不到一年便出去做苦力,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徐江聪明好学,白天干完一天活后,晚上回来仍坚持自己看书学习。
杜华和徐江是一个村的,他的勤劳好学杜华都看在了眼里。所以徐江在穿着打了好几层补丁的裤子,破旧的袖口还露着棉花的棉袄来杜华家提亲时,杜华一口便答应了他。
在徐江赶着一辆挂了几根红布的老牛车迎娶杜华时,她曾遭到全村人的笑话。说这个姑娘白生得这么漂亮,怎么不长眼睛,嫁给了这么一贫如洗的一户人家。还说他的父母也是,脑袋不知道怎么长的,怎么把闺女往火坑里推。可是杜华没有在乎别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坐上了徐江的老牛车。从那天起徐江就发誓,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一辈子对这个姑娘好,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竹露的姥姥姥爷也比较开明,他们尊重女儿的决定,待徐江视如己出,还经常补贴他们小夫妻一些家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在徐江20岁的时候,镇上的供销社招聘售货员,徐江由于知识渊博,又会珠算,一下子就被选中了。徐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售货员做起,然后到出纳,再由出纳到会计,一步步慢慢地坐上了现在的供销社主任职位。
徐江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村的人证明,杜华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没有辜负了她,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过得比全村任何一家都好。当初那些嘲笑他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夸杜华有眼光。
婚后他们生下了竹海、竹雨哥俩。当生下竹露时,徐江得知是个女儿,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由于奶水不够,他特意买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算是奢侈品的麦乳精给女儿喝,可惜竹露不领情,不喜欢这个口味,一口都没有喝,枉费了老父亲的一番苦心。
由于是第三胎,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竹露在出生后没多久就被罚了200多块钱,这在当时相当于徐江好几个月的工资了。交完罚款后杜华急得牙齿疼了好几天,脸都肿了。
徐江安慰她说:“不要着急,我们不是还有个这么可爱的闺女嘛!钱可以再赚,闺女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啊!”杜华看着越长越可爱的竹露也就解开了心结。
徐江笑着对襁褓中的小竹露说:“闺女啊!你一出生就被共产党罚款,就叫共罚吧,要不就叫小罚吧!”但是玩笑归玩笑,他还是认真地想给闺女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徐江喜欢绘画,特别是喜欢画竹子。所以前两个孩子的名字都带个竹字。闺女的名字叫什么好呢?他突然就想起了孟浩然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嗯,竹露,这个名字好,有诗意,我的闺女就叫竹露了。”杜华听了这个名字也觉得很好听。
由于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徐江将希望都寄托在了三个孩子的身上。从小就对他们的学习格外重视,在别的方面一贯节俭的他,但是关于学习上该花的钱,从来都不省。大儿子徐竹海高中由于和别人打架被劝退,让他当时头痛了许久。还好二儿子考取了本省的一所院校,虽然是大专,但是在这个小村庄也实属不易,所以他感到很欣慰。
竹露这次考上了A大学更是让他心里乐开了花。看着女儿拿回来的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仔细摸了一遍又一遍,认真地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当他看到后面附着的收费清单时,他还是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不过也只是转瞬即逝的一下,别人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清单上学费加住宿费等费用大概要交8000多元,这对于他们家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虽然徐江每个月都有工资,杜华的小商店也能赚一些钱,但是一直以来供三个孩子上学,给大儿子娶媳妇,还有一大家子的日常开销,他们并无多少积蓄,再加上小商店也需要周转资金,所以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确实也有些困难。不过这些他并不打算告诉竹露。
刚上班不到一年的竹雨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有的2000块钱积蓄拿了出来给妹妹,亲戚们虽然也都是生活拮据,但每家多多少少都借了一些,东拼西凑总算是凑够了。
竹露并不知道父母的难处,这段时间,她都是在家看看书,或者有时候陪妈妈出去散散步,日子过得很是惬意,满怀憧憬地等待着开学的到来。
那座南方的城市一定很美丽吧,是不是到处都有大大的池塘,盛开着美丽的荷花。还有翠绿的竹子上面小露珠,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下雨的时候会不会有美丽的姑娘撑着一把花伞在小巷中漫步!象牙塔里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她的脑海里象牙塔一直是玫瑰红色的。那里的图书馆一定比现在的学校大很多,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在那里会不会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呢?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摸了摸自己泛红的小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