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0000000004

第4章 禅解人意 (3)

在此时期中,有两种事实,颇足资研究兴趣者。其一,则小乘派殆无反抗力也。印度大乘初起,其与小乘之对抗极烈。即在今日之日本尚有持“大乘非佛论”者,独我国则大乘一至,靡然从风。其持小乘以非毁大乘者,今所考见,才得数人。一、慧导疑《大品般若》。二、昙乐非拨《法华》。三、僧渊诽谤《涅磐》。四、竺法度禁一切大乘经典,不听读诵(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五末两篇)。僧睿著《喻疑》篇,专为当时疑《涅般》者而发。中有言曰“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舋流于秦地。”可知当时西域诸僧在中国者,非无反抗大乘之人,特力不足以张其军耳。其二,则大乘教理多由独悟也,朱士行读《道行般若》,知其未尽,矢志往求(《高僧传》本传)。

道安订正旧译诸经,其后罗什重译,适与冥合,初无乖舛(《魏书·释老志》)。凡此之类,具征深智。道生尝叹:“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于是校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义。笼罩旧说,剖析佛性,洞入幽微,说阿阐提人(译言多贪)皆得成佛。于时《大涅盘经》未至此土,孤明先发,独见迕众。旧学僧党,讥忿滋甚,摈而遣之。俄而《大涅般》至,果言阐提有佛性,与生说若合符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原误作“卷十七”,今改正。)。吾读此等记载,发生两种感想。其一,可见我先民富于“研究心”,虽于其所极尊仰之经黄,并非一意盲信。其二,可见我先民间方有创作之能,虽于所未闻之学说,而精思所运,能与符契,后此能蔚然建设“中国的佛教”,盖有由矣。以上为东晋之重要事业。

印度大乘性、相两宗、罗什传来者则性宗也,而相宗则未之闻。梁陈之交,真谛创翻《摄论》、《俱舍》,法泰、智恺最能传其业,于是开大乘之“摄论宗”与小乘之“俱舍宗”。“摄宗”即后此“法相宗”之前驱也。世亲依《华严·十地品》作《十发经论》,元魏时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译之。北齐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创“十地宗”,即后此“华严宗”之前驱也。以上为南北朝之重要事业。

自罗什译《中》、《百》、《十二门》三论,后百余年间传习极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师)大成之,创“三论宗”。此宗入唐转衰,其一部分入“天台宗”,一部分入“禅宗”焉。自《法华》、《涅般》输入后,研究极盛,六朝时有所谓“法华宗”、“涅般宗”者。至隋智顗(智者大师)神悟独运,依《法华》创“四教五时”之义,立止观之法,学者以顗居天台,名之曰“天台宗”。其后唐湛然(荆溪)益大弘之,中国人前无所受而自创一宗者,自“天台”始也。此为隋代之重要事业。

唐玄奘三藏孤游天竺,十有七年,归而译书千三百卷,为我学界第一恩人。而其所最报膺者为戒贤显识之论,于是大阐之,立“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其弟子窥基最能传其学,基往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称“慈恩宗”焉。自“十地宗”成立以后,华严研究日盛,唐法藏(贤首国师)与实叉难陀重译《华严》,乃大阐扬之,立“华严宗”,亦可谓中国自创之宗也。此后宗密(圭峰)、澄观(清凉)盛弘其业。自慧远提倡念佛,至唐善导大成之,是为“净土宗”。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宣大成之,是为“律宗”。自唐善无畏、金刚智传授密咒真言,是为“密宗”。

此诸宗皆盛于唐,而其传最广而其流最长者,则“禅宗”也。相传佛灭度后,以衣钵授大迦叶,心心相传,历二十八代而至达摩。达摩以梁时至中国,更不译经说教,惟物色传法之人,六传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鉴禅师),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语言文字,号为“禅宗”,亦称“心宗”。其徒南岳让、青原思传之,后为衍为“云门”、“法眼”、“临济”、“沩仰”、“曹洞”之五宗,数百年间,遍天下焉。此宗虽称来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无传布,则虽谓中国自创之宗焉可耳。禅宗与“天台”、“华严”、“法相”皆极盛于唐,彼三者称“教下三家”,禅宗则称“教外别传”,此为唐代之重要事业。

以上诸宗,实为我国佛学之中坚,吾将于下卷各著专章以论之,此不过举其名而已。通计佛教盛于中国前后将及千年,法海波澜,不无起伏。最初输入小乘,墨守所谓“三法印”,即“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教,以尘世为可厌,以涅盘为可乐。既而闻方等般若之说,谓涅盘真空。既并涅盘而空,则乐涅盘者丧其所据,此慧导、昙乐之徒所为大怖而盛诘也。般若昌明以后,空义既闻而习之矣。及《法华》、《涅盘》传来,又明佛性不空。浅根闻之,疑非佛说,故道生阐提成佛之论,旧学指为邪说,集众而摈之也。诸大经次第都来,群疑亦既涣释。而“相宗”之人,犹滋疑议。

所以者何?诸宗所说皆当今世西欧哲学所谓“形而上学”之一部分,相宗所说,则当其所谓“认识论”之一部分也。前此既未之闻,而其所用“因明”又为外道所同用,其论心物之法,又与小乘之《俱舍》相翼辅,重以繁重艰深,不易明习,则厌而蔑焉。故法泰“屡演《摄论》,道俗无爱”(《高僧传》本传)。直至奘师归来,乃始大昌,而数十年后已莫能为继也。教下三家。鼎立盛行,诸经义解,发挥略尽,然诵习愈广,渐陷贫子说金之讥,故禅宗出而荡其障。惟密传心印,取信实难,呵佛骂祖,滋疑尤众,故六祖得法黄梅,十年乃布,而荆溪著《金刚錍》以非难之。自比于距杨、墨,新说推行之不易,自古然矣。及夫南干开基,五花结实,禅宗掩袭天下而诸宗俱废,公案如麻,语录充栋,佛法于兹极盛,而佛法即于是就衰矣。

唐以后殆无佛学。唐以后何故无佛学耶?其内部之原因,则禅宗盛行,诸派俱绝。踞座棒喝之人,吾辈实无标准以测其深浅。其外部之原因,则儒者方剽窃佛理,自立门户,国中上驷咸趋此途,而僧界益乏才。若在宋代求佛教史上有价值之人,吾惟数一延寿(永明禅师),但“禅净合一”之教,“净宗”复兴,实受赐焉。戒环(温陵)之理解,抑其次也。元代师礼蕃僧,颇兴密教,其于显说,则未有闻。有明末叶,莲池(袾宏)、交光(真鉴)、妙峰(福登)、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先后崛起,斯道称中兴焉。入清转衰,清诸帝虽皆佞佛,然实政治作用,于宗教无与,于学术益无与也。清僧亦无可特纪者,惟居士中差有人。晚有杨文会者,得力于《华严》,而教人以“净士”,流通经典,孜孜不倦,今代治佛学者,什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也。

附录佛教大事表

表例: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后无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历,省混杂,便省览,惟诸帝纪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吴赤乌十)立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

二五三(吴建兴二)支谦卒,谦译经百种

二六○(魏景元元)朱士行出家,汉地沙门之始

二六六(晋秦始二)法护始译经

二六九(秦始五)《方等泥洹经》初出(护译)

二七二(秦始八)《道行般若》再出(护译)

二八八(晋太康九)《法华》初出(护译)、《光赞般若》初出(护译)

二九一(晋元康元)《放光般若》再出(竺叔兰译)

三○二(晋太安元)《维摩诘经》再出(护译),护卒(?)

三七七(苻秦建元九)道安入长安

三八四(晋太元九)惠远入庐山

三八七(建元十九)《阿毗昙》初出(道安监译)

三八九(建元二十一)道安卒

三九七(晋隆安元)《中阿含》、《增一阿含》出

三九九(隆安三)法显往印度

四○(姚秦弘始二)鸠摩罗什至长安

四○二(晋元兴元)智猛往印度

四○三(秦弘始五)《摩诃般若》三出(什译)

(晋元兴二)《阿毗昙毗婆裟》初出(觉铠译)

四○四(弘始六)《百论》出(什译)

四○五(弘始七)《大智度论》出(什译)

四○六(弘始八)《法华》定本出、《维摩诘》定本世纪出(什译)

四○八(弘始十)《小品般若》三出、《十二门论》出(什译)

四○九(弘始十一)《中论》出(什译)

四一一(弘始十三)《成实论》出(什译)

四一二(弘始十四)罗什卒

(凉玄始元)昙无谶至凉

四一三(弘始十五)《小阿含》出(佛念译)

四一四(凉玄始三)《涅盘》定本出(谶译)

(晋义熙十)惠远结白莲社念佛

四一六(义熙十二)法显归国

四一七(玄始五)《大集》出(?)(谶译)

四一八(义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显译)

四二○(宋永初元)晋译《华严》出《佛驮译》

四三五(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译)

四四六(魏太平真君七)(注释:原误作“太一真君七”,今改正。)

魏焚佛经,坑沙门

四五二(魏兴安元)魏复佛法

五○(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阳

五○四(梁天监三)武帝集道俗二万人发愿皈佛法

五一一(魏永平四)《十地论》出(流支译)

五一六(魏熙平元)遣宋云、惠生求经于印度

五一九(梁天监十八)慧皎著《高僧传》成

五二二(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经百七十部归

五二七(梁大通元)达摩至建业

五五三(梁承圣二)《大乘起信论》出(真谛译)

五六三(陈天熹四)《摄大乘论》、《俱舍论》出(真谛译)

五七二(周建德元)周废佛道二教

五七五(陈太建七)智珝初入天台

五九四(隋开皇十四)敕法经等撰《众经目录》(注释:原误作“《众经目录》”,今改正。)

五九七(开皇十七)智珝卒

六二四(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书请废佛法,不报

六二八(唐贞观二)玄奘适印度

六四五(贞观十九)玄奘归国台译经,《显扬论》出

六四八(贞观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出

六五○(永徽二)《俱舍论》再出

六五九(显庆四)《大毗婆沙论》出、《成唯识论》出

六六三(龙朔三)《大般若经》出(以上俱玄奘译)

六六四(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上元元)惠能受衣钵于弘忍

六七六(仪凤元)窥基卒

六九四(武周证圣元)义净适印度

七○(武周久视元)唐译《华严》出(难陀译(注释:原误作“虽陀译”,今改正。),法藏同译)

七○一(武周大圣元)法藏始在长安讲新译《华严》

七○五(唐神龙元)《佛顶首楞严》出(密帝(注释:原误作“密谛”,今改正。)、永融同译)

七一二(先天元)惠能卒

七一四(开元二)无畏至京师

七三○(开元十八)智升撰《开元释教录》

3.佛教教理之演变

本章为原定计划所无,嗣因第六(注释:原无“六”字。据《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诸宗之成立也,具详第六章以下”之误补。)章以下分论诸宗,于其彼此相互关系及宗派外之预备的发展,叙述不便,改增设一章以补其阙。所用资料,不免与他章间有重复。又本章务提纲挈领措出一隐括的概念,其详细情形,或非参考他章不能了解。又诸宗重要人物,他章既有人专叙,故所论从略。其他次要人物,或反加详,骤视若繁简失当,此皆为行文方便起见,望读者谅察(按:分论诸宗稿未成)。

佛教传自印度,其根本精神为“印度的”,自无待言。虽然,凡一教理或一学说,从一民族移植于他民族,其实质势不能不有所蜕化,南北橘枳,理固然也。佛教入中国后,为进化,为退化,此属别问题,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寖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教,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数百年而始成熟,其进行次第,可略言也。

如本篇第一章所言,楚王英、襄楷时代,盖以佛教与道教同视,或径认为道教之附属品,彼时盖绝对无教理之可言也。自世高、迦谶、支谦、法护辈踵兴译业,佛教始渐从学理上得有根据。然初时并不知有所谓派别,并大小乘之观念亦无有。翘大乘以示别于小乘,似自朱士行适于阗后也(注释:梁启超原注:《梁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云:“士行至于阗得《般若大品》梵本,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众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将乱大法。’士行乃求烧经为证……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中国人知有大小乘之争似自此始。《饮冰室专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与原文略有出入,其义无损,故无改。)。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人的宗教

    人的宗教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王妃如此多娇

    王妃如此多娇

    前世,苏锦音救了位皇子,并被皇子追着以身相许。皇子成了太子后,恩情就成了催命符。重生归来,她不想再做东郭先生和救蛇的农夫。苏姑娘,重金相报如何?苏姑娘,助你扬名如何?苏姑娘,要不以身相许?我们还是谈谈钱吧。
  • 关情

    关情

    是谁,关住了心中的情与爱?是谁,在低吟浅唱情关难留?她本是皇家贵女,有着世间最尊贵身份,却因私生女之名受世人非议,更被亲人处处为难。看似平静的子夜宫暗生波澜,她无辜地被卷入其中,身染重病无药可救,偏有云澜不离不弃,运筹帷幄又万般柔情,护送她千里求医。当世事终了,尘埃落定,才知一切皆是爱而不得的先皇后死前设下的阴谋,然而母死姊伤,终是难免心伤。心如琉璃,碎若尘烟,她只能忘却所有,当过往如自己的名字一般,一场梦中年华……
  • 傲娇小花旦:小鲜肉,我罩你

    傲娇小花旦:小鲜肉,我罩你

    女王谈个新戏,约了导演跟经纪人,撞见美男被娱乐圈胖导演压在沙发上,见美男可怜兮兮,正义感爆发,上演了救美男的戏码,美男救了,自己被灌醉了。“你在这里干嘛?”“拍戏。”“演死尸?”叶女王傲娇道:“跟我来,让导演给你安排特约。”结果女王花边绯闻缠身。叶女王谈代言,跟合作人员吃饭,撞见美男被一堆富婆围着灌酒,,叶女王脸色铁青,一个电话过去:“程亦羡,姐白给你蹭人气了!你居然在这里陪富婆,就你那破经纪公司和,你还舍不得到什么时候?”女王软下口气:“我朋友新开了家公司,正打算培养一批新人,要不你去试试?”再后来,美男也有翻身的一天!
  •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家食香

    农家食香

    一朝穿成农家傻女,父亲早逝,母亲寡弱,弟弟年幼,还有一个身份成迷的家伙一起混饭吃,这日子实在太难过!傻?那是以前。神马?你是落难世子!好吧,美食凭借力,送君上青云。多年后……喂,前头的帅哥,你还记得云家村畔的云小溪么!书友交流群:368295994,敲门砖为任一角色名~欢迎大家前来勾搭~(*^__^*)
  • 凤凰玄女

    凤凰玄女

    “借来的,总是要还的。”那一战,注定了她和他的三世的情劫,那一战,注定了她和他们的宿怨。再相逢,一桩桩,一件件,爱、恨、情、仇的纠结。到底是一念执着,还是命运如此?
  • 战幽

    战幽

    若为土匪,我便乐得快活自在,若为文生,我便从容历尽世间繁华。
  • 午安,法国香颂

    午安,法国香颂

    爱上法国。爱和喜欢是同义词么?不过,爱一朵花就为它浇水,喜欢一朵花就把她摘下来。喜欢和讨厌是反义词么?喜欢一朵花就把它摘下来,讨厌一朵花也会把它摘下来。从懂得爱为何物开始,童香颂一生爱过一个男人,她的养父,童奕磊。她爱他,整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催着父亲为她找个养母。却又对这个女人不满意,那个女人不待见。她爱他,可以省吃俭用,勤俭兼职,只为了能买一块几十万的手表。却又不许他带在手上,说那个是纪念品,只能用来珍藏。童香颂一生喜欢过一个男人,她的法国房东,武安。她喜欢他,所以告诉他,他的中文名字不叫午安,而是武安。她喜欢他,所以总把他当哥儿们一样看待,同吃同住,同一个女朋友。她喜欢他,所以总在醉酒后,叫他爸爸,然后又叫他磊。童香颂一生讨厌过一个男人,还是她的法国房东,武安。她讨厌他,总把要娶她做老婆的话贯彻执行。她讨厌他,总在自己把他当做替身的时候坚定不移,却透出忧伤。她讨厌他,总像自己一样明明伤痛却硬要挂上笑容。
  • 痴痴阡陌送繁华

    痴痴阡陌送繁华

    前世顾千晗被亲人伤害,被恋人欺骗,被好友诬陷,被流言蜚语包围……今世顾千晗含恨重生,正准备报仇却遇见冷陌琰,他对她很好,却成了再一次伤害她的人……本以为他们会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想见,没想到三年后,顾千晗再遇冷陌琰,她已经决定放下一切只为了梦想而单纯的生活,可他总是在她身边各种对她好,而她心中在三年前就只有他,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当她事业丰收时她选择了下乡扶贫,而他自然追随她,与她送走世间世事浮躁繁华,共同携手看尽小径繁花。
  • 时空旅行之遇见你

    时空旅行之遇见你

    深夜的一次散步,遇见一次关于穿梭时空的实验,将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