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2400000005

第5章 润物有声 (1)

梁实秋:好书谈

从前有一个朋友说,世界上的好书,他已经读尽,似乎再没有什么好书可看了。当时许多别的朋友不以为然,而较长一些的朋友就更以为狂妄。现在想想,却也有些道理。

世界上的好书本来不多,除非爱书成癖的人(那就像抽鸦片抽上瘾一样的),真正心悦诚服地手不释卷,实在有些稀奇。还有一件最令人气短的事,就是许多最伟大的作家往往没有什么凭借,但却做了后来二三流的人的精神上的财源了。柏拉图、孔子、屈原,他们一点一滴,都是人类的至宝,可是要问他们从谁学来的,或者读什么人的书而成就如此,恐怕就是最善于说谎的考据家也束手无策。这事有点怪!难道真正伟大的作家,读书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么?读好书或读坏书也没有什么影响么?

叔本华曾经说好读书的人就好像惯于坐车的人,久而久之,就不能在思想上迈步了。这真唤醒人的迷梦不小!小说家瓦塞曼竟又说过这样的话,认为倘若为了要鼓起创作的勇气,只有读二流的作品。因为在读二流的作品的时候,他可以觉得只要自己一动手就准强,倘读第一流的作品却往往叫人减却了下笔的胆量。这话也不能说没有部分的真理。

也许世界上天生有种人是作家,有种人是读者。这就像天生有种人是演员,有种人是观众;有种人是名厨,有种人却是所谓“老饕”。演员是不是十分热心看别人的戏,名厨是不是爱尝别人的菜,我也许不能十分确切地肯定,但我见过一些作家,却确乎不大爱看别人的作品。如果是同时代的人,更如果是和自己的名气不相上下的人,大概尤其不愿意寓目。我见过一个名小说家,他的桌上空空如也,架上仅有的几本书是他自己的新著,以及自己所编过的期刊。我也曾见过一个名诗人(新诗人),他的惟一读物是《唐诗三百首》,而且在他也尽有多余之感了。这也不一定只是由于高傲,如果分析起来,也许是比高傲还复杂的一种心理。照我想,也许是真像厨子(哪怕是名厨),天天看见油锅油勺,就腻了。除非自己逼不得已而下厨房,大概再不愿意去接触这些家伙,甚而不愿意见一些使他可以联想到这些家伙的物事。职业的辛酸,也有时是外人不晓得的。唐代的阎立本不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做画师么?以教书为生活的人,也往往看见别人在声嘶力竭地讲授,就会想到自己,于是觉得“惨不忍闻”。做文章更是一桩呕心血的事,成功失败都要有一番产痛,大概因此之故不忍读他人的作品了。

撇开这些不说,站在一个纯粹读者而论,却委实有好书不多的实感。分量多的书,糟粕也就多。读读杜甫的选集十分快意,虽然有些佳作也许漏过了选者的眼光。读全集怎么样?叫人头痛的作品依然不少。据说有把全集背诵一字不遗的人,我想这种人是缺乏美感,就只是为了训练记忆。顶讨厌的集子更无过于陆放翁,分量那么大,而佳作却真寥若晨星。反过来,《古诗十九首》、郭璞《游仙诗》十四首却不能不叫人公认为人类的珍珠宝石。钱钟书的小说里曾说到一个产量大的作家,在房屋恐慌中,忽然得到一个新居,满心高兴,谁知一打听,才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著作汗牛充栋的结果,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压塌,而一直落在地狱里了。这话诚然有点刻薄,但也许对于像陆放翁那样不知趣的笨伯有一点点儿益处。

古今来的好书,假若让我挑选,我举不出十部。而且因为年龄、环境的不同,也不免随时有些更易。单就目前论,我想是《柏拉图对话集》、《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水浒传》、《庄子》、《韩非子》,如此而已。其他的书名,我就有些踌躇了。或者有人问,你自己的著作可以不可以列上?我很悲哀,我只有毫不踌躇的放弃附骥之想了。一个人有勇气(无论是糊涂或欺骗)是可爱的,可惜我不能像上海某名画家,出了一套世界名画选集,却只有第一本,那就是他自己的“杰作”!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北平

本篇原载于1947年12月,14日天津《益世报·星期小品》第二十二期,署名率尔。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好书谈》:一个朋友说自己已经读遍了世间的好书,梁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世间好书有多少?伟大著作的作者的学问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读书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但是不应该仅满足于吸纳知识,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读书来说,重要的是有选择的,有辨别的阅读,不应该片面注重数量而忽视书的质量。当然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传世经典是人们所不能够错过的,它们都是思想和文化的结晶。

朱自清:初到清华记

从前在北平读书的时候,老在城圈儿里呆着。四年中虽也游过三五回西山,却从没来过清华;说起清华,只觉得很远很远而已。那时也不认识清华人,有一回北大和清华学生在青年会举行英语辩论,我也去听。清华的英语确是流利得多,他们胜了。那回的题目和内容,已忘记干净;只记得复辩时,清华那位领袖很神气,引着孔子的什么话。北大答辩时,开头就用了furiously一个字叙述这位领袖的态度。这个字也许太过,但也道着一点儿。那天清华学生是坐大汽车进城的,车便停在青年会前头;那时大汽车还很少。那是冬末春初,天很冷。一位清华学生在屋里只穿单大褂,将出门却套上厚厚的皮大氅。这种“行”和“衣”的路数,在当时却透着一股标劲儿。

初来清华,在十四年夏天。刚从南方来北平,住在朝阳门边一个朋友家。那时教务长是张仲述先生,我们没见面。我写信给他,约定第三天上午去看他。写信时也和那位朋友商量过,十点赶得到清华么,从朝阳门哪儿?他那时已经来过一次,但似乎只记得“长林碧草”,——他写到南方给我的信这么说——说不出路上究竟要多少时候。他劝我八点动身,雇洋车直到西直门换车,免得老等电车,又换来换去的,耽误事。那时西直门到清华只有洋车直达;后来知道也可以搭香山汽车到海甸再乘洋车,但那是后来的事了。

第三天到了,不知是起得晚了些还是别的,跨出朋友家,已经九点挂零。心里不免有点儿急,车夫走的也特别慢似的。到西直门换了车。据车夫说本有条小路,雨后积水,不通了;那只得由正道了。刚出城一段儿还认识,因为也是去万生园的路;以后就茫然。到黄庄的时候,瞧着些屋子,以为一定是海甸了;心里想清华也就快到了吧,自己安慰着。快到真的海甸时,问车夫,“到了吧?”“没哪。这是海——甸。”这一下更茫然了。海甸这么难到,清华要何年何月呢?而车夫说饿了,非得买点儿吃的。吃吧,反正豁出去了。这一吃又是十来分钟。说还有三里多路呢。那时没有燕京大学,路上没什么看的,只有远处淡淡的西山——那天没有太阳——略略可解闷儿。好容易过了红桥,喇嘛庙,渐渐看见两行高柳,像穹门一般。十刹海的垂杨虽好,但没有这么多这么深,那时路上只有我一辆车,大有长驱直入的神气。柳树前一面牌子,写着“入校车马缓行”;这才真到了,心里想,可是大门还够远的,不用说西院门又骗了我一次,又是六七分钟,才真真到了。坐在张先生客厅里一看钟,十二点还欠十五分。

张先生住在乙所,得走过那“长林碧草”,那浓绿真可醉人。张先生客厅里挂着一副有正书局印的邓完白隶书长联。我有一个会写字的同学,他喜欢邓完白,他也有这一副对联;所以我这时如见故人一般。张先生出来了。他比我高得多,脸也比我长得多。一眼看出是个顶能干的人。我向他道歉来得太晚,他也向我道歉,说刚好有个约会,不能留我吃饭。谈了不大工夫,十二点过了,我告辞。到门口,原车还在,坐着回北平吃饭去。过了一两天,我就搬行李来了。这回却坐了火车,是从环城铁路朝阳门站上车的。

以后城内城外来往的多了,得着一个诀窍;就是在西直门一上洋车,且别想“到”清华,不想着不想着也就到了。——香山汽车也搭过一两次,可真够瞧的。两条腿有时候简直无放处,恨不得不是自己的。有一回,在海甸下了汽车,在现在“西园”后面那个小饭馆里,拣了临街一张四方桌,坐在长凳上,要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吃着喝着,也怪有意思;而且还在那桌上写了《我的南方》一首歪诗。那时海甸到清华一路常有穷女人或孩子跟着车要钱。他们除“您修好”等等常用语句外,有时会说“您将来做校长”,这是别处听不见的。

1936年4月18日作

(原载1936年《清华周刊》副刊第44卷第3期)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 ,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初到清华记》:朱自清先生曾担任清华国文系的系主任,第一次提出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中文学科教育模式,并将这一理念成功地付诸实施。戒虚言,做实事,为学为人一丝不苟,对清华后来的学风形成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梁漱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十年岁杪,借年假之暇,赶山西讲演之约,新年一月四日。在省垣阳曲小学为各小学校教职员诸君谈话如此。《教育杂志》主者李石岑先生来征文,仓卒无以应;姑即以此录奉。稿为陈仲瑜君笔记。

记得辜鸿铭先生在他所作批评东西文化的一本书所谓《春秋大义》里边说到西方人教育的不同。他说: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中国人入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这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虽然我们从前教人作八股文章算得教人以君子之道否,还是问题;然而那些材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讲的君子之道。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总可以说是偏乎这么一种意向的。

同类推荐
  • 在爱中我们已然相遇

    在爱中我们已然相遇

    这是一本关于爱、梦想、生活的书。17个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17段痛彻心扉的相知相遇,只想告诉你:无论生活曾多么辜负你的真心,你要相信,美好的一切终会来临。有时候,多么希望晚一点遇到对方,那是否就不会因为年少的不成熟而分开呢?有时候,多么希望没有遗憾、不曾错过,那是否才不会在未来的年岁怀旧伤感?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场相遇,然后挥手再见,本就不是你的风景,又何须太眷恋?总有那么一瞬间不够珍惜,或者留有悔恨,或许,这才是青春本来的样子。
  • 树木与树叶

    树木与树叶

    若山牧水作品的主题为歌颂自然美、旅途、恋爱和酒,整个《树木和树叶》系列共37篇长短不一的短歌和散文组成,挑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自然美和旅途)且短歌或俳句篇幅较少的文章做成一部散文集。笔触清新,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为什么读书》之后,“法国最狂热读者”再论《什么是杰作》。什么是“杰作”?“杰作”这个中世纪形容艺术品的词汇,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文学?文学杰作有评判的标准乃至配方吗?怎样确认一本书是否为杰作?谁来确认?杰作是不朽的吗?人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杰作?……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就这一令人生畏的概念展开有趣有益的思考,其目的是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丹齐格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书中既能看到他对普鲁斯特的不俗见解,也有关于乔伊斯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析评论。
  • 我们的国家公园

    我们的国家公园

    纪念版《我们的国家公园》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文版本。记录了全美最经典的国家公园。对今天疲惫不堪地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部至高无上的指南,所有去过美国国家公园的人们,以及有一天将要去那里旅行的人们,都会被缪尔的描述迷住。让我们与约翰·缪尔一起聆听瀑布、小鸟和微风的歌唱,读懂岩石,学习洪水、风暴和雪崩的语言,与冰川和野外的公园熟识,尽可能地去靠近世界的心灵。
热门推荐
  • 你会是我的妻

    你会是我的妻

    她之遇他,不过是在异国他乡,对同乡弟弟的关切与照顾,本并无多大私心,谁知竟然就此把自己赔了进去……他之遇她,本未有过什么希冀,却发现自己的心竟然一点点的被无端吸引,剑眉一皱“既然如此,那你就只能做我的妻了!”
  • 帝歌

    帝歌

    【已出版上市】一场车祸,两人再次穿越,她成了前朝皇帝遗孤的冲喜新娘,他却步步为营,招兵买马伺机掀起一场政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芳华女侯

    芳华女侯

    我的新文《贵圈真乱》http://m.wkkk.net/a/954719/m.wkkk.net乱世沉浮,宫阙旧事。宣成二十二年,北朝大魏朝中传闻,永历帝得力心腹谋士,似乎是一女子,机变无双,狡黠多端。永历二年,南朝大夏民间传闻,永历帝亲封的芳华侯,也是一女子,闺名青樱,芳华绝代。永历三年,京中亦有传闻,永历帝宠冠六宫的英贵嫔,闺名也是青樱。此女是否彼女?此青樱是否彼青樱?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前尘往事和惊天秘密?红烛罗帐,金碧椒房,谣言纷纷,传说芳华侯时常留宿宫中,就在连皇后也不许进入的清明殿中龙榻上……礼部尚书冒死上谏:“芳华侯纵然是有功之臣,夜宿宫中也名不正言不顺,有损圣上清名!还请皇上放芳华侯回府!”他闻言冷笑道:“朕会让这件事名正言顺!”与一向得宠的逸妃在御花园偶遇,逸妃强命芳华侯行礼,谁料当夜便被打入冷宫思过!他阴沉道:“招惹她,这就是下场!”为他甘愿深宫终老,为他指点江山,为他策马沙场,为他远赴北朝纵横捭阖,却在宠冠六宫之时方知,他强留她在宫中,为的只是“得凤潜者得天下。”而她的身份却是……北朝四王拓跋彦,雪山上救她一命,战场上纵她数次,从未山盟海誓,只每年生辰遣人来道:“只盼他负你。”南朝旧事,芳华女侯。
  • 爆笑宠妃:爷,我等你追妻

    爆笑宠妃:爷,我等你追妻

    杀手界的奇葩,没错,就是她!别人都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但她不是。檀梵曾说过一句话:生命财可贵,美食价更高,若为美男故,一切皆可抛!和美男赛车,檀梵很不幸发生了意外……再次睁开双眼,漏雨的屋顶,透风的窗户,盖不着脚丫子的破棉被和断了一部分的烂桌子,靠啊,这是哪儿?不过,穿越嘛,多大点儿事儿,姐也是有一技之长的,饿不着,还很逍遥,听说古代盛产美男?那感情好啊,像美男这种生物,多多益善,养眼!谁知,见了某男以后,某女的眼睛就再也挪不开了。于是某女决定制定一套计划,套路某爷追妻!
  • 代码岁月:总裁的黑色娇妻

    代码岁月:总裁的黑色娇妻

    代码编号00035……记录开始……地点枫叶大道,人物银发女孩,代码内容发生邂逅,偶遇小少爷,母亲死亡。关键词英雄救美……代码正在输入中……中间代码程序错误,无法识别……代码编号01690重新恢复……记录开始……地点路遥公司,人物纪家小女儿纪岁,代码内容长大后重逢,少爷冷面相待。关键词遭人泼水,被关厕所,再次相救……代码编号05837……记录开始…………代码编号10694……记录开始…………代码编号99999……记录开始……地点爱之馆,人物路念之,纪岁。代码内容婚礼萌娃……一级警报,一级警报此后进入高甜环节。纪岁看着一个盯死电脑傻傻笑的奇怪男人,据她的观察,这个男人一定有情况……
  • 夜白骄阳

    夜白骄阳

    他是池冥夜,只配活在黑暗里的人,他说,骄阳是我心中的一道光,我可以放弃一切,只为得到你。他是苏慕白,他说,骄阳和我在一起才最耀眼,我是骄阳的,骄阳也是我的。她是叶骄阳,最骄傲的骄阳。《夜、白、骄阳》
  • 至味在人间

    至味在人间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十年谈吃文章首度结集。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总导演陈晓卿的名字也渐渐为人熟知,半是作为广受尊重的纪录片导演,半是作为酷爱美食的吃货。早在十余年前,陈晓卿已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专栏,记录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在江湖偶遇的人间至味。《至味在人间》此书即为他十年专栏文章的精选结集。美食文章满溢人间烟火气。既不高冷,也绝非小清新,陈晓卿的美食文章独具特色,喜欢钻研街边巷尾小馆子的独门看家菜,喜欢跋山涉水跟着朋友品尝各路不上台面的特色江湖菜。其实,对于他而言,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 家欢

    家欢

    守着一家小小包子铺的顾家生活拮据,一个铜钱恨不得掰成两个花。女主重生成为顾家的小孙女儿,遭遇了算计多多的后祖母,从此踏上了一发不可收拾,斗智斗勇的道路……幸而身边有恩爱父母疼惜,有热血哥哥护航,有明理姐弟相伴,小日子照样欢欢喜喜!一句话简介,市井小人物的奋斗史,温馨种田流。已有五本完结作品,坑品有保证,请跳坑~O(∩_∩)O~
  • 末世危机:我不是一朵食人花

    末世危机:我不是一朵食人花

    【拒盗,侵究】 不小心摔了个跤就算了,还莫名穿越到末世,成为了一朵食人花。喂喂喂,为什么别人的设定都是什么千金啊女贼啊,带有光环的女主角啊,我就成了一朵食!人!花!而且这朵食人花还散发着一股香气,引来了一个丧尸王,整天围绕在我旁边,虽然他长得真的很帅,但是,嘤嘤嘤,他同时也是一只丧尸王啊去!你见过一朵食人花和一只长得很帅的丧尸王呆在一起的场景吗?好吧,你没见过,毕竟这可是个稀罕的场面。
  • 经年又似锦

    经年又似锦

    佛家普渡,众生相里的痴嗔念欲不过事镜中繁花水中霁月,稍一执念,便一朝倾覆,纵成枉然。四年后,顾思远逮到当年仓皇而逃的林似锦,内心欣喜,像是逃逸多年的囚犯终于落网。这一次,他不顾挣扎。大概擅长逃避的人最适合’不轻言放弃’的人。多年未果,他求的不过是大庭小院,树叶榛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