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榔对吴继嗣的到来并不意外,道:“让他过来吧!”
王氏知道朱由榔有事要商,自己一个妇人不适合待在这里,道:“殿下既然有事要商,那妾身先行告退!”
朱由榔面露不舍,他虽然想要和妻子多温存会儿,但有些事还是不让她知道为好,点点头道:“嗯,等本王忙完再去看你。”
在陈进忠带领下,吴继嗣穿过层层庭院,来到朱由榔面前,跪拜道:“属下吴继嗣,拜见殿下!”
“起来吧!”朱由榔见吴继嗣神采奕奕,应该是他吩咐的事已办好,边走边问道:“护卫们的家眷可都安置妥当?”
“殿下放心,属下都已经安排好了!”吴继嗣回道。
朱由榔还是十分相信吴继嗣办事能力的,跟着他来梧州的护卫都是精锐之兵,安顿好他们的家人,能够让他们对自己更加忠心耿耿在好不过,满意的点了点头,道:“那就好!”
朱由榔不知不觉来到一处僻静地方,悄声问道:“本王让你保管的银子可曾藏好?”
吴继嗣见四周只有他和陈进忠以及朱由榔,轻轻点头,小声道:“属下以命人将银两藏好,并且派赵子杰等人看管,保证万无一失。”
朱由榔在进城前就已经命令吴继嗣藏好银两,那可是十多万白银,他不想太过招摇,这笔钱他还有大用的。
他当然没有忘记昨天宴席上给朱常瀛的承诺,三天之内想出办法解决府中的财物危机。不过,朱由榔不会直接把这笔银子拿出来,他要用这笔钱赚取更大财富。这一路上,朱由榔可是一直在心中筹划如何聚集庞大的财富,为未来作打算。
明朝宗室,既不像汉晋时期权利巨大,能够裂土临民,有独立的宗国;又不同于唐宋,其贤能者能够考取功名,位列朝堂。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
这个时期明朝的藩王权利还是比较大的,能够任命一些文武官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要不然燕王朱棣也不能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得皇位。
朱棣夺得帝位后,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因此他强化中央集权,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渐渐形成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可以说除了明初的藩王们享受到了真正的权利滋味,他们的后代基本上终其一生活在牢笼中,宗室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虫,只知道纵情声色,简直成了生育机器,他们生的越多,得到禄米越多。嘉靖年间,全国岁供北京的粮食每年定额为400万石,但当时应支付各处王府的禄米即达853 万石,可见宗禄的开支已成为国家重大的财政危机之一。
明末,由于明朝宗室人数更是达到数十万之巨,宗藩的厚禄给朝廷带来的严重负担,禄米发放日渐不足,甚至拖欠不给,相当多的中下层宗室已沦为贫困户,不得已偷偷从事农、工、商之业。
明末大儒顾炎武在谈论明朝宗室的时候,曾说:“国朝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矜骄,不知礼仪。其至贫者游手逐食,糜事不为,名为天枝,实为弃物。”这一论调描述出了明末宗室尴尬的困境。
贫困的宗室他们强烈要求弛松藩禁、请田联自给、试官自效的呼声越来越高。直到万历中期,藩禁才有所松动,更定的《宗藩事例》准许无爵的宗室自谋生计,准许奉国中尉以下宗室参加科举考试,选授京师以外地区的官职,但实行时又加以限制,如对于县令等“亲民官”的职位,朝廷不能放心授于宗室,而只授于中书舍人等一些较为闲散的职位。
但对于他们这些藩王还是十分严厉的,尤其是在军队方面。明末清兵进逼京师,唐王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他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废其为庶人,并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由此可见崇祯对他们这些藩王的戒备之心不减,做什么都不要动军队的主意。
只要崇祯在位一天,朱由榔就不会轻易僭越练兵,所以朱由榔目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赚钱,有了钱,他以后才有底气组建军队,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崇祯皇帝为什么落得如今地步,还不是手里没钱。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好学生,常年混迹图书馆的朱由榔,可不能白白浪费了他脑子里的知识,他准备先拿肥皂小试牛刀,吩咐道:“陈进忠,你去帮本王准备些生石灰、碱面、油、盐,本王一会儿要做个好东西。”
“啊?”陈进忠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惑道,“殿下,您需要什么,奴婢这就吩咐下人做就好了,哪能让您亲自动手?”
朱由榔怫然不悦,道:“哪儿来的那么多废话,让你去准备,就去准备。”
陈进忠见朱由榔不悦,连连应道:“是,是!奴婢遵命!”
朱由榔吩咐完后,便带着吴继嗣出了桂王府,直奔藏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