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0000077

第77章 急躁的刘启

波澜不惊地,刘启接过了父亲刘恒留下的皇冠。

刘恒临死前为了刘启的顺利登位做了巧妙的安排,他把条侯周亚夫直接提拔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军队系统里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关键在于,车骑将军统帅着行动迅速,战力强悍的骑兵战车部队,而且,它肩负着守卫宫门的职责。

刘恒的目的不言自明,谁敢阻挠刘启接班,谁就得先过周亚夫这一关,而要过周亚夫这一关,刘恒相信这样的人还没有生出来!

刘恒在提拔周亚夫的同时,将跟随自己二十多年的郎中令张武调了出去,空出了宫廷守卫长官的职位,坦白来说,刘恒并非不信任张武,但是郎中令这个职位太重要了,内守宫廷,外制诸将,用谁都不如儿子用自己人放心!

刘启自然十分清楚父亲的苦心,但在他看来,父亲一直低估了他的能耐,他当了二十三年的太子,这些年国事政事哪一件他不是打理的井井有条,天下迟早是他的天下,谁敢来抢!

三个月守孝刚过,刘启就做了件刘恒不想看到的事情。

太中大夫邓通实在让刘启犯恶心。

虽说邓通对他毕恭毕敬,可刘启一见到邓通,就想起他为老爹口吸背上的脓疮的一幕。那时候,刘恒被邓通的忠心感动,便突发感慨道:“天下谁能比邓通更爱朕呢?”

邓通本想拍点马屁,却不想拍到马腿上了。邓通则答道:“有啊,是太子!”文皇帝反问道:“是吗,太子会为朕口吸毒疮吗?”为了证明邓通所说,刘恒便找来儿子,要他给自己吸背上的毒疮。

刘启听到这个皇命,当时就惊讶地愣住了,虽则也是父子,但太子也算有身份的人,这种脏活怎能他来干。难道父皇疯了吗?

刘启脸憋得通红趴在地上硬是下不了口。刘恒被病痛折磨,心情抑郁,容易发火,便冲着儿子一顿斥责。

后来,刘启得知这是邓通捅得篓子,便决定有朝一日活剥了此人。

刘启下了道诏书给邓通,大概意思是你老了,可以退休了。

邓通是个长得帅的粗人,他四肢发达,却有头脑简单,除了摸鱼划船打猎之外,做官的本事一点没有。要不是刘恒罩着他,早就被眼红的人给弄死了。

所以,拿到刘启的免职诏书,邓通并没有看出其中的门路,要是稍有点常识,肯定会卷起铺盖带着老婆孩子,从哪来滚回哪里去。但邓通却不这么认为,他以为这是新天子念着他几十年服侍先皇的苦劳,希望他好好调养休息。于是乎,邓通赶忙向刘启表示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休息。

刘启说不行,你必须得休息。

邓通看着刘启凌厉的目光一时慌了神,马上仆伏在地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嘴里不停叨念着先皇先皇。

刘启性子本就带点急躁,见邓通动不动就抬出先帝,而且一阵光火。他立起身子,奏折在几案上“啪”的一声。邓通却仿佛中了邪般,继续磕头如捣蒜,以他的智商,能想到的办法除了一哭二闹三搬出先帝,是想不到别的办法了。

这时,只听刘启大声喝道:“卫士,把他给朕拖到大牢里,移交廷尉府审讯!”

邓通很快就被拖出了后殿。

刘启看着邓通的丑态,心中恼火,“这样的人怎能在朕的庙堂之上?父皇啊父皇,儿实不得已而为之,请您不要怪儿了!”

廷尉张释子见着宫中甲士把邓通扭送过来,便有一阵不祥的预感,联想起当初将太子跟梁王拦在宫门外,便不由得一阵颤栗。

张释之问宫廷内侍道,“何罪?”

内侍答:“老奴不知,廷尉明断即可!”

说完后便转身离去,张释之一头雾水,转身来问邓通,邓通对着张释之一个劲地喊冤,张释之见着他厌烦,未发一言就叫人把他押往大牢里了。

“看来皇帝要动手了,邓通再怎么说也是先帝临终要保的人!”张释之突然心烦意乱。

这时候,新任内史晁错抬头挺胸地就到了廷尉府。说起晁错,在朝廷早已小有名气,文帝时被举为孝廉,因文才出众受文帝赏识,后来调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了刘启的启蒙老师,现如今,太子成了皇帝,晁错便成为刘启最为倚重的大臣,在刘启立足未稳之时,晁错暂任内史,每天陪侍刘启身旁,可以预见,晁错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朝中又一权臣。

这么一个红的发烫的人物,张释之自然不敢怠慢。

晁错也不多话,径直掏出刘启谕旨,宣道:“张廷尉接旨!”

按汉律,像非正式的谕旨大臣是无需下拜跪迎的,但张释之现在摸不透新皇帝,便一违平常,应声下拜。

晁错见状眉头挑动了下,心中不觉底气来了,想当初见到廷尉大人,他晁错礼敬有加,没想到今日却反了过来。

时也,势也。

“着廷尉府严查邓通贪赃枉法之罪状!”晁错高声宣道。

张释之恭敬地接下谕旨,晁错也不跟他多说话,便转身上轿离去。

张释之手捧谕旨,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邓通还未审问,罪状未明,何来‘贪赃枉法’之说,况且,一道谕旨也无需晁错这种新任权臣亲自来颁布吧,这一切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似乎透露着什么讯息。如果真有,那么解释只有一个。

张释之长叹一声。进入书房,思虑再三写下一份辞官书,放入暗箱锁住。

以他的判断,邓通是在劫难逃了。邓通一倒,那么下一个或许就是自己!

这就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吧,当今天子性格急躁那是全天下皆知,他若认定的事必然会急着动手,即便将来后悔也是在所不惜。等他动手,倒不如早日离开。

刘启毕竟不是刘恒啊。

张释之打定主意后,仰头向天际望去,刘恒的音容笑貌尽在眼前,他喃喃道:“先帝啊,臣不能为江山社稷尽力了啊!”

邓通被打入大牢的消息不胫而走,往日皇帝跟前的红人成了阶下囚,凡是跟邓通有过节的人便趁势落井下石,不日关于邓通的罪行就像雪片一样飞到刘启的龙案前。

刘启看着堆积如山的弹劾揭发奏折,让他没想到平日看似左右逢源,八面威风的邓通,父皇依赖的近臣,竟然会如此劣迹斑斑。

刘启虽然性格急躁,但却也极善于见微知著,他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抓到了邓通的罪证而高兴,反而更加阴郁了。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父亲会倚重如此奸佞之徒。父皇无疑是圣明的,然而如果邓通如此不法,他又怎能毫无察觉?圣明如父皇者,尚且无法察觉奸猾之徒,那我呢,我能做到吗?

刘启无心阅读奏折,他要想通这个问题。他走出前殿,踱步来到前殿正面百步之距的天禄阁,天禄阁与石渠阁是宫中藏书之地。刘启开始翻动着以里面的各种藏书,希望从圣人言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刘启依稀记得自从板杀吴王太子时,他便被父皇关在天禄阁里习诵圣人言语,一面以示惩戒,一面学习礼仪,所谓礼让而温。整整一个月啊,那是怎样的煎熬?!他还清晰地听到母后在阁门外的哭泣和哀求,他也清晰地听到父皇严厉的声音:“国之储君,不知礼,不守法,急躁处事,暴虐杀人,将来便要误国误民!”

急躁处事,暴虐杀人...刘启当时听到父皇的断语,连死的心都有了。但年小的他熬过来了,虽然整天被禁囿在狭小的阁楼里很是枯燥无味,在天禄阁里,除了一遍遍地翻看那夹杂着发霉气味的竹简,实在无事可做。

但刘启却在那时,真真正正地学会了思考。

以后每当他有想不明白的事,他便会在天禄阁与石渠阁转悠,往往有意外的收获。

刘启看着眼前无尽的藏书,急躁的心情顿时平静了下来。

在翻阅到韩非子的<说林><孤><愤>之时,猛然间,他豁然开朗,邓通是愚钝之人,无非是贪利,对国家对朝廷并无大的破坏作用。可恨可怕的是那种伪善而有心机的小人。

父皇不会不明白邓通的劣迹,但他却把他留了下来,也是冲着这一点,这是一个愚钝没有心机的贪利之人,而且还有一些雕虫小技。但是这么多弹劾邓通的奏章又怎么解释?

唯一的解释是,世态炎凉!树倒猢狲散,人走茶凉,其中有些是真的,但一定有大部分是捏造的。我大汉煌煌五十载,世态炎凉便已如此一般,国之不幸!

想明白这些,刘启已经想清楚了对邓通的处理。

巧的是,廷尉府已经把邓通的罪状已经呈了上来。

刘启打开一看,无非是邓通利用严道铜山中饱私囊的罪名。至于什么结党营私,意图谋反等等之类的纯属子虚乌有。当他看到奏章上写着邓通十分配合,对罪状供认不讳之时,刘启竟然大笑,他心想:“以邓通的个性,即便安他多少个罪名,只要能少受点牢狱之灾,他定然都会供认不讳,这个张释之,判案倒真是公正无私!”

刘启基于邓通的罪证,更为了打击树倒猢狲散的不正之风,决定没收邓通所有家产,连饭钱也不要留下,贬为庶民。

邓通由天下首富骤然变得身无分文,而且加上养尊处优惯了,加之年纪大了忘记了劳动,无权无势的邓通到哪都不讨好,不仅是好友,甚至是亲戚都躲得远远的。馆陶长公主见他可怜,不时赏他几口饭吃,后来长公主忙于储位之争,就无暇顾及邓通了,饥贫交迫的邓通最终饿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冬夜。其状之惨,让人唏嘘不已。

二十年前,有个相士说邓通会饿死。二十年后,邓通真的饿死了。

不管是真是假,有那么句话说出来警醒世人,出来混,总要还的。做人,还是得常怀敬畏之心,少发不义之财。

邓通在朝廷消失后,一个深夜里,张释之褪下官服换上便服,把廷尉大印封存放好在几案上,然后对着官印拜了三拜,对在府外等候的家老问道,“夫人和公子都安排好了吗?”家老点头,他便头也不回地钻进了轩车之上。

轩车直往长安东南角驰去,半个时辰之后,张释之下车来,对着肃穆的霸陵行九叩大礼,便又上车缓缓离开了。

翌日,一道奏疏摆放在刘启的龙案上,刘启打开一看,大吃一惊。

同类推荐
  •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随笔集,对历史、现实中的人与事进行了生动辛辣的评论。
  • 三国之定边

    三国之定边

    桓灵无道,三征外虏,汉家儿郎三万出,三千还。草原地红,中原大地白骨皑皑,可怜边疆人。
  • 大炙王朝

    大炙王朝

    唐朝末年,武将割据,天下散分。檀香秋阁,江湖共勉,檀香阁主,天下公认,左相才子。国恨家仇,在他的心中展开,大炙官途,成为他的一生所求。他不追逐名利,只愿如此安好。但是他的内心,注定他无法如此。辅佐君王,破除敌患,成为他的重任,只求心安。 欢迎加入小说群书文吧!,群聊号码:731135319
  • 乱臣贼奴

    乱臣贼奴

    一个狼烟四起的地方...一个五国相互攻伐的世界...只身一人的少年,在这里一无所有...刀口舔血,苟且偷生...前路不知会走向何方...
  • 官制:为政选拔吏制

    官制:为政选拔吏制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统一而进入分裂的时代,是社会转变的时代,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虽然运用礼法、刑德、赏罚和诛杀来控制群臣;群臣虽然在名分上还是按等级划分,还是拥有不同的特权,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以贵族身份来行使权力,而是以君主臣仆的资格来进行治理。因此,各个政权对官制进行某些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正是这些变革,使我国的官僚制度从简单走向完善。
热门推荐
  • 半死不活

    半死不活

    我才认得梅玲姑娘的时候,梅玲还是一名初中生,头上束着两根朝天辫,走路的时候脑瓜顶上一窜一窜的,一副怒发冲冠的卡通相。有一天,我提着从食品店买来的二斤半核桃酥到老梅家去串门。老梅是梅玲姑娘的爹,我的想象力素来比较丰富,但唯独在这件事情上却出了点儿岔头儿,因为我没料到,抑或说我没能想象得出来,平素和我没大没小惯了的老梅膝下竟会依偎了这么大的一个宝贝闺女。照实讲,在我见到梅玲姑娘前,我还以为我这辈子跟老梅的缘分不过也就是一对儿棋友而已,闲下来摆摆象棋骂骂闲街的,怪单纯,也怪有趣,没承想我们这一对儿臭棋老道很可能还能进化出比哥们儿更亲情更接近于血缘的某种关系来,这虽是我的一厢情愿,但这种想法却在我脑壳里如萦绕在腐肉周遭的苍蝇一般挥之不去,它令我的梦境在某一个阶段里变得五彩斑斓、有浓有淡,心情更像是不断被放飞出去的鸟儿一样在天空里恣肆翻飞、起起落落,我小心翼翼的在心底下问自己:莫非,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吗?
  • 复活

    复活

    每年秋天才是齐阳油田的最好季节,这一点,只有在这个油田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虽然这里四季分明,可这里的春天总是很短暂,特征也不明显,似乎刚从冬天里走出来,没有过渡就一下子跌进了夏季。夏天热,还时常下暴雨,弄不好就被浇成落汤鸡;冬天,这里风雪很大,特别是风,越是白天越大,刮起来就不想停下,携沙带土,袭击人的头部,这个时候的油田,男女性别不明显,因为他们都要把头包起来,看上去,男女都一样了。只有秋天最好,大荒原这时也变得美丽温柔,一改平时的单调面孔,芦花漫天,亦真亦幻,紫蓿菜姹紫嫣红,使数百里油田有了水墨丹青的韵味。
  • 英雄联盟之英雄的信仰

    英雄联盟之英雄的信仰

    曾经的英雄联盟世界第一中单,如今的颓废青年。四年后他卷土重来再次缔造电竞圈最强神话!
  •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汉代时将甘肃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和葱岭以西地区称为“西域”。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线,成为了后来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异常险恶,然而我们的先民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将之视为畏途,而是通过张骞的“凿空之旅”和后继者的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
  • 腹黑老爸:不乖甜妻绑回家

    腹黑老爸:不乖甜妻绑回家

    修长的手掌狠狠禁锢住她纤细的手腕,“你到底想怎样?”倔强的小脸仰起,“我想怎样?是你欺骗了我。”对她一见钟情无尽的宠溺却不料只是为了利用自己报复仇人,“既然你利用我,休怪我如何对你。”他阴沉着脸,狠厉的将她按压在墙上,用力一挥衣襟断裂的声音响起,“你这个恶魔。”她惊恐万分,却逃脱不开……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江湖游:繁星如歌

    江湖游:繁星如歌

    手腕受伤,退出舞台,只做一个悠闲玩家……白:“真的不打算回来了?”曲晓涵乐了:“好啊,那到时候可别被我吓到哦!”
  • 铁关刀

    铁关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笙知那年,不若笙

    笙知那年,不若笙

    一个关于成长的长编故事。从生,到向死而生,从懂,到万般须臾…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无数的牵扯羁绊。
  •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讲到英国文学,不能不提到狄更斯;讲到狄更斯,不能不提到《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本书和《圣经》并列,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称得上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主人公大卫,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他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但妻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就是他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