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昌在沧月岛调教弟子,准备兴盛上清道统,而明净也没闲着,开始按照自己的方法修行。明净离开寒泉之后,并不四处奔波,而是直奔禅宗祖庭少林寺。明净到了少林寺,捐了一大笔香油钱之后,直接告诉知客僧,他想在少林寺出家。
知客僧看明净年龄幼小,衣着华丽,又出手大方,便猜想明净是出身富贵之家的豪门公子。豪门公子自小锦衣玉食,出门呼奴唤婢,怎么可能受得了佛门清修之苦,便推脱说自己做不了主,而且还没到少林寺打开山门收徒的时间,让明净过段时间再来。
明净不知道因为自己露富,才让知客僧起了拒绝收他入门的心思。知客僧见多识广,知道像明净这种大家公子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家族约束,他不可能因为一个幼稚童子一时兴起,给少林寺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少林寺虽然不惧,但也不能无事生非。
明净自然觉查出来知客僧推脱之意,也不勉强,他又不是要学禅宗之法:“那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在少林寺借住一段时间,等少林寺开山收徒?”
“施主稍等,贫僧要请示一下方丈!”知客僧看明净没有执意孤行,心中松了一口气。
明净以为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有修为在身的僧人应该会有不少,在少林寺借住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有点想当然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想要在禅宗佛法中有所成就,就要人的资质、智慧和心性都要好的离谱。但是世上哪来那么多适合修行禅宗法门的天之骄子?所以少林寺才渐渐没落,以至于法力在身的都没有多少。
少林寺中的僧人道行远不及明净,虽然在佛学上有些道理都说的清楚,但明净却做不到,因为根本不适合他。虽然失望,明净却也没有想着离开,而是继续在少林寺借住,每日随着僧人们行动,一起做早课晚课,一起诵经吃斋。闲暇之余,还跟着少林僧人早晚练武。
少林寺原本就是主张“禅武合一”,寺中僧人基本都会武功,他们之间只不过是会多少和高深与否的区别。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明净焦躁的内心渐渐平静,发现了少林寺“禅武合一”的好处。
明净在少林寺中学习的武功不是别的,就是烂大街的罗汉拳,他不是没办法学到更高明的武功,而是觉得博采众长不如专精一项。在他看来,他如今才真正开始学习佛法,不能好高骛远。至于舍利金身,明净觉得是伯昌的佛法修行成果,不是他的感悟,他要打好基础,才能将其化为己用。
练武之余,明净就在藏经阁中翻阅先贤大德的手札笔记,领悟其中的思想。后来,明净觉得若只是翻阅,他得不到其中的所有感悟,就直接将神魂念力附着于那些手札笔记之上。果不其然,伯昌在那些手札笔记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东西。少林寺不愧为禅宗,给后辈传授核心经验,也是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念,而不是文字写出。
明净翻阅的手札越来越多,自身的慧力越来越强,眉心逐渐有慧光产生。明净明白自身不足,在感悟手札笔记的时候不忘熟读经典,特别是被禅宗奉为无上宝典的《金刚经》和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心经》。明净在发现自己产生慧光后,将九部《般若经》一一熟读。《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明净在觉察自己出现慧光时,就打定主意要修炼佛法中的般若法门。修行般若法门,就绕不过《心经》。何为《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九经的总纲,也是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经中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极为重要大乘佛教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它是般若九经中六百卷《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只要明净修成般若法门,悟透佛门智慧之力,就能脱离欲界、色界、无相界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飞升极乐净土世界。若悟透般若,就能修炼出无相智慧佛光,这是能够复制学习一切佛门法门的顶级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