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的父亲王奕霖,他不仅有文化,而且为人性格开朗,十分正直,嫉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在他不是很长的人生中,始终是这样的一个正直的人,也很受村里的人尊敬。
王世华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解放前,他不过五六岁。有一年的中秋节,板岩村所有的人都在欢度八月十五,在家里欢欢喜喜地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村子里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王世华正在院子外面玩耍,突然听到了几声非常凄厉的哭叫声,连忙跑到前面一看,不禁惊呆了。他看见有位村里的叔叔被反绑着双手,吊在一棵大树上,有人用鞭子不断地抽打着他,口中恶狠狠地问:“你为什么不交粮款?”他赶快一路小跑地奔回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
父亲王奕霖一听这话,立刻站起身来,疾步走出门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树下。
原来,打人的那个人叫做王少谦,还是世华的一位堂叔,也就是说是他父亲的堂弟,他是当地的一个伪保长。被打的人叫卢思汉,这个人是一位贫农,他是住在孙家山的一个农户,因为交不起租子,还是交不起某种摊派的粮款受到惩罚,王世华当时因为年龄还小,记得不太清楚了。
世华的父亲见状急忙走上前去制止王少谦打人,要求他立即放人,父亲说:“今天是过中秋节,你有事情以后再说,也不能够这样打人啊!”
可是王少谦恶狠狠地说:“二哥,你不要管这样的闲事,这是我和他们之间的事情,你少管!”
后来王奕霖坚持说:“有什么事我来担保,他欠你的粮,我替你们补齐。”在他父亲和周围群众的一再劝说之下,王少谦才把这位姓卢的人从树上放了下来。
当解开绳子的时候,满身是血的卢思汉艰难地爬到世华父亲的面前,连磕了三个响头。父亲拉住他说:“大过节的,赶快起来回家吧!”
从此以后,卢思汉就牢牢地记住了王奕霖的好处。由此可见,王世华的父亲是村上一个敢于仗义执言,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好人。
另外,父亲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学识渊博,尤其是擅长书法通今博古。世华记得,有一年,父亲有一个侄子名叫王传贤,他结婚的时候请父亲给他写了一副对联,世华的印象很深,尽管当时他年纪还不到六岁。
因为王传贤的父亲已经早早去世了,他完全是由他的母亲一手抚养大的。和王传贤结婚的一位女士,是他们县漫川关的一位姑娘,这位姑娘的父亲也早年就去世了,也是由妈妈独自拉扯大的。结婚的时候,他们请王世华的父亲去参加婚礼,年幼的他就跟着父亲去看热闹。
世华老远就看到了王传贤家的大门上贴了一副非常显眼的对联,这就是父亲亲笔所作。尽管过了六、七十年了,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幅对联是上面写着的是:”传礼传诗,应从传统上做起;贤夫贤妇,皆由贤母处得来。“
这几句话王世华当时还不太理解,他问父亲:“这个对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父亲就耐心地给他讲道:“所谓传礼传诗应从传统上做起,指的就是,传,王传贤的传,贤妇贤夫,皆由贤母出得来,指的就是王传贤和他的妻子,贤妇,皆由贤母处得来,就是说他们都有一位贤惠的母亲,培养出这样的好儿好女。“
听了父亲的话,世华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两句诗,把王传贤的名字里传贤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地完全概括进去了,而且还在里面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含义。他当时就觉得父亲真的是太有学问了!
另外在解放初,也就是一九五零年左右,全社会开展扫盲活动,王世华的父亲当时已经不在学校里教书了,他就在家里主动为当地的一些农民开展扫盲活动。
扫盲因为没有地方,就暂时放在王世华他们家的上房里。王奕霖不仅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他的粉笔字也写得十分出色。他就用他们家的墙壁当作黑板给当地的农民讲课。农民们经常在晚上前来上课,因为白天要在地里干活。父亲在墙上除了写了很多蔬菜,家中用的用具这些名称之外,有的时候还写对联。
王世华记得父亲写的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碧云天芳草地,花红一片;下联是,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这两句话,也许表达了王奕霖当时的美好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