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校长的离世在牵动着整个朝庭的心,尤其是之前曾蒙受蒋先生都导过的弟子们更是悲痛万分。徐秉贤接家兄弟秉臣的传书,皇上要让他撰写给蒋先生的祭文,他方才知道蒋先生已经离开了人世。徐秉贤与蒋先生虽然没有直接的师徒之实,可徐秉贤深深的敬重蒋先生的为人与学术上的专业。尤其是蒋先生让赵丙芝请出山主持讲学堂重任之后,他时不时的从绥阳前往遵义向老先生请教诸多礼仪纲常之类的事,后来朝庭建立之后蒋先生负责起了朝庭设在罗卜汝的讲学堂,成为华明朝庭一代大儒,学识与为人都得到人们的推崇。打那以后徐秉贤要主持一县衙大局,后又接管了遵义军民府,回罗卜汝老家的机会就少了,与蒋先生之间也就少了往来。秉贤原本以为待天下稳定之后,自己也要多向蒋先生靠近,以便在学识上有所提高。
徐秉贤是愿意接受这个任务的,在他看来这是他无比荣幸的事,不仅是皇上多个点的差事,再说就算不是为此他也愿意为蒋先生撰写祭奠文章的。由于徐秉贤与蒋先生有交情,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极赋情感韵味。徐秉贤在罗卜汝方园几十里也算是有学问的人,再加之写得一笔漂亮的毛笔字,朝庭里的人包刮皇上在内都在等待着他的大作出炉。果然是胸有成竹,徐秉贤写的祭文让人听了泪眼婆娑,十分煽情。全文如下:
戊戌仲夏,惊闻蒋公驾鹤西归,悲不自胜,鄙人粗陋,一如天下诸讲学堂学子,感公之厚恩,无可所为,惟以文代揖,以念公之大德。
或曰讲学堂诸学子无需赘言德育,述蒋公家炳之故事,则未有不感恩钦慕者。“蒋伯礼”三字即如丰碑立校,璀璨矞皇,德高品厚,润养四方。
蒋公筚路蓝缕,栉沐草创;兴建女中,百折千结,终因外力摧残而辍弃。当此之时,先生居逆境之中却矢志不渝,虽生活窘迫却初心未改。华明初立,满目痍疮,饿殍遍地,百业贫凉,基础弛废,教育瘠荒。梁任公有曰:“少年强则国强。”公为华明教育之发展,未来之明昌,投身教育,尤如枯木逢春,无悔无怨,再展鸿鹄之志。遵义学堂小试锋芒,为华明大业培育弟子若干,后迁校于罗卜汝未育观,初临此境荒芜难言,先生率众弟子叩石垦壤、平整坎坷,校舍幢幢始于瓦砾,百众弟子嘤嘤顶有屋房。校业日渐繁盛,先生呕心沥血,示弟子如己出,教化育人、化及无类。至今四余载,桃李满天下,为华明输送无数干才。
今公仙逝,虽肉身已没,然精神万古,一如蒋伯礼星,辰星永恒,高悬穹苍,灼灼吐焰,熠熠放光。众生芸芸,万千良种得春风化雨因公茁壮;学子莘莘,多少桃李含壮志报国以公榜样。百世彪炳,千秋浩荡,惟贤惟德,山高流长。蒋公授炳,书拳拳丹心满乾坤;诸子承志,传兴业报国永流芳。立华夏之丰碑,光辉遍洒;树炎黄之典范,大德行广……
徐秉贤传写的祭文通过信鸽飞越千山百水终于在蒋公下葬的头一天到达了罗卜汝雨台山。徐秉臣如获到过宝立即呈向王府的大成皇上。大成皇上看后甚为满意,徐秉贤虽在百里之外,却如明镜般对皇上的心思一目了解。
蒋公出殡那天,大成皇上换上了素净的装束,在朱大总管和徐大将军的陪同之下来到了未育观校区。罗卜汝的民众大多见过大成皇上,见他的到来心里拥起一种钦敬,尤其在大成皇上呈给先生的祭文是那样的谦逊而真诚,让人们顿感无穷的力量。许多人见皇上走来如老朋友一般点头致意,大成皇上也同样的微笑道向所有的人点头回礼。
邱仁宽见皇上到来,忙上前鞠躬致意。大成皇上也向他表示问候:邱统领辛劳多日,先生在天有灵也该安息了。
邱仁宽:皇上过奖了,皇上亲临恩师葬礼,恩师在天之灵也得以告慰了。
皇上走到蒋先生的遗体前,轻手轻脚揭开盖在脸上的纸页,见先生双目紧闭安祥如初,心里也稍显安宁一些。再给先生盖上纸,替他掖掖衣角弹了弹衣服上的尘土,待一切妥贴了才轻轻坦然离开。
皇上的一切举动,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此宅心仁厚的皇上是天下苍生之福,是罗卜汝百姓之福,而这样的皇上要夺取天下却是那么的艰巨。
葬礼开始了,只见传吉州一手持一把宝剑一手拿起燃烧着人心情啊钱,嘴里念念有词,一通法事之后用那原本就锈迹斑斑的宝剑朝一条登子上的火碗砍了一下,随着碗破的声音,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起、起、起……”的声音在罗卜汝的山谷间回荡。
随着声响,蒋先生的棺材已经让人们抛在肩上,一股人流朝黑巫滩的方向涌去。邱仁宽和蒋先生早期的谪传弟子们走在队伍的前方,时不时的根据抬丧人流的快慢停下来跪伏在野外的杂草或青石之上,以祈求感谢大家护送蒋先生上山。蒋先生的墓地选在黑巫滩上面不远的地方,正好是在徐老爷坟地的前方不远。传吉州十分清楚蒋先生的坟地的讲究,诸如像蒋先生这样的丁客家庭,只需选一个阳光一些的坟场即可,只有有儿有女的人家才需要讲究后人的兴盛与衰落。
帮蒋先生抬丧的有罗卜汝的民众,也有从雨台山、五葆山、铜岭岗、火石岗上下来的号军士兵或小头目他们,万其是那些在号军中有一定职位的号军他们多多少少都在未育观接受过蒋先生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在恩师西归之时自己理所当然应该送他老人家一程。他们虽然识字不多,蒋先生当初给他们讲授的东西也听得似懂非懂,可他们知道蒋先生所讲的一切全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甚至在生活中慢慢的晤透了蒋先生的教导的人生道理。
赵丙芝依然在未育观里陪着白先生,白先生已经没了早前的那丝伤悲,她说蒋伯礼撒手而去,留下太多的事得由她去替他完成,她来不及纠缠在失去老伴的痛苦,她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蒋伯礼未竟的事业。皇上没有随送葬的队伍上山去,而是在徐秉臣的陪同之下来到了白先生的住处,对白先好一番安慰,并嘱咐丙芝不急着回雨台山,要多陪陪白先生才。
赵丙芝对皇上的仁厚自然最为了解,要是在清庭里皇上便是万寿之尊,金口玉言之下哪有与民同乐的份,赵丙芝最恨皇宫里那些清规戒律的东西,当初与皇上成为夫妻之后一再的告戒皇上咱们不能如历朝历代的皇宫那样脱离民众,要把自己时刻摆在民众之中,想民众之疾苦才能做一个好皇帝,如果高高在上脱离民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到时一定会让民众把你淘汰掉。
邱仁宽师兄弟弟一干人马从山上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他们与送葬的人群把蒋先生掩埋之后,又在蒋先生的坟前替他竖了碑,石墨二师现场将皇上呈献的祭文雕刻在石碑之上,作为蒋先生的暮志铭。皇上得知此消息,自然十分高兴,蒋先生德高望重当得起如此的盖棺定论。
当天下午,大成皇帝趁机召见了邱仁宽。其实邱仁宽早想前往雨台山崖同圣了,他的许多想法早就想与皇上表达了。今天既然皇帝要召见自己,自己不正好把自愿想法说出来。
大成皇帝也想轻轻松松与邱仁宽交流一次,于是他没能让邱仁宽去雨台山,而是在未育观就近的校舍里与邱仁宽捉膝而谈,如此之举让邱仁宽受宠若惊。
大成皇帝要单独约见邱仁宽也并非有十分重要的事交待,只是觉得邱仁宽所在的德江与雨台山相隔二百余里,来往一趟不容易,顺便也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德江思南那边的情况。他们的交流是在餐桌上进行的,大成皇上以后他问题秉臣给邱仁宽满上一杯酒,然后安慰着说:邱统领为令恩师的丧事熬更守夜、十分辛苦,今以一杯水酒聊表慰意。
邱仁宽:圣上言重了,恩师仙逝、作弟子的理当尽孝于堂前,并无辛劳之说。
圣上:邱统领天性聪惠,又得蒋先生真传,在朝野之中也是难得的人才,如今你去到德江已有四年之久,德江辖下民安国泰是我大明朝庭之福,邱统领时时处处以万民为核心,扶持农桑、发展边贸,推进手工业的发展,此等大好之事朝庭早已如雷贯耳,而与德江苏相隔不远的思南一方徐林举统领却以开疆拓土为重点,尔二人若能合二为一,相互辅佐那就更好了。
邱仁宽一时没有明白圣上讲此番话的用意,只好顺着圣上之意:“徐统领开疆拓土的能力的确令仁宽不及万一。
圣上笑笑:可治理地方上你却比徐统领强出几倍呀!
邱仁宽似懂非懂的看看皇上又看看徐秉臣,不敢贸然回话。
圣上:我没别的意思,前段时间曾与徐大将军商议,如果把思南与德江两处府衙合并成一处由你来治理,而让徐统领专司开拓疆域之职,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拓展北部的疆界,同时也可以把原有的地方治理得紧紧有条,这何乐而不为呢。
邱仁宽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皇上是在征求自己的意见。邱仁宽立刻整着起来双手向皇上打拱行礼:多蒙圣上提携,徜若朝庭一声令下,仁宽理当赴汤蹈火。
圣上:你先别对外专声张,回去后就刚才的合并治理拟出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朝庭再根据你的方案情况再作定夺。
邱仁宽:如此甚好,谨遵圣上教诲。
邱仁宽稍停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圣上,今日仁宽还有一事奏请皇上,不知当讲不当讲?
圣上:此刻并非朝堂之上,你尽管说来。
邱仁宽:那仁宽斗胆而为了。一直以来,我华明新朝开疆拓土能力十分强盛,而治朝政的能力稍显滞后,前方攻打下来的大片疆土从管理上跟不上来,致使许多地方得而复失。这些天在为恩师守孝的过程中,不时想到这个问题,治理能力是因为人才紧缺而导致的,朝庭脚下的未育观虽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可依然还是代偿应求,大大阻碍了光复大业的进程。仁宽有个建议,朝庭应该广诏天下,恢复科举,吸纳天下有识之士奔华明新朝而来。通过皇上亲点之试选拔人才,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同时还可以通过天下读书人扩大华明新朝在社会上的影响……
邱仁宽还没说完,圣上已经兴奋起来了:知我者、仁宽也。你算是说出了我一直思考而没有理顺的思路,只是此举实施起来难度太大,而如今我华明朝庭势单力薄,无人可以担当起科考之重任呀。
邱仁宽早就成竹在胸:这也不难,只需皇上出台政策,广募天下科考权威,并非不能吸引的呀,尤其是当今清庭失道寡处,民心紊乱只要圣上诏告天下,还愁没有高人能人云集响应而来。
圣上:所言极是,如果我改变主意让你来统筹科考大事,募集天下高人组成科高内阁,你意下如何呀?
邱仁宽:圣上将如此重任交给我,仁宽自然心惊胆颤,但为了华明光复大业,我倒是甘愿做这马前卒。
圣上:如此最好,你先赶回德江府衙做些准备,朝庭在近日将会做出人事调整,让人接替你在德江府衙的职务,你便可以顺着你刚才所说的思路大胆的去实施华明新朝科考之事。
……
当晚二人一边谈科考一边饮酒助兴,连大成皇上也是耳热面赫才离开未育观。
邱仁宽第二天天一亮便打马起程,那兴致不压于当年奔赴德江赴任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