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历634年春,天虞山。
这日是二月十八,这对寒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却因为认识了那名少年,便有了几分特殊来。
昆仑山上,因着一贯脾气不错,能和玉清子攀得上些许交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称得上朋友的却寥寥无几。因此云游大陆的孙思邈道长来访,对于整个天虞山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孙思邈道长并不是昆仑山的修士,喜欢游历三山五岳,与玉清子早年便认识,两人相交莫逆,以兄弟相称,十多年未见,让弟子们来拜见自然是理所当然。
正在药房尝试着处理药材的寒玥得了大师兄的通知,随着大师兄一起来到会客厅的时候,见到师傅对面坐着一名一名须发皆白的道长,然面容并不苍老,一眼看去很容易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想来便是师父的好友孙思邈道长了。
道长的下首,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安静的坐在那里,身量有些消瘦,模样倒是很俊俏,可称天人之资,比起一向自诩英俊风流的大师兄更加好看几分。
少年一身雪青色的衣衫样式简单,做工却极为精致,腰间坠着的玉佩更是价值连城。寒玥便想着恐怕这少年的身份不一般,或许是少年温和而沉稳的气质与两位师兄都大相庭径,寒玥不由得多看了两眼。
玉清子简单的做了介绍,寒玥师兄妹三人恭敬的对孙思邈道长行了长辈的礼,也对那安静的少年行了个同辈之间的见礼。
少年也很有礼貌的起身回礼。
这便算是很正式的见面了。
孙思邈道长特意带着这少年上昆仑山,除了拜访挚友,也算是有事相求。
相求的因果与少年有关。
少年名唤李承钰,乃山下唐国皇太子,并非修仙中人,但是与孙思邈道长有缘,被收为记名弟子。
比起亲传弟子,记名弟子可谓是可有可无。若是寻常修仙之人,区区记名弟子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孙思邈道长并无亲传弟子,记名弟子也仅此一人,地位自不同寻常。
实际上,孙思邈道长对李承钰视如己出,早恨不能倾囊相授。
而师徒二人此次上山正是为此——
李承钰自幼患有气疾,每每犯病的时候便痛苦无比,令人心疼。孙思邈道长带他上山来,一是这山中环境清雅适合休养,二来也是想要和玉清子探讨一下医术,相互印证,看是否能够找到解决李承钰病症的办法。
若是普通气疾,在凡人中虽然是绝症,却未必能难倒孙思邈这位修仙界的医道圣手。实在是李承钰的气疾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症,发作起来的时候不仅呼吸急促、提不上气,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咳血,孙思邈道长这四五年来尝试过许多办法,也仅仅是缓解一二,不忍心看少年这样受罪,这才带着他上了昆仑山。
对于挚友难得的请求,玉清子自然不会拒绝,他虽然是炼丹师,但是医道水平也不低,对于李承钰这种奇怪的病症也很感兴趣。
于是孙道长带着李承钰自然的在天虞山住下来,也是从那一天起,天虞山再次封山,不允许外人进入,只是不限制自己人往外蹦跶——永远闲不住的寒天是关不住的。
山上多出两个人,影响是有的。
比如用餐的时候,饭桌上多了一个人——玉清子和孙思邈道长两位师长早已辟谷,通常是不吃五谷杂粮的。
比如上午不再去药房辨识药材,因为大部分时间,玉清子和孙思邈道长都在药房里研究着,就连寒玥见到玉清子的时间也减少了许多。
所以寒玥的时间安排稍做了调整。除了早晚修炼,寒玥其余时间都会待在后山的石崖边看书,有时候她自己也不明白,似乎是天生的很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
只是第三日,石崖的另一边多了一个人——正是新上山的小客人,李承钰。听大师兄说起,他前两日都总是待在房里看书,两位长辈见了,觉得这样封闭着对他的病症没有好处,便把他撵到这风景秀丽而又安静透气的后山来了。
对于李承钰这脾气极好的少年人,自来熟的大师兄本来是很有兴趣,后来发现对方和小师妹一样是个抱着书就能过日子的死宅之后,觉得太过无趣,也就自己去找乐子去了。
开始的时候,两人基本上各自行动并无交流,只是时间长了,也会偶尔说上两句话,后来也不知怎么的,就开始在学问上有了交流,从琴棋书画到山川地理、五行杂学,甚至一些基础的修行知识,两人各方面都能聊得上。
少年性格很温和,但是并不软弱,也很有自己的主见,遇上意见相左的问题,他并不像那些狂热的辩论家那样试图用激励的言辞来征服你,而是安静的听完你的见解,然后再一条一条的、平静淡然的陈述他的观点。
你可以不赞同,却无法忽视他的观点。
这样的举动或许不适合放在辩论场上,但是对寒玥而言,意外的有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极少的时候,李承钰会练一练剑法,虽然只是凡间武学,但是却被他练习得出神入化,不使用真气的情况下,寒玥竟在他手下走不过一百招——前提是寒玥不使用玉清观嫡传的玉清剑法,作为昆仑山修仙界排的上号的上等剑法,用来与李承钰的凡间武学对招未免太欺负人。
如此,也算是朋友了吧。既然是朋友,难免就对他的气疾多了些关心。半个月的时间之内,李承钰的气疾已经发作了四次,发病时整个人蜷缩在地上,浑身发抖呼吸急促,间或有殷红的血液咳出,痛苦的样子看得旁人都难以忍受,偏偏他本人还强忍着一声不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