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冉诺晚的脸色微微一变,楚宜舞的反应就更大了,直接抱住冉诺晚:“我就说语文什么鬼的最吓人了!”
“继续。”
唐沐言略带威胁的看了看楚宜舞,她赶紧从冉诺晚身上起来。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文字和孙悟空当初拜菩提祖师为师,进他的斜月三星洞非常类似,所以,必定不是人住的地方。而且古代的墓室结构,就很像文中所说。
阡陌二字,在最初的古语中就指通往坟墓的小路,‘屋舍俨然’在古代,因战乱频生,所以想要让房屋规划整齐并不容易,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存在。
而据文中所言,那不过是个村子罢了,所以基本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但是有一种例外,在古代,死者为大,所以坟地(乱坟岗除外)一般都是规划齐整,即使是在小村子也不例外。
大家都知道,桃、桑、竹这三种植物生长周期不同,但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到‘桑竹垂余阴’,这与‘忽逢桃花林’相矛盾。而坟墓中阴凉,却恰恰能使这一奇景可能实现。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是指不想出去,或者不能出去。秦朝距东晋一千余年,但仅有一人进入,好奇怪。而且既然渔夫能进入,里面的人又为何一千多年都出不去呢?“还有人这样解释。
我国民间故事和日本民间故事都有一些相似的记载,“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般都是进入异界的前提,比如黄泉、地府又或者神仙、精怪的洞府或修行之地。
据村中人所言,他们从未出去,但衣服却恰恰保持一致。那么,说明:他们是鬼,所以渔人看到的只是他认为应该看到的,所以衣服才能保持一致。也有可能他们死了,但他们有一部分的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烧来纸衣,所以衣服一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酒食其实是指祭品。
渔夫被招待好多天,要走时,里面的人却告诉他不能和外人说这件事,而且不是请求,像是在命令,其中必有古怪。
渔夫出来后‘处处志之’到处刻了记号,但太守派人去找,却找不到。连一个高人高子骥也找不到,还离奇的死了,这分明就是撞了邪。
所以,渔夫进入的根本不是活人的世界,应该是个死人国,或根本就是误入地府。不过那一村的人都忘了已经死在战乱中,一个误入者向他们讲述了之后的事,在他离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自己其实早就是鬼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消失了,再没人找得到。”
冉诺晚读到了最后,然后抬起头。
“你们说,这想告诉我们什么的?”
她的话说的很轻,带着不解。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瞬间都沉默了。尤其是楚宜舞被搞得脑子有些乱哄哄的,唐沐言也只是抿了抿薄唇不言语,只是那眉紧皱在一起。
这,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