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400000003

第3章 绪论 (3)

(4)刘炘在1999年指出:"(90年代以来)除了电视台在职的电视人外,在北京等大都市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电视知识分子'的文化人加盟到电视台参与策划、主持节目。社会上大量涌现出来的独立制片人、创意者、策划者、包装者、推销者、自由撰稿人、主持人,事实上都间接地成为市场化的电视人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一批受雇于一些制片人的被称为'文化苦力'的文化人。" 这里刘炘强调了是除电视台在职的电视人之外的"业外"人士。

当然,就汉语"电视知识分子"一词的出现时间看,晚于布尔迪厄在1996年电视讲座中提及的时间,但是,考虑到学术界引进外来理论时正常的延后性,以及大陆收看法国电视节目的局限性,并且上述四位学者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时都未提及布尔迪厄,所以,汉语中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并非翻译自法语或英语的可能性较大。

2.何东、周安华、黄书泉和刘炘先生所指的"电视知识分子"和布尔迪厄的"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何东在《电视"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电视知识分子"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凡此类认识屏幕亮相,或左或右下角处必会出现一行电脑排字:某科学院(或大学)某研究所'副'研究员(或副教授、副主任、副编审),实在无衔可列的,便一概混称'学者'"。周安华所言的"电视知识分子"是"电视十项全能冠军",可以理解为是以"嘉宾"、"策划"等方式介入电视制作的知识分子。如果从《文化观点》和《读书时间》这两个节目当时的表征看,黄书泉显然指的是请"学者"来当"嘉宾"。

这四人对"电视知识分子"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即知识分子都是作为电视"业外"人士介入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视知识分子"一词,除了在何东的文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贬义"色彩,其他三人对"电视知识分子"词性的理解都应该是"中性"的,甚至有些还是偏"褒义"的。王立群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不愿做"学术超男","电视知识分子"是他到目前为止听到的最好听的一个称谓,这里该词带有"褒义"色彩。另外,《新周刊》的"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在评价年度嘉宾主持人余秋雨时,有这样的论断:"利用文化的力量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扩大观众精神视野,堪称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这里的"电视知识分子"甚至是个"褒义词"。

反观布尔迪厄的"电视知识分子",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并未对什么人是"电视知识分子"进行详细解释和定义,没有如上述三位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完备的表述。当然,这也是布氏的一贯立场,就如他在研究"知识分子"时,不对其做定义,只当作知识分子场域中的行动者来看待 。整个句子的表达为:"反智性主义是新闻界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现象(很容易理解),它促使记者们经常提出知识分子的谬误问题或是挑起争论,能发动的自然只是那些知识分子记者,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争论可以给那些电视知识分子提供机会,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联系上下语句的逻辑联系,这里的"电视知识分子"指的是"知识分子记者"。在本书以后的有关学者与媒体关系论述中,再没出现"电视知识分子"这一专门的词组。布氏的"电视知识分子"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果按照我国学者认为的"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即业外嘉宾、策划等),布氏本人恰好正是这个我们理解的"电视知识分子",在此,布氏自己给自己安一个"贬义"的名声,不符合逻辑。

(八) 以理念世界来批判现实世界的人。 (2)

虽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也多次谈到电视"业外"的学者被邀请到电视节目中,"众学者纷纷投奔传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介绍,乞求传媒的邀请,抱怨自己被遗忘,听了他们的那些有根有据的抱怨,相当让人吃惊,不禁真要怀疑那些作家、艺术家、学者自己主观上是否想保持自主性"。但是,布尔迪厄这里是在讨论学者被大众传媒所影响,就本书中唯一出现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而言,不是指这些媒体"业外"人士,而是那些"记者作家"、"作家记者"、"知识分子记者"。

布尔迪厄专门在题为《新闻的影响》的附录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不是'记者的权力'--更不是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业--而是越来越屈从于(读者和广告客户)市场要求的新闻场机制对记者本身(知识分子记者)继而通过记者,对司法场、文学场、艺术场、科学界等各种文化生产场所施加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布氏本文中经常谈到的是作为文化媒介人或是文化掮客的知识分子记者对其他知识场的影响,而所指的"电视知识分子"是在媒体"业内"的知识分子记者。这种知识分子记者,在其他场合也被他称为"大记者" 。

如果联系法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的"知识分子记者"指的是这样一批人。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援引德布雷的观点:"大约在1968年,知识分子大都舍弃了出版社的守护,成群结队走向大众媒体--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电视电台访谈节目的来宾和主持人、顾问、经理等等。他们不但拥有广大的阅听大众,而且他们身为知识分子毕生的工作都仰赖阅听大众,仰赖没有面目的消费大众这些'他者'所给予的赞赏或漠视。"也就是在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以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大众媒体工作,以此为业。

法国学者白夏曾经说过:"现在法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参加政府建立的专业委员会,借助报刊电视发挥其影响力。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法国也有所谓的媒体知识分子,但他们与法国历史上的大知识分子比较起来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这里,白夏是把"知识分子通过媒体发言"和"媒体知识分子"对立起来看待的。笔者认为,这些知识分子记者在西方社会主要表现为专栏作家、谈话节目主持人、文化媒介人等。就目前中国的国情看,我们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出现这种大规模以媒体工作为专门职业的情况,而且,以宣传为主要职能的中国大陆传媒机制也没有提供如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大量的"谋生"职位。

3.2000年以后,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时,国内主要学者所言的"电视知识分子"仍然更多地指向作为"业外"嘉宾、策划的教授、学者,虽然名义上是引自布氏,但实质上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把时统宇先生发表于《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的《试论"电视知识分子"》明确提出"电视知识分子"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作为一个显性的分界线,可以发现,对于"电视知识分子"概念的运用呈现出两个阶段。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时统宇之前,也有学者引述过布氏的观点,但是未使用"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如周宪先生在2000年的《教师、作家、名流》一文中指出:"我们不禁想起了法国另一位学者布迪厄的看法,他在颇具争议的《论电视》中,深刻迪剖析了媒介和知识分子'互搭梯子'的共谋关系。一方面,媒介为知识分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利用媒体来提高媒体的收视率。"

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3年,"电视知识分子"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指"电视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作为媒介"业外"人士介入电视运作;第二阶段:2003年以后,"电视知识分子"被作为一个外来词汇运用,但是实质还是本土化的,和第一个阶段并无明显差异。

如上述陶东风先生等人的定义,又例如刘艳臣在2005年提及"近些年的中国电视界,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于高校、研究院或权威学术性平面媒体,多为大学教授、研究员和高级编辑,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阶层" 。

所以,通过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电视知识分子"在汉语中不是一个外来词,它在发生和内涵上都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与布尔迪厄所特指的"电视知识分子"不能完全吻合。而且,为什么会在1997年前后出现关于"电视知识分子"的论述呢?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其本质的原因与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市场经济加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分子分化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电视业确认为第三产业有关,而其直接原因应该与电视体制改革的1993年"制片人制度"改革相联系,在激发电视制片人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业外的学者、知识分子参与到电视的运作当中,例如这个时期社会学者郑也夫也曾经成为央视《实话实说》最早的策划者之一,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被文化界关注和批评。

正如戴锦华先生所言,"布尔迪厄式对当代西方功能性知识分子、文化习俗及文化趣味的解剖,对知识分子群体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位置和角色的批判,并不能简单地挪用到对当代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观察中去,因为西方'革命'之后的这种历史进程在中国并未真正发生;准确地说,是正在发生,但并未完成" 。如果在引用布尔迪厄偶尔提及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时,不加以区分和本土化说明,就有存在着误读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所言的并未作定义的"电视知识分子"是特指一些在电视媒体工作的知识分子记者,但是,该书中大量论述的"新闻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体对文化生产者、知识场、文化场的影响的一系列论断,如"媒体常客"、"快思手"、"互搭梯子"、"特洛伊木马合谋"、"伊达诺瓦法则"等适合于批判我国学界理解"电视知识分子"行为,所以,也就被中国学界大量运用于电视知识分子批判中。

三、本研究之"电视知识分子"定义

在上一节中,笔者区分了作为外来词和本土化的"电视知识分子",并非是要否定我国学者对"电视知识分子"的定义,而是认为"电视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出现,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鉴于上面的论述,本研究中的"电视知识分子"是一个中国化概念,也就是说,它的外延要大于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及的"电视知识分子",即以媒体从业者身份出现、以大众传媒为谋生手段的知识分子记者。

中国学界对"电视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所谓的"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状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存在布尔迪厄所特指的"电视知识分子",但是数量并不多。

就大陆地区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而言,此类"电视知识分子"较多地集中于凤凰卫视,例如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阮次山,获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既为纽约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又是著名的专栏作家,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记者"。颇有趣味的是,笔者认为在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并批评"电视知识分子"的何东,如果按照布氏定义,恰好其本人才是布氏心目中的"电视知识分子"。何东既是"作家记者",又是"记者作家" 布尔迪厄在提出"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后,在后一段的论述中,专门谈到"作家记者和记者作家之间玩起互搭梯子的手法"。而且他主持了娱乐访谈节目《何东星问题》,并且在凤凰卫视新媒体节目《凤凰非常道》中担任主持。

第二,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的中国的"电视知识分子"数量众多,并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有不断涌现的趋势。

同类推荐
  • 姥爷

    姥爷

    本书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动人心扉。
  • 阿来散文

    阿来散文

    阿来散文精选。阿来,当代中年作家,藏族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本书系“中华散文珍藏版”从书中的一本。
  • 倾听者

    倾听者

    一个神秘的都市时尚职业,一部心理医生的蜕变成长史;一场不见硝烟的情感战役,一群普通人的心灵朝圣之旅。跟随心理名师的岑蓝,在解密众多婚姻难题同时,自己却在情海里浮沉未定……小说中方德泽和岑蓝这对主角的情感关系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之后带出一系列故事,故事示现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如母子,父女,夫妻,朋友,同事,师生等等,他们在关系中照见了真实的自己。关系像一面镜子也可以说是药铺,倘若某个人物,某段对话,一个细节或是某个案例,也让读者照见自己,就像同款的一味适合疗愈自己的药,岂不有趣。本书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心理学知识和大量案例,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完成自我的一轮心理疗愈,堪称中国版的《心灵捕手》!
  • 得与失的智慧

    得与失的智慧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 背影

    背影

    文中,作者对父爱节制又沉郁的书写,至真至爱至美,让它成为反刍率最高的经典散文名作之一,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复去品读、去体会。本书不仅收录了代表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背影》、《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里的文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旅行游记散文以及日常随笔等。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包含着作者对社会时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热门推荐
  • 萝莉小农女

    萝莉小农女

    李岚穿越到未知时空的偏僻小村落,由二十四岁变成八岁可爱小萝莉金桃花,不由得她不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却也无可奈何。却发现自己是家徒四壁,衣食无着,且老实父母一对,勤劳寡言大哥一枚,懂事美丽姐姐一朵,乖巧听话弟弟一粒。真是一个大家庭呀,李岚不由感叹,这还不算吝啬大娘,碎嘴二娘,外加明理却妻管严的爷爷,慈祥却独对他们一家凶恶的奶奶。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想过好日子,自己又无特长无技能,李岚瞬间觉得前途一片惨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李岚突然觉得乡下生活也不错,挖挖野菜,烤烤鱼,抓抓野味,骂骂人,矮油,生活也是很不错的嘛。只是,暖男,猛男,泼皮男能不能不要这么凶猛呀……
  •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聆听东方智慧,启迪当下生活。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康与大同……听周桂钿教授为你,答疑解惑,点亮人生。
  • 乡野小农夫

    乡野小农夫

    他叫张伟,一个被人陷害入狱的贫穷青年,意外获得未知世界的芯片,从此机缘不断,开始走上了农民逆袭高富帅的土豪之路。新书《无敌从战神开始》,求支持!
  • 大唐悬疑录3:长恨歌密码

    大唐悬疑录3:长恨歌密码

    杨贵妃究竟死于马嵬驿,还是逃生日本?大诗人白居易根据杨贵妃的秘闻写就名篇《长恨歌》,不想竟引来杀身之祸。各路僧、道、官、匪先后出动,齐齐盯上了《长恨歌》中的明文暗码……大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游玩。在皇太后族兄王质夫所讲的宫中秘闻的激发下,白居易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文人陈鸿也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十年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听到一名中年歌女弹奏琵琶,惊为神曲,遂写下名篇《琵琶行》相赠。
  •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自洪武三年(1370)朱棡始封晋王计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开府太原长达274年,几与明朝存亡相始终。
  • 灵生一契

    灵生一契

    天地初分,混沌一气生出原始五神族和一些先天妖异,后而有人和万物,神族将神力的运用教于一些有天赋的人,是曰“灵能”,一些“灵能”能够自行生成力量,便成为“灵契”。时光飞逝,已到现代的人间依旧是不断有灵能和灵契存在的现象,在神族无故消失后,人族即将面临大灾变,这时的灵能者和灵契师又该何去何从……
  • 邀天阁之阡陌

    邀天阁之阡陌

    家族恩怨、江湖情仇,只等今朝一一了断。稳定更新,偶尔爆发,绝不太监,请放心食用。
  •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如今的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而疏于管教。疼爱孩子是没有错的,而且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疼爱容易转变为溺爱,成为一种对孩子的伤害。而管教孩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过分管教孩子却容易使孩子形成叛逆孤僻的心理。这两种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呢?那就需要父母“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一书正是从疼爱孩子与管教孩子这两个方面详细叙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在对孩子疼爱的过程中管教好孩子,从而使父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疼爱与管教。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卓越地成长。《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由李建芳编写。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内容简介:马路上,三毛盖着一张报纸睡觉。一个坐轿车的有钱人,从车窗丢下一个烟蒂。于是,苦命的三毛又遭了一回火灾……差不多和三毛同龄的我,为可怜的三毛担心,也为他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