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600000014

第14章 先秦儒家对"文"的思考 (5)

《列子》中有《杨朱》一篇,但是《列子》晚出,系魏晋人伪托,不能据此来论说杨朱的思想,大约更多反映的是魏晋人的思想,但其中可能还是有一些杨朱思想的痕迹与影子。如果没有这些痕迹与影子,魏晋人的发挥也就容易失去根据,魏晋人只是在里面把杨朱的"为我"发挥成了纵欲主义,所谓"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但"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似乎有可能是先秦杨朱的思想,毕竟先秦思想家们的思想有关注"为治"的传统。在孟子看来,儒家当然要"为己",但是为己之后还要为人,这为人包括为天下的内容,而杨朱的思想是纯粹的为我,拔一毛利天下均不为也,因而孟子认为此种思想对社会危害甚大,"杨氏为我,是无君也",也就是说,如果天下均"为我",那么社会共同体就解构了,就成为一个一个的"个体自治"的世界了,就否定了君王存在的必要。杨朱的思想实际上是当时道家思想的一个别派,只不过是道家思想走得最远的一派而已。

另外,孟子也猛烈批判墨子,主要是批判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主要是指无差别的爱,但儒家不主张这种无差别的爱,而是主张"爱有差等"。这种有差别的爱就是由近及远的爱,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他就不可能爱天下人的父母;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不可能去爱别人的兄弟姐妹。故而孟子指责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所以,孟子认为杨子和墨子的思想是无君无父的思想,"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必然在他拒斥之列,"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乃是"承三圣"之业而已,"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也客观上道出了孟子文章"气盛言宜"的事实。这是孟子文章中经常要辩论和批判的最主要的两个思想。另外,孟子也批判农家的思想。农家中有一派主张君王要与民并耕,如果真这样,那么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孟子批判这种思想,主张天下要分工合作,社会才能和谐运作,这就是儒家所主张的"别异"。分工就是别异,儒家所倡导的礼的主要功能就是"别异"。

孟子就是在跟杨、墨等学的辩论中形成了他这种"气盛言宜"的文风。可以说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雄辩家,其他没有哪一家像孟子那样善于辩论。我们在《孟子》里面看到的,都是别人大败而归。孟子的辩论常常是穷追猛打,咄咄逼人,直到把别人打回原形。这使我们读《孟子》的文章感觉痛快淋漓。《论语》的文章风格就不同,显得和风细雨,温柔敦厚。

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仁政学说。在《孟子》里面,无论跟谁辩,孟子都极力推销他的仁政学说。那什么是仁政?仁政就是善政,是性善之政,把人的先天的善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并用之于民,用之于政,就是所谓的仁政。这是基于他的性善理论提出来的政治学说、政治主张。孟子周游列国,不断地劝君王、侯王行仁政,但是没有人听,以为他的学说迂阔,所谓"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然,与其他家所开之药方相比,孟子所开药方确实不能立竿见影,正如史书所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在这种"争于力"的时代,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也是必然的。诸侯王不用,难道就说明孟子的东西错误吗?也不能这样说,不能立竿见影的东西往往都是在思考根本的、长远的问题,很容易立竿见影的东西往往是在思考短暂的、眼前的问题。

与仁政对应的是圣人,圣人是把善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人,是先知先觉者,而一般人的性善往往只是潜在的,并没有把它充分发挥出来,是后知后觉者,普通人如果能够把潜在的善性充分发挥出来,也是能够成为圣人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也。在孟子或者儒家看来,只有圣人在其位才能实现孟子所谓的仁政理想,而孟子所处的时代不是争于"德"的时代,而是争于"力"的时代,这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必然被诸侯王们目为"迂阔"。所谓仁政,一句话,就是以德服天下,这就叫做"王道",叫做王道政治。反之,以力服天下就叫做"霸道",叫做霸道政治。

(一)概说 (2)

仁政、王道是孟子一生的政治理想,但是孟子的这个政治理想也确乎是理想,不仅他没有看见其实现,后世的人也没有看见其实现。理想没有实现,却成就了《孟子》这本书,史书上说孟子在与世之"所如者"不合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是理想失败后的第一个收获。同时,理想一旦提出后就不能被消灭,反而成为了后世历代政治的道德威慑,这也是它产生的第二个长远的效应。这些就是所谓孟子仁政之学最基本的东西。当然,圣人在位行天下之政,西方也有类似的学说,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称之为"哲学王",认为修养达到哲学家的水准才能做君王。当然不能说这与中国的"圣人王"完全相同,只能说有近似性。

第二个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大家都知道孟子说过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民本思想如果稍加现代性的发挥,也可以成为培养民主思想的土壤。君、民对比是"民为贵,君为轻",如果把臣子和君王来对比,那又怎么样呢?我们知道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关系是礼之重要一伦。关于君和臣的关系,孟子说过一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说明这不是一个单边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双边关系,君王如果把臣子看作草芥,臣子就可以把君王看成强盗和敌人。那么正常的君臣关系是什么呢?孔子谈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君要以礼来对待臣,那么臣要用忠来侍奉君王。不正常的君臣关系的极致是君视臣如土芥而臣视君为寇仇的关系,而如果君王善待臣子,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这样的关系就是良性的互动关系。

很多人把古代君臣的关系理解为君对臣有绝对的单边主导关系,而在孟子看来不是这样的,君臣是互动的,是双边的而非单边的关系。有人问,武王伐纣是不是弑君?孟子认为不是,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这些话说得非常大胆,当然这种思想对那些喜欢搞独裁的君王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这其中就震慑了明代的朱元璋。朱元璋读到孟子的这些话,就非常震怒,《明史》中记载说:"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孟子是亚圣,本来要在孔庙里陪侍孔子,接受别人的祭祀,千年礼仪如此,可朱元璋却下令罢去孟子的配享,这对代表"道"的士人一方是极大的震动,尽管朱元璋下令说"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但还是没有吓退士人,钱唐冒死一劝,朱元璋还是不得不在"道统"前面让步了。

第三个是孟子的性善论。这是我们理解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性善论是孟子政治学说的出发点。那么孟子对性善理论是怎么来论证的呢?孟子是用经验来证明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另外一处,孟子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见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这个时候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他认为人们产生这样的心理,"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并不是要为了纳交邀誉,他完全不知道这个小孩子的所有情况,但人们都要自然而然产生那种"怵惕恻隐"的心理,因而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孟子是通过经验来证明的,但经验证明有一个问题,你能够提出正面的经验,别人也可以提出反面的经验,用经验去证明,确实很难确保普遍必然性。你所寻找到的经验,只是全天下经验中的一部分,你如果要找经验,就必须穷尽所有经验,但一个人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经验的。

从逻辑学上说,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里,不可能有完全的归纳法,因为不可能列举完,小范围是可以的,所以从经验上来证明逻辑上的完备性确实有点问题。但是,不从经验来证明而从理性上来证明,这也是非常麻烦的问题,也不好证明。从理性上,要证明人性善,总需要在人性善的前提上再找一个更高的前提来确保人性善成立,这就要用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了,也不好证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玄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只是一个假设,但需要这个假设,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很多人在问,到底上帝存不存在,这个很难证明,当然西方思想史中也确实有很多哲人去证明,本体论的、逻辑学的,等等,用了很多方法去证明。伏尔泰说过一句话,说即使上帝不存在,我们也必须要假设上帝存在。为什么呢?这个世界必须有一个不需要证明的最高的假设,你不假设它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道德体系自动崩溃。西方的这套道德体系,它的最后根源就是上帝,上帝确保这套道德体系的成立。

在孟子那里,性善无非就是一个假设,也只能够是一个假设,即使现实人性有不性善者,我们也必须假设他性善,现实中的人有人不性善,这个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假设人性本善,我们必须假设人的原初是性善,假设性善就意味着人应该充分发挥你的善性,发挥善性就意味着每一个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皆可以为圣,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满街都是圣人。这个思想和西方比起来就不同。在西方基督教思想中,除了上帝之外,人人都有原罪,也就是每个人都不可以成为上帝,上帝只有一个,上帝是绝对至高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仆人。你的第一假设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过程也不一样。当然,事实上的人性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理论上、逻辑上的第一假设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性善,也可以选择性恶,这个是可以的。但到底人性是怎么的?人性的真正状态是什么?这说不清楚。凡是玄学的东西都说不清楚,我读本科时曾经旁听过西方哲学史的课程,教西方哲学史的潘佳铭老师在课堂上开玩笑说"人之初,一团肉",这可能是很中性也很好玩的说法。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孟子的恒产恒心说。这一点很重要,很有现实意义。《孟子》中有两处说到"恒产恒心"的问题,一处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一处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在孟子看来,一般人必须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士",只有士人能够做到。恒产是什么东西?用现代术语说,恒产就是不可剥夺的个人财产;用西方政治学法律学的术语说就,是私有财产。西方有一句名言"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以进",讲的就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主流古典思想中,私有财产是人自由的前提,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人格,你的心灵就不可能获得自由。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就讲,私有财产是获得自由的前提。孟子的思想当然不完全是西方古典思想中的这个意思,但是在现当代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发挥。

(二)普遍人性与共通感

同类推荐
  •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曾有素衣、红妆、一盏香;曾经跋山、涉险、过湘江。她是林徽因,有着沸腾的情感、血液,更有着温存的眼角、眉梢。文学的、哲学的、建筑学的意义都曾染过她的风气;诗人、哲学家、建筑师都曾倾倒于她的顾盼生姿。她曾用指间触摸过无数古迹的余温,她曾置身诗篇沾染着文字的热切,她曾随着命运的波涌翻山越岭,她曾用满腔赤诚跳脱出了人潮汹涌,她自始至终付诸一生探寻着美学真正的奥义。
  • 寻找幸福的天堂(上)

    寻找幸福的天堂(上)

    “初夏的黄昏正是萤火虫的春天,夜色渐渐苏醒唤醒了又一群新的生命,月光朦胧,若隐若现的弯弯的月牙,它走我也走。我的脚步踏过小草们的头顶,惊起一群正在专心舞蹈的小小萤火虫,它们萦绕在我的身旁,对于我的到来,它们似乎更加的欢快了,我低着头专注的望着它们。
  • 黄土色泽

    黄土色泽

    在我的精神上,我觉得黄土高原是一片海洋,我把生活作为戏剧,但实际上生活就是信仰。
  • 烟台的海

    烟台的海

    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热门推荐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生存:活下去,才有机会活得好、求知:人生永恒的主题、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人、平衡:人生就如走钢丝、中庸:不偏不倚中道行、识人:用心眼看,用心耳听、去智:智慧是最害人的东西等。
  • 快穿之系统总想搞事

    快穿之系统总想搞事

    别人快穿都是绑定系统,虐渣打脸,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缘浅快穿却是走上了寻找系统,捕捉系统,与系统撒泼耍赖的一条漫漫不归路。当系统亲自化身为各个位面黑化男神,坑她?欺她?该如何?缘浅揣刀冷笑。本想大杀四方,却一不小心与系统相爱相杀,联手作妖。
  • 溺宠娇妻:老婆大人别闹

    溺宠娇妻:老婆大人别闹

    原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互相带着刺,好不容易遇见了却都不知道珍惜,互相的伤害和永远欠缺的陪伴…结果倒好,钱越泽把苏贝人气跑了,苏贝这是心也凉了情也淡了。可是分开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钱越泽充分发挥了自己军痞的不要脸精神,硬是死皮赖脸的贴上人家青春无限的苏贝。哎喂,钱越泽您这吨佛,您可是爷,您究竟还要不要你的大个face?人家苏贝可是铁了心的要离开,您老见好就收麻溜的回自己的地盘享清福去吧!
  • 太古圣王

    太古圣王

    无数年前,天地至强者们踏上通天古路,却全部陨落其中,而无数年后,一道灵魂从通天古路归来,复活在一个刚死的少年人的身上。苏月笙发现曾经与好友共同创造的无敌宗门,如今却是没落至极,苏月笙无奈道:“罢了,曾经的辉煌,本少爷带你们重演一遍!”
  •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 民国毒商:女人我最大

    民国毒商:女人我最大

    一个普通身世的来上海打工的女孩,因为做微商送面膜不小心穿越到民国,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不仅仅成为了亚洲护肤品女王,还成为了民族女英雄?她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和胆识,不仅仅让同龄的男人喜欢她,还让比她爹都大的民国上海富豪想娶她做大太太?最终,她嫁给了谁?最终,她是因为笼罩的光环和荣誉而留在了民国,还是放弃了一切财富穿越回上海从头开始……
  • 仰望幸福的角度

    仰望幸福的角度

    苏河是一个曾经为爱所伤的女子,因为伤得太深,所以不相信爱情。她一直以为她的爱情天空不会再有云彩飘过,可是耀眼的网球明星程灏然却突兀地闯进了她的生活。后来,程灏然因为一场意外导致手臂受伤,可能从此与网球场无缘。在他情绪低迷、缺乏信心的时候,是苏河在他身边一起鼓励他,给他重新回到网球场的勇气。
  • 那个喜欢柠檬的橙子

    那个喜欢柠檬的橙子

    都说在自己16岁时喜欢的人,对自己意义非凡....对于木语柠来说,也正是如此。一眼,定终身迟尉辰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子,嘴角就忍不住微微上扬。心里的小鹿,开始,活泼起来了...甜甜的双向暗恋,一起在青春里成长。和喜欢的人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是宁波继出版《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之后,关于血液保护的第三本书,也是《现代输血丛书》的首册。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将自体输血的概念、认知、称谓进行统一,规范操作,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本书由严海雅编著,郭建荣审定。
  • 小经验大财富

    小经验大财富

    本书将作者本人在生活、经商、学习、旅游中遇到的一些与经营管理、职场生涯密切相关的真实故事,再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把自己经商的所遇、所想、所悟、所乐、所苦……进行了一下盘点,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快意、有辛酸、有感叹、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