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02900000201

第201章 碧山禅寺

见谭平山出去了,赵承琰不知道自己的怀疑是不是正确的,心里的阴霾并没有减轻多少,现在外敌入侵,西突厥大兵压境,内部永宁王暗举反旗,俞知远一家失踪案更是扑朔迷离,而在九鼎铁刹山被玲花郡主宁馨施诡计被俘的众武林人士,也在被押送到西突厥的途中,一大堆的事情都毫无头绪,实在让他有些手忙脚乱。

刚想到这里,绿荷就从外面走了进来,递给赵承琰一张纸条,打开一看,原来是柳东君发来的,他告诉赵承琰,玲花郡主宁馨一行,现在已经行至剑南郡汉州府以南,这一路上他们押送着众多的囚车不敢走大路,只能在夜里走小路,行程慢了不少,到现在还没出大魏境内,不过过了汉州再往西走,过了金川就进入到吐蕃境内了,不过这一路都是崇山峻岭,道路难行,他们的大车根不过不去,而如果从汉州继续往北过茂州,渡羌水,沿着抹必力赤巴山山脚走的话,会更好走一些。

另外他还说,已经将方化救出,而且还有惊喜,方化在被押送的途中先后说服了“幽泉魔神”厉坤和“独眼魔君”罗成这个两个老怪物加入拱卫司,这次柳东君也将他们一并救出。这倒是让赵承琰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两个闯荡江湖数十年的独行老魔头居然愿意归顺,这倒是意外之喜。

不过,也因为他们这次成功逃出,让宁馨有了戒备,她不但加强了守卫,还强迫给剩下的人喂食了剧毒“噬心散”如果每日没有吃解药中者必死。

赵承琰没想到宁馨还有这招,暗道失策,不过他很快就想好了对策,他告诉柳东君以外敌入侵为由,调动剑南郡郡兵,守住所有路口,不能让车队出大魏国境,但是也不用与他们正面对敌,只需要将他们困在一块地方内即可。

......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出晋阳南门南行四十多里就是终南山翠华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碧山湖。湖水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南边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湖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在碧山湖的西岸,丛林掩映之下有一座颇为古老的寺院,这里就是碧山禅寺。碧山寺建成已经有百年的时间,寺院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占地面积二十四亩,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院并不是很大,僧人也只有二十几个。这里地处偏僻,香客也是寥寥无几,僧人们每日里也只是念经,打坐,修禅不问世事。

碧山禅寺主持法号净海,据说他十几年前凭借着深厚的佛法造诣接替前任当上了主持。这些年来也一直是深居简出,知道碧山寺和净海禅师的人还真是不多。

过了几天,谭平山给赵承琰送来了碧山禅寺的调查结果,看着手中的情报,赵承琰陷入了沉思,这个碧山禅寺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异样,寺中僧侣吃斋念佛,修禅讲经,但是却不像其他寺院那样广受施舍,好像还很怕别人发现一样,有人请他们去做法事都不去,异常的低调。

正是这低调恰恰是赵承琰疑惑的地方,这个寺院接受的施舍很少,香火不盛,法事也不去,那么他们如何维持寺中僧人的用度,维护寺院的钱又从哪里来?这些都是疑点。

赵承琰决定去看看,他一招手将侍立伺候的紫衣招来,说道:“去传“罗威,段崇山来见本王。”紫衣应了一声,就出去了。不多时,罗威,段崇山二人联袂来见赵承琰。

两人与赵承琰见过礼后,罗威开口道:“王爷,您召见我们两人有何事吩咐?”赵承琰将桌子上关于碧山寺的情报递给他们,罗威,段崇山二人快速的看完之后,段崇山问道:“王爷,从情报上看,这家寺院很正常,没什么不同的呀。”

赵承琰冷笑了一声说道:“很正常?一座寺庙,没有施舍,没有香火,不做法事,他们靠什么活着?里面至少有将近三十个和尚,就光算吃饭这些人一个月的用度也要上百两银子吧,这钱从哪里来的?”

听了赵承琰的话,罗威,段崇山两人面面相觑,顿时明白了这里面的问题,罗威马上说道:“属下马上派人去好好查查这家寺院的底细。”

赵承琰一摆手说道:“不用了,明天本王打算亲自去看看,你们两个随行。”罗威,段崇山一听连忙躬身答应。

第二天一早,罗威和段崇山早早的就来到王府,赵承琰此时带着紫衣和绿荷都换好了便装,赵承琰的身形极为修长,穿着一件月白色云翔符蝠纹劲装,腰间系着犀角带,只缀着一枚白玉佩披着一件白色大麾。长袍领口袖口都镶绣着银丝边流云纹的滚边,腰间束着一条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顶嵌玉小银冠,银冠上的白玉晶莹润泽更加衬托出他的头发的黑亮顺滑,如同绸缎。

他的这身穿着完全就是一副富贵人家的翩翩佳公子的模样,而紫衣和绿荷也是穿的花枝招展,一副标准的豪门女子模样。罗威两人今天穿的是一身黑色劲装,还带着兵器。赵承琰一见就笑道:“你们俩这样子到也合适,就当做护卫吧。”罗,段二人立刻躬身领命。

五个人骑着马飞奔出晋阳南门,朝终南山翠华峰飞驰而去。

同类推荐
  • 闯道者

    闯道者

    白马非马,凡人非凡。不以大志,何以致远,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剑出隋山

    剑出隋山

    且看一痴儿三剑破了天井江湖。且看一公主骑驴当了武林盟主。西蜀下棋的白发一落子惹得大唐群雄逐鹿。北莽蓄势的铁蹄望着南势要中原妇掳丁屠。算卦布衣寻真命,等了二十年寒暑。帝师和尚住皇宫,起了法号叫瘦虎。不曾想倒夜香的白发太监,原来是个帝王心腹。不曾想市井上的屠户大汉,竟然是个活佛文殊。何处去寻西蜀亡主的复国遗孤?醉卧白马的浪子枪上悬着酒壶。哪里去找大唐王庭的出逃公主?娥眉胭脂的艳娘腰间别着头颅。拜读圣贤企望登堂的儒门,哪个缺的了城府?寻证长生想要飞仙的道士,哪个逃得了命数?唐突,唐突,事事浅显奈人揣度。江湖,江湖,人心交错如读天书。
  • 少林少年邪徒

    少林少年邪徒

    慈悲的施救,引来了江湖一场诛邪武林正气风暴运动。
  • 江湖至圣

    江湖至圣

    记忆中的江湖,是潇洒豪迈,不拘小节;是恩怨情仇,是非分明;是刀光剑影,来去无踪;是尔虞我诈,杀机隐现。或许也只会是一代人的热血回忆,随时间慢慢隐匿于凡尘俗世中,不再张扬,却永不消散!
  • 古武世界的寄客

    古武世界的寄客

    世界初成之时,万物已现,而规则未生。无法于力学、电磁、原子等层面解释一切现象,万事万物依托于道之玄妙而成。没有严谨的规则,也就令智慧生物有机可寻,武道与修行随之而生。道寄于武,武源于悟。这是一个寄身古武世界的少年的故事PS:人人的简介都写得这么帅,我也来扯几句……( ̄_ ̄)独在异乡是为客,寄于江湖可奈何?昂首万丈苍穹天意莫测,置身茫茫红尘善恶难分。古来是非人难辨,但求不愧初心!
热门推荐
  • 最是晴好的时节

    最是晴好的时节

    青春的滋味如酸甜橙子的味道,我们怀念曾经的无话不谈,我们怀念那时的年少轻狂,我们怀念老师的千般絮叨,我们曾迷茫,我们曾失落又充满希望,也曾精虫上脑,干了无数坏事,曾偷偷暗恋别家男孩(女孩),也“恨”过人家的好孩子,再见了,这些年,放肆的你我;再见了课堂上接老师话吧子的时光;再见了小卖部的辣条、冰棍,还有吃独食的你。回顾曾经,我想我们唯一欠对方的是一句谢谢。谢谢,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遇见最好的你!青春就是这样,真是让人爱的想抱在怀里轻轻抚慰,又让人恨得牙痒痒,爱它的多情,恨它的无情,我希望也相信,我们会再见!更相信我们不会遗忘曾经你们是年少的欢喜!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A Woman of Thirty

    A Woman of Thi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词源

    词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孽校草靠边站

    妖孽校草靠边站

    【苏爽甜宠√】【男强女强√】【日更不缀√】【禁止任何形式改编转载√】【感谢所有支持的读者大大萌√】【读者群:687811672】
  • 剑证苍生

    剑证苍生

    因一字而乱天下,舍一身可救众生。且看一人一剑,如何荡尽寰宇,得证苍生!?
  •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深宫寂寞,臣妾今日就让皇后娘娘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快乐,可好?”控制不住的直接冲出冷宫,直到自己吃饱喝足以后,身侧却早已无人。落难凤凰不如鸡,曾经三千宠爱也不过过眼云烟。不过她也不稀罕,神马宠爱都是浮云,一人吃饱全家暖就好。
  • 续指月录

    续指月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芝园集

    芝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妙手圣医

    妙手圣医

    一本《古医法》,一段医学史上足以颠覆的神奇传说。白成,凭借一己之力,打破医学桎梏,成就不朽伟绩!医途一路。下道治人病,中道医人身,上道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