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上面有人,所以他可以任意调动库房里面的铁料。
大唐的铁料是有备在案的,为的就是保护铁器在民间没有那么泛滥,也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平民家中的铁器也只有菜刀和铁锅,农具都是放在村里的里正那边保存,这个传统已经有了几百年,从未变过。
“大人,这里需要你签个字。”工头拿出一本册子对着方原说到。
“正德十一年四月五日,库房取走精铁五斤。”方原掂了一下手里铁块的重量,然后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器物司把铁矿记录到两,甚至负责,上面几个记录是工头取走制作曲犁铲的,方原好奇的往前翻了翻,看到了一个记录,指着上面的人名好奇的问:“这个任正是谁?怎么一下取走精铁五十斤?”
“任正是漕运司的督事,取走精铁是为了打造官船上的铁锚,每个月都会来取,官船每个月都会出海,在大海中抛锚容易丢失铁锚。”工头解释道。
“哦?以前也这样吗?”听到是漕运司,方原忍不住问了一句。
“以前?以前在李法大人任职之前,用到的精铁极少,每年也就用那么一次二次,李法大人上任之后,经常派出官船走海运,大海的水势可不像咱们境内的长江那么平缓。”工头想了想说道。
“哦?”方原点了点头。
“对了,方大人,这个轴承是用来干啥用的?看着好奇特。”工头问道。
“这个,翻车上用的。”方原说到。
“大人,手摇的翻车实用率并不是很高,咱们金陵在长江旁边,并不缺水,平常灌溉农田是没有问题的,手摇的翻车用起来也是很累,比人工累很多。”工头摇了摇头说到。
“那是因为没有遇到本爵爷。”方原托着精铁傲气的说到。
方原托着精铁来到工棚,找到工头推荐的铁匠,把轴承的构造给他说了一下。
“大人,此物看起来简单,但是造起来比较复杂,老头子得等两三天后才能制作出来这个东西。”工匠听完方原的介绍后思索了一番说到。
“那就麻烦老伯了。”方原说到。
出来器物司,方原想起工头的话,对漕运每个月频繁用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海航行易丢锚?虽然方原没有出过海,但是他不信这个鬼话,直觉告诉方原这里面有问题。
太子党派,等太子登基之后各个都会官运亨通,又加上现在的皇帝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官场上对冠有太子党印记的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人会和自己的仕途过意不去。
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宁王因为深得朱政的喜爱,所以敢和自己的大哥掰手腕,宁王的羽翼多半在军队中,朱政也是很乐意看自己两个儿子相互较量,并且时不时的敲打一番。
金陵郡下有五个县城,方原下午的时候全跑了一趟,均在各个器物司的册子中看到了任正这个名字。
五个器物司,每个月都会调拨五十斤精铁给漕运司制作铁锚,这李法是把铁当饭吃还是真的丢失铁锚?
好在自己是吴安的学生,也是太子党派中的一员,又加上昨天晚上李法的那番邀请,方原决定要去漕运司溜达溜达,验证自己的想法。
叫上吕成,去坊市买了几根鱼竿,方原便向位在江边的漕运司衙门赶去。
漕运这一块,也算是大唐的经济来源之一。
大唐国泰民安,许多藩国来朝,带来的更多的是大唐没有的器物,带走的是他们那边没有的物件。
比如吕宋那边的香料,在吕宋一两银子可以买一大堆,但是来到大唐,价格就翻了几十倍。大唐的茶叶,丝绸,瓷器,在藩国都是抢手的货物,李法就是动用官船出海,每个月为朝廷赚取可观的效益。
来到器物司衙门外,方原递上名帖,拜见李法,但是小吏告诉方原李法去了码头。
漕运司的码头分为官用和民用,民用的比官用的大两倍,官用的码头只有几个渡口。
来到码头外,方原表明了身份,执勤的侍卫便向李法汇报,没多久,刀疤脸便出来迎接方原。
“方大人,下官任正,奉李大人之命前来接待方大人。”任正说到。
“那就麻烦任大哥了。”方原笑道。
“不敢不敢,方大人直呼下官名讳便可。”任正说到。
原来你就是任正?方原不禁联想到器物司的那场大火,李二狗说的那个刀疤脸对器物司甚是熟悉,而任正又是漕运司专门去器物司领取精铁的人,所以方原心里的怀疑已经确定百分之八十了。
喝了一杯茶后,李法才姗姗来迟。
“贤侄今天怎么有空来漕运司?你可是个大忙人啊。”李法笑道。
李法和吴安年岁相仿,以兄弟相称,所以李法便称呼方原为贤侄。
方原顺坡下驴的说到:“家师曾多次叮嘱小侄有空前来拜望叔父,但是因为春耕的事物繁忙,一直没有抽出身来,请叔父见谅。”
在坊市成了常晴的叔父,来到漕运司又认了一个叔父,看样今天方原和叔父有缘。
“怎会,贤侄能来探望叔父,叔父已经很是欣慰了。”李法抚摸胡须笑道,俨然已经忘了昨晚上还在一桌吃过酒。
“听家师说过自叔父接管漕运司后,漕运司繁荣无比,今日见到官道上的大车小车,小侄才明白家师为何让小子来拜望叔父。”方原说到。
“哦?说来听听。”李法好奇的问道。
“一个小小的漕运司都能让叔父经营的如此繁华,等日后叔父荣升户部尚书,大唐的繁荣更是蒸蒸日上。”方原崇拜的说到。
“你这小子,真是伶牙俐齿,难怪常伯爷对你是另眼相看。”李法说到。
“常伯爷虽是军中悍将,但是酒量不及小侄,所以常伯爷甚是不服气。”方原笑道:“一来二去,小侄便和常伯爷成为酒桌上的挚友。”
“嗯,酒量好,要节制,等太子登基后,贤侄必会得到太子的重用。”李法盯着方原说到。
“小侄谨记。”